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62|回复: 13

既然“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为何又说“诸法不生不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主题

602

帖子

36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060
发表于 2024-7-29 10: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何辨证得理解?
恳请有缘师兄解释一下 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5 13:3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3

    主题

    109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47
    发表于 2024-7-29 17:4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醒着的时候也是做梦,做梦的时候是梦中梦。明心见性才是人间清醒。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2 03:27
  • 签到天数: 2508 天

    连续签到: 50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65

    主题

    2988

    帖子

    169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7664
    发表于 2024-7-29 11: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是为了破众生的执着,所谓的我执法知。诸法不生不灭,是指诸法的本质。生灭皆是幻,实相即无相。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发表于 2024-7-29 11: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29 11:13 编辑

    无我的状态-星云大师全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再从否定上来解释空。经云:「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什么是空?「不」。什么是空?「无」。

    说到「是诸法空相」,「空相」这两个字的解释,就是「空的样子」,人相就是人的样子,菩萨相就是菩萨的样子。空的样子是什么呢?空相就是实相,相要空才是实相。我们人生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是空相;宇宙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是空相。空的样子就是真实的样子,我们不认识空的样子,对宇宙人生真实的样子就不能认识。

    《金刚经》说:虚空四维上下可思量否?不可以思量,虚空无相。

    虚空是什么样子?你说虚空是方的吗?不是。是圆的吗?是长的吗?长方形、圆形、四方形都不是虚空的样子。虚空是无相,无所不相,如果你建的是长方形的房子,虚空就是长方形的样子;建的是圆形的房子,虚空就是圆形的样子。因为虚空无相,就无所不相。

    从否定上看空的样子,可以举一个禅宗故事来了解。

    福建福州有一位古灵禅师,他在百丈禅师那里开悟了。开悟后心想:「我之所以能认识自己,认识我的空相、我的本来面目,是剃度师收我做徒弟,给我出家,我才能有今日。所以,现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回去报师父的恩惠。」于是他就从百丈禅师那里回到福州。

    师父一看到徒弟回来了,「你在外面参学,有得到些什么东西吗?」「没有得到什么东西。」

    「有做些什么事业吗?」「没有做什么事业。」

    这个师父一听,心想这个人也是没有用。「好了,好了,在家帮帮忙,回来做做事。」于是他就这样天天扫地、种花、煮饭。

    年老的师父有时候洗澡不便,就跟古灵禅师说:「帮我擦背。」于是古灵禅师就替师父擦背,擦啊擦的,碰到师父的背,就说:「好一所佛堂,可惜有佛不圣。」他把师父的身体喻为一座佛堂,并有感而发的说,这么好的佛堂,里面应该要有佛,很可惜里面的佛没有成佛。意思就是说师父没有开悟。

    这个师父想,徒弟替我擦背,竟然说「好一所佛堂,可惜有佛不圣」,这么样胆大妄为。于是他转过头来看一看徒弟,古灵禅师又再说了:「佛虽然不圣,还会放光。」意思是说,虽然没有成佛,但是还有作用,师父朝他一看,表示还会放光。

    像这样子的奇怪语言,一再的说,师父开始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师父在窗下看经。古代的窗子都是棉纸糊的,不像现在是玻璃制成。师父看经的时候,有一只苍蝇老是想要朝窗子飞出去,但是怎么钻就是钻不出去,一碰到窗子就掉下来,停顿了一下之后,再飞起,又想要飞出去。

    徒弟一看,说:「世间如许广阔你不肯出,钻它驴年故纸作什么?」古灵禅师看起来是在骂苍蝇,世间上这么广阔你不去,你在纸上钻什么?实际上这句话是在讽刺师父,这个虚空之大,悟道的机会之多,你都不能走出去吗?天天看经、看书,在知识上找,不在心地上找,世间如许广阔你不去,你钻驴年故纸,在纸上哪里能找得到?

    听出他话里有话,师父就说:「喂!你刚才讲什么?」他说:「我刚才讲的是一首偈子,『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哪一天才能开悟呢?
    师父这一听,就说:「自从你回来,常常讲这许多话,而且话中有话,你究竟跟哪一位老师得到了什么,开悟了吗?」
    他说:「实不相瞒,我在百丈先师那里已得到身心安住的地方。」
    「这样啊,了不起!好,搭台、准备宝座,请你升座说法。」
    徒弟开悟,师父向他请法,这在佛教里是很了不起的事。例如古代有名的译经家鸠摩罗什,过去他的老师盘达多是小乘行者,在鸠摩罗什成为大乘佛法的高僧之后,盘达多回过头来向鸠摩罗什学习大乘佛法,甘愿做他的学生,自此「大乘小乘互为师」成为美谈。
    「不生不灭」,我们追求功名富贵,是永远不能满足的;吃药打针、运动健身,身体再怎么好,也是靠不住的,总有一天会坏去。因此,《般若心经》告诉我们,在虚妄的相上增加、计较,是没有结果的,要在实相上、空相上体会、体悟,那里面才有个不生不灭、永恒的生命。
    「不垢不净」,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什么是空的真实样子呢?
    不垢不净,空的性质不是用肮脏或用干净来说的,是超越垢净的,因为尘垢也好,清净也好,都是对待法。什么叫做垢、什么叫做净,有没有标准?肮脏和清净是没有标准的。
    举例说,喜欢吃小鱼小虾的人,把它们放在油里炸一炸后,酱油一沾,吃到嘴里,觉得很好吃、好鲜美。尽管小鱼小虾的大便、小便还在身体里,也觉得好香、好鲜。不喜欢吃的人呢?尽管你弄个小鱼小虾来,还说:「这个很干净,我洗了又洗,没有大便、小便、没有肠胃,都是肉。」他也不吃。所以肮脏和干净的标准是很难说的。这就是虚妄的业识所招感的结果不一样。
    又例如,猪在猪圈里生活,有的人觉得那里既肮脏又臭,实在叫人看了不忍心,想要把它放出来,让它到干净一点的地方生活。但是一旦换了地方,猪一定不安心,因为它喜欢住在肮脏臭秽的地方。
    过去,几个捕鱼的人来到一个地方,天晚了,没有地方住,刚好有一间花店在路旁,于是就向花店的主人借宿一晚。睡觉时间到了,捕鱼卖鱼的这一班人翻来覆去,怎么样都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花太香了。怎么办呢?明天还要赶路。有一个人就说:「这样好了,把我们的鱼篓子搬进来,我们闻到鱼篓子的腥味就睡得着觉了。」果真,大家闻到鱼腥味之后,全都睡着了。所以,垢净是没有标准的。这也说明了这个世间的善恶没有标准:善恶是法,法非善恶。
    空就是实相。实相是什么样子?是这个样子。拳头张开,变成五根指头;五根指头合起来,又成了一个拳头;拳头张开,又再变成五根指头。实相是本体,万物依缘,依本体而起,也就是空相。
    所以,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本来面貌?超越对待、超越善恶、超越有无、超越人我,就能找到本来面貌。
    空相是「不增不减」。佛经有云:「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有人说他修行成佛了?其实没有佛可成的。《金刚经》里也说,我过去于燃灯佛所,无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作是言:「汝等当来作佛,名叫释迦牟尼。」
    有法可得就是无得,无法可得才是有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5 13:3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3

    主题

    109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47
    发表于 2024-7-29 14: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做梦娶媳妇,是不是心生种种法生?梦里跟真的一样,只有梦中,情才真切,但凡真切,俱在梦中。梦醒了,梦中心灭,是不是种种法灭?梦中的婚礼、新娘都不见了。

    你做梦前和做梦后有区别吗?没有区别,还是光棍一根,这就叫不生不灭。

    人生的种种追求就像大梦一场,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要少欲知足,最重要的是要保留我们的初心不变,本心不变。本心就是一颗本真的心,无大无小,无老无少,无生无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得无失。大小、老少、生灭、增减、垢净、得失的都是梦中的东西,于本心来讲,全无这些。

    佛经浩如烟海,都是讲怎么回归本心的。为什么必须借助禅定呢?因为人心湮没名利欲望太深太久了,只有禅定智慧能够救拔。先用戒断名利欲望的后路,再慢慢地生起禅定、智慧,就会发现新世界,寂静、清凉、满足。一切功德都是本心中具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主题

    602

    帖子

    36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5: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carbon2016 发表于 2024-7-29 11:58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是为了破众生的执着,所谓的我执法知。诸法不生不灭,是指诸法的本质。生灭皆是幻,实 ...

    你好 请问   诸法的本质是不生不灭 你能不能举例子解说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主题

    602

    帖子

    36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5: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琼芝雪 发表于 2024-7-29 14:23
    比如做梦娶媳妇,是不是心生种种法生?梦里跟真的一样,只有梦中,情才真切,但凡真切,俱在梦中。梦醒了, ...

    你的诸法生灭 是说 比如 入梦 就是生  梦醒 就是灭
    那你理解的 不生不灭  就是  人醒着的时候 没梦的时候
    是这样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5 13:3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3

    主题

    109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47
    发表于 2024-7-29 17: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并蒂莲 发表于 2024-7-29 15:46
    你的诸法生灭 是说 比如 入梦 就是生  梦醒 就是灭
    那你理解的 不生不灭  就是  人醒着的时候 没梦的时 ...

    那是比喻。真正的清醒就是见到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7-30 12: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8-9 14:25 编辑

    末學尚未修行到開悟見性故也無法體會、解釋那種境界。故將法師講經說法的內容貼於此處供修行的參考,如目前無法同意or辯證該法師所詮釋亦可先選擇迴避離開網頁。
    ====================================================================================
    ====================================================================================

    隨喜敬仰感恩-慧律法師說法 高雄文殊講堂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 - 文殊講堂 慧律法師: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 ... uUjt0N_vgQjI1fjUIRx


    隨喜敬仰感恩-學佛網全部工作人員打字整理於-慧律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http://big5.xuefo.tw/nr/article62/618293.html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屢敗屢戰的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設定好我的短程目標們一步一步地解決掉向往永恆不變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斷惡修善度眾生之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果報明如鏡、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絕消滅煩惱業因證無生忍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佛母大孔雀明王.大日如來.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母.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


    ====================================================================================


    複製部分文字from上述網址-建議點選全文閱讀因難免斷章取義or複製貼上過程出現誤刪情況:
    ......
    依般若的性質來說:其類有三:

    一、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論所能指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之處滅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也,又名不可思議境。),無可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茲約三義釋之:

    (1)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故曰無相。

    (2)實相無不相——具足恆沙(恆河沙之數譬物之多也。)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故曰無不相。

    (3)實相無相無不相——雖離相而本體不空,雖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無相無不相。此即實相般若也。

    二、觀照般若: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謂行者修觀時,心光內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由空妄相,而見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而證得,故謂之觀照般若。又,如實了解聖教中所說的道理,依理去體驗實修,於其中間所有的功行,曰觀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若約狹義來說:即指本經始終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裡面所诠的義理,因其能令眾生開發智慧,故謂之文字般若。尤其是觀照沒有它,則不能成立。實相沒有它,則無由顯示,故以文字般若稱之。再進一層說,則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都概括在內。若約廣義來說:則非僅聖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語言動作等,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啟發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時,則以音聲為文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為教體;乃至歷來的祖師們,有擎拳豎拂等一類的開示,也莫不是令人啟悟的文字般若之一。雖說文字不是實義,然而沒有文字,卻沒法起觀照,而證實相。所謂不假藉文字言說的方便,是無由引導眾生離妄執而證悟實相的;故文字般若,事實也是修行不可無的一種重要條件!凡初學佛修行的人,要先從聖教聽聞啟悟,然後依所知的道理去實際真修,以期獲到最終的結果,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算為有次第的學佛修行,同時也不致行錯了路

    總之: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又名聞慧。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叫做觀照般若;又名思慧。由觀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叫做實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證得故)。又自性虛靈不昧,謂之實相般若;依理進修,所行與所解相應,謂之觀照般若;由聖教啟發的清淨智,謂之文字般若,此乃約通途而說。若單就本經所明者,則指解悟諸法皆空之理,謂之文字般若;依法空無我慧,去觀察覺照,謂之觀照般若;徹悟法性無相,親證實相,謂之實相般若(實相般若理也,觀照般若行也,文字般若教也)。

    “文字”、“觀照”,為什麼也稱為般若?文字是求啟悟實相的一種工具(無文字不能起觀照),觀照是求證實相的一種工作(無觀照無由體證實相),二者皆依體——實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稱之。文字,是一種道理的追求——啟發智慧,明白真理;觀照,是一種心理的訓練——改除習氣,求證實相;實相,是一種體證的境界——靈明妙覺,平等周遍。總之,文字是約解悟方面言,觀照是約實行方面言,實相是約體證方面言。前二——文字、觀照,是相似義,屬方便般若;後一——實相,是真實義,屬究竟般若。此外還有一種叫做方便般若——通達一切諸法去方便化導眾生(於菩薩位至佛果的中間依般若俗智(般若有二:一、真智:根本智之異名,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後得智之異名,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通達利生方便法門,廣修六度萬行(一、布施:慈心施物也。二、持戒:持佛戒而慎身口意之惡也。三、忍辱:忍而心不動也。四、精進:勇猛行一切善,伏一切之惡也。五、禅定:心止一處而拂去妄念也。六、智慧:分別真理也。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後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救度一切眾生。)


    三種,叫做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什麼叫做實相般若?我們眾生所看到的都是假相,而現在提到這個實相般若,這個不好講了,實相般若就是般若的本體,是真空之體,為什麼講真空呢?真空就是絕對的空,無一法可得,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真空之體,就是所謂的法身德,就是我們所講的正因,理心的佛性,正因佛性。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強名實相。佛悟到我們的心體盡虛空界、遍法界,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那麼,這個智慧不是假相,也不受到任何的體性;或者任何的物質;或者任何的心來表白,實相就如同法身一樣的,悟到、徹悟到空性的絕對存在性,而無法表達,所以也只能用“實相”這二個字來形容它。因為實相是一種理性的體,理體,是真空的體性,所以在真空的體性底下,你要寫幾個字:真空之體,是為文字所依,是圓明寂照,為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所以真空之體叫做性體,本性之體。分二個角度來講,所依就是為文字所依,為文字所依靠的,因為文字講來講去,就是要講這個真空之體,要講實相的東西,所以為文字所依。所有的文字都在表達真如實相的這個東西,所以為文字所依底下要寫四個字:圓明寂照,因為實相沒有辦法形容,我們只能用一個圓,圓滿的“圓”,明,光明,寂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簡單講就是,圓明寂照如果分四個角度來講,就是他有無量圓滿的心,意思就是一塵不染,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出差錯,他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圓滿的,這個人怎麼可能有辦法做到這樣?有!如果你悟到法身實相,你就沒有一件事情不圓滿,包括等覺菩薩都有缺陷了。明是對無明來講的,只要你還是等覺菩薩,你還有最後一品無明沒有斷,還不能稱明,所以圓明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圓滿光明,那一個人有辦法做到圓滿呢?再來,寂照,這個“寂”不能解釋說是寂寞;也不能解釋說寂靜,這個“寂”很不容易解釋的,這個寂,如果拿今天名詞最適合的,就是一種非常安詳的心態,這個寂不是說靜的很恐懼;靜的無聊;或是靜的沒有依靠感;靜的有一點恐怖的感覺。或是說晚上先生不在,很寂寞、很寂靜,這個不能稱為寂。所以這個“寂”要舉現代話來講,就是透視人生、宇宙而不迷惑,內心保持無量的清淨,那一種莊嚴,用智慧心、用清淨心,面臨整個人生的那一種安詳、寂靜的感覺,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困擾著他,如果這個寂來講,就是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他絕對不迷惑的,所以他能夠保持那種安靜的心態,不是我們現在的眾生,一點小事情就掛礙,晚上就睡不著。這是寂。再來就是“照”,所謂照就是妙用的意思,實相的本體,還不能只是用寂靜、透視、安詳、絕對來解釋,它還存在一種照的能力。這個“照”字就是無作的能力,不假任何的造作,具足有觀照的能力,具足有無量的神通妙用的能力,就是寂照。這個所依,為文字所依,性體的所證,為觀照所證,意思就是你修觀照的功夫,到最後還是要證悟到你清淨絕對的本性,為觀照所證底下就寫四個字,叫做: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就不好講了,我在這個地方再形容一下,你們務必要好好的聽,所謂不生不滅,我們說:不是生,對滅講的,也不是說滅,而對生講的,意思就是說,生滅當下就是虛妄不實,一切都因為你的錯覺而有生滅,但是你又不能放棄這個知覺的錯覺,而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我們講真空之體,涅槃的不生不滅,不是你想像當中那一種不變的東西,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不生不滅就是一種永恆,就像虛空一樣的,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這不生不滅大概是什麼都不管,放下、放棄,那也不對!如果你把不生不滅當作說,在生滅裡面有一種不生不滅,也不對!這很麻煩,這種東西,除非你開悟,否則講來講去,你都會落入兩邊的,你都會落入兩邊的東西。我現在舉例子,如果你聽得懂,你馬上就徹悟,如果你聽不懂的話,也可以給你一種啟發。我現在注意講,那你注意聽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從幾個角度來講,譬如說這是一個鑽石,放在這個地方,鑽石有沒有叫你貪?沒有!它本來如如不動的放在這個地方一切都是因為你起心動念,你強以分別它,所以說這是好的、這是貴重的、這是不好的,因此你起心動念,當你還沒有來投胎這個世間的時候,你對它並不認識,當你來投胎出生以後,你有強烈對它有執著的觀念,這就變成強烈的生滅,有我們這個生滅的心意識形態,作為生命的題材,就變成我們的色身,由前世的業力,轉變到今生今世的色身,這個色身就變成共業所感的意識,生滅的執著,所以我們現在也只能做到心裡的如如不動,你清清楚楚的看這個世間,你不思善,不思惡,就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然後當你厘清楚了不生不滅自性的時候,你當下就了斷無始劫以來的業力,來世你就不會來投胎,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業力,業力一觀照的話,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就顯現出來,那你就斷了一切的惑,斷了一切的惑,你就沒有做生命題材的東西。所以這個不生不滅,從我們本性來講的話,我們有一個心,保持一個清淨心、冷靜的心,不受分別妄想顛倒左右,那個就是本來面目,這是一個角度來解釋不生不滅。

    如果用這一張衛生紙,來解釋不生不滅來講的話,這衛生紙本身是一種緣起性空的,緣起是借重一切眾生的意識形態,所構成的共業生滅的意識觀念,意識觀念,所以你看它有生有滅,你看它有生有滅,這是眾生的共業所感,所產生的一種幻覺,以眾生的位來講,這明明有生滅,但是就本性來講,你撕掉這個衛生紙,我問你:你本性有沒有撕成兩半?有沒有?沒有!意思就是生滅當體就是自性本空,讓它生滅,你並不必要為這個生滅法起一個動念你起一個動念就完全錯誤,生者自生,滅者自滅,不干你本性的事情,當下即如如,一切都如。這樣講如果還不清楚,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沒有來投胎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作用,父精母血那麼一點點的東西你現在有所作用的這一念,統統是顛倒、妄想,等到幾十年以後,你就要回歸到你本來的面目,就是一切空,所以是故空中無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妄相;無受想行識,一切的感受、思想、一切的行為造作,意識形態,第八意識的識,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統統當體即空。所以實相就是真空之體,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不是離開生滅法,離開生滅法裡面,找不到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悟到了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了,一切的世間再大的委屈、再大的傷害,他也沒有感覺:我在忍耐,因為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你要叫他講什麼忍耐呢?講無生法忍,即馬上悟到無生法忍,連“忍耐”這二個字都不談,本來就沒有,你忍耐什麼?一切法了不可得,自性圓明寂靜,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清楚楚,六根門頭驚天動地!我們叫做眼“見”眼睛“看”,而佛不是,他是眼“觀”,他不是用看的,他用觀的,你有見就是執著,佛用觀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觀察一切眾生的痛苦,觀就是透視他,你眼見,見就是執。所以真空之體,就是我們所觀照的所證的不生不滅。所以我們三十條清規裡面就說:務使頓明心地,意思就是學佛第一個最重要的課程,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麼東西,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不悟到本性,你的修行會變成情緒化的變化,今天有賺錢,情緒就好一點;今天不好了,心情緒就不好了,他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不悟到實相就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沒有辦法!好!再來我們看到觀照的般若,觀照的般若就是實相之用,實相是法身,是理體;是圓明寂照;是不生不滅,那麼這個觀照是怎麼樣呢?是要讓我們實行的,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實行。

    那麼這個觀照是怎麼樣呢?是要讓我們實行的,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實行,你要去做了。實行就是要做什麼?要體驗、要求證,要體驗跟求證,就是要依教奉行,要行解相應,這個叫做實相之用,就是觀照。再講一遍,觀照就是要實行,實行就是要讓我們體驗跟求證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我們叫做行解相應,這個就是了因佛性,了因佛性,那麼,實相之用就是般若德。為什麼實相之用就是觀照般若呢?般若是分三個角度,實相般若是法身,無相的,你沒有辦法講,但是實相可以起用,實相之用就是妙用,這個用不是一般的用,那是般若的妙用。觀照能夠起般若的妙用,能夠恢復到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這個叫了因佛性,了因的慧心佛性,智慧的。所以真空之體,是理心的佛性,實相之用是慧,智慧的“慧”,慧心的佛性,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

    再來文字般若,是般若的勝相,殊勝之相,大徹悟的人不會為文字所障礙的,大徹大悟的人,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這文字是诠釋言教,就是解釋佛的一代時教,一代的教化。這個解悟就是文字,文字的底下要寫個:解悟,就是讓你了解去悟道,那就是文字。文字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方便,還有引導眾生,聽聞聖教,啟發智慧,都要靠文字。再講一遍,文字是要靠解悟的,就是要讓你了解去悟道。那麼文字有什麼好處呢?能夠方便,還有引導眾生,所以這個聽聞聖教,啟發智慧,統統要靠文字,就像我們現在,就是要靠文字,如果我們不靠這文字,我們就沒有辦法。所以實相就像航行船支的目的地;觀照就像駕駛;掌舵的、舵手,觀照。文字就像船、舟筏一樣的。文字就是讓我們乘載的,我們籍著文字,然後籍著觀照的舵手,就是駕駛員,達到最後的目的地,那就是實相。所以實相是般若的體,觀照是般若的妙用,而文字是般若的殊勝相,不是聖人的“聖”是殊勝的“勝”,實相之性體,是正因佛性,是法身德,是為文字所依,是圓明寂照,為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觀照般若是實相之妙用,是般若的德,文字是解脫德。觀照這個了因佛性,是要讓我們實行,好好去體驗、去求證,去依教奉行,去行解相應的。文字诠釋言教,言教,解脫德,就是緣因佛性,緣因,就是因緣果報的“緣”,不是原來的原,不是原因的原。緣就是因緣果報,我們兩個很有緣份的“緣”,是讓我們解悟的,是诠釋言教,是讓我們解悟,是方便引導眾生,聽聞聖教,啟發智慧的

    這裡只列出三個般若,還有一個般若,旁邊有提到,那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度眾生方便,隨機應化,隨眾生的根機,而要講什麼法,叫做隨機應化。廣修萬行來普度眾生,所以實相、觀照、文字,稱為三種般若,還有的人稱為四種般若,那就是加一個方便般若。我們有方便智慧的人,講話、做人就圓滿了,我們眾生因為沒有方便法,所以講二、三句話就吵起來、就吵架了如果一個人內心裡面不存在一個方便,那麼他的心也不會圓滿,什麼事情也轉不開來。這個方便那是要相當的功夫。就是我這句話怎麼講,又不會傷害到眾生,那麼,我內心裡面要充滿方便的智慧,我自己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因為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所以我們那個症結,怎麼樣自己也打不開,死在自己的觀念裡面,正因為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死在自己的觀念裡面,因為你能夠度眾生,你就會顧慮到眾生的立場,那麼你當然就會顧慮到你的立場。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你當然不能度眾生了,你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怎麼能夠度眾生呢?所以做人要圓滿、講話要圓滿,那還得加一個方便的般若才有辦法,否則的話也就沒有辦法。

    茲約三德及三因佛性會通之:實相般若,在三德謂之法身德,在三佛性謂之正因理心佛性;觀照般若,在三德謂之般若德,在三佛性謂之了因慧心佛性;文字般若,在三德謂之解脫德,在三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5 13:3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3

    主题

    109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47
    发表于 2024-7-30 16:3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讲的很透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45

    帖子

    44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28
    发表于 2024-7-30 22: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hxz1970 于 2024-7-30 22:07 编辑

    你做梦就是心生,你梦醒就是心灭,而无论做梦不做梦,你还是你,做梦是你,梦醒也是你,不做梦也是你!你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二祖慧可却又说:觅心了不可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7-31 14: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8-9 14:25 编辑

    補充1:
    ====================================================================================
    ====================================================================================

    隨喜敬仰感恩-中台山 開山祖師法語 & 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13.htm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屢敗屢戰的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設定好我的短程目標們一步一步地解決掉向往永恆不變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斷惡修善度眾生之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果報明如鏡、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絕消滅煩惱業因證無生忍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佛母大孔雀明王.大日如來.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母.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




    提醒-以下內容為部分複製貼上而已並非全文&建議閱讀全文為佳因為難免斷章取義or忙中有錯置刪除文字:

    六祖壇經行由品

    (一)950618
      《六祖壇經》所講的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行由品〉是敘述六祖大師出生、學佛、悟道及悟後保任、弘化度眾的因緣。「行」,就是這一生乃至於過去生的修行;「由」,就是來由、因緣。如釋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緣出世,一切菩薩、祖師也有其來去之緣由眾生的行由是隨業受報、流轉生死,由於過去生造了善業、惡業,所以今生必須領受苦樂等果報菩薩是乘願再來,由於過去的心願、修證,今生再來度眾生、弘揚佛法,六祖大師即是如此

      「六祖」是說法的人,「壇經」是所說的法。禪宗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在靈山會上傳法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為西天初祖,一直傳到西天第二十八祖達磨祖師,再將心法傳至中國,是為東土初祖。「祖」,就是祖師,能夠上承佛心,下化眾生,就可稱師、作祖。所謂祖庭、祖堂,是指法脈的發源地,在此則是心法的發源地。「壇」是指處所,用土堆高的矮臺稱為壇,六祖大師就是在臺上說法。

      「經」,一般來講,佛所說的法才稱為經。經通於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但這些都必須經過佛的印可才稱為經。為何《六祖壇經》可稱為「經」?因為六祖是經過五祖傳法、印可,溯其本源,祖祖相傳諸佛心印,所以仍是經佛所印可。

      「六祖」,有因有果,一者六祖是說法的因人,是講這部經的祖師,再者六祖大師也是果位上的聖者。大師是尊稱,「大」是指所悟、所修得之法大,證得之果大;「師」則指能自利利他。怎麼樣才能夠擔當大師呢?不論證悟的境界、定力都大,還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大福德,又能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定力、大願行,將所體悟的道理,惠施眾生,就稱為大師。

      六祖大師所說之法是真正的寶。在佛法中,有佛寶、法寶、僧寶;「經」屬於法,是為法寶。法寶不同於世寶,世間的金銀財寶有窮盡之時,而法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大明燈,能照破黑暗、破除無明,令眾生了生脫死、轉凡成聖。契悟正法,就能了生死、開智慧,所以我們可藉由《六祖壇經》這部法寶,來契悟自性的心寶,體會法寶的真實妙用

      「經」者,路也。遵循這條大路,就能夠到達寶所。「經」有貫、攝、常、法四種作用。貫,是貫通;攝,就是能夠把所有的道理包含、攝受無遺;常,是不變;法,是上契諸佛之心,下化眾生之機依據六祖大師所說的道理而行,能夠使自己走向光明,悟心性、證菩提,所以稱為寶。

    (二)950625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這段是講六祖大師到寶林寺弘法的盛況。法性寺就是現在廣州的光孝寺,當時六祖大師從法性寺到寶林寺弘法。〈法寶壇經序〉提到:「先是西國智藥三藏,自南海經曹溪口,掬水而飲,香美,異之!謂其徒曰:『此水與西天之水無別,溪源上必有勝地,堪為蘭若。』隨流至源上,四顧山水回環,峰巒奇秀。歎曰:『宛如西天寶林山也。』」依據〈法寶壇經序〉的記載,西天竺有位智藥三藏法師,到曹溪口掬水而飲時,覺此水香甜甘醇,法師跟他的弟子說:「這水和西天的水沒有差別,水的源頭必有勝地。」於是緣著水流而上尋找,結果一看,「山水回環,峰巒奇秀」,上面的山峰、山巒,奇特秀麗,法師讚歎此地彷彿是西天的寶林山一樣。智藥法師對曹侯村的居民說:「這個地方應該建一座寺廟,一百七十年後,當有無上法寶在此演化。」所以在當時,智藥大師就知道這個地方,將來定有高僧(六祖大師)得佛心印,在此弘化,這就是寶林寺的緣起。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六祖大師從法性寺至寶林寺,遇到韶州韋刺史。韶州就是現在的廣東韶關,刺史是唐朝所設的官名,等於現在的市長。每個朝代的政治制度都不一樣,例如在漢朝的政治組織裡,凡是管理內政、宗教的就稱為「寺」;過去稱為寺,現在則稱為部,如管理外交的外交部,管理內政的內政部。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僚是指屬下,韋刺史與他的同僚入山,一起到寶林寺,請六祖大師到韶州大梵寺為大眾展開說法的因緣。
      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六祖大師陞座說法時,在下面聽法的人,有刺史官員三十餘位,儒宗學士三十餘位。「儒宗」,就是以儒家為根本,專門修學儒家四書五經,「宗」是宗趣,以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為宗趣,就稱為儒宗。「學士」是指很有學問的人,參加科舉考試,經過秀才、舉人,達到進士,就稱為學士。另外,對讀書人的尊稱,也可以稱學士。總之,秀才、舉人、進士等,加起來一共有三十餘人。「僧」是出家男眾;「尼」是出家女眾;「道」是一般崇奉道教的人,或指道士。「俗」就是在家學佛的人,稱為俗家弟子。佛法通常以「緇素」來稱僧俗二眾,「緇」代表出家眾,緇衣就是出家眾穿的衣服,將衣服染成青、黑、木蘭色,稱為緇衣;「素」是指白衣,在印度一般在家居士都穿白衣。受過五戒的居士稱為近事男、近事女,或優婆塞、優婆夷,凡佛門的在家弟子,統稱為俗。廣義來說,「俗」也不一定是受三皈、五戒的人,只要對佛法有信心的人,也可以稱為俗。這時共有一千餘人到場,請求六祖大師開示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時六祖大師登座說法,「善知識」在此通稱大眾,就是稱讚聞法的大眾很有智慧,能來此聽聞佛法。大師告訴眾人,道沒有別的,真正的道就是菩提自性。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這念心覺悟了,即是菩提心;沒有覺悟,就稱之為眾生心。同樣是這念心,卻有迷、覺之不同。迷,就是貪著世間上的財、色、名、食、睡,為財、色、名、食、睡所轉,看到好的東西就想要貪求。一是迷於外境:不了解外在的事物是虛妄不實的,因此被外面的塵境所迷。二是迷心:不知道這念心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神通妙用。菩提自性,是指我們自己的本心、本性,每個人都有這念覺悟的心,這念心本來就是清淨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麼是「但用此心」?就是時時刻刻保任這念本來清淨的心,不拐彎抹角,自然可以成道、成佛。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這念心就是佛

      有人問:「既然是本來清淨,為什麼還要修呢?」我們這念心,本自具足清淨的智慧與功德,但被五欲境界所迷惑,心水就渾濁了。現在這心水當中,既然有波浪、渾濁了,清淨的作用就無法現前。什麼是清淨的作用?水可以照天照地,天上的月亮、人的影子都能看得見,能夠照了無遺。心也是如此,心念清淨就可以照見萬象萬物,所謂「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相來則現,相去則無」。

      修行,不是另外修出清淨之水,也不是另外求清淨之水,這水是本具的,因為有波浪、有沙石,所以清水變成了濁水。現在只要將波浪停止,清淨的心水就會現前。由於眾生看不破、放不下,這念心時時都在起心動念、患得患失,所以就沒有智慧、沒有靈感在渾水當中本來就具有清水的特性,但要如何才能顯現這清淨的作用?第一,先把泥沙沉澱下去,把外面的名、利、財、色看破放下,放下以後,心就不起波浪。第二,泥沙沉澱下去,上面的水就是清淨的;這個功夫修成,就能產生感應、靈感,但是達到這個境界,還要不執著。第三步,把渣滓化掉,就能真正成為完全純粹的清水。所以清水不是修出來的,只是化掉泥沙、平息波浪就可以了。而「菩提自性」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念心本來清淨,只要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痴,不造殺、盜、淫,時時刻刻保持了了分明、處處作主,就是但用這念心,直了成佛,「當體即是,動念乖真,這就是佛。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上根利智的人一聽這個道理,馬上就能契悟,知道佛在哪裡。現在一般人不了解,以為佛在外面、道在外面,就去祈求外面的事物,這就稱為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道,如果在心外去找道,始終見不了道。佛門中的人,假使執著外面的境界,就稱為佛法中的外道。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清淨了,未來的佛土就清淨,不須尋求外面的淨土。要求生淨土,只要回光返照,直了此心,不起貪、瞋、痴,不造殺、盜、淫,修一切善、斷一切惡,修了善也不執著功德、不起我慢,始終不離當念,這樣就能成道、成佛、生淨土

      以上是一個總綱,接著是六祖大師說明自己依此道理修行而契悟,證明這是成就道業的正法。就如同佛陀「三轉四諦」一樣,第一示相轉,示四諦之相;第二勸修轉,勸之修行;第三作證轉,以自己的修行來證明所言無誤

    (三)950702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六祖大師的父親本來籍貫在河北范陽,後來被朝廷貶官,流放到嶺南新州,貶為平民。父親早亡,剩下母親和惠能,孤苦伶仃。這是六祖大師敘述自身的家庭狀況,父親早亡,母親守寡,家中亦無兄弟。後來遷移到南海,艱苦貧乏,家徒四壁,靠著上山砍枯木,到市場去賣柴,維持家庭的生計。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那時有一客人來買柴,請惠能挑到客店裡面。惠能把柴送到客店,才收了錢,剛出門,就聽到一位客人在客店誦經,惠能一聽到經文,心即有所領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蔪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這一段說明了惠能大師親近佛法及入道的因緣。惠能在客店賣柴,收了錢,準備要離開時,剛一出門,就聽到一位客人在客堂裡誦經。惠能一聽,心即開悟,問這位客人誦的是什麼經,客人說是《金剛經》。惠能再問:「這部經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客人說:「這部經是從蔪州黃梅五祖大師處請來的。五祖弘忍大師在東禪寺弘法,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到那裡參學禮拜,聽聞這部經。五祖大師常勸僧俗持誦《金剛經》,由此見自本性,見性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這一段就是惠能大師得法的因緣。惠能由於宿世慧根,聽到客人誦《金剛經》,當下契悟這念心。客人知道惠能有所體悟,心想:「我誦經多年尚未開悟,你一聽就開悟,那一定是乘願再來的菩薩!」惠能雖想去參訪五祖,但是自己沒有旅費,而且擔心家裡的老母無人奉養,因此左右為難。一位客人於是發了大慈悲心成就惠能,送了十兩銀子給他做母親的生活費用,讓他可以安心到黃梅參禮五祖。不到三十多天,惠能就到了黃梅,禮拜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親近正法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惠能從廣東趕了三十多天的路,來到湖北黃梅,禮拜五祖弘忍大師。五祖問惠能:「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到這裡來想求些什麼?」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來禮拜師父,什麼都不求,只求開悟、成佛。」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在中國古代,邊疆民族分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因此住在南方的人就稱為蠻子或獦獠,就是下等人的意思。獦獠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蠻夷,這個地方的人未開化、沒有文明,都住在山林、石洞當中。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尚未開化的獦獠,怎麼能成佛呢?」惠能答覆五祖:「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別?」在南方的稱南方人,在北方就稱為北方人。假使南方人到了北方,就成了北方人;北方人到了南方,又變成南方人了。總之,人雖有南北之分,然而「佛性本無南北」。就像諸位現在聽法的這念心,沒有一個形相,既然沒有形相,去哪裡找東西南北?因此,人的佛性並沒有東西南北之分

      佛性雖無南北,但是同樣是人,獦獠身與和尚身卻不同。這是指所穿的衣服、所說的語言及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和尚身」是指出家的比丘,有道行的人;「獦獠身」則是沒有開化的人。雖然在身分及形相上有所不同,可是不論獦獠身或和尚身,都還是要穿衣、吃飯,而知道穿衣、吃飯這念心,並沒有在家相或出家相的分別。和尚身的這念心,在眼知道見、在耳知道聞;獦獠身的這念心,在眼也是知道見,在耳也知道聞,能見能聞的這念心是等無差別的。就理上而言,佛性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但在事上來說,眾生的見聞覺知仍有粗細、染淨之別。佛菩薩和眾生,同樣都有這念心,只是前者是悟,後者是迷

      因為佛性沒有一個形相,所以二者並沒有差別。這是惠能大師答五祖的話。這些話相當有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答得出來,必須要有慧根、有悟性的人,才能有這種智慧。如同當年的達磨祖師,未出家前是香至王的三太子,他在那時與般若多羅尊者辨珠的答覆也相當有智慧──外在的寶珠和我們自性的寶珠不可相提並論外面的寶珠不是真正的寶須有這念智慧心,才能知道外面的寶珠是寶。所以,必須先有智慧之寶,才能辨別外在的寶珠。人也是如此,雖有南北之分,可是這一念心性、智慧心,沒有東西南北之分,也沒有出家、在家之別,這念心性是無形、無相的

    (四)950709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五祖聽到惠能說出這麼有深度的言論,是很有見地的人,本來想再進一步與他討論,但是看見身旁有其他弟子在,唯恐旁人知道了會心生嫉妒,也就不再追問,所以「乃令作務」。五祖為了保護惠能,讓門下的徒眾不要太注意他,於是分派他於大眾中參與雜務、勞務。佛法有漸修與頓悟法門,頓悟的法門是法法平等,漸修的法門就是要修福修慧。所以五祖照例要惠能去作務,當中的啟示,就是要惠能隨著大家修福德

      惠能立即向五祖說「惠能啟和尚」,「啟」就是啟稟,是下位向上位者陳述的尊敬用語。因為惠能心想,五祖讓自己作務,不外乎是要自己修福德、種福田,若說修智慧,智慧是本具,若要修福田,不離自性才是無上的福田。於是進一步追問五祖大師:「既然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為什麼和尚還要我去作務?作什麼務可以真正的增長福田呢?

      五祖大師說:「這獦獠的根性太利了!你現在不要再多講,到槽廠去!」「槽廠」就是磨坊,也就是碓房。一般人將放飼料、餵牲畜的器具稱為槽,例如馬槽;廠,在此處是指磨坊、舂米的作坊,過去古人在碓房自己舂米、磨米。這是暗示惠能,多言可能會洩露機密,引起他人的嫉妒,對自己沒有好處,所以不要再多說了,趕快跟隨大眾一起去做事吧。惠能退下,來到後院,有一位行者分配惠能破柴與踏碓這兩項工作。在古代叢林,煮飯要用柴燒,所以要破柴;踏碓,過去的叢林,都是自己種田,當稻子收成以後,要把穀子碾開,就將稻子送往碾米廠,將穀殼碾掉,成為糙米,最後再放到碓裡去舂,把米舂熟。碓有兩種,一種是用手拿著木棒往碓裡面舂。另外,當米太多時,碓必須要很大,因此所用的力量也較大,這種必須用腳踏的方法,把腳踏在木頭上舂米,稱為「踏碓」。「行者」是在寺廟、道場發心修行的人,不論在家或出家,都可以稱為行者。

      經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經過八個多月以後,五祖有一天來到磨坊,對惠能說:「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雖然你具有正知正見,但是怕其他人會因此嫉妒,甚至加害於你,對你不利。「遂不與汝言」,因此當時就不對你多講,要你到碓房去踏碓,這是我當時的用意,你能不能明白?惠能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一番好意,因此不敢走到前面的法堂,以免別人起疑心。」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五祖與惠能談過之後,經一段時間,認為因緣成熟,應該將佛法心印傳承下去。一日,五祖召喚所有的弟子,對大眾開示:「世人生死事大。」世間生死事大,所以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讓眾生了悟生死事大;既生而為人,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在了生死。「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五祖大師看到大眾雖然很用功,卻不知求出離生死的苦海,對於自己的生死大事似乎漠不關心。「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假使這念心迷了,所做的種種福報也救不了自己。五祖看到門下弟子都只知道發心做事,從早上忙到晚上,急急忙忙地修福、作務,很少有人明悟這念心性的大事,為令弟子們了解佛法必須在事、理上用功,因此,五祖特別開示大眾:「我看到大家都在發心,可是卻很少有人來問自性上的道理。你們成天專門修福德,假使這念自性迷失了,福報也救不了自己。所以除了修福報以外,更要關心自己的生死大事。」

      我們這一生縱然修了福德,若迷失了自性,仍會隨業流轉。業,分為引業、滿業。引業,就是引我們到三塗惡道、人道乃至天道。不論是人道或是天道,福報享完了,終究還是輪迴生死。所以,假使只知道修福,不知道明心見性,不積極尋求了生死的法門,「福何可救?」福報也救不了自己。過去,梁武帝造寺安僧、集結經典,修了種種福報,自認為這樣修行的境界很高,福德、功德很大,見到達磨祖師就問:「我讀經、寫經、集藏經,度了幾萬人出家,修建許多的寺廟,這功德有多大?」達磨祖師回答:「沒有功德。」梁武帝在事相上修了很多福,希望獲得讚歎;但是達磨祖師認為這只是人天小果,並沒有得到佛法的真實功德,為了提升梁武帝,使他更上一層樓,進而明心見性,脫離生死苦海,證無上菩提,所以就告訴他無功德。

      佛法是應根機而說的,五祖所開示的道理是要告訴大眾,除了修福田以外,更重要的還要脫離生死苦海。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五祖這麼說,就不再修福了。修行要福慧雙修除了修福田之外,還要有清楚明白的智慧,知道如何了生脫死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你們每個人趕快回去,「自看智慧」就是本著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念心,「取自本心,般若之性」,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此處所說的般若之性,就是我們的心性──實相般若之性。五祖要弟子們本著這念清清楚楚的般若心性作一首偈子,「來呈吾看」,呈送來給我看一看。假使當中有人悟了這念心性,「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就傳他衣和法。衣就是過去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衣,從達磨祖師一直傳至五祖。契悟了這念心法,而後再傳衣;如此先傳法而後傳衣,用衣來徵信這個人確實已經契悟這念菩提心,並且能弘宗演教,荷擔如來家業。「為第六代祖」,這樣的人可以承先啟後,堪作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火一燃燒起來,當中沒有間斷,這是指悟道的這念心很直截,光想是企及不到的。「不得遲滯」,不可再思考、等待,有了遲疑就會產生障礙。假使契悟了這念心性,時時刻刻這念心性都在,「思量即不中用」,想出來的道理是不中用的,與這念心性毫不相干。因為「見性之人,言下須見」,如果真正見了本性,馬上就有自己的見解,當下就能答得出來。所以見性之人,是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不須要經過思惟,經過思惟就不是。

      見性的人,一聽就知道對方真正要問的是什麼,問在什麼地方就能答在那個地方,能夠對答如流;一般人若經過思惟,就不是如此。所以,是否有契悟,只要觀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看得出來,即使不講話也能夠知道。若一定要問,真正見了性,馬上就能答,不假思索,所以「言下須見」,就是馬上見到這個道理

      「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輪刀上陣」就是兩兵相接之時,假使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即使輪刀上陣,這念心一樣存在,一樣可以契悟、見道。所以,悟了心性,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就算輪刀上陣,也是神通妙用,兩者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真正的見性。所以五祖要大眾不遲疑、不等待、不思惟,馬上回去寫一首偈子

    (五)950716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大眾聽到五祖大師這麼安排,就一個個彼此互相商議,認為不用枉費心思去作偈子。因為當時的教授師是神秀上座,他在五祖座下已經很久了,是位上根的人,通達經典義理,是上座又是眾人的教授師,有修行、有學問、有智慧,所以大家都以為第六代祖師非他莫屬。在僧團當中,有上座、中座、下座之分。一般以戒臘來區分,出家受了戒,經過十年為下座,二十年為中座,二十年以上為上座。另外,也可依斷惑證真來區分,一個人的品德、修行很好,真正契悟了本心,有修、有證,也可以稱他為上座,所以上座是一種尊稱。

      「我輩謾作偈頌」,大家如果都想作這個偈頌,那就是枉用心機了。「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大家聽到這麼一講,都不作偈了,通通把想作偈的心念停止下來。眾人都說:「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現在神秀是教授師,又是上座和尚,將來得了衣法,我們只須依止他就好了,怎還須枉費心機去作什麼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神秀大師聽到五祖要大眾作偈來印證,印證後再傳付衣法,於是思惟:「諸人不呈偈者,謂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大眾不作偈,一方面是他們確實作不出來,二方面礙於自己是教授師,看在這面子及身份上,也不好作偈與教授師爭祖位,所以我必須要把自己悟道的偈子呈送給五祖大和尚;如果我也不作,那豈不是違背了五祖的心意假使不將偈子上呈,五祖和尚又怎麼能夠知道我心中的知見及契悟的深淺?神秀接著又想:「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我把偈語呈給五祖大師印證,如果真正是為了求佛法,請求五祖來為自己印證心地,這就是一件好事假使為了得衣、得法,想當第六代祖才作偈,這念心有所得,就是追求名利的凡夫,這樣的心念就不對,即便是出世法也成了世間法

      「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這和凡夫想奪聖位、祖位的心,又有什麼差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假使不把偈呈給五祖大師,大師就不知道我的心地是悟到什麼境界,如此一來,又不能得法,實在是「大難、大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作偈也不是,不作偈也不是。神秀大師就一直在思惟這些問題。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五祖的堂前,有三處步廊,預定請供奉盧珍來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把五祖的心法傳承,由文字變成圖相,以流傳後世,讓大家來瞻禮、保護。「供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官名。過去朝廷愛惜人才,只要有長處的人,就聘其作為儲備人才,由國家來聘請,給他一個職務,封為「供奉」

      神秀大師把偈寫好後,「數度欲呈」,好幾次想要到堂前呈送給五祖,可是當要呈送的時候,心中卻恍惚無措,不知道是送還是不送,心中拿不定主意。不但拿不定主意,甚至心裡的壓力還逼迫得自己「遍身汗流」,全身大汗淋漓。「擬呈不得」,心中無法決定是送、是不送?就在原地進進退退,始終無法呈上。前後經過了四天,「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總共有十三次,每次都想呈送給五祖,但總是猶豫不決,終究沒有辦法呈上。後來神秀思惟,不如另外想個辦法,不要親自呈上,就將這偈子寫在迴廊上,假如和尚看見我所作的偈子,說我得了祖師心法,我就立刻出來禮拜,說這首偈是我神秀所作假使五祖認為作偈的人沒有見道、開悟,不就枉費自己在山上住了這麼久的時間、受人禮拜,從今以後又將如何修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想來想去,始終沒有辦法做出決定。最後,總算將這首偈寫在迴廊的牆壁上,「壁間」就是壁上空白的地方。「呈心所見」是指呈上心中的見地,「見」就是自己的知見,亦即所悟之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好像菩提樹一樣,心宛如一面鏡子。菩提樹要澆水、拔草,枝葉才會長得茂盛,將來才會結菩提果,也就是要時時刻刻持戒清淨的意思。身持戒清淨,以戒法、善法來長養菩提樹,將來就會開菩提花、結菩提果。這念心好像鏡子一樣,鏡子有了灰塵,一方面要將它擦掉,二方面保持鏡子不沾灰塵。「勿使惹塵埃」,擦了以後,始終保持光明,絕對不讓它再沾上一點灰塵,意謂著我們要經常檢討、反省、觀照,使這念心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痴,不患得患失、不貪名貪利、不說他人是非;否則,鏡子就會沾滿灰塵。這句話就如同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四正勤也就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道理。

      修行要調身、調心。身要如何來調適?就好像種樹一般,種下樹芽之後,若不拔草、澆水、施肥,樹就長不大。拔草、施肥的意思,就是要持戒清淨、修善斷惡。調心的方法在於這念心時時要檢討、反省,不起貪、瞋、痴。有了灰塵,要立刻懺悔、檢討、反省,把它擦掉,這是一個漸次修證的道理,依據這個道理修行用功,也能契悟菩提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大師在迴廊的空白牆壁上寫了偈頌,便回到自己寮房,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究竟是誰寫的。神秀大師又想:「五祖明日見到此偈,如果很歡喜、很高興,認為合乎祖意,就證明我與祖師的心法、佛祖的心印有緣。假使五祖說我作的偈子離了道、離了法,還沒有悟道,自然是我迷失了自心,是我過去的業障深重,不應該得法。」「宿業」就是過去的業,業有善業、惡業、定業、不定業。煩惱稱為障,有了煩惱,就會障菩提、障涅槃。所謂障重,就是因為過去的宿習業感,所以沒有智慧。「聖意難測」,就是指佛祖的心意,這念心不容易猜測出來。因為這念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念心──聖心,是絕對的心,起了一念,就不是聖。所以,不但不起念,還要了了分明、處處作主,這念心沒有煩惱、執著,就是聖。神秀就在寮房當中思考這些問題,心始終無法定下來,所以坐臥不安,一直到五更時分天快亮時。

    (六)950723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神秀將偈子寫在壁廊上之後,一直到五更還睡不著。此時「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五祖已經知道神秀沒有契悟本心、沒有見到本心本性。天明時,五祖找來了盧供奉,準備請他在南邊走廊的牆上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這時忽然看到廊上有神秀所寫的那首偈子,於是對盧供奉說:「供奉!不用畫了,勞駕你遠道而來。經上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只要留下這首偈語,給有因緣的人來誦持就好了。能夠依照這首偈修行,可免墮惡道;依照這首偈修行,也能獲得很大的利益。

      大眾看到牆上的這首偈子,對於修行的方法必然有所了解,比血脈圖還有利益,所以五祖請供奉不用作畫了。「但留此偈,與人誦持」,誦是口誦,持是嚴持勿忘,不但口持、心持,而且要依這首偈語來行持,如此則有大利益。「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這句話有深有淺,從淺處來說,依此偈修,不但不墮惡道,還有大利益,可得人間富貴;由深處來說,則是能超凡入聖。

      「令門人炷香禮敬」,炷香,就是燃一炷香,焚香禮拜。「盡誦此偈,即得見性」,如果讓大家都持誦這首偈,誦到因緣成熟時,也能夠見性,這屬於漸修。漸修是使身、口、意三業清淨,真正達到清淨了,自然會成就開悟的因緣;如果三業不清淨,認為心在外面、佛在外面,始終向外祈求,則無法與清淨心、無為心、平等心相應。所以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使身、口、意三業在任何時刻都清淨。心清淨,沒有貪、瞋、痴、慢、疑、邪見,心當中就是光明,「即得見性」,如此就可以見自本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門人誦了這首偈後,個個讚歎不已,故曰「善哉」。一方面是五祖告訴大眾要誦此偈,此偈有大利益;二方面是因大眾認為這首偈寫得很好,全都讚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三更,即夜間十一點到隔日凌晨一點。夜半三更,五祖把神秀叫進法堂,問道:「壁廊上的那首偈是你寫的嗎?」神秀回答:「確實是弟子所作,弟子寫這首偈不是想求得祖師之位,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點智慧?」五祖對神秀說:「你作的這首偈子還沒有見到自性,只到了門外,還沒有登堂入室,尚未契悟心法。」

      「未入門內」,門是指心門──六根門頭,六根還在外面攀緣,所以尚未入內。「如此見解,求無上菩提,了不可得!」依這種見解來修行,根本無法契悟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是無上道,菩提是指我們這念覺性、清淨心、無為心、絕對的心。佛法當中有漸修、有頓悟,神秀的這首偈屬於漸修,其中還有能修、所修,尚未契悟本心,還在加行位,屬於有為法。心性是無為法,若以「有為法」覓無上菩提,終究是了不可得!

      為什麼以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如同五祖所言:「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言下」是起心動念當下那一念,念頭過了,就不是言下,這好比參話頭一樣,已經成了話尾。「言下」就是當體,也就是當下在講話的這念心。我們要「識自本心」,認識自己起心動念的這念心,明白是誰在講話、誰在聽法,從這個地方去「見自本性」。

      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涅槃性。有心必能識性,知性必能了心。識自本心,認識這一念清清楚楚的心;見自本性,見到這念心是空性,無能所、絕對待,了了明明,不生不滅。不生,就是不起心動念。我們只要一起心動念,就有念頭生起;再起念頭,前一個念頭又滅了一念接著一念,這念心就始終都在生滅當中,生滅的心,就是眾生心契悟了心性,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念心始終沒有「生」、「滅」,不生不滅心就是菩提心、涅槃性──這不在外面,也不在文字上。

      契悟了這念心,則「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無論行、住、坐、臥,在任何時間、在每一念當中,本性都存在,無念也在、有念也在。無念就是「淨念」,念念都能作主、都是自見。時時刻刻這念心都存在、都能作主,了了分明,這就是自見。假使還有一個能見、所見,就不是自見。因為這念心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心能夠超脫萬物,不落兩邊,所以萬法無滯。什麼是「萬法無滯」?無滯就是無住心萬法無滯就是於世上所有一切事物都能了達,無有障礙。有住就有掛礙;沒有住,到哪裡找掛礙?這念心若是染著於外境,就有了分別;有分別、執著,就是住,就會產生障礙。這念心若達到不生不滅,體證空性,則是萬法無滯,不受外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影響,於事理上沒有任何障礙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當下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達到菩提心、涅槃性,一真法界就現前了。一切真──在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真;就空間而言,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真。眾生這念心未達不生不滅之前,所看見的外境都是相對的境界,是真如緣起、分別緣起、識心緣起、業感緣起。緣起,也是空性,悟到不生不滅心,心無所住,就超脫了緣起。只要一真法界現前,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所以「一真一切真」。既然「一真一切真」,沒有內、外,中間也不可得,內外成了一心,因此萬境自如如。內外的境界,是同一真如,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達到這個境界,起心動念都是神通、感應,因為萬境自如,內外成片。成片,並不是在外面打成一片,而是內心成片,這念心如如不動。不動,不只是打坐不動,看到好的、壞的都不理它;再者沒有昏沉,時時都能作主,這才是真正的如如之心現前。這念心現前兩分鐘、三分鐘是不夠的,只是偶爾相應而已,要能做到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乃至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都是萬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如如之心就是真實之心,不須到外面找尋。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面對逆境時就容易心生煩惱,乃至於想逃境安心。修行不能逃境安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中天堂、地獄不離這念心,佛、菩薩也在這念心中,不管往哪裡逃,仍離不開自己的這念心。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內外即是一如,達到萬境如如,自心如如,這才是最真實、最究竟的。「若如是見」,如果有這種心境與觀念,「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這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就在這念心當中,除此之外是找不到的!自性,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是菩提心,本性是涅槃性,心、性不二,菩提、涅槃,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一個是體、一個是用,用不離體,體不礙用,體用不二,自性如如,萬境自如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因緣成熟的人,一聽五祖所言,馬上就能契入。由於神秀尚未體悟其中大意,五祖就要他再回去思惟,一兩天後如果真正契悟了,就將衣法傳付給他

      「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又經過了好幾天,神秀還是沒有辦法作出偈來,因為他心中有所求、有所得,所以始終無法契悟本心。「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內心恍惚不安,好像在夢中一樣,行住坐臥都悶悶不樂。

    (七)950730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又過了兩天,有一童子從惠能舂米的碓坊路過,口中唱誦著神秀所作的偈。惠能雖然不識字,也沒有人教授過他,但是這童子一唸,他立刻就能了解這首偈的意義。於是問童子:「你誦的是什麼偈?」
      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童子回答:「你這獦獠竟然不知道!五祖大師說,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死大事;大師要傳付衣缽佛法,所以命門人作偈來看,如果有人悟得大意,就傳付衣法,讓他作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在南邊走廊的牆壁上寫了無相偈,五祖大師教眾人依這首偈去修持,說依此偈修,不會墮惡道;依此偈修,可得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惠能聽童子這麼一講,也想誦這首偈,結個法緣。「上人」是尊稱語,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眾人之上者為上人;一般對出家人也尊稱「上人」。惠能說:「上人,我在碓房舂米已經八個多月,都不曾到過外面的法堂,請上人引領我到堂前禮拜、誦念這首偈。」惠能雖然是開悟了,卻不嫉妒別人,還要去禮拜,結來生緣。一個開悟的人,沒有我慢心、貢高心,即使別人沒有契悟,也要跟他結來生緣;如果契悟了,有修有證,那更要去依止這位善知識。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童子引領惠能到這首偈前禮拜。到了南廊,惠能說:「惠能不認識字,請上人幫我讀誦一遍。」講這句話的時候,旁邊有位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朗誦。惠能聽過了張別駕讀誦後,便說:「我現在也有一首偈頌,希望別駕可以幫我寫在牆壁上。」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張別駕難以置信惠能竟然會作偈,所以覺得很稀奇。他一方面是驚異,二方面對惠能有點輕視

      惠能接著說:「要想求無上道、證菩提果,千萬不可以輕視初學。」為什麼呢?因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古德也講:「莫輕初學,莫重老參。」不因為初學佛法者才剛入道,就心生輕蔑,切莫看輕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每個人的身分地位雖然有高有低,但是佛性卻是一樣的,下根的人也有上上智,「上上智」就是指佛性。相反地,「上上人有沒意智」,是說上上等的人也會有心智不明的時候,即使是上等社會的名流,這念心不清淨,也無法增長清淨的智慧。所以,如果隨便輕視人,就會有無量無邊的罪過

    (八)950806

      別駕言:「汝但誦偈, 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張別駕對惠能說:「你就把偈語誦念出來吧!我為你寫上,如果你為五祖所認可,將來得法、繼承了祖位,請不要忘了要先來度我。」惠能便道出了心中的悟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是指我們這念覺性、清淨心。這念心如果迷了,就不是菩提心,而成了煩惱心所以煩惱心、菩提心都是它這念心如果不「覺」,就無法產生智慧;不但沒有智慧,甚至還產生很多錯覺,看不清楚也聽不清楚。這念心迷惑了,起了貪、瞋、痴,計較人我是非,始終妄想不停、攀緣不斷,執著一切境界為實有,而不知要返觀自性,此時這念心就屬於眾生心,而不是菩提心了。

      「覺」就是靈知靈覺,就是覺性。不只佛法講覺性,儒家也提到「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先知先覺是聖者,不需要他人教授就能契悟本心。例如,緣覺就是先知先覺的聖者,只見到外境的無常變化,就明白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生滅、無常,一下就悟到無常、苦、空的道理。這是誰在悟?就是這念心在悟,這就是「覺」,覺悟了。

      覺有深淺不同的層次眾生是「不覺」,心念常緣慮色、聲、香、味、觸、法,迷於外境,背覺合塵,覺性迷失了,所以成了眾生。眾生心經常反覆不定,時而想做善事,時而又造惡業,這念心始終是善惡夾雜,這就稱為眾生性。雖然人人都有覺性,但因覺性未完全現前,所以有時內心是光明,有時則是黑暗。這念心覺悟了以後,繼續用功、提升,修戒、修定、修慧,從事上去薰修,在理上契悟,時時刻刻清楚明白,知道自己的過失所在,懂得慚愧、懺悔,漸漸地眾生性就轉為菩提性,因緣時節和合,就能契悟自己的本具佛性,見到菩提大路,在動靜閒忙之中都不忘失當下這念心。就禪宗而言,這是保養聖胎;以經教來講,屬於修道位。見到這念心之後,才屬於修道位

      道有深、淺,有賢位、聖位、四向四果之別,這都屬於菩提。菩提,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聲聞菩提,這也是深淺的差別。以小乘來講,是聲聞果;以大乘來講,是菩薩果。菩薩有三賢十地,三賢是菩提,三賢以上的登地位階,還是菩提。聖也有深淺,四向四果都屬於聖。修菩薩行,從三賢一直到十地、等覺、妙覺,都屬於聖位,皆是菩提。所以菩提是一個總稱,聖與賢都能證到菩提,證菩提的深淺,端看修證的層次《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念心屬於無為法,並沒有一個形相,所以賢也是它、聖也是它,如何去分別賢和聖呢?雖然指的是我們這念心,但是因「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指菩提心,菩提心是空性、覺性,所以「菩提本無樹」,這念心無形無相,哪裡還有樹呢?

      神秀大師的偈語屬於漸修,惠能大師的偈語屬於頓悟。惠能大師這首偈是直接從心性來講,明白地顯示菩提是什麼心境。神秀大師這首偈屬於有為法,須經修證的次第,「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一種形容詞,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觀察;頓悟自心則是站在悟道者本身的角度,契悟了菩提心,不須以漸次修證的方法來形容。菩提就是我們的覺心,本來就沒有樹,菩提是空性、覺性,一切都了不可得;雖然是了不可得,當中又有光明、智慧。所以「菩提本無樹」是指我們這念心。神秀大師形容「心如明鏡臺」,這念心像是明鏡,明鏡臺是一個形相。惠能大師說「明鏡亦非臺」,這念心當中沒有任何事物,我們這念心哪裡找得出一個明鏡?哪裡找一個臺?這念心是空性、是真空,當中一法不立,沒有任何一個境界;雖然沒有境界,但是這念心有智慧、有神通妙用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念心一法不立,像樹也不對,像明鏡也不對,像什麼都不是的。這念心當中什麼都沒有,講明鏡、講菩提,都只是一種譬喻,在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一法不立,一切諸法畢竟空,無能、所,無我、我所,這念心是空性。「何處惹塵埃?」因為心不可得、性不可得,既然一切都不可得,從哪裡去沾染塵埃?所以煩惱不可得,菩提也不可得,這就是真空

    (九)950813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這首偈寫到牆壁上之後,大家看了都驚歎不已,真正覺得不可以貌取人。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是大道心的人。菩薩,有法身菩薩、肉身菩薩,此處的肉身菩薩是指開悟的人。由於父母所生之身,是一種障礙,原本的四大五蘊是一種煩惱;現在把肉身轉過來,契悟了本心以後,這念心當體即空,四大五蘊成了法身,五蘊之身轉成清淨身,煩惱心就變成菩提心。契悟清淨法身就是契悟本心。本心在哪裡?不離四大五蘊。離開四大五蘊,哪裡去找法身?所以這是頓悟自心的法門,色即是空,色空不二。要想契悟空性,不能離開地、水、火、風;要想明瞭覺性所在,不能離開眼、耳、鼻、舌、身、意。

      過去,智藥三藏法師自西天竺到這裡就有懸記:「當有肉身菩薩於此開演無上乘。」所以,一方面肉身菩薩是眾人的稱讚,二方面是由於智藥三藏懸記在曹溪將有一位肉身菩薩開演無上乘。「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是讚歎惠能到這裡還沒有多久的時間,竟然一下就契悟本心,變成肉身菩薩了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生害。」五祖見大眾很驚奇,恐怕有心懷不軌者因為嫉妒而出現傷人之舉為了惠能的安全,就用自己的鞋子把這首偈擦了,告訴大眾:「亦未見性!」意指作這首偈的人也沒有見性。「眾以為然」,大眾以為真的如五祖所說,因此這場風波就平息了。

      以上這一段文字也提示了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不但不應以人的外在相貌來評論其貴賤、高低,更應該以菩薩心來普度一切眾生

      很多年前,有一個富人聽說某一所學校辦學困難。有一天,學校正在辦活動,這富人就穿著普通的衣服特地揹了一大麻袋的鈔票想去布施。到了學校以後,大家看他穿著很普通,以為是來湊熱鬧的,所以沒人理會他。這富人在一旁觀察得很清楚,他看到穿西裝革履的來賓,個個受到隆重的接待,而自己雖揹了一大麻袋的鈔票來,竟然沒人來打聲招呼,最後他又把這一麻袋的鈔票揹回去。所以,不要以貌取人,真正有錢的人,不會說自己很有錢穿西裝革履的人,也不一定是有錢人

      學佛修行,要實實在在地從心當中去修,身為菩薩行者,要做到平等普度,心行平等。進了道場,就是與道場有緣,願意親近道場的人,也許是嚮往這裡的道風,或者是來尋幽訪勝,不論是來參訪或是來發心,我們都可以藉機接引他,讓他種個善根;如果是來修行學佛的,可以再進一步的勸發菩提心。要本著慈悲心、平等心來普度眾生,不可以貌取人

    (十)950820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
      次日,也就是第二天。「祖潛至碓坊」,五祖悄悄地來到碓坊。碓坊是指舂米的磨坊。「見能腰石舂米」,看到惠能在腰上綁著石頭來增加重量,辛勤地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五祖告訴惠能,求道之人的確應當如此為法忘軀。惠能為了求法,拚了命不顧自己的身體實實在在是做到了這一點

      人最重視自己的身體,假使現在有一個人,請他到碓坊去舂米,發現自己踏都踏不動,那他絕對會藉此因緣退下來,為什麼?為了保重自己的身體。認為踏這個碓很重,身體可能會累出病來!可是惠能不這麼想,即使是踏不動,也要想辦法克服,所以「為法忘軀」,綁石頭在身上。這不是一般人想得出來的,只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求法,來愛護常住、供養大眾,才做得到。所以五祖大師肯定地說:「當如是乎!」真正應當像你這樣啊!
      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乃問曰:「米熟也未?」於是問:「米熟了沒有?」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惠能回答:「米早已成熟,就是還沒有人為我印證。」舂米,要把米穀表皮舂掉,在這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細微的米灰、碎糠,必須經過篩子,把所有的米灰、碎糠統統從篩孔刷下來,才能成為白米。此處是用舂米的過程來譬喻開悟之理。「米熟了沒有?」五祖大師不是真正問這個米有沒有熟,而是問惠能開悟了沒有?見道了沒有?心性在哪裡?功夫保任好沒有?六根還有沒有妄想?心當中還有沒有煩惱?如果這念心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還有煩惱、妄想,還有貪、瞋、痴,這個米就還沒有熟!所以五祖大師是用米來譬喻心性。

      「米熟了沒有?」這句問話,沒有開悟的人就不懂,還以為真正是在問米。譬如說,開悟的人來參訪,問他:這位上座從什麼地方來啊?開悟的人絕對不會講:「我是從台中來。」「我是從外雙溪來。」而沒有開悟的人不知道從理上回應,必然從事上來回答:「我是從台北來。」「我是從某個道場來。」這種回答就表示沒有開悟。所以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這就是禪機。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米已經熟了,指這念心已契悟了無為法,契悟了心性,沒有貪、瞋、痴了。可是熟也好、沒有熟也好,只有自己知道。「猶欠篩在」,只欠還沒有人來證明。聽了這樣的回答,五祖明白惠能已經悟了道,真正契悟了本心,而且保任程度也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惠能悟了什麼呢?「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五祖知道惠能是初步的悟道,就再測試他一下,再激勵他,希望惠能大徹大悟。所以進一步,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五祖大師用禪杖「擊碓三下」。擊,就是敲打。碓,就是舂米的碓窩。碓窩中間有一個洞,米就是倒到這個洞裡面,然後用木棒或是石頭去舂,這稱為碓。五祖以杖擊碓,打了三下就離開了。這是什麼意思?假使不解祖師意打三下也與自己沒關係,而惠能完全知道其中大意。即會祖意,當下契會五祖意旨,也知道三下是什麼意思。三下,是要惠能三鼓時分,即三更,到方丈室來。所以當夜惠能大師「三鼓入室」。

    (十一)950827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祖以袈裟遮圍,惠能到了五祖的丈室,紙窗裡點著油燈,五祖大師恐怕外面的人看見室內的動靜,對惠能會有所猜忌,就用袈裟將窗戶圍起來,遮住燈光。為說《金剛經》,為惠能講授《金剛經》,直到講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義理,惠能就真正大徹大悟了。

      惠能是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有些人誦《金剛經》,看到這句話時,卻充滿疑問:「我們這念心既是本具的,為什麼《金剛經》上還要無住、還要生心?那生出來的就不是本具的了?」什麼是「住」?有想有念就是住。佛法的道理,一是小乘,一是大乘,要能圓融會通。住,看是住到什麼地方?假使安住在實相上,就是最實在的!如果是修四念處等觀行,則不是安住在實相上,而是一種方便的法門。因為我們這念心若沒有依靠在觀行上,就容易打妄想,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或者感覺無聊,乃至於造惡業。所以,第一步先要有所住。念佛、誦經、持咒……這些都是有所住。念佛,把心依靠在佛號上;誦經、持咒,把心依靠在經文、咒語上。有所住,是從方便到究竟的第一步。

      這個地方講「無所住」,並不是住在四念處上,而是已經超越了。一般眾生都有我執和法執。一個人有我執,就會打妄想,佛為了使眾生超越我執的煩惱,所以慈悲開立種種法,四念處就是其中的一種法門。藉著法讓心安住下來,與法相應之後,慢慢地,就能破除我執、我相,進一步可以了生死;但是,如果執著所修的法,有了法執,就無法見到本心。「無所住」,是連法都不執著。為什麼不要執著法?法由心生,心生萬法,心才是根本。大乘所講的就是「無所住」。

      心有所依靠、有所想,就是「住」,和我們身體的住是不一樣的;「無住」,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你想到過去、想到現在、想到未來,就住在時間上。東、西、南、北,內、外、中間都不住,也不住在空間上。如果想到東方,那就住在方位的概念上了,但哪個是東?哪個是西?哪個是南?哪個是北?這都是相對待的、變化的,都不是正確的。所以這裡告訴我們「無住」,東西南北不住,內外中間不住,善惡美醜也不住。不住大小方圓,不住動靜閒忙。不住就是不要想念,而不是把我們的身體離開這個地方。離就是心要能離開,而不是身體離開

      我們的心不染著、不攀緣,就離開有所住。眾生心都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所以就有煩惱、有妄想;有煩惱、妄想,因此沒辦法離開生死。現在不住,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想過去,過去的善業、惡業就超越了。不想未來的事情,心不住在未來。而現在也不住,不住現在的這個心,哪裡是現在?悟了這念心,就是現在沒有悟,就是生滅。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現在嗎?講第一句能聽到,馬上再講第二句,這時聽到第一句的那念心又滅了,哪一個是現在?現在心也是在念念遷滅,念念不斷地在生滅當中,眾生的心就是處在生滅中。想到過去,是生;想到現在,過去又滅掉了。想到現在如何用功,想到未來要成道、要證果,未來要得個名、得個利……這樣子想,就是想到未來的事情了,這一些都是念頭。想到過去,是念頭在活動;想到未來,念頭還是在活動;想現在,現在這個心還是在攀緣。這就告訴我們,不但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不可住,十方世界也不可住——你想到東方,是念頭在活動;想到西方,還是念頭在活動。所以時間也不可住,空間也不可住

      「住」就是想念,就是攀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這念心不攀緣,是什麼境界?是個定境。假使我們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不想東西南北,也不想美醜,可是這時候心卻在無聊、昏沉當中,這是不是道?這還不是的。所以不但要不攀緣、不顛倒,不住空間、不住時間,當下這念心還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才是「生心」。心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本具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本具的!這個地方講「生心」,是方便隨順眾生而說。「生心」——清淨心現前了!生,就是指「現前」,不是另外有一個「生滅」的「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佛心,這念心就是慧;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想時間、不想空間,超越時空這個心就是定。這念心達到定慧不二,一下就契悟菩提心了。

      菩提心,就是定慧不二的心。漸次修證,是先要修定,有了定,而後啟發智慧。而契悟到「無住生心」的這念心,即戒、即定、即慧,戒當中有慧,慧當中有定,定慧不二,就是本具的清淨心。所以,五祖大師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馬上相應,就契悟了本具的覺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實相開悟的人時時刻刻都是「無住生心」,行住坐臥都「無住生心」,這就要靠功夫了。順境、逆境都一樣,穿衣、吃飯都是這個。所以祖師講「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就是如此。因為挑柴運米,這個心都是無住心,無住心就是神通妙用。起心動念也是神通妙用,不起心動念還是神通妙用

      所以,惠能先前的開悟,和這個地方的開悟又不一樣了。這裡惠能言下大悟,是契悟了實相,實相是無住,不著空、不著有,不著兩邊。悟到這念心,就知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所謂「萬法」——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由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離開這念心。這念心是什麼呢?就是法王,法中之王。佛悟到了這念心,所以稱為法王。每個人只要悟到這念心,都可稱為法王。宇宙萬法,都是從這念心生出來的,都不能離開這念心。所以悟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一如、心法不二,就是實相,就是「無住生心」。

      我們再從般若來認識這個道理,如果認為般若是空,什麼都沒有,就錯誤了。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由文字般若深入,達到觀照般若,啟發空慧。由空慧再進一步契悟,不著文字,不著空,這時候就真正契悟到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就悟到這個道理,一切萬法不離自心。所以禪宗是最究竟的法門,是傳佛心印的法門。

    (十二)950903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遂啟祖言」,馬上就啟稟五祖大師,聽了《金剛經》而開悟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何期自性」,何,就是哪裡;期,就是期望,也就是在哪裡找自性呢?「本自清淨」,本來就清淨,不需要去澄念,不需要去息妄想,不需要去斷煩惱,一切都是本自清淨!一般人希望見一個清淨心、得一個清淨心、證一個清淨心,但清淨心若是可得、可證,就不是本具的

      有的人聽了又想:「既然是本來清淨,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修,還要斷煩惱?這又講不通了啊!」沒有講不通,因為如果不是本自清淨,再怎麼去修,也沒有辦法見到清淨的這念心。譬如鐵裡面本來就有鋼,假使鐵裡面沒有鋼,想要把鐵煉成鋼,也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裡面如果本來沒這個性,再怎麼去造作,也造就不出來。心雖然本來是清淨的,卻被妄想、煩惱染著,正如鐵裡面雖有鋼性的存在,但還有其他的雜質只要經過千錘百鍊後,鐵就變成鋼了。這個心雖有無明、煩惱,但是無明、煩惱裡面仍有清淨心,現在只要不起無明、不生煩惱,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淨的

      惠能大師經過五祖最後的一番啟示、一番磨鍊,六根寂然,六根不動了。這念心和他過去沒有悟以前,天天為了油、鹽、柴、米、醬、醋、茶,上山打柴、賣柴、買米盡孝,還是同一念心。只是在過去,心生分別、心生執著,而現在通身放下了。過去是妄想分別,現在是無住生心,過去也不想,現在也不想,未來也不想,也就是超脫了攀緣的心、執著的心,所以頓悟自心,不同於漸修。佛法當中有漸修的法門,有頓悟的法門,現前所說的這個法門就是頓悟法門,當下契悟了清淨心,契悟了無為心,契悟了菩提心,立刻就能超脫

      一般人會想去「找」一個清淨心,事實上清淨心是找不到的。舉例來說,煩惱就好比波浪一樣,如果要找到水,就不能把波浪去掉,因為波浪的當體就是水啊!所以不需離開煩惱,另外去找個清淨心,煩惱的當體就是清淨心,只要現在不起煩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不但清淨,而且還是不生滅。眾生心則有生有滅,例如我們從早上開始,「起床」是一個念頭,動了一下就是生;穿衣服時,起床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這不是滅了嗎?穿衣服這念頭不是又生起來了?衣服穿好了,馬上接著又穿襪子、穿鞋子,穿襪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衣服這個心又滅掉了。襪子穿好了又穿鞋子,穿鞋子這個心生起來,穿襪子這個心又滅掉了。鞋子穿好後接著漱口,漱口這個心生起來,穿鞋子的這個心又滅掉了。我們從這當中觀察,每一個人從早上到晚上,就是這種生滅的心。所謂「眾生心」,就是念念不停的生滅,所以人有生老病死,因為從小到老,這念心都是不斷地生滅,等達到一個階段,這一生就結束了

      為什麼心始終都在生滅呢?因為跳脫不出時間、空間、人我、是非,把世界當作一成不變的,並且在這當中起分別、起執著,所以就是生滅心,屬於眾生境界。何謂「眾生」?因為心有眾多的生滅,所以稱為眾生;又因為有眾多的生滅,也就形成眾多的生死。假使未悟本心,不管是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所修的都是屬於生滅法門既然是生滅,就不容易得到三昧,不容易得到禪定。

      我們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也就是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從生到滅、從滅到生,時時刻刻都在生生滅滅,這是大的、粗的一種生滅。再深一層探究,這念心的生滅當中又有生滅,大的生滅包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又再包含更微細的生滅。譬如現在想要喝茶,這是一個念頭,剛剛一動喝茶的念頭,這個心就「生」起來了,然後繼續再想喝茶這個心就在這裡相續不停,這就是「住」念頭相續不停,始終想著這件事,念頭就一個接一個相續。然後,把茶送到口中,覺得很不錯,還是喝茶的這念心;喝到不想喝了然後把茶杯放下又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喝茶是一個念頭,喝了茶以後再去讀經,喝茶的這個心滅掉了,看經的心又生出來了。可是,喝茶、讀經的心是同一個嗎?這當中是大的生滅,但其中又有許多個小的生滅。

      什麼叫小的生滅?小的生滅,就是「喝茶」是一個「生」,裡面又有:生、住、異、滅四個相在遷流變化。喝茶這個心是「生」;繼續想到一定要喝茶,這是「住」;喝了第一口很不錯,但是喝第二口感覺變了,前一口和第二口的味道不一樣了,這是「異」;到不想喝了,把茶杯一放,然後再來看經,喝茶這個心就「滅」掉了。所以,想喝茶這是一個心,這個心的念頭當中,又有生、住、異、滅四個小的念頭。

      契悟了這念心,就沒有這些瑣瑣碎碎的事情了。既然沒有生滅,就沒有生死,「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就是如此。所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我們契悟了這念心,就不是生滅心了

    (十三)950910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念心既非生滅,又是清淨,更重要的是這念心不是父母親、閻王小鬼給的,也不是佛菩薩給的,而是本自具足。正因為是本自具足,所以佛法所說的道理是最尊、最貴的。而我們求道,也就是要求一個無上道

      惠能契悟了這念心是本具的,和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完全是一樣的,法爾如是,本自具足。「法爾如是」,就是如此的,就是本自具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過程中,上半夜是有修有證,中半夜還是有修有證,到了後半夜則是無修無證。為什麼是無修無證?契悟本心。一看天上的星,馬上就覺悟了,說道:「奇哉!奇哉!一切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正揭示一切眾生都有這念清淨心,所以惠能大師所悟是與佛心相應的

      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本自具足的,因為是本自具足,所以是不生不滅,不用再去追求;若是求到的屬於有所得,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壞。我們要如何修?不起心、不動念,不起煩惱就是修,把壞的習慣統統改掉就是修。但是有人可能會誤解:「既然不起心、不動念,人不就像木頭一樣,也不對呀!」所謂不起心、不動念,是告訴我們一個入處,從這個方向來契悟。契悟「本自具足」之理,了解這念心是真空、是妙有,是活活潑潑的。

      本自具足是「體」,就像活水的源頭一樣,體不妨礙用,用也不能離開體。體不礙用就是不妨礙我們的作用,什麼作用?心的作用。心起善念,就是好的作用;心起惡念,就是壞的作用。契悟了自性,就能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不但是起善念,起了善念以後,起善念這個心也要歸於「本自具足」的心之體,就是無念。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起心動念是本自具足,不起心動念也是本自具足。

      惠能大師悟了這念心,悟了無為法,故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要在外面東求西找了,因為一切法不離自心。所以「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本自具足的心,另外去找一個佛、找一個法,如同日中找影一樣,始終是找不到的。所以打坐時,看到的種種境界都是從本自具足的這念心反映、變化出來的,因此不要管它。只要不管,那些境界統統歸於自心,就能真正得到自在。

      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要去外面找。只要安住這念心,不要打妄想就好。面對一切境界,要覺察、覺照、覺悟覺察自心當中有沒有煩惱?有沒有人我是非?覺察了以後,要覺照,把這個煩惱化掉,覺照了以後還要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念心本自具足,沒有能照、沒有所照,又歸到原點。這念心一切都是現成的,不假絲毫的造作。以前有個開悟的人,人家問他:「你開悟,悟到了什麼呢?」他回答:「尼姑是女人做的。」是什麼意思?尼姑當然是女人做的,本自具足,法爾如是。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般人都是捨動而就靜,執著一個靜境,認為外面的世界太亂了,要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心才安得下來;外面都是在動,在動盪當中,所以沒有辦法安定。其實這念心「本無動搖」,管它動也好、靜也好。靜,不過是一個境,只是一個相;動,也只是一個相,是「本無動搖」。既然本來就沒有動搖,所以處靜是如此,處動也是如此。在動中修,只要不起煩惱,不生無明,這念心一點也不會失去,一點也沒有妨礙。

      陶淵明曾經作了一首詩,其中也悟到這個道理,他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說一般人都捨棄動境,要求個靜境、求個清淨。但是,只要悟了這念心,動也是如此,靜也是如此,因為這念心本來不動搖,不著動、不著靜。但是,初初學佛的人,還沒悟到這個道理,也不妨礙先有一個次第。離開塵囂、離開煩惱,先找一個清靜的地方,把身心暫時安頓下來,這是第一步。假使這一步都沒有,那也不容易契入「本自具足,本無動搖」的道理。所以,剛開始都是有方便的。有了方便,我們安住在清靜的環境,最後契悟了這念心,所有的方便也不執著了,為什麼?我本來有個「本無動搖」的所在,只要安住在這個地方就是,這又更進一層了。

    (十四)950917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有些人喜好神通感應,聽到他人說某個地方有神通顯現,就不分正邪地去祈求,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神通是修止觀所成就的,我們修行也不離止觀,例如:念佛,有念佛止觀,把心靠在念佛上,只有這一句佛號,把心定在那裡,就是「止」;能念佛的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走路也是如此,人在哪裡,心在哪裡,這個就是「止」;看清楚前面有沒有石頭?地面是高、是低?這就是「觀」。聽佛法也是止觀,聽法的當下,只有能聽的這念心,不打妄想,就是「止」。有止,還要有觀,要有觀慧。對於所聽的道理都能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這就是「觀慧」這念心於行、住、坐、臥中都要清楚明白,自然就有定、有慧,所以止觀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

      聽到師父說「本無動搖」,這個心立刻安住不動。聽師父講「無住生心」,馬上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不想東西南北,這就是「止」不但要止,而且能聽的這念心要清清楚楚,這個就是「生心」。人人都能開悟,但要真正做到「悟後起修」就不簡單,例如,在聽法時心清楚明白,好像知道了什麼是「本自具足」,但一離開講堂,心又不清楚了。所以保養這念心,需要時間、因緣,自己要能處處作主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都是從心所生,例如:信基督教的人,天天向耶穌禱告,晚上就會夢到耶穌,你說耶穌是在心內,是在心外?信仰觀音的人,見到觀音菩薩像就頂禮膜拜,晚上作夢,就會夢到觀音菩薩;拜土地公,晚上就夢到土地公;如果是拜石頭公,也可能會夢到石頭公。「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都是由我們這念心生出來的。然而「無住生心」才是真正的根本,要契悟到不生不滅,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到達真正的淨土除此之外,都是生滅心生出來的。我們做了善事,處處都是光明,將來升到天上做壞事、造惡業,心就是黑暗,將來必然墮到地獄。現在善惡都不執著,天上也不去、地獄也不去,這個心是什麼呢?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達到不生不滅,佛法要這樣去認識。

      以前,有一個過路人遇到一陣大豪雨,找不到地方躲雨,忽然看到路邊有一個碓窩,就撐著傘,跑到碓窩中間的洞裡面蹲著躲雨。那場雨就像西北雨一樣,一個鐘頭後就停了,所以過路人也就離開了。附近的村民在剛下雨時都跑去躲雨,現在雨一停,又都出來了。大家發現這麼大的雨下來,其他地方都濕透了,只有這個碓窩是乾的,心想這碓窩裡面一定有神,於是一個傳一個,消息就傳出去了很多人看了以後,都認定這個碓窩一定有神,於是就蓋了廟,把這個碓窩供起來拜,這一拜,還真正是靈了,有病的一求,也都好了

      過了一段時間,那個過路人又從這個地方經過,覺得奇怪:「以前路經這裡,沒有廟啊!怎麼現在修了這一座寺廟?」進去一看,裡面供的不是佛像、不是菩薩像,也不是神像,竟然供著一個碓窩在當中,於是他就問廟公:「你們怎麼拜一個碓窩?」廟公回答:「我們這個碓窩有神,很靈感的。幾年前,有一天下了一場大雨,結果只有這個碓窩裡面是乾的所以從那以後我們就修了寺廟來供養、來拜拜,有病去求,它也會庇佑我們。」這個過路人說:「唉!你們知不知道當時那個碓窩為什麼會是乾的呢?因為我蹲在碓洞裡面躲雨,用傘撐著,所以碓窩當然是乾的嘛,哪有什麼神!」這個廟公一聽,覺得好笑,爾後再求碓窩,什麼也不靈了。為什麼起初靈,後來不靈了?因為有信心就靈。所以,法從心生信仰這個碓窩有神,天天去拜,就有靈感。在本省,有些人認為孫悟空神通廣大,不少地方甚至建了大聖爺的廟,裡面塑孫悟空的像。其實根本沒有孫悟空,這只是作者虛構的角色。可是這一拜卻也很靈,為什麼?誠則靈,信則靈,這就是心生萬法。

      這個靈感,是心生出來的,信則有不信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一旦講破了,馬上什麼靈感都沒有了我們這念不生不滅心,你信也有,不信也有,因為是本自具足的只要心清淨了,時時刻刻保任,時時刻刻返照,一定能明白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要相信這念心是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本來清淨,一切都是現成的,不要再向外求。

      假使我們修學佛法,不了解這個道理,那就是佛法當中的外道,心外求道。或者有些人相信了以後,又起了貢高我慢,以為「我」就是佛。雖然佛性是本自具足、本來清淨,可是本自具足的這個不生滅性不現前,就還是在生滅當中時時刻刻在攀緣本自具足的清淨心就不會現前。為什麼?起貪瞋癡、生煩惱、生是非,又不清淨了

      所以要了解,雖然是自性本不動搖,我們還要按照「本不動搖」的道理去修縱使外面事物不停地轉變,我們也不要見異思遷。要相信這念心有事有理,雖然一切是本自具足,也不妨礙修一切善法:持戒、念佛、打坐、博學多聞……斷惡修善,並且能夠歸於自性。這樣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言而無言、行而無行,到最後歸於本心,從事到理,因理顯事,「本自具足、本來清淨、本不生滅、能生萬法」的心就很實在了。

      古德說:「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什麼是一乘?就是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本自具足。任運,就是修一切善法,不執著一切善法。一乘任運,就是真真實實地落實佛法。如此契悟佛心,如此了解佛法,如此修行,我們這一生絕對可以成就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8-1 12: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8-9 14:24 编辑

    補充2:
    ====================================================================================
    ====================================================================================

    隨喜敬仰感恩-淨界法師 & 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
    楞嚴經 第011集 淨土教觀學苑 淨界法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 ... 2RC9gmydnp&index=13

    文字的部落格:https://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04/11113134.html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屢敗屢戰的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設定好我的短程目標們一步一步地解決掉向往永恆不變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斷惡修善度眾生之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果報明如鏡、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絕消滅煩惱業因證無生忍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佛母大孔雀明王.大日如來.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母.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



    以下內容為複製貼上from上述部落格:

    第11《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13/134
    第11.首楞嚴卷一。二種根本錯亂修習:1.攀緣心為自性。2.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舉過出由。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重斥妄計非心。經文: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否?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講記
                      目錄
    【122】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外境,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關鍵,離苦得
         樂的關鍵!
    【123】我們修行得不到佛陀的真實功德,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124】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都不可能成佛,因為
         你根本上就錯了。
    【125】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我們的真實心性,是我
         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126】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
    【127】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128】阿難尊者心中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一)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四頁,「癸二、正示二本。」

    【122】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外境,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關鍵,離苦得樂的關鍵

      我們每一個人修學佛法,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離開痛苦而獲得安樂,從離苦得樂的一種心願來推動我們去修學佛法離苦得樂這樣的一個因素,在佛法當中是由兩種因緣所決定的:第一個是外在的因緣,第二個是內在的因緣。所謂的外在因緣,就是我們說的外在的環境。比如說你今天會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你會遇到什麼人,會碰到什麼事情這種外在的人事,佛法的思想認為是由業力所創造的。所以外在的因緣產生的痛苦跟快樂,這是我們很難改變的。我講實在話,外境我們改變不了的,因為這牽涉到過去的業力。所以古人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作不了主的。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其實是浪費時間,因為沒有什麼效果。所以外在的因素是改變不了的。对外在的因素佛教告訴我們只有兩個字,就是「認命」。第二個因素就是內在的因素,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就是你內在的思想,或者說內在的智慧。這個是整個佛法修學的關鍵,離苦得樂的關鍵。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自己可以作主的

      本經中佛陀的開示告诉我们,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你選擇向外攀緣,心隨境轉。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對外境產生堅定的執著。我們講心有所住,你的心住在外境上。那麼這種攀緣的結果會產生兩種過失:一、產生痛苦。我們看一個喜歡攀緣的人,就是做什麼事喜歡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因為外境是變化的;二、他的生命當中很容易產生罪業——這種人容易造罪。所以,經常習慣用攀緣心的人,我們就可以知道他這一生當中,第一個,痛苦很多;第二個,他今生可能造了不少罪業

      第二,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開始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觀照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迴光返照的結果也會產生兩種的情況:一,這種人生命當中安樂的時間多,自在的時間多;二、這個人在一生當中容易創造功德。所以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去改變外在的環境,而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改造我們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離苦得樂。

    【123】我們修行得不到佛陀的真實功德,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癸二、正示二本

           ┌(凡夫之過)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      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
           ├(二乘之過)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
           │      至別成聲聞緣覺。
    ┌(舉過出由)┤
    │      ├(外道之過)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      │
    │      └(指出原由)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
    │             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      ┌(徵問)云何二種?
    └(正示二本)┤
           └(示體)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
                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
                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
                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本經當中講到兩種根本,我們看《講義》,正示二本。

      佛陀把我們一念心開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個雜染生死的根本,第二個是清淨涅槃的根本。我們看經文內容的講述。請合掌:

    (經文)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這個地方先指出三種人的過失。首先我們看凡夫的過失:

      「佛告阿難。」前面佛陀講了七處破妄的經文以後,正式要開顯真心的時候,佛陀放光現瑞,從六根門頭放出光明,來表示妄想即將破壞,真性即將開顯。所以前面是以一種放光現瑞的方式來表法,以下佛陀就正式說法。佛陀告訴阿難尊者,無始以來,一切的凡夫眾生的生死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種種顛倒」。這個就是惑業苦的「惑」。顛倒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迷惑了,迷惑了就是顛倒。這個迷惑就是我們對真如本性產生了迷惑,迷真起妄。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真如不守自性,我們沒有真實地安住在我們清淨的本性,我們一念妄動,向外攀緣。我們習慣性認為向外攀緣是對我們有好處的,其實錯誤了,我們產生錯誤認知,其實向內安住對我們才是有利的。所以我們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這個就是顛倒。而向外攀緣的結果,就是產生了煩惱,貪瞋癡的煩惱。所以這個「種種顛倒」就是一種貪瞋癡的煩惱。這是一種情況。第二個,業種。煩惱的活動久了以後,就推動我們的身業口業去造罪,就有殺盜婬妄的罪業。這個業就會有業力,這就是業種。第三個,自然。業力會招感三塗的果報,刀山油鍋的果報。這個就是自然。我們每一個眾生基本上就是惑、業、苦的一種相續,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叫惡叉聚,這個是印度的一種水果的名稱。這種水果它不生則已,生則同時生三顆,惑、業、苦。表示我們造惡凡夫,由於迷惑、造業最後受苦,而產生的一種相續的情況

      第二個,我們先看外道之過。「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前面講的是造惡凡夫,這個地方是修善的凡夫。他也能夠依止外道的法門,來做一些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依止善法,因為內心的想法不同,而產生了諸天的果報,乃至於變成魔王或者魔王的眷屬。

      其實造善造惡都是攀緣心,只是他們所攀緣的境不同。前面的造惡凡夫他所攀緣的境,是五欲的境界,一種殺盜婬妄的境界。這個地方他所攀緣的是一個善法,一種布施的境,持戒的境,忍辱的境。但是他在攀緣這個境的時候,產生追求人天福報,或者追求人天感應的神通想法,所以變成了外道跟魔眷屬。其實他的本質都是攀緣,只是所緣境不同。

      我們再看第三個,二乘之過。「諸修行人」,就是指的發了出離心,修習四諦、十二因緣的這些修行人。他們基本上都希望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圓滿的佛果。但是因為他的心是向外攀緣的,結果在成佛之道當中產生了偏差,產生了歧路,而變成了聲聞緣覺。前面的兩種凡夫造善造惡是攀緣有相的境,包括雜染的境跟善法的境。這個地方的二乘人所攀緣的是無相的真理,他攀緣一種我空的真理。他向外攀緣我空的涅槃,結果也喪失了萬德莊嚴的無上菩提

      總而言之,這三種人的過失,都是以攀緣心來修行,結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實功德。所以他說,「皆由不知二種根本」,就是你在修行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我們這一念心具足了生死、涅槃兩種根本,所以錯亂地依止生滅的妄想來修學。這種情況就好像你拿沙去煮,想要煮成美好的食物,縱然經過塵點劫的時間,沙還是沙,頂多變成熱沙。你去煮一輩子,它永遠不能吃。因為它的本質是沙不可能變成美好食物。所以說我們今天因為錯亂的用心,即便你做了很大的加行,但是因為你本質是一個虛妄,所以我們得不到真實的功德

    【124】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都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錯了!

      那麼什麼是真實的功德呢?我們看下一段:

    (經文)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個地方講出兩種根本。

      我們這一念心開出二本,第一個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現在一切眾生依止攀緣心,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在的人事因緣接觸的時候,我們選擇向外去攀緣以攀緣心來當做自己內心的自體。我們說的認賊作子,把它當做生命的自體——這個就是我的心!說,你的個性是什麼?我的個性就是喜歡向外攀緣,這沒辦法改變的。依止攀緣心為自性,這個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

      第二個是無始劫來跟菩提、涅槃相應的清淨本性。清淨本性就是我們這一念的識精。這個識精是整個八識的精明之體。蕅益大師說這個識精就是八識的自證分、自體分,就是我們心跟外境接觸,念頭還沒有動,還沒有能所的時候,那種最精明的自體。而這樣的精明自體,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的。但是當我們這一念心一動以後,「能生諸緣」,就產生了一種能所的對立,有了能念的心跟所念的境,唯識學上說,產生了見相二分,這個是能生諸緣。當我們能念的心去攀緣所緣的境的時候,就遺失了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說清淨的本性是不能夠妄動的,一動就產生能所,就產生對立,就產生攀緣。所以說當你心跟境活動的時候,你一念不生,那個就是菩提涅槃的清淨本性。因為我們眾生長久以來,遺失了這樣的一種清淨光明的本性,雖然整天地修學、整天地拜佛,但是因為不能迴光返照,所以「枉入諸趣」

      蕅益大師在「枉入諸趣」這個地方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他說我們六道輪迴是冤枉的,其實我們是可以作選擇的。因為我們的心向外攀緣了,才有六道輪迴。換句話說,我們自心清淨,本來是沒有六道輪迴的。六道輪迴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本性沒有六道輪迴一念妄動,向外攀緣,造作罪業,就出現了六道輪迴。所以這是非常冤枉的,本來沒有,我們自己把它捏造出來。

      這一段的經文講到根本問題。我們一般人修習佛法不太重視根本,尤其初學者。你看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聲佛號,要誦幾部經典。當然這個都很好,但是如果我們忽略了根本,最後的結果就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所以本經後面會講到「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就是說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沙

      《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了很多,但是他越拜佛、越念佛,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麼辦,就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啊。你用攀緣心來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啊。他說,你小心啊!你來生不是求生到淨土,你來生變成阿修羅法界。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的;你是一個蘋果的種子,它最後一定變成蘋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羅當中,你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你的拜佛念佛,變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但是你阿修羅的本質沒有改變。

      我希望大家要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拿米啊,米是飯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要找到你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都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錯了。所以說你看,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難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麼法門都還沒講。為什麼?先要找到你的根本!如果你第一步錯了你後面就錯了,後面修行都沒有用。所以古人講,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你後面的加行都沒有用你本身是一種瞋心的個性,用功下去瞋心越大,阿修羅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變成魔王魔眷屬。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根本——什麼是成佛的根本,什麼是生死的根本。這裡把兩種根本的過失相跟功德相標出來。但是,什麼是常住真心,什麼是攀緣心,它的相貌還沒講出來,只講到它的過失跟功德:一個是產生生死,一個產生菩提涅槃。先把它的功德跟過失標出來。

    【125】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我們的真實心性,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辛二、委示心體不同妄執。分四:壬一、重斥妄計非心。壬二、正示真心有體。壬三、委明分別無性。壬四、總斥從來誤執。

      下一段就正式說明這兩種心的差別的相貌。

      「委示」就是詳細地說明,說明我們這一念真實的心性是有它的體性的,不同我們心中的妄想,是沒有自體的。把真心跟妄心作簡別:真心是有體的,妄心是沒有自體的。這地方有四段:重斥妄計非心,正示真心有體,委明分別無性,總斥從來誤執。

      壬一、重斥妄計非心

           ┌(徵見)「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
           │    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
           │    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
           │    言:「見。」
           │
    ┌(應求徵問)┼(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
    │      │    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
    │      │
    │      └(能見)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
    │           大众,同將眼見。」

    ├(就答徵心)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
    │      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
    │      「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
    │      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指名出過)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
           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
           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
           受輪轉。」

      我們看第一段,重斥妄計非心。

      「重」就是再一次。前面七處破妄,已經把這個妄心破了,但是佛陀在顯真心之前,來作一個總結,再一次地告訴阿難尊者: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我們的真實心性,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把這個觀念再講一次。

      好,我們看經文:

    (經文)「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众,同將眼見。」

      這個地方佛陀有一段問答。先是「徵見」,徵問見的功能

      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現在要知道整個大乘的止觀法門,為什麼呢?因為你告訴我,你希望能夠出離生死的輪迴,希望成就無上菩提。那麼我今天再問你一次。諸位要知道,這個地方有一層深意。佛陀前面七次的破妄,這個地方再問一次。我們後面再加以說明,為什麼要再問。佛陀在問之前,把他的金色手臂伸展開來。因為佛陀的全身都是紫金光色,他的手臂也是一種金色臂。伸展手臂以後,他彎曲自己的五指,變成一個拳頭的相狀,把這個拳頭的相狀指給阿難尊者說:你現在看到我的拳頭嗎?阿難尊者說:我已經看到了。佛陀藉拳頭這個外境,來啟動阿難尊者的見的功能,從見當中,希望他能夠產生迴光返照。這是佛陀問阿難尊者的目的

      我們看阿難尊者他怎麼回答。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陀說:你剛剛見到了什麼呢?先問他所見的境。回答說:我看到佛陀舉起手臂,彎曲成一個光明的拳頭。這個拳頭照耀我的內心,也照耀我的眼睛——「曜我心目」。阿難尊者如實地把他所見所想表達出來佛陀再加以追問,說:「汝將誰見?」佛陀的問題不是問他所見,是問他能見的是誰——念佛是誰?阿難尊者說:我跟整個與會的大众,都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見。從這一段經文當中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回答並不滿意,阿難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佛陀問他說:「汝何所見?」一開始阿難尊者執著外境,說:我看到拳頭。佛陀再追問說:那你用什麼見呢?他說:我用眼睛去見。這個時候佛陀還是不滿意,所以佛陀再加以追問。佛陀一定要找到他的問題點——要治病之前,先把病源抓出來

      我們再看佛陀怎麼去追問阿難尊者。

    (經文)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這個地方,佛陀就著阿難尊者的回答來加以徵問他心的所在。佛告阿難,你回答我說,我如來彎曲我的手指而現出一個光明的拳頭,而這個光明的拳頭照耀你的心目。你說你用眼睛見到,那麼到底你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感受,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想像呢?你產生什麼樣的心跟想像呢?用什麼來想像、用什麼來感受我這個光明的拳頭?我們常說,你在念佛,那麼念佛是誰呢?你是用什麼東西來感受彌陀的功德,來感受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呢?當然你不是用嘴巴,用的是那一念心。那麼心在哪裡呢?就問這個問題。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您現在問我的心的處所啊,我現在以這一念心來推窮尋逐。他說:什麼是我的心呢?就是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跟如來的光明拳頭接觸的時候,我會產生兩種功能:第一個,會產生尋逐。尋逐就是對於已經出現的境的思惟,包括過去跟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拳頭——這個拳頭真的是非常的美妙,充滿了光明!这是就著眼前的境的思惟。第二个,推窮,则是對著未來的因緣誒,我哪一天也像佛陀一樣,能夠現出光明拳那該有多好。這個推窮是就著未來。当我這念心去接觸拳頭的時候,產生尋逐現在、推窮未來的想法,而這樣的一個推窮尋逐的想法,這個就是我的心。我就是用這一念心來看到佛陀的拳頭,我也用我這一念心來出家,用我這一念心來拜佛念佛的。

      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這個時候,佛陀對阿難尊者產生嚴厲的訶責:這不是你真實的心

    【126】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

      我想這段經文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點是徵心的問題。古德說,在整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當中,佛陀有兩次徵心:第一次是在七處破妄之前。在破妄之前,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的心在哪裡?你說你今天用這一念心緣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那麼你這一念心在哪裡?阿難尊者講了七個處所,都被佛陀破斥。所以在破妄之前佛陀第一次徵心。第二個,就是佛陀即將開顯真心之前,在十番顯見之前,佛陀又再一次徵心

      第二點,古德說,佛陀為什麼經常會用徵問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地方的目的,就是要阿難尊者從問題當中自己產生迴光返照。為什麼一個人要自己迴光返照?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人的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願意改變。其實你自己迴光返照,別人罵你沒有用,打你也沒有用,定很多規矩完全沒有用。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覺得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他自己真的想改變,否則你只有等待時機。你規矩定得再多,他頂多不犯錯,但是他不會改變。他不犯錯,但他問題還在裡面。一個人真正改變,是他自己迴光返照,觀察他的妄想是不真實的。我為什麼一定要根據我的妄想去痛苦?其實我可以創造更好的生命,我有更好的選擇。他那個時候的覺悟,他的整個修行是主動積極的,自己願意拜佛。當然我不是說要大家馬上改變,但是有一天,你主動地告訴自己:我願意去拜佛,我願意去皈依阿彌陀佛,我願意去念佛——你真實地從發心當中想要去用功的時候,你是真實的是改變了。

      所以佛陀在開顯真心之前,都是用問的方式,就是要他直下地迴光返照。但是阿難尊者身為一個當機眾,他必須要示現一個凡夫相。所以他說:誒,我這一念心還是推窮尋逐,這就是我的心。感覺上他還是在向外境攀緣,沒有真正地迴光返照。所以佛陀在經典當中很難得用一種嚴厲的口氣:咄!這個是佛陀用語當中最嚴厲的口吻。他是很嚴厲地訶責:這不是你的真心!我前面已經七處跟你破妄過了,你還認為這是你的心。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前面的破妄作一個總結了。

    【127】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下面就把妄想的相貌詳細地說出來。我們看經文:

    (經文)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尊者說他的這一念心是能夠思惟,能夠作種種的推度。佛陀說:這不是你的心!這個時候阿難的心情非常的驚怖,趕快從座位上站起來,合掌起立來白告佛陀,說:這不是我真實的心那麼這個是什麼呢?當時阿難尊者的心境,他的想法是說,我當初發心出家,就是用這一念心出家的。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才啟動我出家的心,乃至於我後來去攀緣佛陀的戒法,去持戒,也是用這一念心。假設佛陀您說這一念心不是我的真實的心,那我不是一個斷滅嗎?那我不是一個沒有心的人?我以後怎麼成佛呢?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他恐怖到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請示佛陀說:那到底這是什麼呢?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七處破妄,阿難尊者說我的心在內、在外、在中間,佛陀只是說: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不是這個不是那個……,那麼到底是什麼?佛陀都沒講。佛陀到這個地方之前,都沒有把妄想的相貌,所謂攀緣心的相貌,明白地標出來。到這個地方才把攀緣心的相貌標出來——所謂的「前塵虛妄相想」。這一句話我們從三段來加以說明,分成三段:

      第一個是「前塵」。前塵就是外在的五塵我們過去的業力,所謂的眾生的共業,把外在的色聲香味觸这五塵創造出來。比如說我們今天生長在台灣,我們有台灣的天空、台灣的山河大地、台灣的房子。這個就是前塵,就是過去我們大家的共業,把台灣的環境創造出來。這個五塵現在我們的眼前。

      第二個是「虛妄相」。我們個人的業力,就是別業。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去接觸五塵的時候,我們心中又出現一個我們自己受用的影像,這個就是個人的業力。比如說我們今天,我們大家吃同樣的飯菜,那麼這個飯菜叫做前塵,但是每一個人去看飯菜的時候,其實相狀不一樣。經典上說,福報大的人看他的飯菜特別的美妙,十個人看這個飯菜,福報大的人他看到的飯菜比一般人更加的漂亮、更加的好吃,共業中有別業當外境出現在每一人心中所顯現的影像叫做虛妄相,這是個人的業力顯現出來的。

      第三個是「想」。然後我們根據這個虛妄相,產生很多很多的想像。比如說我們產生一個正面的想像:這是一個美好的東西,我們產生追求,產生貪愛。如果我們產生一個負面的想像,就產生瞋恚的煩惱,希望遠離。總而言之,這個想法是由外境的帶動產生的。如果沒有外境,這個想法就沒有了。因為有前塵才有你心中的虛妄相,你才產生這樣的想法,所以這個叫攀緣心。當你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念頭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這種一時的情緒,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攀緣心。

      攀緣心的過失在於它會迷惑我們的真性。由於我們無始劫來都是把攀緣心——這個會破壞我們真性功德的賊,當做自己的兒子,而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結果失去了我們自己的父親——失去了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就冤枉地受到了生死輪迴的痛苦

      妄想的作用,在《楞嚴經》的後面說,它是局部的。你跟不同的境接觸,產生不同的想法。有人讚歎你說:誒,你這個人很好。你從「你這個人很好」這幾個字,產生一個想法。有人說:你這個人不好。你從外境當中又產生一個想法。所以妄想是局部的刺激產生的一個想法

      這樣有什麼缺點呢?我們經常用這樣的思想來過活,以這個當做我們生命的自體,有什麼缺點?它的缺點,佛陀用一個譬喻,說有一個大海,這個大海被風一吹,產生一個水泡一個愚癡的人,他大海都不要,他只要這個水泡。這個水泡是一時的風吹,碰到石頭,產生一個生滅的水泡。但是這個水泡一起來,它隨後又消失掉了。所以當我們習慣性地一直要以我們的攀緣心當做我們真心的時候,第一個,我們永遠活在生滅法當中。因為境一變化,這個心就跟著變化。第二個,我們因為依止這個攀緣心,我們失掉了更多的大海。其實我們忽略了整個真如本性無量的功德,而追求一個小水泡。因小失大啊。

      這個就是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佛陀一再地逼問,終於把阿難尊者心中的病源給逼出來了,逼出來就有辦法對治了。佛陀後面會開十帖的藥,來破除前塵虛妄相想。到這個地方為止,等於是佛陀七處破妄的一個總結。後面是為開顯真心來作布局。

    【128】阿難尊者心中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一)

      壬二、正示真心有體

           ┌(造善用此)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
           │      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
           │      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
           │      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
           │      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驚怖求示)┤
    │      ├(造惡用此)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      │
    │      └(捨此更無)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
    │             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
    │             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
    │             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      ┌(垂教深意)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
    │      │      令心入無生法忍。
    │      │
    └(安慰開導)┼(萬法唯心)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
           │      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
           │      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
           └(真心有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
                  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
                  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
                  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好,我們看下一段「壬二、正示真心有體」。

      我們看經文: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這一段,是說明阿難尊者心中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

      阿難尊者長久以來的心,都是根據這個前塵虛妄相想。就是他這一念心是攀緣外境才會產生一定的反應,如果外境沒有刺激他,他是不會反應的。他習慣性是從外境來帶動他的心。突然間佛陀說:咄!阿難尊者,此非汝心。這個時候他心中產生很大的害怕,他把他害怕的心情表達出來。

      阿難尊者白告佛陀說:佛陀啊,我是佛陀的八個堂兄弟當中最小的一個,八王子中最小的。我當初出家,是因為愛著佛陀美妙的三十二相,還有佛陀殊勝光明的形體。我因為攀緣這樣一個殊勝的相貌,才下定決心,捨棄世俗的深重五欲,跟佛陀出家。換句話說,佛陀,我當初發心,是用這一念心來發心的,我是攀緣佛陀的殊勝相好出家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出家以後自利的功德,「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我出家以後,我也非常用功啊,我也是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做佛陀的侍者,來把佛陀的整個生活照顧得很好。也因為這一念心來好好持戒,乃至於未來有一天——這個地方開始推度,前面是講現在,這講未來——有一天,我阿難尊者的功德圓滿的時候,我也可以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到十方世界。你看普賢菩薩: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我可以像普賢菩薩現出無量的身心世界,來供養無量的諸佛,來承事無量的善知識。也是用這一念心來親近十方諸佛,承事善知識啊。我用這一念心,現在供養如來;我也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供養十方諸佛。這個是講上求佛道


    迴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淨土教觀學苑 版權所有
    歡迎各方免費流通,若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請勿用於商業盈利。
    Copyright &#169; masterchingch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網址:http://www.masterchingche.org/
    信箱:info@masterchingche.or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淨土教觀學苑
    【Facebook】https://m.facebook.com/www.masterchingche.org/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8-1 17: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全醒也不好,把你永远锁在一个没有相的空间,估计你会郁闷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6:48 , Processed in 0.13521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