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31|回复: 0

随喜时,钱的多少与功德大小有关系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1-1-9 15: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随喜时,钱的多少与功德大小有关系吗?

    随喜是一种特别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当看到他人闻思修法、修善积德时,如果能生起欢喜心,诚心诚意地随喜,双方得到的善根、功德、福德是完全一样的。

          从前有个胜光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供养一切受用。当时有位行乞贫女得知国王这一善行后,从心里生起了无上欢喜心。在回向功德时,世尊问国王:“你愿将这些善根回向给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福德更广大的人?”国王说:“回向给福德更广大的人。”于是,世尊先念了那位贫女的名字做回向。国王做功德的时候,还有傲慢心、嫉妒心等诸多烦恼,而贫女诚心地随喜国王的功德,只有欢喜心,没有掺杂一丝烦恼,所以贫女做随喜的功德比国王做供养的功德更大。

          有些人心中怀疑:自己不费吹灰之力,为什么只做随喜就会获得那么大的功德呢?因为随喜是善心、是正念,它对治了嫉妒、恶心等烦恼,这是最大的善根,是特别殊胜的正念。好比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它一旦融入大海中,就拥有了大海的力量。
          众生有一点一滴的善根,我们都要发清静心、欢喜心而赞叹、随喜。别人做功德了、种善根了、积福德了,那个时候我们不能有嫉妒心,不能有其他的恶念,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生起欢喜心而随喜。平时自己所听到、所看到和想到的他人的善根,都应当随喜。

          比如说放生,能亲自参加当然好,如果不能参加就随喜。无论拿出多少钱,哪怕是很少的一部分,也会积累很大的功德、福德。拿不出钱也没关系,只要你能从内心发出真诚的欢喜心,就会获得与他人所做的善行同样的功德。




          如果你发心清净,拿的钱越多越好;如果发心不清净就不要拿那么多,拿再多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在发心清净的前提下,有多大的能力就用多大的能力来救度众生、弘扬佛法,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不能多拿,随喜一元钱、十几元钱也行。有些人觉得拿得少,怕别人笑话,别人笑话是他的事,那是因为他不懂佛理,他有恶念烦恼,他自己造业。如果你不随喜,浪费了积累功德的机会,心里还有那么多烦恼恶念,这是你不懂修行,是你的罪过!

          佛曾说:“三千大千世界及须弥山都能衡量出大小,但诚心随喜的功德却是无法衡量的。”既然想学佛、想修行、想积累资粮,像这样的善巧方便,在轻松、愉快之中就能获得福慧功德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


    学佛人的一天--从供养开始,牢记三处大福田!

    “供养”是佛弟子一天当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行止,举凡早课前以香、灯、花、果供养三宝,或早午斋前合掌供养三宝,乃至对众生行“财供养”(财布施)、“法供养”(法布施),“供养”几乎可以说是学佛人每天的固定“行程”了。


    一、供养即是修福

    或问:“学佛人好好念佛修行就好,何必广修供养?”道源老法师针对这个疑惑,曾如是回答:“须知一切行门皆由福报所摄持,设若没有福报,不但找不着一座清净的念佛堂,甚至于连衣食都不能具足,如何能以安心办道呢?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广修供养可得最大的福报,所以应当念佛与供养合一。”学佛讲求福慧双修,只修慧而不修福,菩提路上的障碍与枝节必多,若欲道业兴隆,修福必不可偏废,而供养三宝可得最大福报。


    正因供养三宝对学佛人如此重要,所以《菩萨戒本经》的第一条就列有“不供养三宝戒”。会性老法师对于此戒曾有所解:“‘不供养三宝戒’是通于在家、出家;不论出家、在家人都要供养三宝,而在家人更要时刻不忘三宝,这是学佛的根本,非常重要。”又说:“平常得到新鲜、或新出产的谷类、水果、瓜类、蔬菜等好吃的食物,一定要先奉献供养三宝后,自己才食用,乃表示自己的诚意,以至诚恭敬心供养,即表示念念不忘三宝。于有佛堂处,先供养礼拜后再食用,若在外不便亦应默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作如是观后才食用,若不如此做,则得‘失意罪’。”由此可知,供养三宝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自己“时刻不忘三宝”,而这样的正念与诚心,正可感召福报。


    关于供佛,雪公也认为“心诚”最重要,老人家说:“礼佛供养在于心诚,诚则苹蘩蕴藻之菜,潢污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诚,钟鼎玉帛,珍错醍醐,佛亦不享。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佛菩萨是彻悟并开启自性清净心的圣者,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原不需吾人供养,吾人之所以主动供养,乃在于对世出世间大智慧、大觉悟者的一片恭敬与诚心,而由这颗至诚之心出发,即能获致无量福报。


    二、供养三福田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说:“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何谓“三福田”?即“功德福田”(指佛、法、僧三宝)、“报恩福田”(指父母、师长)、“贫穷福田”(指贫穷困苦之人)。佛弟子能常供养这“三福田”,便能于无量世中获得大利益。


    特别强调“供养父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若能恭敬供养,非但能报答其恩,且能自然获福,故名“报恩福田”。雪公曾说:“佛在世时,供养三宝当然功德很大,佛不在世,家里父母就是二尊佛,因众生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皆有成佛的资格,对眼前的父母都不管了,还管什么。”由此可知,若欲广修供养,应先从供养父母做起。雪公还曾告诫学子:“你们要先孝养父母,趁着父母健在赶紧尽孝,别说大话要爱国爱社会。往生三福,孝为第一,瞒心昧己贪取不义之财供养父母也是不孝,菽水承欢,站住人格,可以扬名声显父母,如果你做得不好,别人就在后面骂你‘三字经’。”可见,不论世间法或出世法,孝养父母都是做人的最基本之处,而论供养,当然也应以供养父母为先。


    《佛说末罗王经》上说:“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若有人从平地堆积珍贵财宝,高度到达第二十八层天,并全数布施给需要的人,他所获得的福报还不如恭敬供养父母的人。在这亲情浇薄、伦常败坏的年代,圣言的开示值得吾人再三玩味。


    三、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前文所说的“供养”,都偏于外在,其实,论到供养的真正内涵,佛典有另一番诠解。《大般若经》云:“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若能修学此三法者,乃得名为真供养佛。”真正的供养佛,不在供品的丰盛与昂贵,而在于是否能谨遵佛的教诲,如法修行,续佛慧命。《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何以故?曰:“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因为十方诸佛都是依照佛法修行而成佛,所以对于佛法都相当恭敬、尊重,众生若也能依法起修、断惑证真,对于十方诸佛而言,就是最真实的供养。

    时代的演变,已促使许多学佛人重于形式而偏废实修,衍生的乱象,便是着重排场而置了生脱死于度外。表面上,佛门看似一片荣景,实质上,依教修行者已居于相对少数。面对“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吾人是甘于做个挂名的佛教徒,或是老老实实谨遵佛敕,真修一回呢?这是在论及“最真实的供养”之外,值得吾人警惕、省思的课题。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4 03:27 , Processed in 0.09520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