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36|回复: 0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9-4 14: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享福,未必真的有福


      

    享福就是有福吗?




      很多人认为,享福的人是有福的,所以看到别人住的房子好、坐的汽车好、穿的衣服好、社会地位高,便说他有福。其实这只是在享福,未必真的有福。每一个人在过去生和这一生中,所种的福是有限的,如果把福报享尽了,就会成为一个没有福的人,所以有福的人要惜福,不要把福报享尽,而且要保存它,增长它。


      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不知道惜福,衣服并没有旧到不能穿就不穿了;饮食并不是讲求营养,而是希望吃到更贵的东西。这都是不惜福,惜福的人是不论生活在任何环境情况下,都会警惕自己,知道自己的福报有限,不要一下子享完。


      其次,我们要“培福”。培福就是福报不够多,所以要继续培养福报。如何培养呢?就是用“布施”来培养福报。


      然后是“种福”,没有福的人要种福,福报不够的人要培福。《金刚经》中多次谈到布施的重要,包括持戒、忍辱,这都是培福、种福的条件和方法。

    该如何培福呢?


      最重要的就是关怀社会、利益人群。至于关怀自己的儿女,关怀自己的太太、自己的丈夫、自己的父母,算不算培福?算!因为佛教讲的“福田”即种福、培福的田地,也包括自己的眷属、亲友在内,当然一切众生、国家社会,以及师僧三宝都包括在内。因此,支持佛教事业、护持佛教事业、推动佛教事业,是培福;孝养父母、栽培子女、关怀国家社会、尽义务、尽责任,是培福;对于一切众生给予安和乐利,也是培福。所以种福的范围包括一切人,亲疏不论、厚薄不分,只要有人需要,我们就要去做。


      不过,我们都是凡夫,种福培福还是要从我们周遭的人做起。有一些人听到法师说供养三宝是最上的福田,结果把儿女的教育费、零用钱扣下来供养三宝。


      请问诸位,这样做对不对?如果真的这样做,可能会引起儿女对佛教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害了佛教,不是真的种福。


      如果小孩子本来爱吃零食,叫他少吃一点零食,把买零食的钱省下,捐给需要的人,同时告诉他说,种福、供养三宝、救济贫穷,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以此培养小孩对三宝的恭敬心和对人类的同情心、爱心,这样才不会有反效果。所以,种福也需要有智慧,否则会招至对佛教的破坏和毁谤。


      《金刚经》里有一位长者叫作“给孤独”,是一位非常有钱的人,他把财产供养三宝、救济贫穷,对于鳏寡孤独、无依无靠,以及贫苦急难的人给予救济,这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把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福报和许多人共同分享,等于是把自己的福报储存在银行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储存到“无尽藏”。假如你只有一百块钱,但是你说:“我没有特定的对象,这一百块钱,谁需要它,我就给谁,帮他一点忙。”用这种心态布施的功德,就叫作“无尽的功德”,就是“无尽藏”,为什么?因为没有特定的对象,一切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他布施的对象,虽然只有一百块,也许帮助了一个人,但是功德却是无穷无尽的。像这样没有一定对象地帮助度化众生,这就是无尽的功德,也就在是度无量的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6 15:53 , Processed in 0.1163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