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6-11 21:27 |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 积分
- 180270
|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南安巖自嚴尊者智慧偈法門略錄
遊心齋沙門勇勝輯
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佛!
引經第一: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云:『諸有修大乘者,若能於此,一四句偈,解了其義,即能於彼,一切語言,通達義趣,如所解了,不生退沒。』
《金剛三昧經》云:『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
緣由第二:
南安巖自嚴尊者之一、
《補續高僧傳》載:『南安巖自嚴尊者,生鄭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為童子,十七為大僧。遊方至廬陵,謁西峰老宿豁公,豁雲門之孫也。師依止五年,盡得其法。自是神異不測,世傳定光佛化身。』
又載:『後遊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始讖曰:「却後當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師住三年成叢林,乃還南安。』
又載:『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即謹願,師憐之作偈,使誦久當聰明,偈曰:「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於是世間文字語言,一覽誦念,無所遺忘,偈語章句,援筆立就。』
又載:『師異蹟甚著,所屬狀以聞,詔佳之,宰相王欽若、大參張安仁以下皆贈詩,師未甞視,置承塵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脇而化,諡定光圓應禪師。』
《續傳燈錄》、《嘉泰普燈錄》、《禪林寶僧錄》、《五燈全書》、《指月錄》、《佛祖綱目》、《宗統編年》等所載尊者事蹟,略同於《補續高僧傳》,僅事蹟多少之別。
觀世音菩薩之二、
《觀世音持驗紀》載:『宋張孝純:有孫五歲,不能行。或告之曰:「頃淮甸間,一農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觀世音名號不輟,遂感觀音示現,因留四句偈曰:『大智發于心,于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夫誦偈滿百日,痼病頓愈。」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齋戒持誦三月,而步武如常。兒患腿足者,誦之皆驗。』
《觀世音持驗記》所載菩薩此應化,原引自《善餘堂筆記》。而《觀音慈林集》所載菩薩此應化,略同於《觀世音持驗記》。
偈文第三:
偈即:『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四句。
《續傳燈錄》、《補續高僧傳》、《嘉泰普燈錄》、《禪林寶僧錄》、《五燈全書》、《指月錄》、《佛祖綱目》、《宗統編年》等皆作此;而《觀世音持驗紀》則作:『大智發於心,于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於世所傳之觀音感應亦多據此。雖大意相同,然應以《續傳燈錄》所載:『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為主,以早出、多引故。
釋義第四:
《紫栢尊者全集》云:『「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此四句偈,事理不成就,即是文殊根本智,普賢差別智,一部《華嚴經》盡具其中。誦之者,多能生慧,何以故?大智,根本智也,大智發於心,理成就矣。然智既發於心,則心已化而為智,更從何處覓心?若心有可覓,則是心能見心,無有是理,故曰:「於心何處尋也。」無處尋,即所謂無依也。大智無依,則橫無外,橫無外,則橫無待矣,無待之智,非理不成就乎?理不成就,則不礙事,而事成就,故曰:「成就一切義。」雖能成就一切義,而無古無今,則事又不成就矣,無古今無所住也,無住故竪無外,竪無外,則竪無待矣。此偈是南安巖嚴尊者,為侍者而作。侍者前生為牛,以馱磚造寺功德,獲報為僧,苦無聞性,誦此偈久,聞性豁然而開,一切經書遂能記憶。故名此偈為「智慧偈」,以誦之者,多能發慧故也。』
驗證第五:
如前《補續高僧傳》所載自嚴尊者座下沙彌發慧;《觀世音持驗紀》所載頃淮甸間農夫、張孝純其孫等痼疾頓愈。
又《五燈全書》載姑蘇瑞光徹禪師發慧之驗證:『金陵柏氏子,少孤失學,知事佛。二十四歲,投三峰藏披剃,執収飯之役。藏一日問曰:「出家奚事?」師曰:「將學經。」藏曰:「循行得自頭已白矣,其奈生死何?」師駭然曰:「若為即得。」藏曰:「顧子如木石,且持偈發慧去。」口授「南嚴偈」俾持之。師繫念不輟,每下山収飯,往返三十里,如癡如兀,童稺揶揄,或倚山巖竟日,至忘移步。如是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覺風聲鳥語皆轉此偈。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因求進七日關力究之,足纔跨門,目前一迸,大地平沈,頓省偈義。亟趨方丈擬申問,藏即打趂。時值上元雪霽,有摶雪羅漢于庭,藏令眾作頌,師倩書,呈偈曰:「虗空一尊雪羅漢,思惟盡處阿誰判,一片冰壺難指擬,恰來正是正月半。」藏嘉賞之,乃曰:「惟爾幻空,潛蛟伏虬,若遇春雷,倒嶽傾湫。」後一日,聞竹椅倒地作聲,豁然大悟。藏為助喜,命字「頂目」,示偈曰:「一目不足觀,兩目觀不足,直具頂門眼,予奪兼雙獨。」師隨侍一十五年,日臻法奧。崇禎己巳,藏記莂焉,遂繼三峰法席。』
南安巖自嚴尊者智慧偈法門略錄終
感想:
violet師兄發短信給我,專貼「南嚴偈」分享,我並未看就先貼在我亇人網專欄內,今天閱覽經過此欄文章,突覺全身氣場甚盛,我想這裡有什麼宝貝麼?離開此欄氣場又不見,試了几次,才肯定是「南嚴偈」的威力!
大略有几則故事,一位不是很聰明的沙彌,因讀「南嚴偈」於世間文字語言,一覽誦念無所遺忘,偈語章句拿起筆就能寫出來了。
又,宋朝有位張孝純其孫五歲不能走路,有人告訴他「一農夫病腿足甚久,農夫日持觀世音名號不停,遂感觀音示現留四句偈:『大智發于心,于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夫誦偈滿百日,痼病頓愈。
所以張孝純才教其孫及乳母,齋戒持誦三亇月,才走路正常,若有小兒患腿上不便行走之疾,念了之后皆應驗。
又《五燈全書》記載姑蘇瑞光徹禪師因誦「南嚴偈」而証悟。
『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