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慈无嗔

识有生灭,空性无迁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性常恒不变 发表于 2024-8-2 13:39
    诺,随便找了几条。
    范古农居士主答
    (六)唯识

    我说的是八识有生灭,不是八识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识有生灭,性无迁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长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性常恒不变 发表于 2024-8-2 13:39
    诺,随便找了几条。
    范古农居士主答
    (六)唯识

    此一句佛,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8-2 16: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阿。不死不休,看谁先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2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性常恒不变 发表于 2024-8-2 16:20
    好阿。不死不休,看谁先死。

    你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识有生灭,空性无迁移。
    老眼昏花,见精不减

       


    这是我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8-2 16: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万种方法让你生不如死。想试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給你家人和你自己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8-2 16: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无嗔 发表于 2024-8-2 16:36
    給你家人和你自己试吧

    你是很好的实验品,我这四十多年的经验来看。

    人除了嘴是硬的,其他地方都软弱的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作孽,自作自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依他起性有生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6: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性常恒不变 发表于 2024-8-2 16:38
    你是很好的实验品,我这四十多年的经验来看。

    人除了嘴是硬的,其他地方都软弱的很。

    你的言辞嘴脸,已经完全脱离了信佛人的基本信条,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不要忘记佛祖是如何教导的,
    作恶不会伤害别人,只会回到自己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17: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a29330686 发表于 2024-8-2 13:58
    末學也不是真正修到真正徹底了解的境界為何是故僅為分享所看過的連結。如不同意該法師所詮釋者亦可先關閉跳 ...

    真乃论坛一宝也,如意尊贵正见宝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8-2 17: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8-2 22:14 编辑

    補充1-隨喜尊敬感恩-淨界法師說法 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淨界法師弘法資料平台: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425102747778885/
    ====================================================================================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k/2859032244385931/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01】修學佛法只有四個字叫做破妄顯真!
      《唯識學概要》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今天是我們唯識學第一次的上課,唯識學在整個大乘佛法當中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課程,它跟我們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樣的,佛法概要是整個修學的次第,那麼唯識學主要是針對我們凡夫的內心的一種活動狀態,做一個比較深入的探討。我們在講唯識之前,我們先把唯識學在整個佛法當中的一個定位,它的一個重要性,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蕅益大師把佛法的修學的目的以四個字來做一個總結,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只有四個字叫做破妄顯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你的目的只有一個,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什麼是虛妄呢?
      簡單的講就是我們的生死輪回
      為什麼生死輪回是虛妄呢?
      因為它無所得,我們每一次的生命,不管你多麼的努力,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無所得。就好像你做夢,即便你在夢中你是一個轉輪聖王,但是你這第一個夢結束以後到另外一個夢的時候,你不可能把第一個夢的東西帶到第二個夢去,不可能!你所有的夢境只能在一個夢里受用,所以我們生生世世在裡面輪回,其實我們也曾經努力做過很多事情,但是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還是無所得呢?道理很簡單,因為輪回是虛妄的,它的本質是虛妄的,你就不可能創造一個永恆的東西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生滅的。所以假設我們不擺脫輪回,我們就永遠是一個乞丐,永遠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所以消除輪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除虛妄,這第一個。
      第二個從積極的角度呢,開顯真實,我們應該要成就諸佛的波羅蜜,種種的功德莊嚴,讓我們來生能夠生生世世的受用種種的依報正報的莊嚴,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分成兩塊:破除虛妄,開顯真實!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下呢,佛陀的教法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是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它的思想是業感緣起,它認為所有的輪回是由業力創造出來的,所以你看小乘佛法的目的,他所有的持戒修定修無常無我的觀慧啊,都是在斷有漏的業力,就斷這個輪回。但是業感緣起它有缺點,因為它從業力來解釋人生,它會陷入一種對立,因為善業它就不是罪業,因為有漏業它就不是無漏業,所以業感緣起所創造的人生觀是一個對立的。所以當小乘的佛法把輪回消失了以後呢,它也不可能創造真實了,他進入了偏空涅槃,所以小乘佛法它只能夠破除虛妄,不能夠開顯真實,這個是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佛陀講完小乘以後接著講大乘。
      那麼大乘佛法它不用業力來解釋人生,它從內心,從心,一切唯心造!因為心態它不是對立的,因為它也可以起善念,也可以起惡念,所以它是一個平衡中道的思想,相對於業感緣起,這個內心的緣起比較圓滿。但是從內心的緣起當中,大乘佛法又分成兩塊:一個是圓頓的法門;一個是次第的法門。如果你看了經典是很高端的,比方說《楞嚴經》,比方說《華嚴經》,比方說《法華經》,這個經典它的一個生命的立足點都是從清淨心出發,真如緣起,你要能夠直下承當你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你才有資格去修《法華經》,修《華嚴經》,去從空出假,去修六波羅蜜,去莊嚴你一念心性的。
      所以圓頓法門它的好處呢,就是它在成就那種真實的功德這一塊是非常直接了當,但是它破除虛妄相對不足,如果你去讀《法華經》《華嚴經》,佛陀很少提到斷輪回這一塊,他認為說你應該準備好了,因為你到了法華會上,他假設你已經安住真如了,所以圓頓止觀它的優點是很快讓一個人能夠成就,隨順諸佛的功德莊嚴,但它的缺點呢,對斷除輪回這一塊,破妄這一塊相對薄弱,所以大乘的圓頓法門它偏重在開顯真實,只有唯識學它是跨越了破除虛妄,它也兼帶了開顯真實,因為為什麼?因為它的一切唯心造,它那個心從阿賴耶識出發,染淨的和合體,它沒有像圓頓止觀這麼理想化,以清淨心做基礎,它是很務實的從凡夫的心做出發,以阿賴耶識
      那麼阿賴耶識呢它就是說你一個人,你可能變成一個好人,你也可能變成一個壞人,所以它很務實的從凡夫的心來開顯你的菩提道,所以唯識學它的一個阿賴耶識的緣起,它能夠往下兼帶了小乘的業感緣起,它能夠破除虛妄,往上它也可以通達大乘的圓頓止觀,正念真如,開顯真實,所以唯識學它可以說是整個大小乘教法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你把唯識學學好了,所有的佛法你就容易融會貫通,它往下通達業感緣起,往上通達真如緣起,那麼作為它呢就是一個阿賴耶緣起,所以唯識學在大乘這一塊,它扮演一個重要的橋梁的角色,所以我們的確有需要花一點時間來跟大家談一談,我們如何從一個凡夫的心,而轉變成一種聖人的心。好,那麼這是我們開這個唯識學課程的主要目的。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01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k/2973949346227553/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49】就著八識的作用,去開顯真實的理體!
      好,我們來看這個今天的主題。我們前面幾堂課,講到了八識的活動,第八識的異熟、第七意識的思量跟前六識的了境。那麼這個我們的內心活動,主要是三大功能:異熟、思量、了境。那麼講完以後呢,我們看這個地方有兩段的問答,把它做一個總結。我們先看第一個問答:
      問:諸大乘經論皆雲:萬法唯是一心,此中雲何列八?
      答:《相宗八要》雲:心性離過絕非,尚不可名之為一,雲何有八?若論相用,浩然無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顯著者 略有八種。是故言八識者,乃約有情眾生之相用差別安立,其目的在使令眾生,從八識之差別相用中,觀其緣生性空,悟入一心實相之理體,古德雲唯識之教,即用顯體,即此之謂也。
      那麼我們先看問的部分。就是說在大乘的經論當中,佛陀講大乘法主要是根據眾生的根機,分成兩大宗派: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那麼性宗它的緣起論,是建立在一心真如,講到真如受熏,這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但是唯識學它是從八識,特別是第八識的異熟,充滿業力的充滿妄想的這個第八識來做一個出發
      那麼這個一心真如跟萬法唯識,這個八識的活動到底應該怎麼融通呢?就提出這個問,那麼蕅益大師的《相宗八要》裡面提到說,其實我們一念心性是離過絕非,因為它是離一切相。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沒有好也沒有壞,它叫清淨,它遠離了生死的雜染相,它也遠離了涅槃的清淨相。這就是為什麼它可以生死也可以涅槃,因為它是什麼相狀都沒有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生死流轉,你也可以把它操作成涅槃的功德莊嚴,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相狀,所以它允許你顯現任何相狀,這就是心性叫離過絕非。所以它一也不可得,何況有八呢?
      但是佛陀慈悲,你老是知道一心真如,你就含糊籠統。所以你老是讀那些高端的經典,《楞嚴》《法華》《華嚴》的時候,你對你自己的盲點就搞不清楚了。所以唯識學,它為了要讓我們瞭解自己的問題,它就根據我們心識的作用,那麼根據有情眾生當中最明顯最重要的而開出八識
      八識,諸位,它不是八個自體。不是說你有八個心,不是這個意思。你的心還是只有一個,只是就著它的分工的作用,哪一個識負責什麼,哪一個識負責什麼,從它的作用安立了八個,不是說你有八,不是你一塊心切成八塊,不是這樣。那麼現前一念心識,根據它的作用分成八塊。當然我們前面一再的強調,你必須把心識分成三大類,異熟、思量、了境,這個是最好的分類。那麼為什麼要開出八識呢?因為我們從八識的差別作用當中,來觀察緣生性空,悟入一心實相
      八識的目的,只是告訴你一個概念:所有的外境,都是你自己變現,自己去攀緣它的。
      我們變現一個人,變現一件事情,當然這個是第八識變現,第八識的業力變現一個東西出來,然後你第六意識再去攀緣它,叫自變自緣。比方說我們講這個花,這個花的本質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是你每一個人去看花的時候,根據你過去的善惡的業力,你得到你自己的影像。如果你過去生善業強,恭喜你 ,這個花在你的心中,顯出的影像特別的美貌莊嚴,所以你看到這個花起大歡喜心;如果你過去生有罪業,你看到這朵花是暗淡醜陋的,你看到以後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惡心,那也是你的業變現出來。
      諸位,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讓你快樂,其實不是那個人那個事讓你快樂,是因為你有善業。它只是一個假借的東西,你的善業是假借外在的人事,你自己讓你自己快樂。所以萬法唯識的意思是說,其實沒有真實的外境,當你跟人事接觸的時候,你自己的內心自己出現一個影像。諸位,我們不能攀緣你心外的東西,你不能說我自己攀緣東西,我不要,我攀緣外在的東西,不可能。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脫離你的內心的活動,不可能,你只能夠攀緣你內心的小泡泡裡面的東西。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攀緣自己的內心的這個小範圍,你不能超越你的內心世界去攀緣心外的東西,你做不到。除了佛陀以外。佛陀金剛道後異熟空,佛陀可以看到外在真實的世界,我們沒有成佛之前,我們只能夠活在自己的妄想,用自己的妄想去攀緣任何的事情,然後自己的妄想變成一個影像,再用你自己的妄想,去攀緣自己的影像。如果你覺得很快樂,不是外境讓你快樂,讓你快樂是你有善業,你善業強。如果你很痛苦 也不是外在的人事讓你痛苦,那是你有罪業。所以緣生性空就是說,所有的外境都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沒有例外。
      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無我的道理,其實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東西,就是你的業力變現一個東西出來,然後再牽引你去攀緣它。所以為什麼我們的生命會不斷的輪回下去,因為我們一直在攀緣萬法。所以讓業力產生一種相續的力量,這是我們最大的錯誤。我們不能再去觸動業力了,該是讓業力休息的時候了。所以帶業往生,什麼業可以帶,什麼業不能帶,你最好清楚如果這個業你一再的去刺激它,一再的去激發它,你的這個業是不能帶的,因為你帶不了,你不是它的對手,它把你帶走。所以所有的業,必須要斷相續心,透過懺悔、發願讓這個業沈澱下來,這叫不增長業,這個業你可以帶
      所以唯識學它雖然廣泛的從內心的活動創造無量的業力,但是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它發明我空法空的道理,就是這個人生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那麼沒有真實的東西,你慢慢慢慢你的心靜下來,你就能夠慢慢的把心帶回家,回歸到你的最初的本來面目了,叫做一心真如。它是從種種的作用當中,讓你能夠找到真實。它是從先講假相然後再悟入真實,它不像性宗直接切入真實,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從作用當中,慢慢讓你去體會這些都是假的,所以我應該要回家,它先發明生命的假相,然後讓你知道假以後,你自己會慢慢的放下,所以叫從相用去觀空而回到真實。
      所以簡單來講,唯識之教,即用顯體,關鍵在這裡。它是就著你的作用,去開顯真實的理體。我們在實際上,其實我們性宗跟相宗這兩個都有需要,這兩個教法你缺一不可。從一個理觀的角度,從安住的角度,我們應該安住真如,就是你必須直觀你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是理想化的,不管你煩惱有多重,不管你業障有多深,不管你過去做了什麼,你必須要肯定你是清淨的,這個很重要,從本體上的直觀肯定,這個是非常重要,因為是大乘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這一點信心你建立不起來,你就很難修行了。因為這一點信心在你的未來成長過程會給你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在安住的時候,你必須要理想化,先放開你生命的現實,你要不斷的告訴你自己,不管你做了什麼,不管你過去多麼的不堪,你的真如本性沒有受到染污,這是第一個概念。第二個,這個我們講到安住力,從調伏跟對治的角度,請你面對現實。你要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裡,你有哪些重點要處理,這是從唯識的角度。所以唯識的重點在於調伏跟引導。
      理觀根據性宗,事修我們必須要務實,依據唯識看到你的問題點在哪裡。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地雷,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寶藏,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趨吉避凶。當你臨終的時候,你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引導這個佛號的時候,你怎麼面對你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都沒辦法面對,你怎麼面對阿彌陀佛呢?你把自己弄得很被動,又貪念又顛倒,阿彌陀佛救不了你。
      所以你在臨終的時候,你帶動這個佛號,怎麼透過你的內心世界,閃過地雷然後接觸寶藏,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是重點。唯識學就一直告訴你,你的寶藏在哪裡?你的地雷在哪裡?有些地雷,我們是可以到極樂世界再處理的,但是請你不要去碰觸它,你必須瞭解它你才能夠慢慢的閃過它,讓它帶業,讓它沈澱下來,等到了極樂世界,你有很好的因緣來處理這個地雷。
      所以我們再講一次,理觀要理想化要圓滿化;事修——調伏、引導要務實,要好好的面對自己的問題,這個就是性相圓融,我們前面也講過很多次了。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49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k/3045307762425044/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82】我們必須把第六意識跟真如做一個連結!
      《唯識學概要》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放掌。
      我們研究唯識學,基本上祖師是把它分成兩塊:一個是唯識相,一個是唯識性。就是心識它的一個活動的相狀跟心識的本體。那麼當我們在看唯識的一個活動的狀態的時候,我們的結論就是說:萬法唯識。那麼從唯識相呢?它強調一個概念,就是當我們的生命出現的時候,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們心識所變現的,沒有真實的外境可得。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人生當中只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叫自變,第二個叫自緣,人生只做兩件事。自變就是阿賴耶識把我們過去的善惡的業力,在我們的心中變現出來,所以我們只能夠受用我們心中的影像,這就是為什麼佛陀在《楞嚴經》上說,我們只能夠活在我們自己的小水泡,我們每一個人都走不出心中的水泡,這個水泡就是業力我們只能夠在自己的業力的影像裡面活動,你超越不了你的業力。因為阿賴耶識它會變現影像來束縛我們,那麼在變現過程當中呢,第六意識再去攀緣、再去造業。
      那麼這樣講呢,人生就是兩種力量的交互作用了,從變現的角度當然第八識是主角,從攀緣的角度第六意識是主角。所以我們人生就構成了業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看是業力強還是你的心力強?你如果是業力強,那麼你就是心隨境轉,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如果你心力強,那麼就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定勝天!
      那麼在這個業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當中,如果把這個概念套到淨土宗來說,我們也是兩種力量:一個是第八識的生死業力,一個是第六意識的往生的願力,願力跟業力的交互作用。我想我們淨土宗的人,當你要追求來生到淨土去,就是你的心跟淨土的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圍牆,就是你要跨過生死的業力,帶業往生,你怎麼把你無始劫的業帶到淨土去,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有些人的業是帶不過去的,有些人的業是可以帶過去的,所以超越你生死的業力就變成是第六意識的一個主要的工作了
      所以在唯識學當中它告訴我們說,人生的無奈來自於第八識的業力的釋放,這一塊是你無奈的,你必須要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過去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消失掉的,全部被第八識記錄下來。所以人生的問題,如果說我們今生才有生命,那這個生命很好解決啊,你才活了幾十年而已嘛!是吧?關鍵是我們要托著過去來開創未來,你必須要繼承過去,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把過去的無始的業力把它好好的調伏,你才能夠帶業往生。那麼當然我們的優勢來自於你得到人身,你遇到佛法,你第六意識有很強大的思考能力,有很強大的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
      所以一個成功的人他一定要擅用第六意識的思考。從唯識的角度,一個人不喜歡思考,你就很難進步了,因為你要改變業力,唯一的就靠第六意識的思考,如理思惟。什麼都不想,你就是保持原狀了,你就活在生命的等流性當中。但是第六意識的思考,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它也有障礙,因為第六意識有時候如理思惟,有時候不如理思惟,所以它有時候思考錯誤以後呢,它又創造很多的障礙。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初學者,老是在修行當中進進退退,因為第六意識是我們唯一的依靠,而身為第六意識,它又如此的生滅變化、虛偽無主,因為第六意識的所有的種子,都是第八識提供給它的。
      所以在研究唯識以後我們發覺到第六意識的無奈,因為第六意識雖然有善根,但是它也有很多妄想。所以偉大的佛陀在講唯識以後,他講出了一個真如的概念,這個對學唯識的人是一個非常大的加持力。當你用第六意識來調伏第八識業力的時候,你覺得無奈的時候,你必須把第六意識找到家,因為第六意識以第八識為家是不好的,所以在《楞嚴經》裡面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新的概念叫正念真如,我們必須把第六意識跟真如做一個連結: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也就是說當你面對無始業力的時候,你第六意識要先想一件事情:你本來沒有業力的,這件事情對你非常重要,生死的業力如此的強大,因為它無始劫熏習而來,我們修行的時間很短暫我們的優勢在哪裡?因為你的優勢是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它是隨順真如本性的,它是真實的功德。雖然無始業力如此的勢力強,如此的龐大,但它完全是虛妄的,因為你當初是,就像佛陀說的就像祖師說的,你用攀緣的虛妄心去攀緣一個虛妄的境,然後造作一個虛妄的因緣出來,能造的心、所造的境,全部是虛妄的。
      諸位,我們今天修行是稱合本性的,我們以前的放逸是不稱合本性的
      有一個獵人,他在森林當中抓到一隻老鷹,他把這老鷹養在家裡面跟他的雞養在一起。那麼這個老鷹它從小就耳濡目染,因為它這個老鷹也有第六意識,它也受熏,所以它的熏習就是它跟雞弄在一起,它覺得它就是一隻雞,它只是比較強壯而已,所以慢慢的失掉了老鷹的本性。所以當主人要訓練這只老鷹的時候,它老是飛不起來。它說我就是一隻雞,我怎麼能夠飛呢?雞頂多能夠在地上跑,是吧?所以這個獵人就很失望了,就跑到高山上,就把它放掉,讓它自由落地。但是本性是不能失掉的,身為一隻老鷹它遇到挫折,將面臨死亡的時候,它的本性啓動了,它展開它的翅膀,從即將墜地的那一剎那飛上了高空。雖然幾年來它都跟雞在一起,但是我們要強調一個概念,本性就是本性。
      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告訴我們自己,雖然我們以前一念不覺而流浪在虛妄的生死,但是你要不斷的告訴你自己,這個是不正常的,身為一念心性,我們這是錯誤的操作心性的設計它本來的意思是要我們成就波羅蜜的,成佛才是正常的。所以你必須把第六意識跟你的真如做一個密切的結合,你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這個叫做大乘的善根,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所以唯識學,假設不跟性宗結合,這個唯識學就很難修了,因為第六意識本來就是生滅的,它本來就靠不住,它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但是性宗沒有唯識學的如理思惟,性宗也很難找到下手處,因為你沒有靠第六意識強大的思惟能力,你老是正念真如,你不能做出因緣的改變。
      所以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必須跟真如本性的不生滅性做一個結合,那這樣子就圓滿:理觀安住、依止真如,事修思惟靠第六意識,這樣子你站在真實的角度,來面對對方的虛妄,不管它勢力多大,你永遠不要忘掉它是虛妄的,一百顆石頭跟一千顆石頭的數量是不一樣的,但是本質都是石頭,雖然你只是一兩黃金,但是它是黃金,它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在修行的當中雖然我們面對了一個廣大的阿賴耶識的業力,但是你不要怕,它們是虛妄的,只要你堅持真實的,虛妄就會慢慢的消失掉。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82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9340-FFaX8UgoM&_rdr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152】第六意識有失智傾向的時候怎麼辦?
      學員:師父,阿彌陀佛!我有兩個疑問,但是跟上一節課講的有關,因為來不及問,我現在可以問嗎?
      師父:可以可以。
      學員:就是上一節課師父有講到,就是我們臨終的時候,我們要控制我們的第六意識,就是說斷相續心。那我們如果就是提起佛號的時候,那還是用第六意識,還是要用第七識去執取佛號?
      師父:第七意識它聽你招呼嗎?第七意識不能用。第七意識的執著是……你就是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你做如理的思惟是,你告訴你自己:你的生命結束了,你要到哪裡去。你要用第六意識來給自己一種很好的分別、很好的思考。你第六意識決定了,第八識就跟你走了。
      學員:是。我第二個疑問是:就是現在有很多年紀大的人,有這個失智症的問題,那這個失智症呢,是第六意識出了問題,還是這個第八意識裡面的種子不見了?
      師父:你說這個是叫,我們叫做老人痴呆是不是?
      學員:是。
      師父:他這個老人痴呆可能第六意識已經出了狀況,就很不好了。因為你整個生命的希望,都靠第六意識來引導,尤其淨土宗,如果第六意識受到傷害,這個就很麻煩啊!他沒辦法如理思惟。
      學員:是,他是不能控制第六意識了嗎?
      師父:他已經沒辦法如理思惟了,對對對,它已經不聽招呼了,這就很麻煩了。
      學員:那他的斷相續心,等於也是就沒有辦法做得到了,是嗎?
      師父:第六意識不能讓它受到傷害,因為你唯一的希望,就寄託在第六意識了。所以第六意識一旦進入到暗鈍,一到失控,那這個往生的機率就大大的降低了。
      學員:有補救的辦法嗎?
      師父:我真的不知道了。因為你第六意識是關鍵嘛!因為你現在第六意識用思想來引導業力,你現在唯一的可能就這樣子嘛。當然你要思想遇到障礙,那就很麻煩了。
      學員:是,因為失智的話,他可能不是馬上就面臨死亡的問題。
      師父:是的,因為他已經沒辦法判斷: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他的判斷力應該也會受到影響,是吧?那就糟了。
      學員:那有可能再找回來嗎?第六意識。
      師父:它也不是失掉,他的第六意識的思考能力失掉了,它第六意識還在,但是它思考能力的功能失掉了,這就很麻煩啊。
      學員:那就等於沒辦法補救了?不能失智,失智不能去西方。
      師父:嗯,所以我們,所以福德資糧很重要。你為什麼要拜懺、要持戒,其實這個東西,你的資糧力太差也不行,要回向
      學員:OK。但是有失智的傾向的時候,那就表示他以後沒辦法去西方,往生西方?
      師父:這個我就不知道了,這個醫學的問題由醫學去處理了,反正你第六意識是關鍵。你要引導第八識只有靠第六意識,因為第七意識它不聽你招呼的,前五識根本一點用途都沒有。你現在能夠往生,唯一的希望就靠第六意識的明瞭、分別、想象、如理的思惟。因為第八識它就是一個強大的業力,它何去何從它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識你不引導它它會先等你,臨終的時候第八識會先等你,等你來引導它,所以隨念往生,第八識的業力還沒有啓動,它一啓動你就完了。但是你最佳時機,在臨終的最佳時機,你不引導第八識,對不起,等到第六意識消失以後,第八識它就來引導了。就是它給你機會了,你自己不引導,它第八識它給你機會嘛,臨命終的時候它給你引導嘛,結果你不發願,你就整天打妄想,好,那第八識:我給你機會了,你不引導,那我來引導你,你就只好隨業往生了,第八識強大的業力出來了,就把你帶走了。所以要往生,你要在第八識業力沒有現前之前,趕緊發願,用願力來引導第八識。當然你不能起執著,你一執著的話,你就觸動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去觸動第八識,第七意識也會去刺激第八識的業力得果報,你不能有太重的執著。所以空觀的智慧,無分別智也很重要。
    ——淨界法師 唯識學概要152

    ====================================================================================

    PS:以上內容均出自於:唯識學概要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k/3020196528269501/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28】學《法華經》的人,最好先有空觀的基礎
      我個人學《法華經》有一段因緣,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讀佛學院的時候,其實我喜歡的是唯識學,其實我那個時候有聽《法華經》,但是我最喜歡唯識。
      唯識的好處就是它解釋因果很清楚,說我今生沒有造這個罪,為什麼得這個果報,因為倉庫裡面有。所以唯識的因果思想,它建立一個阿賴耶識的概念,你今生不是承擔你今生的因果,你要承擔你無量過去的因果,這個就是唯識學。
      你看唯識學修的觀照是什麼?修無分別智。就是我看到因緣果報,我沒有意見,我不能動名言,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當然唯識學也有缺點,唯識學你學完以後你覺得內心很沈重,你背負無量的過去,就是這個生命的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你要概括全受你過去的因緣,因為你一個都跑不掉,都在阿賴耶識保存著
      後來我學了《楞嚴經》,心生大歡喜,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沒什麼過不過去的
      《楞嚴經》說,你不要想這麼多,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當下就是清淨。所以《楞嚴經》講當下,它不跟你談過去,你把握每一個當下,你只要把生命當做每一個當下,都把握好,人生沒有什麼過不過去,也沒有什麼現在未來,就是要有一個片段才有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個生命都是當下、當下、當下,就夠了,我覺得這個思考很好,找到人生的出路。
      所以諸位你如果學唯識學覺得很沈重,你可以看看《楞嚴經》,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然《楞嚴經》會讓你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業力,本來沒有生死,你這個時候就安定下來了,這個時候內心會有一種安穩寂靜的力量出現。當然如果你沒有看所有的教理還好我那個時候學院讀過《法華經》
      其實這裡是一個很容易墮入的陷阱,如果你沒有大乘善根,十個有八個跑不出來。如果你一天到晚讀《楞嚴經》或者讀《金剛經》以後,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時候啊,你什麼事都不想做了,就是印光大師說了,好事不如無事,安住孤獨,享受寂靜。當然這個時候你會想,成佛只是追求寂靜嗎?因為我在學院讀過《法華經》,知道這樣不對,但是又很難抗拒那種寂靜的誘惑,因為你一坐下來,《楞嚴經》一現前,那就是當下寂靜。
      當然我們知道這個有兩種過失了,菩薩好樂寂靜,忘失大悲,不樂修善,對資糧力不想修,對大悲心會減損,不至於說斷菩提心,但是大悲會比較羸弱
      後來我就強迫自己誦《法華經》,誦到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看到藥王菩薩為了求《法華經》的中道實相,為法滅身,把自己燃燒,非常感動。那個時候才從寂靜裡面跑出來,回到中道的菩提上。
      所以我個人覺得,從有相的追求快樂,要到寂靜,不難,對我來說,不難!但是從寂靜,要重新出發,到菩提這一塊,真的不容易,因為你寂靜的時候你至少說我能夠善加保護自己。
      如果你把《楞嚴經》的寂靜再配合佛號的信願持名,其實往生是夠了,當然這樣的資糧功德,未來的善根是有問題的,你的眼光沒有非常遠的時候,就這樣挺好的。
      那麼也就是說,我還是那句話,注意我們的因地,與其我們無量劫來羨慕別人不如我們現在把它做好,因為這是一個圓滿的成佛之道。諸位,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一定要成佛,這條路遲早要走,既然遲早要走,你晚走不如早走。
      就是說你追求寂靜,最後還是要回到這條道路上,因為沒有第二條路,成佛之道只有《法華經》這條路而已,沒有其它路了。你說我到淨土去,阿彌陀佛照樣和你說《法華經》,你跑不掉的。所以《法華經》這條路一心三觀,蓮花的思想,你遲早要建立的,現在不學,你到極樂世界,你還得要學。
      所以我們的學佛一開始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就是從斷惡修善開始,追求安樂,最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開始修學空觀,安住寂靜。但是見山不是山,要回到見山是山,我跟大家講非常不容易,從空出假非常不容易,所以還好佛陀說了《法華經》,他就從各種文字相來引導你。那麼如果這個時候你經過了空性的寂靜,見山不是山,再回到《法華經》,這個時候力量就堅固了。
      所以學《法華經》的人,最好先有空觀的基礎,會比較好。你如果說一開始從人天乘直接學《法華經》,當然,每個人善根不一樣,一般人會看不出來《法華經》好在哪裡,你看不出來。你說我以前在修人天乘就是這樣子啊。
      但是如果你修過空觀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寂靜,那個時候以空性為住,跑不出來的時候,《法華經》對你是最好的妙藥,它會讓你對於排斥因緣所生法,而把它轉成一種歷練,就是這個時候為什麼《法華經》能夠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就是這個概念。
    ——淨界法師 法華經講記28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k/3009288166027004/
    【圓滿篇】
    【淨界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128】無我、無我所,以願力來修一切善法!
      甲四、結示勸修
      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
      以上,已經說明瞭一切法的差別相和一切法的總相,最後做一個總結,這是澫益大師的總結: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我們學習這個課程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前面五位百法的差別,能夠領悟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也就是透過百法而生起我空、法空的智慧,趨向涅槃之門─百法明門。
      《唯識學》的宗旨,就是解釋萬法唯識,一切法是我們八識活動所顯現的。假如八識的活動是善良的,顯現出來的果報就是可樂的,假如八識的活動是煩惱的,那麼顯現出來的就是不可樂的果報。所以生命的本質就是念頭的相續,換言之,什麼是生命的本質呢?就是剎那剎那的每一個念頭,構成我們的生命──生命的相續是由於心念的相續
      關於心識,我們可以從二方面來說,在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當中,分成唯識相跟唯識性,也就是一切法是由八識所變現,從它的相貌─唯識相來說,可以開展出五位百法─有為法、無為法,這是它的相貌;從唯識性─八識的體性來說,它就是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所以說:一切法不離開心識─萬法唯識,包括了唯識相跟唯識性。不過,我們看澫益大師的總結: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意思是說:我們修學次第,應該要先從唯識相而進入到唯識性,先把心帶回家─天台宗所講的從假入空
      以凡夫的立場,一定要先從有相的境界切入,從假相的境而悟入空性。為什麼呢?就像《金剛經》講:菩薩摩訶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須菩提問佛陀說:我現在發了菩提心了,想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應該怎麼做呢?佛陀就回答這個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陀告訴他: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你心中的立足點,不能依止在色法上、也不能依止在心法上,而是依止無住─我空法空的智慧,而生其心。
      換句話說,假設我們剛出家,不修我空觀、法空觀,雖然也能做一些善業,但是依止這個我來做善業,這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剛出家,不先對治無明,把心中的垃圾先清除掉,你就修善業,慢慢慢慢,隨著善業的累積、眷屬也多了,你心中這個我也一天一天在增長。我一增長,相應而起我愛、我痴、我見、我慢四大煩惱,你愛著這個我、想保護這個我,就會引生更多貪瞋痴煩惱,因為你想要保護自我。
      因此,一個有福報的人,如果不修我空觀,我通常會比一般人大,所謂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有我你很難避免不起煩惱,一個有自我思想的人,貪瞋痴煩惱特別熾盛,造業就更大了。所以假設不修我空觀,雖然修習一些善業,可以得到一些暫時可樂果報,但容易起煩惱,終究要墮落到三惡道去。
      佛陀的意思是說: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不是馬上去度眾生,一定要先發菩提心,如果不發菩提心,修我空觀、法空觀,容易落入到阿羅漢自受用的境界去。所以我們學佛,第一個是菩提心,第二個就是空正見,調伏現前無明的相續。我空觀修一段時間之後,慢慢慢慢才能從空出假,這種境界就像懺公師父說的:隨緣盡份、盡份隨緣。
      我們做任何事情,要隨緣─隨順眾生的因緣,不要站在自我的角度來看事情。如果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本來這件事情對眾生有利益、對佛法也有利益,但是對我不利,這樣做,就要犧牲自己,這時候你就不願意去做了。反之,如果你是以願力為出發點,這件事對眾生有幫助、對佛法也有幫助,不站在自我的角度考慮,那你會犧牲自己去做。隨緣而盡份,這個盡份是指願力─你能盡份、也能夠隨緣。就是說你整個運作,是依止你的願力,這件事情對眾生有幫助、對佛法有幫助,你就去做了,不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因為無我、無我所,誰的利益呢?
      這樣慢慢修,如《金剛經》講的: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止這樣的心情─無我、無我所,完全以願力來修一切善法,即念念趨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趨向大般涅槃。所以成佛之道就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的因地,是這樣修來的,就是依止菩提本願,不要依止我來做善事。所以說能於五位百法,通達二無我理,是為百法明門。在一切有為法當中,能夠依止無我、無我所去修一切善法,就能夠通向大般涅槃。三世諸佛因中如是修學,我們也應該隨順諸佛如是修學。
      ————圓滿————
    ——淨界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128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k/3318180425137775/
    【29】最圓滿的解讀人生就是真如緣起!
    這個思想已經不錯了,對不對?但是我們看還有一個更好的,看第三:
    按照《法華經》的說法,最圓滿的解讀人生就是真如緣起,這種人生觀就跟佛陀解讀人生是一樣的。就是說,到底什麼是佛陀的知見?如果今天有一個佛陀來到人世間,他是怎麼看人生的現象,他老人家是怎麼看的?佛陀看人生,佛陀的知見就是真如緣起。
    其實真如也是一念心哪,但是跟唯識學的心有什麼不同呢?真如的心,它是一個可以安住的唯識的心是不能安住的,因為唯識學第八識你怎麼安住?你必須要破壞它,要轉變它的
    這樣講,唯識學的心是從人性開始出發。人性充滿了業力,但是你可以改變它。它這個有點像基督教的思想,每一個眾生一出生就有罪,但是你可以改變,這個就是唯識的思想。但是真如緣起不是這樣講,它認為每一個眾生本來是清淨的,它從佛性的角度出發。這種思考模式更好了,它先把生命歸零,就是說,阿賴耶識不是你本來的面目,那是你輪回以後才有業力嘛。《楞嚴經》上說的,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要找到你的原點哪,這個很關鍵,諸位。你不知道你的過去,你就不能夠掌握你的未來,你也不可能把握現在
    諸位,瞭解你的過去非常關鍵!
    你不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的修行就很難突破了瞭解過去,你才有辦法規劃未來,才有辦法把握現在。這個人生的水流,過去是關鍵,所以《楞嚴經》,整部《楞嚴經》都在問你的過去,你從什麼地方來?瞭解了過去,未來不是問題,現在更不是問題了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從前生而來,從業感緣起,我從前生而來,這句話對不對?對,但是也是不對
    你的業力是繼承前生,但是你的生命現象,你跟前生的生命不一樣了,所以你不能夠說從前生而來。
    按照《楞嚴經》的說法,人生沒有開始,我們每一個人生都是獨立的,前生也是從空性因緣和合而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其實我們每一次的受生都是獨立的,都是因緣觸動了才有的,所以每一個人生都是從空性而來,然後再回歸到空性,所以人生沒有開始,這個很重要。人生沒有開始,所以達妄本空,就是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不是前生,也不是前生的前生,到最後,啪,覓之了不可得,這是關鍵哪,找到了!原來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沒有業力的
    那麼你找到你的根源以後,你的人生就會重新啓動了。一個人生開始歸零以後,未來就在你的掌控當中了。所以它的高明來自於真如,它不用阿賴耶識當一個緣起的根本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它把生命先歸零以後,再重新地出發,這個是真如緣起高明的地方,而創造一個非常不一樣的人生。所以人生可以重新塑造,你不要管你過去造了什麼,你只要不斷地思考,你的心性跟諸佛是相同的,佛陀有的你都有,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只要知道兩件事情就好。你一天到晚思考你有業力,對你不見得是好事。
    當你已經開始習慣斷惡修善的時候,你就不能老是認為你是業障深重了。你要告訴你,你跟諸佛是同一個佛性,你所有的妄想業力都是不存在的,那是一個虛妄的假相。而你所有的所有的波羅蜜的功德你都是具足的,它是一個金礦,只要你肯努力,你也可以把黃金提煉出來。
    所以它站在一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角度來思考人生,所以它這個思考就是非常正面了。這種思考很容易激發一個人發菩提心了——既然我今天跟諸佛一樣,我為什麼要自甘墮落呢?我跟佛陀同一個家人,我為什麼要離家出走呢?我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啊。
    所以這個真如緣起給一個大乘人很大的希望,而且這個人的進步,你建立這個思考以後,在整個《楞嚴》《法華》的思想說,日劫相倍同樣有煩惱,你這種思考模式,用功一天比賴耶緣起、業感緣起,別人要用功一劫,叫日劫相倍。所以你操作什麼法門不是重點,你的智慧的見地很重要,就是你坐上了什麼車子很重要。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8-2 17: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无嗔 发表于 2024-8-2 16:59
    你的言辞嘴脸,已经完全脱离了信佛人的基本信条,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不要忘记佛祖是如何教导的 ...

    谢谢你阿。你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对于那种自大狂。拳头是最好解决问题的办法。

    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你的大恩大德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报达。

    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8-2 18: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我根本不是什么好人,来学佛也是迫不得已。道德绑架?抱歉,我没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8 04:20 , Processed in 0.1315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