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近来读到卡尔·宾贺素(Karl Brunhözl,噶玛噶举派教师)《弥勒五论概要》(An Overview of the Five Texts of Maitreya)中“瑜伽行派的基本元素”一节与这个问题有关,翻译如下:
瑜伽行派(Yogācāra School)的术语“分别”(Parikalpa)“虚妄分别”(Abhūtaparikalpa)强调,心(Mind,下同)总是在自我欺骗、能所和戏论里规划、构造自己的世界。这两个术语都是对八识及其功能、境界的概括。从本质上说,它们揭示了心创造类似能所表象行为的迷惑表演。
一切都是心的想象和创造,这就是最广为人知,同时也最受人误解的瑜伽行派的见地——“唯心(Cittamātra)”或“唯识(Vijñaptimātra)”。按照通常的说法,这个术语的意思是:“外界事物不存在,一切都‘只是心’,‘心’是唯一真实地根本就存在的事物。”但,这实际上不是瑜伽行派自己的说法。(瑜伽行派和西藏人通常说的“唯识宗[Mind-only School]”不同。)
虽然“唯心”“唯识”的意思确实是否定外在物质客体存在,但是唯心教法的全貌和目的远比这要广泛——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Personal and Phenomenal Identitylessness)。在这个过程中,心本身也不是例外,它也是“无我”(无自性)的,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从根本上就是不真实的。唯心不是形而上学而武断地认为有一种超凡的“唯心”的真实存在,而是对我们妄想的描述,对释迦佛从中醒来的沉睡梦境的描述。如果如梦世界的轮回是“唯心”的,自由和解脱道就是可能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在我们的迷梦中创造一个相反梦境的方式来改变我们的心。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这个梦境中醒来。
在瑜伽行派的文本中,“唯心”所指的一直是迷乱地认为事物存在或不存在(有很多类似梦境、幻想之类的例子)的行为,并不能够说明它是否根本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唯心”的见地只指向那些轮回的被错认的心、心所(苦的真实性和它的起源),而不指解脱道和解脱的真实性。很多瑜伽行派的文本明显且反复地澄清:不只是外在事物不存在,“唯心”也不存在;为了证得见性成佛之道,它们都应该被放弃。在这个语境下,在瑜伽行派的文本中有如下的四个“加行(Prayoga)”作为证悟的步骤:
1.观察到"外在事物"只是心,不是其他
2.所以观察到外在事物不是我们所见的形态
3.既然外在事物不能被观察到,认知他们的心也不会被观察到
4.没有能观察、所观察,证得不二性
这意味着阶段(1)~(3),也就是“唯心”的见地在加行末尾才会被抉择。阶段(4)标志着见道(初地),在这个阶段,菩萨也不得不放弃“唯心”的见地。也就是说,“唯心”和其他许多佛教见地一样,只是证得某个特定道地的权宜方便。但它既不是究竟的证悟,也不能以任何方式被具象化(所以它会成为究竟证悟的障碍),而只是作用达到之后就会被抛弃的工具。
译文结束。
噶玛噶举派教师)《弥勒五论概要》(An Overview of the Five Texts of Maitreya)中“瑜伽行派的基本元素”一节与这个问题有关,翻译如下:
瑜伽行派(Yogācāra School)的术语“分别”(Parikalpa)“虚妄分别”(Abhūtaparikalpa)强调,心(Mind,下同)总是在自我欺骗、能所和戏论里规划、构造自己的世界。这两个术语都是对八识及其功能、境界的概括。从本质上说,它们揭示了心创造类似能所表象行为的迷惑表演。
一切都是心的想象和创造,这就是最广为人知,同时也最受人误解的瑜伽行派的见地——“唯心(Cittamātra)”或“唯识(Vijñaptimātra)”。按照通常的说法,这个术语的意思是:“外界事物不存在,一切都‘只是心’,‘心’是唯一真实地根本就存在的事物。”但,这实际上不是瑜伽行派自己的说法。(瑜伽行派和西藏人通常说的“唯识宗[Mind-only School]”不同。)
虽然“唯心”“唯识”的意思确实是否定外在物质客体存在,但是唯心教法的全貌和目的远比这要广泛——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Personal and Phenomenal Identitylessness)。
虽然“唯心”“唯识”的意思确实是否定外在物质客体存在,但是唯心教法的全貌和目的远比这要广泛——是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Personal and Phenomenal Identitylessness)。在这个过程中,心本身也不是例外,它也是“无我”(无自性)的,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从根本上就是不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