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10|回复: 1

佛教与科学 - 星云大师全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44
  • 签到天数: 76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8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93
    发表于 2024-7-30 08: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佛教与科学 - 星云大师全集

    佛教与科学都是在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关系,而佛教更是在解决人生的问题。

    佛教的内容范围是阐释宇宙现象、人生真相,进而示导解脱,以达究竟安乐的方法。因此,对于物与物心与心心与物的种种关系,都有精辟的理论。狭义的科学通常是指自然科学,即研究自然物质及其现象的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矿物学等,其研究对象,只限于物与物的关系;广义来说,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学外,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也包括在内,最近更扩大到人类精神上的探讨,故有「精神科学」、「身心医学」等学科的开发。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教义中,可以发现科学愈发达时,「天启式」的宗教教义愈受动摇,佛教教义却愈见契合,这是因为佛法深知「精神是物质的内涵物质是精神的作用」,所以科学的发现,是不断的印证佛法的合理性、真实性

    佛教是指引科学的明灯

    古代的人类迷信神巫之说,凡「神」所说的都是事实;现代的人类却又迷信科学,凡被科学证实的,都认为是真实不虚。表面上看来,现代人似乎是比较聪明、理智,但又忽略了科学上的知识都是从感官而来的,仍然是变幻无常,今日的定律也会被明日的定律所推翻,并非永远不变的佛教所说的种种教理,却是透过佛陀,以他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所发现的自然法则,这个「法」是宇宙本有,历久弥新的。所以,佛学的提倡不仅与科学没有牴触,反而对科学的方法与效用,提供更精确的检证。科学愈进步,与佛教的教义愈见契合;科学愈发达,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教义合乎科学的辩证

    佛陀说法最重视的就是契理契机,为了让一般人能了解佛法真义,以启发正信,必须应机立说,以配合时下的需要。今适值此科学发达之世,若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说佛法,应是契理又契机之道。实际上,今日科学的若干发现,正可以解说科学家的精神方法和佛法最为相近,而且佛法是殊胜的科学。兹列举一、二说明如下:

    一、佛教的时空观

    佛教对时空的看法是:时间是古往今来,竖穷三际的;空间是百界千如,横遍十方的。在佛教里,时间的一念、刹那、一昼夜是非常短暂的。在佛教里,说明长时间是以「阿僧祇劫」来形容,意思是无穷无尽,不可言说的;至于空间,大的空间叫佛刹、虚空、法界,说有多大就有多大,是无量无边的。

    佛陀说:「宇宙是无边无量,重重交参,自在无碍。」《华严经》云:「众生心量局于见闻,不知法性无边无界,今欲开演,先从小世界始,此图外圈应作浑圆如球。」这是说宇宙是由一个小世界开始,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由这样的无数个大千世界,总成为一大圆相的宇宙。所有小世界在这圆球形的宇宙中自在运行,各不妨碍。佛陀早已知道世界是圆的,也知道天体运行的秩序与系统。佛教认为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在成、住、坏、空的四劫中循环,这都与科学理论所说的宇宙论不谋而合。

    佛陀对整个时空的体认是「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换句话说,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唯有在时空一体的时候,一切法的真相才能显现出来,这与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宇宙是三度空间一度时间的四度时空连续区,如无时空的标准,宇宙并没有客观的存在的理论是相同的。

    从前科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独立的,不受其他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进展,人类了解由于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回溯历史并进入未来。这是因为时空受到物质和速率的影响,使原先距离遥远的二点,会变得很近。可以瞬间离开某一星球,到达另一星球佛教认为时空不是常住不变的,时空不光是受到物质速率等的影响而起变化,同时也随着我们的心念而起变化,如《楞严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可见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是可以用科学来解说的,而另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所以说,佛法是殊胜的科学

    在佛教里面,小的空间叫微尘。所谓微尘,就是现代物理学上把物质分解成最小最小的单位,叫做原子、电子、中子,而微尘是比中子更微细的。这就像牛毛是很微细的,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度的显微镜放大来看,还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成份,这种比一般观念还要微细几万倍的情形,就是微尘。一只小小苍蝇的眼睛,由四万个小眼组成,这些空间都是极微极微,是人眼所不能见的。佛陀说:「阿那律见阎浮,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科学的理论同样认为感官的能力非常有限,人的确只能洞视分寸,视域以外的景物,即使眼前全无阻碍,也看不见;人的确不能超越光谱的七色,紫以外及红以内的光线,人的肉眼都看不见。人的耳朵构造所能接受的音波,只限于一定的频率范围,而狗就能听到较高频率的音响。所以,人感官能感知的仅是一时因缘聚和的虚妄假相,与真实的世界仍大有距离,唯有佛陀从觉而得知一切真相

    二、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辩证的,是合乎真理的,因此,佛教的人生观能引导人类走向和平幸福的境地。例如佛教的重要教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非常科学的

    (一)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可以从两个道理来说明:

    1.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

    2.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

    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是无常的。经云:「积聚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时刻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句话说,是时间性存在而已也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永远如此,都是流动变化的状态。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都是动的,即是无常。如一朵花,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佛法来观察,则知组织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是动的,且在迁流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从各种元素的变化,而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

    (二)诸法无我

    诸行无常,是从「」的时间上讲,世间上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从「」的空间来说,世间上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东西。人,都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做理性的透视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是恒常的固定不变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里是自主的呢身为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病、疲劳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为众苦逼迫时,欲离而不能,哪里有自在可言由此可知,一切诸法中,所谓的「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而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亦即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

    有云: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汹涌可喻人生的诸行无常,动荡不止。若能以圣贤的眼光来看,则知海浪虽汹涌,其水性却是永远寂静的;恰如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

    依量子论的观点,我们也能体会到一切事物本性空寂、无有常性的真义。一切物质可以完全变换成能量,储藏于空间中;同样的,空间中弥漫的能量经过聚集后,也会形成物质。犹如水遇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又变成冰,水、水蒸气、冰三者的外在表相不一样,但其内在的本质是一样的因此,我们知道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变换,在转变中,质量并没有丝毫消灭,也没有丝毫成长,只是方式上的转变

    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因此和其他物质一样,可以转变成另一形式存在,但这转变并不代表断灭,如佛教所说六道轮回,即是说明此理。所以,在现象上,人与畜生是不同的,但本体上则完全平等,诚如明代屠隆〈戒杀诗〉云:「物我从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

    由此可见,佛教的人生观是科学的,是符合人生实际情况的,它可以引领我们圆满无上的佛果,因此,佛教不但为现时所需要,更是未来一切众生的希望

    佛典合乎科学的验证

    科学是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它的研究方法不外逻辑学中的归纳和演绎,而研究科学的精神在于客观,重分析,凭实证,以求出研究的正确结果。佛教经典的组织、结集与传译的作业方式、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判的严谨等,都合乎科学的精神。兹分述如下:

    一、佛经的组织合乎科学的精神

    东晋道安大师将佛教经典的组织,做适度的区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称为三分科经。

    1.序分:述说经教产生的由来。

    2.正宗分:论说一经的宗旨。

    3.流通分:述说受持本经的利益,复劝众等广为流传。

    其次,诸经的通序「如是我闻」等语,具足六种成就:

    1.如是: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陀所说而不疑,并依之而奉行,故称信成就。

    2.我闻:闻成就。阿难亲闻佛陀的说法。

    3.一时:时成就。指说法的时间。

    4.佛:主成就。指说法之主。

    5.在某处:处成就。指说法之处。

    6.与众若干人俱:众成就。指闻法的大众。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

    此六成就恰与今日新闻学上的六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等相似,又与科学上作者写实验报告相同。实验报告开头必须将实验主持人、共同实验者、时间、地点、实验目标,使用仪器材料一一列明,再记录实验的本文。所以要这样写,是表示此报告的准确性。此种叙述法在二千多年前,已为佛教所采用

    二、佛经的结集与传译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

    佛经的结集是由于佛陀入灭之后,僧团中有不守戒律者破坏佛教,为防止此等垢渎佛法的事情继续发生,于是有会众编纂佛语,流传后世之议。佛陀的遗教,经过数次结集,每次与会者都在五百人以上,在会中诵出三藏,复经大众同意,定为佛说。

    中。。国的佛经,多由梵文翻译而来,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人员多达三千,译场中有主译、证文、证义、译语、笔受、缀文、刊定与润文等职别。每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组织严密,合乎科学的作业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8-1 16: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7:00 , Processed in 0.1451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