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52|回复: 0

【 佛学常识】究竟什么是慈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12-15 15: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佛学常识】究竟什么是慈悲?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词——慈悲。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也许你自己也正在奉行慈悲,但是对于慈悲的意义与层次,你却不一定能透彻了解。

      譬如某人做了破坏公益、伤害他人的事,必须接受惩罚时,有些人会为此人求情说:“请你慈悲饶了他!”慈悲由宽恕包容变成了姑息纵容,实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那么,究竟何为慈悲?慈悲又与善良有什么不同?慈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究竟什么是慈悲?

      有人说慈悲就是爱。但是,世间上的爱有染污性,处理不当时,反而变成痛苦、烦恼的来源。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慧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慧、愿力、布施,就是慈悲。

      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是无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萨行的必要条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慈”即慈爱众生,与乐;“悲”即怜悯众生,拔苦。简言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才能产生:“与乐拔苦”的践行和作用。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慈悲是无比宽广的。慈悲心是我们依教奉行、如法修行的根本。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出发的,而是建立在一切众生平等的基础上,平等地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离开痛苦、断除烦恼,进而觉悟众生无我、诸法无我。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

    慈悲与善良有什么不同?

      善良是本能,属于主观的同情、怜悯,停留在心念、心愿上面,是有人我相,自他有别的,而且容易退失。慈悲则在对象、空间、时间、目标等方面更具有深远广大的内涵。

      慈悲的对象——一切众生

      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任何众生都是我们慈悲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无法修行了。《华严经》说得好:“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众生以各种方式促使我们发起慈悲心,帮助我们获得迈向觉悟所必须的高贵品质。我们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卑贱的众生,或许他们就是诸佛菩萨,为激发我们的悲心而示现。所以,我们应该始终对一切众生心怀感恩。

     慈悲的范畴——空间很宽

      慈悲的范畴,指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这么一个宽广的空间。我这个家、我这个集团、我这个民族、我这个国家,这个空间在佛教来说是很窄的,都有一个“我”字在里面。

      慈悲的行持——时间很长

      不但我现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难,时间很长。

      慈悲的目的——境界广大

      慈悲,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衣食财物的解决,而且能让他人得到法身慧命,将来都成佛,入大般涅槃,证得无上菩提。

      佛教的慈悲,不是一般的爱、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超越了一切宗教。《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一切”包括得很宽,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这个境界很广大,佛心就是广大心、清净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没有这些心,就不能度众生。

      慈悲是超越世间善良,是平等一体无我的。不分对象,无论男女、老幼、贵贱,都能不分别、不执着平等对待,给予众生以实际的关怀、帮助,使众生真正得到快乐、脱离痛苦。

      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个慈悲的人,他的善心是不仅停留在世间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的层面,而是将一切众生平等对待,帮助众生建立和延续究竟的法身慧命。

    慈悲与喜欢有什么不同?

      有人问禅师:喜欢与慈悲有什么不同吗?

      一个孩子站在花前,孩子被花的美丽迷醉,不由伸手把花摘下。

      禅师说,这就是喜欢。

      另一个孩子满头大汗给花浇水,又担心花被烈日晒着,就站在花前挡太阳。

      禅师说,这就是慈悲。

      喜欢是为了私心的满足与获得,而慈悲的人却在付出的同时又成就了自己。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云:智光比丘汝谛听,出家菩萨所应作,无缘大慈摄众生,犹如一子皆平等。

      又云:“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是大菩萨发起如是同体大悲无碍愿已。经一念顷恶风寻止。便得顺风解脱众难。得至宝所获诸珍宝。”

      简言之,不分别、不执着的平等叫无缘;一个整体、自他不二就叫同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我们在学修路上培养慈悲心的目标与方向,以此来长养我们的善根,扩大我们的心量,进而发起广大菩提心。

    悲智双运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学修路上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做到悲智双运。

      如果慈悲没有智慧做引导,则会盲目化、随意化。譬如:放生的时候将陆龟放生到海里、将海鱼放生到河里、将毒蛇放生到寺院周边,如此不顾生物习性的放生,既破坏生态平衡,也不考虑他人安全。

      慈悲恒顺众生,是不为个体而伤害别人;不为个体而牺牲群体;不为私欲而危害社会。慈悲时,要顺着众生的善性,帮助他们解脱,遇到众生的劣性,要能善巧方便的转化他,使其断恶修善。

      一味没有原则的慈悲,没有智慧的指引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要正确理解慈悲、悲智双运,不能有人做坏事也去帮忙,有人犯法也去包庇。

      学佛修行应以智慧做为引导培养慈悲心,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逐步建立起怨亲平等、自利利他的观念。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4 14:54 , Processed in 0.10924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