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78|回复: 0

永明延寿禅师: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防人之断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10-12 10: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永明延寿禅师: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防人之断执

    宗镜录卷第七


    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义,同真性故。


    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


    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


    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


    四、若泥澄净现,喻真心惑尽性现;


    五、遇冷成氷,而有硬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


    六、虽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


    七、暖融成濡,喻本识还净;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


    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


    又,书云:“上德若水。”方圆任器,曲直随形故。如小乘《俱舍论》亦说诸有为法有剎那尽,何以知有?后有尽故;既后有尽,知前有灭。


    故《论》云:“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若此生此灭,不至余方,同不迁义。而有法体是生是灭,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缘生无性,生即不生,灭即不灭,故迁即不迁,则其理悬隔。


    又,《中论疏》云:“常无常门者,常即人天位定,故无往来;无常即六趣各尽一形,亦无往来;又,常即凝然不动,无常念念变异,令谁往来?则常无常法,俱不相到,皆无往来。”


    《肇论》云:“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之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可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动乎?”


    释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者,孔子谓颜回曰:“吾与汝,终身交一臂已谢,岂待白首,然后变乎?”意明物物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顷,尚不相待,已失前人,岂容至老而后变耶?又,前念已故,后念恒新;终日相见,恒是新人,故云见新;如此新人,见之只如交臂之顷,早是后念新人,非前念时也,故云非故耳。若前念已古,后念已新,新不至古,古不待新,前后不相至,故不迁也。又,虽两人初相见,只如举手交臂之顷,早已往矣,此取速疾也。


    故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红颜自在童子之身,白首自处老年之体。所以云:“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吾犹昔人”者,犹者,似也。吾虽此身似于昔人,然童颜自在于昔,今衰老之相,自在于今,则非昔人也。故云“徒知年往,不觉形随”。世人虽知岁月在于往古,岂觉当时之貌,亦随年在于昔时?则童子不至老年,老年不至童子,剎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岂得少壮同体,百龄一质耶?又,年往形亦往,此是迁义;即此迁中,有不迁也。往年在往时,往形在往日,是谓不迁。而人乃谓往日之人,迁至今日,是谓惑矣。


    又,昔自在昔,何须迁至今;今自在今,何须迁至昔?故《论》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经中言迁,未必即迁,以古在古,以今在今故也。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防人之断执。言虽乖而理不异,语虽反而真不迁,不可随方便有无之言,迷一心不迁之性。


    又解云:如梵志白首而归,邻人谓少壮同体,故云“昔人尚存乎”;所谓有力者,则三藏等事,无常冥运,力负夜趋,交臂恒新,念念舍故。而常见昧之,谓是固矣。邻人不觉,此之谓欤。


    又“有力”者,即无常之大力也。世间未有一法,不被无常吞。故云:“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庄子本意,说不住之法,念念恒新,物物各住,各住相因而不相到,即不迁也。于惑者,则为无常不住,新新生灭,而谓之迁;若智者,则了性空无知,念念无生,谓之不迁。


    庄子有三藏:谓藏山于泽,藏舟于壑,藏天下于天下。谓之固者,不然也。然无常夜半负之而趋,昧者不觉也。三藏者,藏人于屋,藏物于器,此小藏也;藏舟于壑,藏山于泽,此大藏也;藏天下于天下,此无所藏。然大小虽异,藏皆得宜,犹念念迁流,新新移改。是知变化之道,无处可逃也。夫藏天下于天下者,岂藏之哉?盖无所藏也。


    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往也。浩浩迅流,未曾暂住,昼夜常然,亦叹世人之不觉。故云:“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


    此庄孔俱叹逝往难留,皆说无常去也,岂可推今日物到昔日乎?若今日不到昔,即今日自在今,昔日自在昔,则今昔显然,俱不迁也。故云:“何者?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而可去来?”


    《大涅槃经》云:“人命不停,过于山水。”夫无常有二:一者败坏无常,二者念念无常。人只知坏灭无常,而不觉念念无常。《论》云:“若动而静,似去而留。”经说无常速疾,犹似流动,据理虽则无常,前后不相往来,故如静也;虽则念念谢往,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故如留也。又,虽说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而宛然念念不住,前后相续也;则非常非断,非动非静,见物性之原也。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5 22:04 , Processed in 0.1080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