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5|回复: 0

你的碗里是道粮,还是三毒?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6-18 19: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你的碗里是道粮,还是三毒?



    警世


    宋·慈受和尚

    美食意生贪,粗食心起怒。

    喃喃嗜饱满,殊不知来处。

    人生一饭间,贪瞋痴悉具。

    智者善思惟,莫为餔啜误。


    食物美味,便心生贪欲;食物粗劣,则又起嗔怒;念想着吃饱吃好,竟却不知饭食从何而来。人生在世吃一碗饭,已具足贪嗔痴三毒烦恼。智者应该好好想一想,不要因为饮食之事而耽搁一生。



    一碗饭,

    吃得好是道粮,吃不好是三毒;

    吃得好是修行,吃不好是造业;

    吃得好往生极乐,吃不好轮回三途。



    吃什么?


    宜素食。不食肉及五辛。


    佛教虽有“三净肉”之说,但究佛慈悲本怀,不应食肉。


    如《华严经》云:若诸菩萨。住冢间时。于诸众生。恒住慈心及利益心。坚持净戒。摄护威仪。澡洁其身。不应食肉。


    《梵网经》: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以及《楞严经》《楞伽经》《涅槃经》等等,皆主张断绝肉食,食肉断大悲种性。


    《印光法师文钞·一函遍复》云: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人应当常常吃素,即使现在不能做到,也应该渐渐减少以至于永远断绝肉食才合理。此理,即是佛理、佛心,即《观无量寿佛经》之“佛心者,大慈悲是”。


    此外,《楞严经》上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五辛可催发、生起人的淫欲、嗔恚之心。“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皆是轮回痛苦之因,万恶造作之源,因此亦应不食。



    怎么吃?


    食存五观。


    佛陀曾教诫弟子“食存五观”,即吃饭的时候要作五种观想,吃饭是一堂很庄严的佛事,吃饭也是在修行。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吃饭的时候,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自己有多大的福报,并且要思量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平时所吃的饭菜,都是由人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淘洗、炊煮,最后送到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用餐时,要心存感恩及惜福的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借着饭菜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够不够,能否受得起这样的饮食供养。百丈禅师一生躬亲耕食,树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千古楷模。八十多岁,每天还到田里辛劳作务,弟子不忍心,于是将耕具藏起来,怀海禅师找不到工具做事,便不吃饭。所谓“不懈怠一日,不妄食一餐”。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要谨防贪念,远离过失,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平淡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好吃的不起嗔恨心。凡事以中道为宜,饮食也是如此,不可过饱,少食。《阿含经》载:“若过份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又减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把饭当药吃,不要太费心思去琢磨营养、烹饪等。《佛遗教经》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饮食是为了修道,为了成道的。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一般人常被欲望牵缚,对身体总是费尽心思地保养爱护。但是对修行人来说,饮食只是用来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饮食是为了维系色身,借着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成就真实的法身慧命,因此,不能起贪着。



    学吃饭


    有学僧问大珠慧海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吃饭睡觉。”


    学僧说:“平常人也会吃饭睡觉,又有何别意?”


    禅师说:“平常人吃饭,挑肥拣瘦,千般挑剔;平常人睡觉,反覆思惟,展转难眠。”


    此可谓说尽平常人吃饭之相状了,那高僧是如何吃饭的呢?



    弘一大师


    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弘一大师是老朋友,他曾谈到弘一大师吃饭的场景: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莱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丁宁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莱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特别咸,我说“这太咸了!”


    “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子恺漫画序》)



    印光大师


    民国十三年,弘一法师曾至普陀山,居七日。据弘一法师观察记录:


    “印祖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晚晴老人讲演录》)


    在报国寺时,有一次因菜中用酱油稍好,就对身边人说:“虚消信施!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亦无法消受,哪可更吃好菜?以后不得特殊!”(《印光大师永思集》)


    古人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则曰,一饮一啄,皆有落处。昙鸾大师遗训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虽饮食之事,不可不慎。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7 04:14 , Processed in 0.0952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