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這段經文可知:無想定是邪法,非佛子所應修。我們修禪時,雖然禪宗行者開始修的時候,可用個「制心止」的方法,起心動念時覺後,促使心不要動念,這是真心與妄心可分別的境界,故已有性蹤。並不是佛禪行者討厭心的起動,而是觀心令其不好意思動。故這制心止跟無想心止是不一樣的,無想定是世間禪者色身未破,不知色身束縛下,很厭惡心的起滅,認為心起是不好的。
那禪宗的制心止呢?我觀著心,讓心不要亂動、不好意思動,只在等待機會要打破色身。外道所修的無想定,他是知心起幻化,也很討厭它起生滅,只知道心虛幻不實在的,不知道如何來對付它,故乾脆壓制它。故一開頭即以壓抑的方法,讓心不起念,或內氣壓住腦部讓腦細胞不能起念,認為這就是空、無念。無想定行者真心未開發出來,依附的妄習不去,怎能悟到空?故只是獲得無想定,感應無想天果報,壽長如廣果天眾五百劫。
而禪宗的制心止,在打破色身以後呢?心起而能滅止後,有朝一日打破黑漆桶後,心入散位不定。何謂「散位不定」?心就像大海波浪一樣,心念如瀑流般地洩出,初行者沒經訓練,不知境界時,眼、耳、鼻、舌、身一接觸外界,心裡面念起多多,故是心如波浪澎湃,起心動念的弧度很大。經過行者慢慢任運調伏後,慢慢的心如小波浪,只會起一點小念頭相應;到最後波浪沒了,剩下如水了無痕,這樣才是真正的心清淨、不黏。到這境界,心就大死一番,對境不會起心動念,就清淨了,這時就可以見空性了,當然,往後修的還要入「有」,並進展到「空有不二」。
而在這階段,心如波浪那麼高,眼有所住,看到什麼,馬上生心,眼睛看到佛像,心就馬上開始第一個念,第二個念..,為什麼馬上就一個念一個念的出來,就是說對面來了一個小姐,本來是交錯而過,過了就過了,現在不是,因為這時你的心很敏感,所以感知以後,又有你的看法,我們要練到看只是看到那個臉,那個身,看完就好了,不要起心念去批評人家,小姐長得很好看,鼻子高高,眼睛大大,一動念就已經好幾個念了,而且動念很快,為什麼?因為一個把心打開後,其靈知靈覺非常強,對事情很敏感,我們要抓的毛病是這個,只是會用這個敏感性,不會空掉它而執一切境的話,就沒有解脫。
所以,我們常講的「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使!你的根突破了以後,進入心的覺知,沒有把它空掉,就會喜歡去玩這些。對一切境的執著,怎麼能解脫?要練習到能夠不隨便動心,能夠不攀緣。若心太浮動,心就像波浪一樣,要練到碰到什麼都像沒有感應一樣,不是不知,是知但是不會執取而起你的第二念,只是以體性去感受到的,但沒有第二念,有第二念就有我的看法,有我的看法,就有第二念、第三念、...,一直出來,那就是在打妄想。
有人剛開始面對境界時,不警覺而動了兩、三念以後,才馬上覺得不對!我為什麼要攀這個緣?趕快攝受心回來空境,行者慢慢練的話,就可做到眼睛看這個,不起心動念;耳朵聽到一句話,不起內心的感受;這樣慢慢的磨練,就是禪宗所謂的「實修」。
外道無想定不是這樣,外道行者很怕心虛誑,所以要壓抑心,它不知道我們的色身擋住、束縛我們心裡微細的過錯。雖然說心是虛誑不實在,壓抑它就沒有了嗎?不是!我們的色身是一個微細障礙來壓抑它,其實它還在,等於是說雜草還很多,你不拔掉雜草,而是用石頭把它壓住;石頭壓住了,你看不到它有沒有再長出來,你就說:我證悟到空了、解脫了、悟道了。這哪裡有悟道?這些種子都還在,你也沒有辦法看開它。
剛剛我們也講了禪宗的修法,打破色身以後,就等於拿掉這塊石頭,然後長了幾根的草,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貪心」草、這是「瞋心」草、這是「慾心」草、這是「妒心」草、這是什麼心草,...,一根一根草看得很清楚,光看不行,還是要把它拔掉,也不是這樣一次就可以拔掉,要千萬次用心才能把瞋心拔掉。所以說修行要境界來磨,沒有境界來磨怎麼修?你說你脾氣很好,住在山裡面當然脾氣很好,沒有人跟你吵架,沒有人跟你瞪眼睛,看那些花花草草、聽那些鳥叫聲都很舒服。在凡間,如果有個冤家今天瞪你一眼,你心裡不舒服,也瞪他一眼,如此才知道我還有瞋心在,為什麼他這樣瞪我,我這樣回報他呢?所以說修行要境界來磨,那境界來磨時,不是光這樣受磨?要有定力,沒有定力怎麼耐磨?一磨就垮了。
定力是在坐中修。為什麼要學打坐?這把刀要磨得很銳利,剛剛講的智慧之劍要磨,要怎麼磨?就是坐中磨,一天打坐一小時,練定力。練好一點後,再遇到他瞪你,你沒有起厭惡心、瞋心跟他相應,這定力就來了。
今天情緒較不好,打坐氣不通,若遇到有人瞪我,我還是不爽,雖然我沒瞪你,但我覺得很不舒服,表示這把刀磨得不利。當然到最後修得悟道的話,修到非空非有的境界的話,你瞪我沒關係,反之,好像我很喜歡你瞪我的樣子,不是說討厭而是很有韻味--你生氣的樣子很可愛哦!
三、釋解經文
「有諸外道,深厭有為,及心識生滅。」
無想定有什麼過錯呢?《釋禪波羅蜜》中說,有些外道深深厭惡有為之法,以及心識生滅之現象,因認識不清楚修行的真實狀況,胡亂修持,所得則為無想定,死後生無想客天。「識」是我們第六意識面對外在的境界,它有生起心意念;或者是我們的本心(阿賴耶識),雖然沒有接觸到外界,但是它會起現行,生生滅滅。外道人認為這心識虛誑不實在,很害怕它,就很厭惡它。
「卻求涅槃,寂靜常樂。既無智慧,不知真實。」
卻欲求涅槃,厭惡這些有為心識生滅法,也不知道如何求入涅槃,也不知道什麼叫真正涅槃。他雖知道“寂滅為樂”的道理,但是沒有智慧,不知真實,沒有智慧來超越現實諸法。什麼叫“真實”呢?在四禪時的行者,沒有看到微細色身束縛心的過錯。剛剛講禪宗行者要打破色身,因它壓住我們的腦筋。色身破,心就可以出離;真心現,就可以看到我的妄心到底有什麼心病?是瞋心、是貪心、還是..,所以有這樣的境界時,就可一個一個把它拿掉。
但外道不是這樣,外道很喜歡即刻滅掉妄心,也知道寂滅為樂,也知道要入涅槃。什麼叫「涅槃」?涅槃就是心的永恒,心空不動才能有永恆,即是空相。外道行者是不知道微細色身的過錯,但覺心識生滅虛誑,開始厭惡它,討厭它,就慢慢不想用它。若行者氣充滿著頭,也不能起心動念,就認為這樣就是証入空相,其實這不是空相。
真正的「空」,就像劃在白板上的一條水平直線,心對一切境都保持一個水無波痕,水不起波就沒有痕跡,永遠是平的。如果稍為有一點水波,你能不能見底?見不到底,因為它一直在動,水雖是透明的,但有水波就看不清楚底面了,那水沒有波就沒有痕,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底,也就看到一切因緣是什麼。
以前有一個人寫說:「清水見底,明鏡照心,學善三年,舉惡一朝。」清水才能見底,鏡子要明無垢才能照性。可惜學善三年,要做壞事,一念間就完了。我們要練到清水見底,明鏡照心,學善是好好的把內心不清淨除去,學善很難,要做壞事很快。故人說「學善三年,舉惡一朝」,代表修行很不容易。學善三年,一下子控制不了就完了,以前所修的都完了。
我們要有正知見,不是像外道無想定怕生心,喜歡打妄念是不對,或者是內心喜歡打妄想的,可以說也不對。但行者面對境界時能保持水波無痕的境界,才是真正悟道,這是要有智慧的。但外道沒有這個知見,也不知道頭顱壓著你的心,沒有讓心出離,就沒有辦法修它,認為打坐練氣把心壓住了,念頭都不起就是空了。那不是真的定,是邪定,也不是真正空。我們講所謂的「空」,就是面對一切法,不對那個境執著而受影響,那才是真正「空」,像這個黑板也是有空,敲它,它反應完後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