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菩萨从哪里下手修行,圆满大愿,普度众生。“离欲深正念”,要离开一切欲望。修行佛道、菩萨道,如果他的五欲放不下,念念贪恋执着,他是没有办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离欲。
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尤其这个淫欲难除。那从法藏菩萨这样发愿以后,他表达生生世世都要出家,要修离欲梵行这样的修行。所以无论是示现国王、大臣,还是转轮圣王,他都最后要“舍家弃欲”,行作沙门。那么这个淫欲,在《四十二章经》讲:在所有的欲望当中,女色为欲,“其大无外”——这种欲望之深重之大,是缠裹人心极重;如果世界上还有个跟淫欲一样重的烦恼的话,那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能修道的。所以法藏比丘在这儿告诉我们从哪下手,从离欲下手。
儒家文化也讲,你怎么明明德?格物。“格”就好像一个人跟猛虎格斗一样的,要把那个物欲给它格下去。你格除了物欲,你才能够“致知”——致良知,良知良能现前才能够诚意,正心:儒家修心养性他也要谈对欲望的格除问题。佛法的修行,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个五欲还幢幢于胸的话,你是很难入道的。就是出家,身虽出家,心不染道。那离开了这个欲望——五欲,尤其是色欲,他就能够产生禅定,就有甚深的禅定——三昧的这种“正念”。这样由这个禅定正念就能产生清净的智慧。“净慧”就是般若的智慧,不染一尘,不落两边。那么般若的智慧现前,又能帮助他修行清净的“梵行”。这实际上就是讲戒、定、慧——修戒定慧三无漏学。那么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一个崇高的志向:求成佛之果——“志求无上尊”。那“无上尊”就是佛陀一个名称的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