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5|回复: 0

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赞叹念佛法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10-7 15: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赞叹念佛法门
    (蕅益大师净土集)
    歙浦天马院普说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知二偈,旨趣无别。既唯心造,皆是有为;既唯有为,皆如梦幻。然有为有二:一有为有漏,即六凡法界;二有为无漏,即四圣法界。十界圣凡虽别,究竟皆唯心造。而有为有漏如梦幻,有为无漏顺法性故,非梦幻也。


    《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知道这两个偈子,主旨和归趣没有差别。既然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就都是有为法;既然都是有为法,就都如梦幻一般。有为有两种:一种有为是有漏的,就是六道凡夫法界;一种有为是无漏的,就是四圣法界。十法界圣人与凡夫虽然有区别,归根结底都是唯心所造。而有为有漏如梦幻一般,有为无漏顺遂法性的原因,不是梦幻。



    何谓六凡皆唯心造?若一念与上品十恶相应,则法界举体而为地狱;一念与中品十恶相应,法界举体为畜生;一念与下品十恶相应,法界举体为饿鬼。一念与下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修罗;一念与中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人道;一念与上品十善相应,法界举体为天道。此六道者,不但三途及下界人天,生死往还,如幻如梦;假饶非想非非想处,不免堕落空亡,皆如梦幻也。


    怎么解释六道凡夫都是唯心所造呢?如果一念与上品十恶相应,那么法界全体而为地狱;如果一念与中品十恶相应,法界全体而为畜生;一念与下品十恶相应,法界全体而为饿鬼。一念与下品十善相应,法界全体为阿修罗;一念与中品十善相应,法界全体而为人道;一念与上品十善相应,法界全体而为天道。这六道,不但三途及下界人天,生死轮回,如梦如幻;假使到了非想非非想天,也免不了堕落灭亡,都如梦境如幻化啊。


    何谓四圣皆唯心造?若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勤修戒定慧品,得证偏真涅槃,则法界举体而为声闻。能谛观流转还灭十二因缘而得觉悟,则法界举体为独觉。能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广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则法界举体为菩萨。菩萨复有四种:若依生灭四谛发四弘誓愿,三大阿僧祇劫伏惑度生,即是藏教菩萨。依无生四谛发四弘,先断正使,扶习润生,度如幻众,即通教菩萨;依无量四谛发四弘,不但化度六凡出分段生死,兼度三乘权圣出变易生死,即别教菩萨;若能彻悟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横遍,众生迷之,举体为集苦,而此心不减,诸佛悟之,举体为道灭,而此心不增,妙心虽同,迷悟悬隔,遂依无作四谛,发无上菩提心,称性修行六度万行,自觉觉他,即是圆教菩萨。此四种菩萨所修福智,便名有为无漏。况功行圆满,同归无上菩提,则法界举体而为四智菩提,无漏身土,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岂可亦谓之如幻如梦乎?


    怎么解释四圣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呢?如果了知苦谛、断除招集烦恼的恶业,渴慕寂灭修习道业,勤修戒定慧,能够证得偏真涅槃,那么法界全体而为声闻境界。能够仔细观察流转还灭十二因缘而能够觉悟,那么法界全体而为独觉。能够先知晓道义,然后让他人也了知道义,自己先觉悟然后也让他人觉悟,广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那么法界全体为菩萨。菩萨又有四种:如果依着生灭四谛发四弘誓愿,三大阿僧祇劫降伏烦恼度化众生,就是藏教菩萨。依着无生四谛发四弘誓愿,先断除正使烦恼,留下扶习烦恼利益众生,度化如同幻化的众生,就是通教菩萨;依着无量四谛发四弘誓愿,不但化度六道凡夫出离分段生死,也度化三乘权教菩萨出离变易生死,就是别教菩萨;如果能够彻悟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竖穷三际、横遍十分,众生迷惑,全体为招集烦恼的恶业而痛苦万分,但此心不减少,诸佛彻悟此理,全体而为大道寂灭,而此心没增加,奇妙的心体虽然相同,迷悟的境界却天地之别,于是依着无作四谛,发无上菩提心,契合本性修行六度万行,就是圆教菩萨。这四种菩萨所修福德智慧,就成为无漏。况且功德圆满,同归于无上菩提,那么法界全体而为四智菩提,无漏的报身国土,尽到久远的未来,利乐有情众生,怎么能叫如梦如幻呢?


    然四圣中,二乘虽出生死,但证偏真,不达心性全体,仅名有为无漏。诸佛菩萨,能证心性全体,故约全性起修,即名有为无漏可也;若约全修在性,即名无为无漏可也。《金刚经》如幻如梦者,为破凡外二乘我法二执言之。夫梦境虽空,而梦心即是觉心;幻事虽虚,而幻本亦不全虚。泡虽无实而非无水,影虽无实而非无质,则知六凡生死往还,虽如幻梦,而佛性亦不断灭,但日用不知耳。菩萨了知现前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生不灭,上等诸佛,下等众生,虽欲不上求下化,不可得也。


    然而四圣境界之中,二乘圣人虽然出离生死,只证得偏真,没有通达心性全体,仅仅可称作有为无漏。诸佛菩萨,能够证得心性全体,所以依全体心性起修,就可称作有为无漏;如果以全部的修证都在心性之中,就可称作无为无漏。《金刚经》上说如梦如幻,是为破除凡夫及外道二乘圣人我法二种执著而说。梦境虽空,但做梦的心就是觉悟的心;幻化之事虽然虚幻,但幻化的根本也不全虚。泡沫虽然无有实体,但并非没有水,影子虽然不实,但并非没有实质,那么就知道六道凡夫生死轮回,虽然如梦幻,但佛性也不断灭,只是每天运用而不知道罢了。菩萨了知当下一念心性,从古至今,不生不灭,上到诸佛菩萨,下到六道众生,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不可能的啊。


    然虽发大菩提心,无始虚妄无明习重,观力轻微,恐易退转,必须将此圆解,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盖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既本竖穷横遍,则本具无边刹海。于我心性无边刹海中,实有十万亿刹外之极乐世界,实有现在阿弥陀佛,先证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称彼名号,便与阿弥陀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称名一声,即一声一心不乱;称名十声,即十声一心不乱;乃至称名七日,即七日一心不乱。以正称名时,更无二心,更无可乱故也。

    然而虽然发大菩提心,无始劫以来的虚妄的无明习气非常厚重,观照的力量轻微,恐怕容易退转,必须将此道理圆融理解,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既然本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那么本来就具备无边佛刹。在我们的心性无边刹土之中,确实有十万亿佛刹外的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现任佛阿弥陀佛,早就证得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惑众生。我们如果以此菩提心的力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与阿弥陀佛,如空性契合空性、如水性契合水性一样。所以称念名号一声,就一声之中一心不乱;称念名号十声,就是十声一心不乱;乃至称念名号七天,就是七天一心不乱。因为正称念名号的时候,没有二心,也没有可乱的缘故。


    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有的人说十恶五逆之人,临终十念称名尚且能够往生,何必平日辛辛苦苦地念佛呢?这种说法非常不对。经典上说,十恶五逆往生的人,一定是过去生种曾经种下了菩提种子。如果没有菩提种子,怎么能遇到善友?即使遇到善友劝他发愿,怎么能顿时生起信愿之心、称念阿弥陀佛呢?所以凡是修习净业的行人,一定要拿出妙明真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然不断除疑惑,也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声,赞叹这个法门,都不能说尽,应当深信而身体力行。


    今篁南圣河吴居士,与坚密法友,特为令先慈成净优婆夷洪太孺人,请说法要,敬为拈出。


    今天篁南圣河的吴居士,与坚密法友,特别为先母成净优婆夷洪太孺人,请说佛法概要,所以为此而说法。

                

                  (编者试译,仅供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5 23:32 , Processed in 0.1045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