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71|回复: 0

素食者如何避免气虚和体寒,会吃才是硬道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4-27 08: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素食者如何避免气虚和体寒,会吃才是硬道理!


    “素食者约有七成左右体质偏寒”、“长期吃素,由于营养摄取容易失衡,体质往往偏虚”,看到这些字句,除了惊耸,但真的了解其中的意义吗?


    首先先谈谈,气、血是什么?


    气血是中医学的基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气,是运动着的、看不见的精微物质,主要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即血液。


    气若不足,就叫气虚,若进一层会怕冷,就是阳虚,俗称的冷底。血虚的进一步会阴虚,易生热,俗称的虚火。


    而气虚与血虚简单一点的理解,可以是一组症状集合的症候群。像气虚就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畏风(活动时诸症加据)、舌质淡白苔白,脉虚无力的现象。


    血虚的症状有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苍白、头昏眼花、心悸,舌质淡白略干苔薄白略干,脉细无力。


    再者,上述这些虚、寒、气虚,算是生病吗?


    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不断地产生矛盾、解决矛盾,这种动态平衡,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又不能立刻自行恢复时,就会发生疾病。所以以上中医认为是病,而治病原则就只是让不平衡的回归平衡而已。也就是“虚则补之”,“寒则热之”,有气虚就补气,血虚就补血。



    然而,哪些会破坏人体平衡状态,进而引起疾病呢?探讨其原因就称病因。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症,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


    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


    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


    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


    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


    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


    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


    01气虚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胃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黄芪、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02血虚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

    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以上食材一种共蒸煮,可补血虚。




    03阴虚


    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银耳、石斛等。


    补阴虚食品:

    百合、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二子汤: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连食数剂



    04阳虚


    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


    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杜仲、肉桂等。


    补阳虚食品:

    胡桃肉、桂圆、桂皮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05两虚


    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气阴两虚:

    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


    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阴阳两虚:

    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


    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


    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


    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6 05:55 , Processed in 0.0969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