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4-12-19 07:39 |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版主
  
- 积分
- 93549
|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试论佛教之临终关怀
编辑:释惟贤
来源:闽南佛学
时间: 2007-11-26 16:17:53
浏览次数:591
内容提要:临终关怀又称安宁服务、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心理护理、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关怀照顾。其特点是强调对疼痛和症状的控制,让患者舒适、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时光。随着近代医疗科技进展与生命品质要求的提高,临终关怀日益成为广受论辩的课题。佛教作为一套“完整的生死学”,面对现代人临终前的困扰,将以何种态度或立场参与?又如何将其智慧转化为现代人可以适用的原则?强调临终前患者的“自救”及临终关怀的“他救”,让生者及临终病者提起正念,以积极向上、向善的心态去正视死亡及死后之去处,是佛教临终关怀的关键。借此,让我们认识到参与现代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意义,从而广学多闻,提高自己弘法利生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临终关怀 灵魂 阿赖耶识 助念
作者简介:释惟贤,闽南佛学院2005届本科毕业生。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是现存最古老的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的大乘教义在中国生根开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被公认为大乘佛教国家。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两个字——悲、智。即是用慈悲宽容平等之心,运用智慧的种种方便,解除一切众生的苦,令众生得究竟乐。佛教说众生的苦患有许多种:生老病死无常变坏之苦;乃至活着时饱经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情感欲望的无数种折磨;还有我人的色身心理与生理上产生的种种不适。在佛法看来,人的身体是纯一大苦聚。佛教在透视了宇宙人生真相后,冷静而精辟、深刻而周详地提出了如何摆脱“苦”的理论与修行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每个学佛者,尤其是出家人经常要回答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家?而答案也总是千篇一律——为了脱生死。可见,佛教是对生死大事最关注、最有发言权的宗教。佛法中包含了大量消除临死前恐惧与痛苦的教法与实际操作方法,面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心理越来越焦躁的种种现象,尤其是临死前无所适从的种种困惑,佛教这部分教法与实践,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却还未合理利用与开发的“宝藏”,散发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吸引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作为即将离开佛学院,走上弘法道路的学人,本着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根本目标,十分迫切、十分必要地去开发这个“宝藏”,以此让肉体与心灵皆备受煎熬的临终者解除痛苦,安详地面对死亡,有尊严地离去。
笔者不揣浅陋,将在本文浅略探讨临终关怀的意义、起源以及佛教的临终关怀之殊胜处。希望有志慈善、热心弘法的同修能从中获益。
一、 临终关怀的起源及其意义
“临终关怀”译自英文“Hospice”,是现代医学发展出的一个特殊部门,用以解决人们在临终前的恐惧与痛苦,也称之为“安宁服务、善终服务”。它需要众多的医疗设备以及其他硬件设施,但其精髓却是对临终者的心灵与精神层面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临终关怀与传统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在。
英文“Hospice”一词的原意为“收容院、安息所”,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的欧洲。当时许多基督徒长途跋涉去朝圣,因此基督教传教者在修道院附近建立了一些休息站,给这些朝圣者中途休息。教士、修女们在此无偿地为朝圣者提供膳宿服务,并精心照顾病患者、安葬死者,为他们祈祷等等。当时的Hospice既不是专门为临终病人服务的机构,也不是纯医学角度的治疗机构,从 Hospice的起源上,可以体验到的是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宗教慈善意识。
到19世纪,欧洲交通大为便捷,朝圣者对这些休息站的需要越来越少,Hospice渐渐被改造成专门照顾末期病人的医疗机构。1879年,都柏林的一位修女玛莉·艾肯亥将其修道院主办的Hospice用作专门收容癌症末期病患者的地方,以宗教的爱心来关怀照顾他们;1905年,伦敦也出现了同样性质的机构。这一时期,人们主要用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来关怀病人,还未与医学科技结合起来。1
1967年,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兼具医疗科技及爱心照顾的“圣克利斯朵夫安宁疗护医院”在英国伦敦郊区建成。9年后,该机构还协助美国人建立了美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此后,世界各国的临终关怀医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事业的行列。从临终关怀机构的兴起过程可以看出,临终关怀的起源和发展,始终与宗教教义及宗教教职人员的参与紧密相联。它所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符合现代人类社会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临终者的恐惧与痛苦。同时,与临终者相关联的人群也多少因此而获益,这对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佛者可以从临终关怀机构由最初提供心灵与精神上的安慰,逐渐走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历史中,做出如下思考。佛教的优势在于:
1、它的教义博大精深,既含有大量消除临终恐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同时也始终与现代医学和科技进步相容相契,并没有矛盾冲突。
2、佛教教职人员,尤其是受过佛学院4-6年教育的出家众,有较高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从事弘法利生的慈善事业。
3、佛教拥有上亿的信徒,几十万的出家众,他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有着良好的形象,如慈悲、宽容等。
但在人们看来,佛教过于消极保守,不积极入世,且布教方式单调,难以吸引更多的信众。还有人把佛教看成是“死人的宗教”,或是迷信和遁世。
从以上佛教的优势和劣势中可以看出:当今佛教要扬长避短,取得更长足的发展,离不开从多渠道、多方面参与世俗人群的活动。临终关怀事业,既能令死者安宁,又能因此得到生者的好感,还能锻炼出家人的组织办事能力,长养慈悲心和菩提心。下面着重探讨佛教临终关怀的殊胜处,以此开显佛法中不为人们熟知的临终关怀事迹及教理和实践。
二、源远流长的佛教临终关怀
众所周知,佛以二谛说法,即世俗谛和胜义谛。《中观论颂》云:“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谛。”佛陀一生行化,目的是引导众生解脱轮回,转凡成圣。但是,佛陀的言行举止又从不坏世俗法,对于人们共同遵守的生养、死葬和孝道等都模范地遵循。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反复强调同情病人、照顾病人的功德与供养佛陀的功德是平等的,故《梵网经》中亦云:“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据载,佛陀成道十余年后,其父净饭王病重垂危,佛陀赶回迦毗罗卫城为其送终。他为弥留之际的父王开示:先要慢慢地、温和地呼吸,关注于自己的呼吸,然后微笑,并思维生命的意义。佛说:“生命是持续的,四大组成的色身会过去,但是还会不断重新组合。”佛告诉父王说:“罗睺罗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并答应安排其身后由何人接替王位的事宜,使净饭王安祥而终。佛陀还示意周围的人不要哭泣,以免让尚有神识的亡者牵挂。2在诸多经典中,还记载了许多关于佛陀如何照顾、安慰临终病僧的事迹,《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拭已洗之,洗已复为浣衣晒干。有故坏卧草弃之,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
另《大唐西域记》云:
癨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问:“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悯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从这两则佛陀照顾病比丘的事例,可以看出佛教对临终关怀的重视。第二则故事还说明了病重将逝时,心中常有孤独感,常有悔恨、不安等情绪。如果能善言慰喻,宽容他,让他诉说出心中的怨和苦,悔和愧,会极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心中的负担,使之获得愉悦和轻松的感受。
据相关资料记载,佛教最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设在印度癨洹精舍的“无常院”。此系安置僧众中之重病者,使之在临终时能舍离对房舍、衣钵、道具等的贪着。院内供奉阿弥陀佛立像,左手下垂,执五彩幡,临终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随佛往生之意。设立此院的目的,在于使病患者能兴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想,这是根据弥陀净土法门的思想而来。如《无量寿经》云:
如是昼夜思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皈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中国的禅林中则设有“安乐堂、涅槃堂、喜乐塔院、延寿院”等,内设堂主,主管看护病僧的工作。据《禅苑清规》卷四“延寿堂主净头条”载,堂主一职,须延请堪能宽心耐事,道念周全,安养病僧,而善知因果之人任之。现在的寺院则设有“如意寮”或“安宁病房”,专为病患者服务。《十住毗婆沙论》之《解头陀品》中也记载了与临终关怀有关的四个方面内容:
比丘虽受形阿兰若法,有因缘事则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兰若,名常乐空闲静处,于一切法不舍空想,以一切法体究竟皆空故。问曰:有何因缘故,来至塔寺?答曰:一、供给病人;二、为病者求医药具;三、为病者求看病人;四、为病者说法……有如是等诸因来至塔寺。3
从中可以看到佛教僧团为病患的比丘提供饮食、医药、卧具和照顾等减轻身体所受的病痛折磨;以及为他们说法,以减轻和消除其心灵上的负面情绪等身心两方面的操作方法。此外,善导大师所著的《观念法门》,及道宣律师著《四分律行事钞》之《瞻病送终篇》中,也对临终关怀有明确的记载。
三、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临终关怀方法
佛教的净土法门是极为殊胜和易行的临终关怀方法,病患者虽然个人情况不同,但是死前恐惧与担心等种种不良情绪都是极易产生的。对于出家学佛者,佛陀要求天天、时时、念念都要把生死看淡,经常防护自心,令生正念,没有贪著。与人为善,广行布施,广结善缘,从而获得临死前心灵的平和和外在环境的和善。然而佛法无边,不舍任何一个众生,对于没有信仰,没有修行,乃至犯过种种过失的普通凡夫,佛陀也在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中广开方便之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念往生”之法。如《无量寿经》云:“佛语阿难……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而且《无量寿经》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亦云: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
这一愿称为十念必生愿。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也说到了这种无比殊胜的临终关怀: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又如《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二品《见闻利益品》云:“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临终关怀的目的是让病患死得有尊严。现代科技与医学的发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身体上的疼痛折磨,而心灵上的安祥更需要宗教与哲学来完成,因为临终前人们往往很担心死后的去向。中国的传统思想一般都承认有灵魂的存在:认为人死为鬼,有“鬼者,归也”的信仰。4而佛教对净土境界的种种描述,实在是美仑美奂的极乐世界,加上诸多经典都反复重申听闻大乘经典,念佛菩萨名号功德可以灭无边罪,这种临终的安慰应该是最殊胜的。
古希腊的哲人曾经指出,人间最幸福之事不在肉体感官的享乐,而是在于灵魂的无痛苦。所以,要把人们死亡品质提高到较为满意的程度,就必须解决灵魂的安抚问题,这是最初欧洲的宗教与哲学试图解决的问题,也是现代临终关怀的核心问题,更是衡量临终关怀工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担心:如果承认人的灵魂存在,是否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生?实际上,这一忧虑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们若相信有灵魂,可能导致的是宗教信仰和哲学智慧,而不一定就走向迷信。宗教与迷信之间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宗教相信无限、无形、彼岸的神和境界;而迷信则相信有限、有形、现世的神和境界。因此在人类历史上,最早起来反对迷信的并非科学,而恰恰是宗教,所以当人们真正相信自我有灵魂存在并诚心诚意去满足灵魂的需要时,最可能的是投向哲学与宗教,而不是迷信,并且会因此扼制迷信的社会性泛滥。5
在这里,佛教的“灵魂”有着更客观,更符合“灵魂”实际情况的认识,佛法一般称它作“阿赖耶识”。玄奘著《八识规矩颂》中说它的作用是“去后来先作主翁”。也就是说人死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开,人投胎时,阿赖耶识先去找投胎的种种因缘。这些特征与人们心目中的灵魂是十分吻合的,但人们只看到它的表相,认为它永恒不坏、固定不变,所以产生了神的崇拜,求助于永恒主宰的神来避凶就吉。而佛教告诉人们,所谓的灵魂,也就是佛法中称为阿赖耶识的东西,它似乎是永恒的,但它的实质真相是如瀑流般相似相续的。由此可知,人人崇拜的神也是因缘条件幻化出来的,是可以随着我们的心念和行为,或善或恶而产生或好或坏的感应。因此,临终关怀就在于揭示生命的实质,了解死亡的实质,它不是断灭的,也不是无可救赎的,所谓的“神明”是因为“明白事理”,才被尊为神的,所以,它会纤善必录。只要生起一念善心、一念惭愧心、一念感恩心,都可能在心灵上得到极大的安慰与安乐,从而在没有宗教信仰的情况下获得有尊严的死亡。
在释迦佛时代,只要佛陀知道某比丘或长者病重了,必定会去探病安慰他,开示佛法的心要,使之远离颠倒妄想。其实,作为佛子就算平时有念佛拜佛并且发愿要往生净土,但是很多人“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着便宜,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6
由此可知,临终前任何一念都很重要,不能稍有差池,故助念的目的就是要协助临终者心心念念都能在佛号和佛国净土上,所以助念的“他救”对临终者的帮助很大。另外,助念具有两大功能,《三弥勒经疏》特别提到:“一发愿往生;二虽不愿生,一向闻名得益。”7《华严经》也说:“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8想要病人临终时对佛像、佛国起观想,令其发起向往觉悟之道的大菩提心,平常就要教其礼敬诸佛,久久用心必定能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往生诸佛清净国土,即“以愿能导行故也”。9事实上,助念不仅仅是借助他力用佛号的赞颂来带动临终者,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细节,如《念佛镜》中的《求临终正念往生文》所示:
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言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悔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当同声念佛助其往生。10
最后应知,在病人气息将断未断之时,及气绝后至少八小时内,不要触摸或搬动病人,不要为其沐浴更衣,不可在病人附近哭泣吵杂。因为此阶段病人的阿赖耶识还未离开或未完全离开肉体色身,若妄动则会让病人阿赖耶识起贪瞋之念而堕恶道,长劫受苦,难以出离。任何的震动碰触或哭喊,都会让病者感到心神不宁,故应全力帮助病者走向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免受轮回之苦。只有这样,才是对临终病者最大的帮助,同时家属也因念佛而得到莫大的利益。
四、佛教临终关怀的机遇与挑战
临终关怀是全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有生必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会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大多数人不知道此处生命的结束原来是彼处新生的开始。
在这生死之间,只知道沉迷于失去至亲和挚友的悲伤之中,而往往忽略了关怀临终者的身心状况。西方社会兴起的临终关怀事业,唤醒人们重视死亡的尊严与品质,体认到临终关怀的必要性。正因为这一事业符合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所以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和采用。这个过程既为佛教发展提供了机遇,也给佛教带来了挑战。因为现代社会已经将临终关怀的性质,定义在对人进行死亡的教育上。这就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不仅要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知识与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技巧,以及人类古老文明传统和宗教的精神底蕴。所以临终关怀的从业人员,既要有宗教的献身精神,又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背景,还要有实践家的操作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是佛教僧众所面临的挑战。另外,还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劝化有这方面专业知识与技巧的人,自愿地加入临终关怀行列,教他们学习佛法知识,增强他们的服务能力和献身精神。这也是佛教僧众所面临的挑战,即如何加强自己的宗教情操,获得劝化世人的道德与知识。如果能勇敢突破这些难题,随着出家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佛教信众的心灵也会随之净化和提升,这种挑战就变成了佛教发展的良好机遇。
如在1981年,临终关怀事业初传日本时,日本佛教界就用古印度的梵语Vihara(休养所,僧坊)取代了渊源于基督教的Hospise,并提供具有佛教临终关怀特色的理念:尊重生命的人们集合成以佛教为基础的小团体,从事临终关怀,但被关怀的病患者及其家属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又如台湾佛教界对于“灵性照顾”的理念,提出相应的“觉性照顾”说法。台湾佛教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还资助学者进行《灵性照顾模式之研究》,借此推动癌症末期病人对灵性照顾的认知。这都是佛教界对现代临终关怀事业采取的积极态度。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老年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有世界近24%、约4-5亿的老年人。据不完全统计,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已经有800亿个个体生命死去,而现今中国每年去世者有700万之巨。亲人的亲人和朋友都要承受失去他们的痛苦,然后体验到自己将面对死亡之临终期的极度恐惧和担忧。又全世界患癌症者已超过1000万,每年死亡达700多万人。中国每年新发现的癌症患者有160万之多,而每年死亡的约130多万。癌症死亡率在各种死亡的因素中居城市的首位,在农村则居第二位。1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后面,发生的是一幕幕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哀哭无助的人间惨剧。作为学佛出家者,怎能无动于衷呢?这些数字表明佛教在临终关怀的事业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个责任需要每位出家人去实践。只有认识到众生的苦逼,发起救助的心,才会推动我们去学习佛法和弘扬佛法。这么多哀苦无助的众生,说明佛教有着众多潜在的布教对象,同时也说明众生迫切需要佛法。
西方的其他宗教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如果佛教再不迎头赶上,就会有愧于众生、有愧于自身、有愧于佛陀。最终,也会被众生所抛弃和遗忘。
21世纪是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宗教、各种理念、各种信仰都有栖息之地,都能得到一定的信徒和追随者。佛教是古老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发展始终给人们留下了谦和、温良、包容、忍让的形象,为自己获得了许多信众。其实,佛陀对发心成佛的菩萨早就有这方面的要求,这就是大乘菩萨道中所说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
《维摩诘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可见佛法是不排斥任何能让众生善根得解脱的方便的。但在中国,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佛教渐渐隐入山林,融进文化,走进遁世了。这样一来,能获得佛法利益的对象越来越少,对佛教的误解也就越来越深。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佛教的生存与发展。
应该说临终关怀本来是佛教的殊胜教法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的方式还有待开发和完善,我们可以试着了解和思考:对一个没有信仰的临终病患者,如何去关怀和救助?临终关怀直接受益的对象是患病的临终者,而间接获益的是与临终者相关联的一个群体。因此,临终关怀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业。21世纪的今天,广大佛子应增强自己的使命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法如律地做好僧团内部的临终关怀教育,以此为基础,从而普及到一切众生。这有待更多的前辈大德和同修中有心人共同发愿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