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11|回复: 0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11-5-23 10: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一、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
    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
    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
    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
    2. 密宗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
    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且守我们本份,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
    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
    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3. 相宗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4. 教理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6. 圣智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
    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7. 实相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8. 观想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二、称名仪则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它乎?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12. 守凡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15. 守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
    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17. 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印光大师:警人命无常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

    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

    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豫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但能念念知不修净业生西方,则长劫轮回,莫之能出。以兹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大声疾呼,俾近而家人,远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悬隔也。
    印光大师《广大灵感的观音菩萨》
    或曰:“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观音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皓月当空,所有水中皆现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此月为多、为一耶?不可言一,万水之月各现矣。不可言多,虚空之月常一也。诸佛菩萨之救度有情,亦复如是。其不得感应者,唯以众生之不虔诚,非菩萨之不救护也。如一池污浊之水,欲月现其中,岂可得乎?明乎此,我等大众念佛,犹有不正心诚意、虔恳而为之者,吾不信也。

    山西闻喜县,一弟子叶滋初,骑骡行于大岭间,一边高峰,一边深涧。雪冻成冰,骡滑而跄,遂跌下涧。半崖有一株大树,恰落到树之中间,得以无虞,否则粉身碎骨矣。此树何由而有?乃观音所示现也。

    又民十七年,宁波蔡仁初,于沪开五金玻璃店,人极淳厚,与聂云台善。云台令常念观音,意防绑票,仁初信之。一日,将出,自己汽车在门外,绑匪以手枪赶开车者去,匪坐其上。仁初一出即上车,随即开去,方知被绑,乃默念观音,冀车坏得免。已而轮胎爆裂,车行蠕蠕。再前行,油缸炸破,车遭火焚。匪下车恨甚,向之开三枪,而蔡以三跳免,遂乘人力车归。其年六月,与其夫人,同至普陀皈依。

    又张少濂,为某洋行经理,素不信佛。一日,坐汽车行于冷静处,二匪以小六门赶开车者去。张云:“君上车坐,令彼开往何处即已。”二匪人各持手枪向张。张默念观音,行至闹热处,适有二人打架,巡捕吹哨,二匪跳下车逃去。盖以念观音之故,致匪误会为捉己故也。其舅周渭石,先皈依,一日请余至其家,少濂亦皈依。

    又镇海李觐丹之子,为洋行买办。得吐血病二年,有时吐,即不吐时,痰中亦当带血。一日,为匪绑去。觐丹畏惧异常,全家念观音求救,复请法藏寺僧助念。后匪索银五十万圆,李家只允五万,匪魁谓非五十万不可。然每说五十万时,头即作痛,竟以五万圆赎回。且自匪绑去,不但不吐血,连吐痰也不带血了。二年多之痼疾,由被绑而全愈矣。以上所述感应事迹,宜深信之。

    现在学佛人颇多,然能深知佛法者甚少,外道之语,人多信之。江浙俗传,谓念佛之人,血房不可入,以产妇血腥一冲,以前所念之功德,都消灭矣,故视作畏途。虽亲女、亲媳,皆不敢近,犹有预先避居别处,过月余方敢回家者。此风遍行甚广,亦可怪也。不知此乃外道邪说,蛊惑人心,何可妄信?

    民十二年,袁海观之次媳,年已五十多岁,颇有学问,有二子、二女。其长媳将生子,一居士谓曰:“汝媳生子,汝家中一个月内供不得佛,也念不得佛。”彼闻而疑之,适余至沪,彼问此事。余曰:“瞎造谣言。归告汝媳,令念观音,临产仍须出声念。汝与照应人,各大声念。定规不会难产,及无苦痛、血崩等事,产后亦无种种危险。”彼闻之甚喜,不几日而孙生,其孩身甚大,湖南人生子必称,有九斤半。且系初胎,了无苦痛,可知观音大慈悲力,不可思议。

    平常念佛菩萨,凡睡卧,或洗脚、洗浴时,均须默念。唯临产不可默念,以临产用力,默念必受气病,此极宜注意。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唯在人之能虔诚与否耳。明高僧寿昌慧经禅师,生时颇难,其祖立于产室外,为念《金刚经》,以期易生。开口念出“金刚”二字,即生,其祖乃取名为“慧经”。长而皈依,及出家,皆不另取名,其人为万历间出格高僧。由是观之,可知佛法之有益于世间也大矣。念观音于生产有如是利益,岂可为邪说所惑,而不信奉耶?

    印光大师文钞中有关不能往生的例子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 (与陈锡周居士书)

    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 (复汪雨木居士书)

    心中信根愿根不具,不能往生。不是身体有不具者,不能往生也。汝看我文钞,何以不知此义。 (复宗灵法师书)

    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 (复吕智明居士书)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 (复倪慧表居士书)

    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 (复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 (复朱德大居士书)

    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 (复慧空大师书)

    汝母六十多,宜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有求人天福报之心。有一念求人天福报之心,便不能往生西方。 (复刘惠民居士书五)

    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复善觉大师书)

    又切不可未死以前,及才断气,就揩身换衣哭泣。此等行为,皆是拉他下海。世间人以此为孝,其破坏正念,不能往生,反令堕落,罪同杀亲,要紧之极。 (复开生宁生昆季书一)

    问: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 (答俞大锡居士问)

    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渡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悌;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悲慈,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惟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分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缓。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缓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惟用引磬,其它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置饭时,知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八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果然大家至心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而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是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剎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剎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剎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惟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4:38 , Processed in 0.10382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