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45|回复: 0

佛嘱阿逸多: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如何理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18-4-16 07: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佛嘱阿逸多: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如何理解


    摘自《无量寿如来会——如实知自心》慈法法师讲授


       【阿逸多。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汝等应当安住无疑。】经文摘自《无量寿如来会》
       这是个交代了。阿弥陀佛教法就是“如来所作应作”传递世间有情,令一切众生无疑融入,安住于此。无疑就是传递!你接受了这个传递,就是随顺法性令心回归安住,心消融于法性周遍智海中,不再对造作、割裂、取舍、分别、迷失。我们再有造作、分别等业相时,能觉悟于此,了解性具功德,了解本自清净、本不可得之实质,能安住无疑。无疑是一切法所传承的一个重要作为。

    “所应作者皆已作之”是诸佛如来功德圆满真实证实的一个表述,他所作应作皆以顺性而作为亲证。所作应作已作,不像我们完成世俗业相那种作为,他是以内誓外愿,清晰完整地完成了自他二种受用,于法性本具功德契合的一个展示。我们接受了这个教法,就能“应当安住无疑”——在此教法之回归中,或者圆满报德之给予中圆满接受。

    疑,我们还会有习气、习惯、所执或者疑,就是他人说法影响你于法则的无疑回归或随顺。九界众生欲以自身之智了解十方诸佛亲证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以了解的!你了解了,你也是佛陀世尊;不了解,就是九界众生。我们作为一个九界有情,有要随顺佛功德、融入佛功德的强烈愿望,就不能执著自身,要把自身现缘随顺着佛功德,则能融入他这个为九界众生所不可思议的功德藏中!若用九界众生意识思维,无论凡圣善恶,其思维没法进趣广大一切智智。此广大智智是佛所亲证的性功德的真实全体展现,为九界众生所不知,不知我们要随顺才能有这样机会!

    所以净土教法特质就在于九界随顺得入这个易行殊胜功德处。要是我们用自己信解来求这个法则就是难信;要是随顺得入就是易行。这是十分特质的!古来已久,诸多善知识宣化这个法难信。难信在何处?九界未有亲证之心智方便。我们若用自己的心智方便总是思议不可及,称为不思议功德——诸佛如来之不可思议功德,我们作为普通有情来进趣、来认知,就是随顺得入,即是最殊胜善巧。

    “阿逸多”,就是弥勒以下所有菩萨、所有有情。“如来所应作者,皆已作之”,这来提示我们“汝等应当安住无疑”。所谓往生决心、随顺愿望、已求、现求、当求等,都是这个内容。安住无疑是接受、是随顺。若不愿随顺,而想用自身智慧或意识去寻思、了解、解悟于此,有没有机会?总不对称!为什么?佛德之圆满与法性周遍之事实,我们只是听闻一个言说,在实质的内涵的功德中,没办法触碰。随顺就能入此无尽功德海中。

    【种诸善本.应常修学.使无疑滞.】

    于此处常应修学,“使无疑滞”。世尊观察到我们在实践这个法则过程中会有疑、滞。像人驾一台车子,前面路线突然不分明了,他会缓一缓、查查地图、问一问人,自己思考思考前面应该怎么走——他应该有这样一个解决过程。我们的疑滞或者疑虑、习惯有时也会阻碍修学进趣。

    【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前面举了例子,说王子犯法,装到珍宝所成牢狱里,王子乐于此处还是不乐?无论何种七宝所成,没人乐于此!但我们凡夫有情会把自己所有好的记忆、自以为有所得的记忆,建立并固定在自己生命意识之中——符合于此所谓珍宝知见或者自认为正确知见,就有意义;不符合,就排除在外。实际就把我们囚禁在自我意识所知的好恶的空间中,这像一个珍宝牢狱!
        菩萨所行六度万行,乃至弥勒这类菩萨,世尊给他们讲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六度万行在净土一法中无疑是珍宝牢狱。
        你说我们平时不也要以六度万行修持吗?假设不说随顺性德解决一切现行、觉悟一切现行,六度万行则是不可思议功德;对菩萨以下一切众生,六度万行是不可思议的修法;不光不是牢狱,还是一切殊胜方便。而在净土教法面前,一切有为作法、一切心外求法皆是牢狱或者说珍宝牢狱。因为阿弥陀佛教法给予是完成式,是顺性揭示一切众生性具功德,起步于性具功德的无用心的法则,也就是无所希求的法则——一切有所希求、有所得或者有行有为的法则,在这个地方都是珍宝牢狱!
        这样广大一切智智之教法,我们常听常为的知见在此处要有个彻底转折,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地方拿不准,说这一切都是珍宝牢狱。九界这些菩萨声闻缘觉,这么多好法则,怎么都是牢狱?这是对比而言。反过来说,阿弥陀佛顺性功德、内誓外愿,广含一切珍宝教法、摄化众生、利益众生的教法。我们游历在这些教法中,无所染著,无所制约,就不是牢狱,是清净庄严。所以九法界皆为诸佛功德之庄严,即是广行方便。若自以为有一个法必须行、必须做、必须为,就是一个珍宝牢狱。
        所以净土教法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抉择性认知,不能含糊;要不然我们又会回到自己平时所接受、所认知的好法则上来——这个好的法则是对待的。阿弥陀佛教法是从性德中彻底展示,所谓无作无为,清净安住,能令一切现行因果成熟之时觉悟于此、超越于此、解脱于此、圆成于此,直下承担于此法性功德。不管任何一个推动,都能产生此广大事实、不可思议之事实,称为“种诸善本,应常修学,使无疑滞,不入一切种类珍宝成就牢狱”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11:17 , Processed in 0.1103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