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53|回复: 85

灵魂不灭,是外道邪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发表于 2024-8-1 17: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灵魂不灭,是外道邪见,也是相似正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6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7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86
    发表于 2024-8-6 2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8-7 08:07 编辑

    佛学问答类编
    (唯识第八)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八、唯识(部分摘录)

    问:一切众生到死后是否有灵魂? (智印)
    答:灵魂在佛家名曰神识,乃真如本性不觉所变。一切众生,识来则生,识去则死,八识颂云:去后来先作主公。

    问:一切众生到死后其业力是否还带灵魂在六道轮回? (智引)
    答:神识轮转六道,即为业力牵引使然。所谓「万般带不去,惟有业缠身」,又云「引满能招业力牵」。

    问:我不信世界上有鬼神之存在,是否对? (智引)
    答:鬼神乃六道之一,即灵魂所转,承认灵魂,而不承认鬼神,犹之承认有氢氧,而不承认有水也。

    问:有些教徒还信灵魂出壳而跑到另处投胎变猪变狗之说是否对? (智引)
    答:灵魂出壳,即神识离开之谓;变猪变狗,即轮回生死之谓,参前两答,自明此理。

    问:灵魂的开始是从何而来?佛教是说因果律的,而造成灵魂的因在何处?为何人类或一切动物有增无减? (谢碧玉)
    答:此问题不是初学能解,孔子弟子贤哲三千,孔子尚不与言,可见其难明也。灵魂乃性迷所转,兹先言性,性是竖穷三际,无始无终,横遍八方,无边无尽,性体本空,遇缘而起,明乎此,当知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君指动物增减而问,只是眼看此处,若就尽虚空遍法界着想,自能了解也。

    问:众生之灵魂(神识)是如何产生?是否上帝创造或者是灵性母所生的呢? (长生)
    答:无始无终,法尔如是之性,一念不觉,而变无明,至是为由觉转迷,由智转识,此识在佛教外者,名曰灵魂。兹以电影而喻,胶片喻性,光明无相,在镜头放出,不过寂寂照照而已。片上即有诸象,山河大地,男女饮食,由镜头放出,则幻象万端,搅扰不宁矣。

    问:神识与其假体是否同样的形状? (长星)
    答:神识本无形,由意想而转变有相,梦中之身,即神识为意想所转变者。兹再举一喻以明之,金之本质,无所谓何形也,但作诸瓶盘钗钏,而由人意,非金本形即是瓶盘钗钏也。

    问:人体死后,其灵魂要从哪门跑出呢? (长星)
    答:一生造业,种子成熟,将往何道,则由身之某部而去,各不一致。圣果由顶,天从额,人从胸,鬼从腹,畜从膝,地狱从脚下也。

    问:人死后,他的灵魂未上西方,也未转生死,它是不是在阴间生活呢? (长星)
    答:西方非修净业之学人,而且信愿行者,莫由去也。阴司乃鬼及地狱两处之称,按众生住处,共有六道,投之则曰生,离之则曰死,生死二字,非专指人间也。凡众生在某道死,尚未入某道生,名曰「中有身」,其寿时间,短则一弹指,长可四十九日,便随其业力而投六道矣,俗谓人死为鬼,即是阴司,乃未明详细次第也。

    问:阿赖耶识,是不是我们的灵魂?是永生不灭吗? (李永茂)
    答:本性为惑所障,名阿赖耶,外道名为灵魂。误认为本体,更误认为永生不灭,去题愈远矣。破惑究竟,显豁本性,名转识成智,惑可破,识可转,何云不灭?

    问:唯识宗谓:「一切法种子皆藏第八赖耶识中」。但不知第八本身种子,藏在何处? (方明)
    答:海纳百川之水,试思本海之水纳于何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主题

    92

    帖子

    100 小时

    在线时间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86
    发表于 2025-7-26 16: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禁言一个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5 天前
  • 签到天数: 3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5]胜妙罗施食村善思同修

    7

    主题

    133

    帖子

    26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開悟的中年叔叔

    积分
    380
    发表于 2025-7-26 1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慈無瞋 大大   難道您自個沒有靈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5-23 13:30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15

    主题

    1825

    帖子

    31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051
    发表于 2024-8-6 20: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魂灭也是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5-23 13:30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15

    主题

    1825

    帖子

    31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051
    发表于 2024-8-6 20: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灵魂灭论属于断灭见。非断非常才是正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2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kangying2496 发表于 2024-8-6 20:56
    灵魂灭论属于断灭见。非断非常才是正见。

    那正见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21: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kangying2496 发表于 2024-8-6 20:56
    灵魂灭论属于断灭见。非断非常才是正见。

    说灵魂即是外道见,
    法不相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6

    主题

    795

    帖子

    11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730
    发表于 2024-8-6 21: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经里就没有“灵魂”这个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6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7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86
    发表于 2024-8-6 22: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8-6 23:21 编辑

    关于灵魂 - 星云大师全集
    人在世间活动,必然得有个身体,身体里住着一个「灵魂」,在佛教里就称为「第八识」。第八识并非单独活动的个体,它与眼、耳、鼻、舌、身、第六识及第七识合起来,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心识」。当中的第八识,最为深层细微,影响着前面的七个识,所以称为「根本识」;前七识,则经常随着第八识而转,就被称为「七转识」。

    人一生中,受前七识影响,尝尽各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期生命结束了,前七识都没有了作用,但第八识还是在的,它是生命的根源,是我们投胎转世的依据。一般社会上,或其他的学说,就称它作「灵魂」;只是佛教不讲灵魂,佛教讲「神识」

    不过,称为神识的这个第八识,要宣扬到世界让人了解,恐怕还要相当的努力。尤其,第八识无形无相、高深莫测,而「灵魂」一词,普世皆知、普世皆用,通俗易懂。如果「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为什么不随顺世间,让第八识也称作「灵魂」,方便大家理解,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佛教里本来就有很多的方便善巧,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为了让大众能够认识佛教、理解佛教,要想让佛教在全世界传播,势必要运用很多的世间法,所以不必去排斥它;对于一些难解的现象,有时候解释它、承认它,但不是崇拜它、迷信它。只要尺度拿捏得宜,任何世法都可以拿来为佛法所用。

    比方说,现在科学界发现宇宙虚空,所谓「天外有天」,有多少的星球;佛教在解释时,也不一定要说有多少世界,也可以跟他说有多少星球,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另外,关于外星人的存在与否,大家也议论纷纷,事实上,佛陀说法时,很多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阿弥陀佛和十方诸佛都可以说是外星人,这不是一下子就让大家会意了吗?

    所以,我觉得佛法的弘传,要讲究契理契机,除了契合众生的根机,还要契合时代的发展,更要与当时的文化、思想、潮流配合,不必分歧,不必另唱其他的调门;等于是歌曲,调门太多不容易学习,简单易懂的、与人民生活接触的,都可以运用。因此,我们讲说「灵魂」,又有何不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6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7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86
    发表于 2024-8-6 22: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大辞典
    【神识】
    (术语)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宝积经百九曰:「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
    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中略)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增一阿含经七曰:「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药师经曰:「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楞严经八曰:「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6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7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86
    发表于 2024-8-6 22: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光大辞典(慈怡法师主编)
    神识
    犹言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称神识。神识界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而体现色。
    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四中):「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狱。」
    〔增一阿含经卷七、大宝积经卷一○九〕 p42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22: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灵魂,是防止执补特伽罗,
    第八赖耶识易被执为“我”,
    因性空,缘性空,识性空;   唯不可言果空,,若言果空,易生断见,
    佛经只讲识,识神,
    至于现在有些佛教人员讲灵魂,总违祖制,或属慈悲方便,也存流弊,

    西方教总以灵魂不灭引人入我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2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6 23: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不可言果空,不仅仅是生断灭见,,,此处言语不严谨,在此补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76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90

    主题

    1777

    帖子

    9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686
    发表于 2024-8-6 2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8-6 23:25 编辑

    慧律法师:灵魂是否存在
       日期:2008/5/19     
      既知处理死亡之重要,当探讨何谓「灵魂」、世间人所谓「鬼」是何所指,此二者是否存在,及其相互关系。
      今言「灵魂」,乃民间惯用说法,就佛教专有名词,应称「第八意识。精神主体有眼识、耳讥、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意识)、末那识(第七意识)、阿赖耶识(第八意识)等八种。前五识仅有了知外境之作用,第六意识则以一切诸法为所缘,以末那识为所依。末那识为我辈凡夫妄起我执之根本,以阿赖耶识为所依,故我执极重。阿赖耶识为前识之根本,我人之根身及宇宙,皆由其所变现。我人一切善恶种子,皆藏于阿赖耶识,故又名「含藏识」。念头有二:一为可控制、可直接感受者,如:欲喝茶而掀杯盖,此系「粗浅意识」;另一为无法控制者,如:作梦、睡着复能醒来,此属「微细意识」,亦即第七、第八意识。清净本性,尽虚空,遍法界。若一念不觉,迷则称「意识」。就生理学角度而言,意识接近吾人所谓「神经系统」。
      至于「鬼」者,中。。国儒家思想曰:「人死为鬼。」然则人死果真必为鬼乎?实则不然。六道轮回中,鬼道仅占其一,故人死未必为鬼,亦有升天、入阿修罗道或下地狱...等可能。
      鬼道众生,居遍诸趣,随所生处,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以业力因缘,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且常为刀杖驱逼,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谄诳心意,造作中品十恶,感得此身。
      灵魂实验室
      英、美二国以科学研析灵魂学由来已久。牛津、剑桥、哈佛等知名学府,均有学者埋首于此项研究。英人为了解灵魂之存在,研发一特殊仪器,任何光圈透过高频率摄影,皆可显现于萤幕中。一名醉汉驾车超速,发生车祸,俟宣布急救无效,随即将此人送至实验室。透过该特殊摄影机,以录影方式,全程拍摄醉汉断气过程。其心跳、脉博及呼吸皆停止时,萤幕上有光圈浮起,画面异常散乱,无法集中,处极端动态之状况,意味醉汉神识抖动不停。此系酒精麻醉神经系统,心识迷糊所致。其神识脱离肉体时,以酒醉故,茫茫然不知所向,遂呈抖动、散乱状态。类此死亡,就佛教而言,当堕三途。饮酒致死,来世投生至愚痴之处。
      继而将一有宗教信仰者(欧洲多为天主教、基督教),送至实验室。此人断气时,亦有一光圈浮起,移动速度缓慢而略有抖动。此时,由家属在旁唱圣歌、做祷告,光圈遂逐渐上升。此表亡者内心获安慰,潮趋平静。基于对上帝之虔诚信仰,心有所托,即令面对死亡亦不恐惧,精神集中,为可喜之现象。
      另一接受实验者,系无宗教信仰。亡者灵魂脱离肉体时,家属在旁哀号哭泣,原本上升之光圈遂开始抖动,继而下沉,此乃执着之故。由此可见,家属于亡者身旁啼哭,势必影响亡者神识之升沈。唯中。。国固有传统观念,若非惨号哀泣,即视为不孝。殊不知哭泣影响神识投胎至剧,与其徒具形式,U哭泣表达孝思,何若念佛助亡者安详往生。
      一位女病患因内脏大量出血,被送至芝加哥医院。彼脱离体外,飘浮于色身上方,目睹医护人员为自己进行急救,遂抓住医师手腕,告以:「不用紧张,我已经没事了。」然医师似毫无所觉。其中一名医师,叙述一则有辱病患之笑话,令彼甚为愤慨。三小时后,彼回复意识,告知众人脱体时所见所闻,众皆惊诧莫名。可见神识固已离体,对周遭环境所发生之事依然消清楚楚。
      日籍医师松元曾罹患肺结核,遂于横滨医院接受肋骨切除手术。此种手术系由美国引进,藉由肋骨切除,对肺施加压力,以消灭结核病巢之空洞。手术过后,以沙袋置于胸部止血。由于其自行取下沙袋至化妆室,不意胸部竟大量出血而陷入昏迷。松元医师忆及当时情景,谓:「我自病房天花板向下俯瞰,见一瘦削、苍白男子,奄奄一息躺卧于病床上,似已回天乏术。该病患身旁有一头顶微秃之老妇哭诉道:“你亦欲弃我而去吗?”凝神细视,竟是外婆。我心中正感狐疑,复发觉该患者竟是自己。」松元父母双亡,由外婆抚养长大,倘松元不治,外婆势必孤单度其晚年。松元冷静旁观,但见外婆哀伤啼泣,甚感不忍,遂极力安慰外婆,外婆似彷若未闻。松元自天花板缓缓降落,与自己色身合而为一,始回复意识。事后,松元向外婆求证:「外婆,您头顶是否有一处秃头?」外婆甚是惊讶,道:「你何以得知?为不欲人见,我以周围头发覆盖秃处,若非由上方近处俯视,绝无法得见。」一般患者之濒死体验,或可斥为无稽之谈或幻觉,以松元之科学素养及所受之医学训练,自具极高可信度,哭泣致令亡者不安,乃必然之事。
      尚有一顷因车祸丧生者,推入实验室后,其光圈久久不散,此为亡者执着色身所致。究其缘由,有二种可能:一为此人灵魂虽已脱离色身,然以意外猝死,未及交代后事;二为执着钱财或某物,致恋栈不去。
      修行与否,关系神识之明暗。实验室曾针对瑜伽行者进行实验,该瑜伽行者于实验室内打坐入定,彼时,萤幕呈现一片光明,所摄照片,行者头顶大放光明。实则人体为一磁场,周围皆有光圈笼罩,唯常人亮度有限,不若行者明亮。
      神识与色身之关系
      据闻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然于己之色身清晰可见。笔者于就读大学三年级时,亦曾有类似经验。彼时因身体不适,呼吸困难,遂卧床小憩。蓦觉自己向上瓢浮,浮至屋顶,一转身,乍见自己色身犹卧在床,心中大为惊疑,即合掌念佛,灵魂方回至色身。笔者当时十分清醒,上述经历绝非梦境。故知,人类色身虽已死亡,神识并未随之而亡。
      一濒死经验者,述及其死亡经历。此人因驾车不慎,致人车全毁,其神识脱离色身,飘浮于空中,见诸人于车祸一事争论不休,遂上前对警方说明车祸始末。讵料,众人皆充耳不闻,无视于彼之存在。彼于己之色身亦清晰可见,神识则迅即穿越一幽深而令人窒息之漫长隧道。
      众所皆知,人生前体重较死后为轻,足见灵魂并无重量,且以其具活力,致体重更轻。
      今取一塑胶袋,内注热水后,急速密封。置放一日,塑胶袋外观及重量并无不同,差别仅在热量之有无。昨日之塑胶袋具热量,今日则否。人体具热气,即因第八意识之执持。倘神识脱离,色身即成为一具躯壳。
      几则例证
      英国海军少校朴顿至美游历,借宿友人书房。夜半有人轻声低吟,歌词字字分明。起身探寻,并无所获,继而回床,歌声又起,遂问:「是谁?」,一女子低声答道:「是莎娜。我自唱歌,与你何干?」语罢,歌声又起。翌日,朴顿将此事告知友人。友人当夜亦至书房就寝,果闻歌声,乃其亡妹莎娜生前偏爱之歌曲。后经美国灵学会将此歌声灌录成唱片入档。据言,此歌声较常人频率低沉约百分之五十二。
      《死的研究》曾载灵媒施法时之异象。每于施法时,灵媒面前桌案在众目睽睽下,腾空而起,离地约二尺高,历时二、三十秒而不坠,如是反复数百次。某次,内室小桌亦腾空外飞,落于施法之桌案。灵媒施法,必有一、二种乐器无人自鸣。某次,一只小鼓自行敲击,飞至灵媒头顶,又停落于内室。一次,灵媒右侧之监视人,忽觉有人拍其肩,遂回顾,见一人影逐渐淡化,薄如轻烟,移至内室而隐没。某次,灵媒手足被捆绑,未几,出现一白手,将绳解开。灵媒再请人缚其手足,白手又将绳解开,掷向一旁观者。某次,有人将烟盒置于桌上,烟盒即自动开启,烟亦飞至彼口中。
      某女不堪继母凌虐,自缢而死。尔后,其闺房时有怪事,遂请道士作法,幽囚其灵。唯此法时效为十二年,期满,鬼魂仍不时附于其妹身上,哭诉死后之苦。某次,正值其妹临盆,亡者忽附其身,要求家人做佛事,为其超度。其妹夫斥为迷信,并未答允,婴儿迟迟无法生下。至应允后,方顺利产下一子。
      江苏蒋某服毒自杀,附其妻身,哭诉曰:「吾不该死而死,被判入枉死城,火床铜柱,惨苦万分。」
      镇江人张大,旅居扬州,因病客死异乡。阎王谓:「抓错了人。但汝既来此,可捎信回阳间。」遂令一鬼兵导览枉死城。张大见众鬼魂,舌长尺许,自谓系吊死鬼;又见诸鬼魂,身体肿胀,衣衫尽湿,自称系投水而死;又有鬼魂或无头、或断喉、或七孔流血,皆自栽身亡或服毒自尽者。每年同日同时,必重新经历同样死法。彼皆同声曰:「生前以一死为了事,焉知死后痛苦更甚,后悔莫及!」张大问鬼兵:「此等鬼魂何时得投胎为人?」答曰:「人身难得,不知珍惜,辜负父母养育之恩,大大违背阎王为善做人之主张。又因为自裁,致使阳世亲眷遭司法诉讼,可谓害人不浅,恐难投胎为人。」张大将所见回报阎王,阎王曰:「汝回至人间,可将此事公诸于世。」语罢拍案,张大乃悠然苏醒。
      由上述实例可知,并非肉眼得见者即存在,不得见者即不存在。其实,可见之物未必有,不可见之物未必无。如:空气、电子、分子...等,虽不得见,却未能否定其存在。海市蜃楼虽可见,并非真有。故知可见与否,并非存在与否之标准。透过实验证明,灵魂存在乃毋庸置疑者。吾人虽未历经死亡,然依据经典所载,亡者断气时,其感受犹在,故临终处理是否得当,影响至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8-12 14: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9-3 16:47 编辑

    PS:底下的文章約中間的地方先討論的是非常、接著討論非斷。
    ====================================================================================
    ====================================================================================
    隨喜過去現在未來各位師兄們不吝於留言分享個人之修行心得to互相地補足、增益。
    隨喜敬仰感恩-淨界法師說法 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佛弟子文庫-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第四講)http://m.fodizi.tw/qt/qita/27439_3.html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出大悲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步步蠕動著向往永不放棄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究竟幸福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絕對清楚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果報明如鏡不昧因果、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除反制煩惱業因證無生忍<≒設法衝去證得初階的醫師證or消防員資格-第八地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佛母大孔雀明王.阿閦毗佛.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所說准提佛母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大寶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眞言.佛頂尊勝陀羅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迴向十方法界之法寶;佛寶;僧寶。



    以下內容隻有複製文字並未複製圖片: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淨界法師  2022/04/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頁。

    第六頁講到「修悅意之心」,修習慈悲之心。這個慈悲心我們講到增上意樂。增上意樂的意思就是要把我們對有情眾生的慈跟悲的心情,轉成自己內心的一個責任感跟使命感,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我應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是我應該要做的,捨我其誰。在《海慧問經》 上說:有一個大富長者,他有一個獨生子,這個獨生子還是個小孩子,喜歡到處跑,有一天不小心墜落到一個臭穢的糞坑。旁邊的路人看到以後,不斷的對這個小孩子釋放他的慈悲心,我真希望你離開糞坑,但是卻沒有人採取行動,因為糞坑實在太臭穢了;這個時候有人就趕快報告大富長者,大富長者知道以後二話不說,馬上跳到糞坑把兒子救出來

    佛陀在經典上的這個是譬喻說:旁邊的路人就像外道的四禪天人、或者是阿羅漢的聖人,他們在禪定三昧當中也不斷的對流轉眾生釋放他的善意,希望他們離苦得樂,但是他們都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只有這些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他們能夠從空出假,來到我們眾生這種雜染的世界陪著我們流轉,在這個地方建立佛法、廣度眾生。為什麼?


    就是他們有增上意樂,他們認為度化眾生是我不共的使命,不是別人該做,是我該做的。這個地方增上意樂是簡別外道跟二乘的慈悲心。就是說我應決定如是作,這件事情捨我其誰,你要建立這樣的使命感。願速堪能求加持,希望有這樣堪能的增上意樂,這個地方祈求三寶跟上師的加持。就是我們在修菩提心之前先修利他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做前方便,我們就可以正式修菩提心了,就是修求菩提之心,我們開始要去追求無上菩提。我們看宗大師的偈頌:

    戊二、正修菩提心

    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

    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任運就是我們完全沒有任何的障礙,就能夠成辦自利跟利他的功德,我們能夠讓自己解脫,我們也有無量無邊的方便力讓眾生解脫。具足這種能力的,在十法界當中,世尊而外更有誰,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因為佛陀的內心有無上菩提的力量所以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以此這個此就是無上菩提,因為佛陀內心當中有無上菩提的功德力,所以他能夠廣泛的成就利益有情,所以我們也應該要願速成佛求加持

    我們在過去的修行當中,我們的心情可能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如果我們今天只為了自己的解脫,我們不一定要廣修方便,我們只要證得空性就可以,所以對於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這兩件事情就不生好樂;但是,當我們如實的知道「其實眾生跟我們有深重的恩惠,而度化他們是我們不共的責任時」,我們開始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在菩薩的精進當中,其實眾生是我們的一個增上緣。

    就是說菩薩因地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速求無上菩提?就是因為他思惟:「假設菩薩懈怠,他晚一天成佛就會有更多的眾生在流轉當中受到更多的痛苦」,所以說一個菩薩他別無選擇,就是說你要成辦所有利益有情的事情,除了無上菩提,你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你的成佛是為利有情願成佛,因為你認為度化眾生是你一個不共的使命。一個人有使命感以後,他修行就有動力,就有個目標在資持著他。所以當我們有了慈悲心以後,我們心中有了目標要使令眾生離苦得樂以後,我們就會很真誠的去追求無上菩提,因為只有無上菩提才能夠救拔一切的有情,使令他們離苦得樂。

    七重因果的修法,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從前面的平等捨心到悅意心、到慈悲心、到修菩提心,這七重因果事實上既然講七重,就是有因有果了,平等捨心是一個前方便,七重因果應該從知母開始算起來:就是知母是因,念恩是果;念恩是因,報恩是果;乃至於增上意樂是因,菩提心是果前前是因,後後是果,這個次第是不可以混濫的、不可以混濫的,要有一定的次第修上來。

    我們修出離心跟修菩提心的心境不一樣:我們修出離心的時候,你所思惟的所緣境,你只考慮你自己的五蘊,你的生命是無常的、你在流轉當中是痛苦的,你考慮的是一個個體的生命;但是菩提心的所緣境是廣泛的無量有情,所以那個心境就不一樣,不一樣。在《維摩詰經》上說聖人的心有兩種:小乘聖人阿羅漢的心,就像虛空,在虛空當中空空蕩蕩,煩惱也不可得,但是功德也不可得,什麼都不可得,他就是一個清淨涅槃的寂靜樂;菩薩的心,他除了虛空以外還有大地,大地能夠生長種種的草木,能夠荷護無量有情,大地就是讚歎菩薩的願力就是說三乘共坐解脫床,三乘的聖人同樣證得空性,但是菩薩不共的地方就是,他在空性當中有他的菩提願力,他有一種成就佛道、有一種廣度眾生的願力,這個就是不共的地方。

    這個地方我們再說明一下。有一個觀念,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跟我們修習善業不同。比如說今天有人做慈善事業,你去護持很多的錢,這個叫做善業。善業給你生命的意義,就是在你的流轉當中,你會出現一些安樂的果報,就像你做一場美夢,做完以後你的心態完全沒有改變,還是恢復你原來的面貌。換句話說,對你生命的增上其實意義不大。你在流轉當中,很多人也會因為一時的因緣而起一個惻隱之心。

    但是修止觀的意義不同,透過你止觀的修學,一種智慧的觀照,你內心當中產生一個堅定的慈悲、菩提心的功德出現以後,那你這個生命是從根本上的改變,你這個受益是生生世世的受益,跟你在偶然的機會裡面成就一個善業那完全不一樣,那是生滅法。你在偶然機會裡面出現一個善業,對生命的改造不大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佛陀翻成中文叫覺,其實佛陀有很多功德、神通、三昧、總總的身相莊嚴,但是所有的功德根本上就是內心的覺悟。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假設不能透過止觀而去覺悟、而去突破,你只是廣泛的修習善業,那只是造下一個暫時的安樂而已。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你修菩提心以後,你就正式的入菩薩種性了,這個時候對你的意義就重大了。我們再看第二個:

    丁二、依寂天菩薩自他交換法修學


    自他交換的傳承是來自於《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看自他交換法修學,先解釋標題。自是愛護自己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情,他是愛護眾生的心情。我們凡夫的心情,愛護自己的心是強烈,愛護眾生的心是輕微,現在要把它交換一下,交換一下,就是我們應該要更加的愛護眾生,更加的不顧自己的安樂,把愛護自己的心轉成愛護眾生的心,這叫「自他交換」。

    自他交換可分三段,前兩段是方便,第三段是正修。先看

    第一、方便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

    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就是我們自己跟他,他指的是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自己跟眾生對於痛苦都是不希望,而希望得到安」,這個心情是相同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個地方是破除自他差異的障礙,自他有差異。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有我愛執,所以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這整個世界、整個地球、月亮都是繞著我運轉。我們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我們就不再關心眾生了,因為我是特別,所以我積集任何的功德都應該歸我受用。為什麼?

    因為我與眾不同。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顛倒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由於過去差別的業力而創造今生不同的相貌,有些人是男人相、有些人是女人相,男人、女人相貌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是事實,這是由業力所招感的差別;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差別的因緣法都撥開以後,我們觀察到這個果報體的內心深處、那個明瞭的心識,其實每一個有情眾生乃至於一隻螞蟻,他想要離開痛苦、想要得到安樂,這一點跟我們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跟眾生其實沒有什麼差別,我們抬高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換句話說,「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該知道:不是我想離苦得樂而已,別人也想離苦得樂,他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所以自他等視求加持,我們應該要平等的觀察自己跟眾生,就是遮止我們完全關心自己而不關心別人,因為大家都一樣:我們想離苦得樂,其實眾生也想離苦得樂。先建立這樣的一種觀念。再看

    第二、方便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這一點是破除自重,自己是尊重的、是貴重的,自重他輕的障礙。我們會想「雖然我也想離苦得樂、你也想離苦得樂,但是我比較重要」,這個觀念剛好錯誤,就是自己是重、他人是輕,這種是一種障礙。怎麼說呢?「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就是說如果我們生命的心情不能改變,我們時時刻刻只是愛著自己,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

    怎麼說愛著自己是痛苦的根源?我們應該有個觀念:痛苦的產生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也不是自然產生,是有因緣。什麼因緣讓我們痛苦呢?簡單的說就是有罪業,我們內心當中有罪業,有殺盜淫妄的罪業才有痛苦。為什麼我們會創造罪業,為什麼佛陀不會創造罪業?

    因為我們有我愛執、無明,我們在整個平等生命的法性當中產生一個自我意識,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出來,由這個自我意識的個體生命才去創造了慾望、才去造作罪業。所以假設我們今天不能停止這種錯誤的思考,不斷的愛著自己,正是加強你心中的無明,那你要停止造罪業是不可能的,因為有無明就會創造行,就會創造識、創造生老病死。所以如果我們今天一再的去放縱自己的私心,結果就是加強自己無明的煩惱,很容易就會去創造另一個罪業,而這個剛好是痛苦的根源

    反過來,今天我們能夠愛他,則是萬善根,如果我們今天改變這個心情,我們開始去關懷眾生,這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切菩薩的功德都是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礎之下。這就是我們今天選擇愛自己是痛苦的因,我們選擇愛他人是萬善的根本,所以說「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就是眾生的痛苦佛功德的差別,這種苦樂的差別就是從愛自跟愛他,從這個地方作出差別,所以我們應該自他交換求加持

    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放縱自己的私心,我們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到了現在這種境界,我們什麼也沒得到,在無量的生命當中,到現在除了內心當中累積了很多的煩惱跟罪業,還有負荷這個老病死的軀殼以外,我們什麼也沒得到,我們的結果就是這樣,當然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經常講「生命就是一個抉擇」,是我們自己要這樣子;但是我們反觀佛陀,今天對眾生釋放善意,結果祂成就萬德莊嚴:世界上的因緣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今天我們不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想要成佛是可能,因為我們心態的思考本身就有錯誤,就是這個地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就是破除我們自重他輕的障礙。再看

    第三、正修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這一段正式修自他交換。前面兩段的前方便破除兩種障礙以後,我們開始以這個善因跟這個樂果,善樂的因果,善指的是因,善有招感性,樂是個果報,他有受用。我們把這個善因跟樂的果報作一個交換,就是交換給眾生,使令眾生的苦因苦果因為我們善因樂果的加持,而能夠消滅、而能夠窮盡。以下講一個譬喻,如風去來行取捨,就是像風,風有時是單方向的、有時候吹過來吹過去;表示說我們今天跟眾生也是一樣,有一個互動。

    什麼互動呢?我們捨掉自己的安樂讓眾生來受用,我自己的安樂我不受用送給眾生,取眾生的苦惱讓自己來承當,那這就是「自他交換」。交換什麼呢?就是把自己的快樂送給眾生,眾生的苦惱讓我們來承當。這個地方在修的時候,如果我們對諸法實相的觀察還沒有產生勝解,會產生一個疑惑跟障礙:就是說我取眾生的罪業讓我承當,每一個眾生的罪業真的跑到我身上來?有些人就會起這樣的一個疑惑。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就是萬法唯識,其實這個罪業它不是跑來跑去的,它是你的心所變現的。這個罪業如果跑來跑去,佛陀早就把我們罪業消滅掉。你看佛陀是萬德莊嚴、無所不能,世間上還不只是一尊佛,無量無邊的佛,拿我們一個痛苦一點都沒辦法!你看看這是怎麼回事?如果痛苦是可以拿掉的話,佛陀不是很方便嗎?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一個人在做夢,你做夢的時候,你這個顛倒的夢心現出很多恐怖的境界,你那個夢境誰來幫你消失掉呢除了你自己,既從心起,還從心滅,除非你自己從夢境裡面醒過來,這個夢境才會消失掉,因為它不真實。

    所以我們永遠記住一句話:所有的痛苦一定從你的內心生起所有的安樂也是從你自己的內心生起跟別人沒有任何關係,別人只是一種增上緣,外境只是增上緣。所以你不管怎麼觀想,眾生的罪業不會跑到你身上,眾生的罪業是他的煩惱生起的,他自己由自己的心創造煩惱,也是由自己的心去承受果報,什麼東西都是自作自受的。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講釋迦牟尼佛因地的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過去的時候做一個居士叫張窩尼(這個尼不是女眾,這個尼是他的名稱,比丘尼的尼),這個居士的父親是經商的,在外面跑船做生意,雖然賺了一點錢,但是(古時候跑船也沒有什麼氣象報告)在一次颱風的因緣當中喪生了、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母親只有這個兒子,就下定決心不讓這個兒子去做經商跑船的生意,就讓他在地上學一門專門的技術過活。張窩尼在做這門專業技術的時候,經常被人家取笑,因為那個時候的風俗──你不繼承父親的職業,這個是可恥的。剛開始張窩尼還能忍受,但是時間久了以後、太多的譏笑以後,他受不了,他一定要去做他該做的事情,他就跟母親說「我應該繼承我父親的職業才對」,雖然他母親再三的勸諫,但是張窩尼說「我心意已經決定了」,他就參加跑船的工作行列。

    這一天他要出去的時候,他母親跑到碼頭上,非常的傷心,抱著張窩尼不肯讓他離開。張窩尼眼看船要開了,情急之下就把他母親推開來,他母親撞到牆壁頭就流血。張窩尼上船以後,去的時候很順利,但是在回程的時候遇到了暴風雨,這個船就沉沒了;但是張窩尼因為過去有善業力的(有福報力的人不同),他就抱著一個浮木飄到一個荒島上,在荒島上他累了就睡著了。睡著以後,到了晚上就醒過來,醒過來以後看到一片荒島,在遠處的地方有光明,他就往光明的地方走過去,這個時候有一個山洞,他就走進這個山洞。這個山洞裡面都是一些恐怖的境界,有些人的雙手被刀砍,砍了以後春風吹又生,手生出來又被刀子砍;有些人可能是口業重,舌頭被拔出來切成細小塊,然後春風一吹舌頭又生出來,又被拔出來又被切成小塊;其中有一個人頭部有一個熱鐵輪罩在這個人頭上,他全身發痛。

    張窩尼問:你這個人頭部怎麼有一個熱鐵輪,這麼痛苦,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說:我過去生不孝順我的父母親,我經常把父母親推開,撞到牆壁頭就撞破了,所以今生招感這個果報。張窩尼這麼一想:誒,我離開家的時候,我母親也抱住我,我把她推開,她也撞到牆壁流血了。張窩尼這麼一想以後,他的業報就現前,也有熱鐵輪罩在他的頭上,非常痛苦

    當然,遇到痛苦,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就有差別,所以你看在菩薩的經典上說:一個成就菩薩種性的眾生墮落到三惡道,他很快就彈出來,因為他容易起善心。張窩尼在這個熱鐵輪在頭上痛的時候,他就想:「我今天造的罪業受這個果報,無量無邊愚癡的眾生他們也造了很多罪業,他們也要受這個果報」,好,既然這樣,他就釋放一個善心,他說「我希望所有眾生的業都讓我來承當」,就是這個地方說的「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他起這個善心以後,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他的恶心消滅、善心生起的時候,這個罪業的法就消失掉,他這個熱鐵輪就消失掉,他死了以後就生到忉利天。

    所以《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就是說我們今天渴望成就佛的功德,但是佛的功德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今天渴望吃到水果,而這個水果是由樹根而來。什麼是樹根呢?一切眾生而為樹根,我們一定要用大悲水來滋潤樹根,才能夠產生諸佛菩薩的智慧華果。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龍樹菩薩的《智度論》上說:「一個菩薩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叫般若道,以後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三大阿僧祇劫叫方便道」,也就是說其實般若道的菩薩在修般若的時候,你今天發諸善願要代眾生受無量苦,其實眾生的苦還是不能消滅,但是你自己得到利益,你因為散發這樣的善意,你因為生起這種菩提心,你自己滅罪生善,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假借眾生的因緣來生起自己的善念,是這個意思。這個地方自他交換就是要調整我們的心態。七重因果跟自他交換,雖然都是對眾生釋放善意:

    七重因果:是偏重在事相,偏重在事相的修行,就是我的立場跟眾生的立場沒有改變,但是我對眾生釋放善意,這個是事相的修行。

    自他交換:是一種理觀,就是我自己的立場跟眾生的立場在空性當中交換,因為無自性,所以我跟他交換:這個地方的觀法不一樣。諸位可以看看哪一個觀法適合你,就找一個適合你的方法去修。這個地方是講到菩提心。

    乙二、正知見


    正知見就是我們不但是心中有一個希望,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我們應該要有智慧來如實的觀察生命的真相它在大乘佛法的正知見就是「萬法唯識」的道理。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智慧永遠是最重要的,沒有智慧的引導,我們的善法不能成就波羅蜜。

    對生命的觀察,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所謂的宗教家、或者講哲學家,他們對生命的觀察有兩類:

    一、無因緣論:認為生命只是一個偶然,生命沒有任何理由,這個人他能夠生長在富貴家、這個人生長在貧窮家、這個人一出生的時候腳就斷了一隻,這個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就像是一陣風吹過來樹葉掉下來,如此而已。就是說生命只是一個偶然,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理由,換句話說改造生命是不可能,斷惡修善也沒有任何意義。當然這個思考是非常危險的,會創造一種觀念:就是生命只是個偶然,換句話說你只有今生,你有這種思考,你就很容易要及時行樂了,為了達到安樂而不擇手段。這個思考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思考叫做無因緣論。

    二、邪因緣論:這個比較好一點,他認為生命是有理由的、有一定的軌則,但這個軌則就是有一個主宰者,有大梵天王、或者上帝,祂主宰著我們的吉凶禍福,所以我們透過對主宰者的禮拜、讚歎、歸依,我們能夠讓自己離苦得樂。當然這樣的思考是認為有因緣論,但這個因緣是錯謬的,所以叫做邪因緣論

    佛陀出世以後,就把這兩種錯誤的思考推翻掉,就說出了

    正因緣論:正確的因緣,佛陀說:生命是有理由、有軌則的,這個軌則就是業力。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果報?就是你過去生有業力,你自己的業力創造自己的果報,說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種業感緣起的思想,如果我們今天再進一步觀察,什麼是業?這個業造了以後,又是誰來保存呢?我們就會發覺:其實業是由心創造的,而且也保存在心中,所以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其實關鍵點還是心,心為業主。所以我們追根究底十法界的差別,關鍵點就是「我們一念心的差別」

    心的差別,我們先解釋心的相貌,心的相貌有兩種:一個是它的作用,一個是它的體性。

    先看體性。體性就是一個轉,前後轉變,說是法性本來空寂,我們心的相貌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禪宗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一般總認為: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我,我們生命死了以後,就像一間房子壞了,裡面的人就會找一間新的房子住,房子是改變的,但是裡面的人是不改變。我們凡夫是這種心情,就是說前一生的我跟現在的我是一樣,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也一樣,就是在整個流轉的生命當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自我。但是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怎麼知道呢?比如說你前生是個男人,你的五蘊是一個男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一個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考;今生由於業力的熏習變成一個女人了,出現一個女人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你現出女人的身相、女人的思考,你找不到你過去生的氣氛,你找不到,你前生的五蘊完全消失掉了,不管是色受想行識完全消失掉,覓之了不可得。

    再講遠一點,我們死了以後,由於今生持戒的因緣,來生做轉輪聖王,是特別的憍慢,變成轉輪聖王的身相、轉輪聖王的思想,充滿了憍慢。但是你要是福報享盡了以後世間上的事情「強者先牽」,福報享盡,罪業就現前,你就變成一隻螞蟻,我是一隻卑賤的螞蟻,成天就是搬東西。所以說其實我們生命的變化,我們找不出一個不變的東西出來,不可能

    所以「轉」就是生命的改變是剎那剎那轉變的,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自我意識。所以佛法講空,空不是說不存在的意思,空的意思是無自性,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剎那剎那變化的點,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一期的生命。這個就是我們對內心的觀察,就是它有轉變的體性,所以講空。但是雖然轉變,它有一種「恆」常相續的功能,「因果絲毫不爽」。就是說雖然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你曾經在生命當中所累積的業力,這個地方有它的相續性,業果有它的恆常相續性。所以我們在思惟業果,我們剛開始思惟業果要先思惟什麼?

    宗大師說:思惟業果先思惟業果決定。就是說我現在:我現在眼睛沒有毛病,可以看得到東西,這是有善業,有善業的支持;我這兩條腿還能夠走路,這個絕對不是偶然,這是有善業的支持我這個人腸胃不好,這也不是偶然,這是有罪業。就是你凡是有安樂的果報出現,就是有善業的力量在支持你有不可樂的果報出現,就是有罪業的力量在支持當這個力量消失的時候,這果報就改變。所以當我們觀察空性以後,我們也應該知道因果是絲毫不爽,雖然我們的生命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我們所留下的業力,這個是會相續的保存在內心的深處。這個地方,我們在觀心的時候要有這個看法。

    所以「萬法唯識」會給我們一個觀念。我們一般人在做事情,有的偏重在結果,這個人怎麼樣不管,他結果怎麼樣,結果他成功了、結果他失敗了,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如果諸位有志於菩薩道,你不能有這樣的思考,你以成敗來抉擇、來反省自己,我保證你的菩薩道不會持久的。就是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他在觀心的時候,他注重他的過程、他的過程。比如我們今天去做一個善法,我們很努力的去做,但結果失敗了。其實這個失敗,對一般人來說是失敗,要以菩薩道來說,你每一點一滴,你內心當中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念念跟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菩提心相應,在整個生滅變異,時間過去以後,你留下來的都是一種善的功能,你增長了你的菩提心,你還是成功的。至於外在的成功失敗,那是眾生的共業

    所以我們行菩薩道要有一個觀念:「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什麼叫做成功?諸位可以作一個定義嗎?就是你反省你自己:「這件事情你盡心盡力了,就算我做第二次也是如此而已,我沒有任何遺憾」,這個事情你就成功了。我們可以作一個思惟: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剛開始是一念心識的投胎,一念;我們離開生命,也是最後一念心識離開,阿賴耶識離開。是不是這樣!我們一念心識來、一念心識離開,這個中間的過程就是,你第一念來的時候跟最後一次離開的時候有什麼差別?這是關鍵點。我們什麼也沒帶走,但是你內心的功能是善的增長、還是惡的增長,這是我們比較在乎的。

    所以我們為什麼受菩薩戒、為什麼受菩薩戒?一般的世間人,比如說一般的宗教團體,他們也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他們今天沒有發願,他不能產生一種菩提的功能,他那個斷惡、修善、度眾生只是一個善法。因為我們今天有菩薩戒體,我們心跟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念念之間在迴光返照的時候,心境接觸戒體現前,內心當中有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作意現前,這個是最可貴的。我們從這個戒體產生隨行,開始去實踐,其實慢慢就在加強這個功能,讓最初的那個幼苗種子慢慢的增長廣大

    所以在「萬法唯識」的概念當中,我們要知道其實整個持戒的過程,是假借持戒的行為去增長你內心善良的功能,那是最重要。因為你離開的時候,你世間的成敗、人我是非完全沒有帶走,帶走的是你內心的功能,臨命終的一念。這個地方就值得我們注意了。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有正知見,我們知道什麼是重要什麼是不重要

    甲二、結示菩薩五德

    這一段是總結菩薩的修學綱要,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把菩薩要成就五德作一個說明:

    一者、於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

    這個就是說菩薩的慈悲心不必有任何因緣。我們一般凡夫要生起親愛,就是你是我的朋友、你要對我好、你是我的眷屬,產生親愛菩薩的大悲心,他是假借自己內心智慧的止觀作意而生起,他不必靠外在的因緣就能夠對眾生生大悲心。

    二者、唯為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

    眾生在流轉是由於心中的顛倒跟業力菩薩的智慧打開了以後他還是在流轉,他是為了饒益有情,因為他不來流轉,佛法的真理就能不流傳,但是他為了要利益眾生,他忍受生死的痛苦,這個就是讚歎菩薩的慈悲願力

    三者、於多煩惱難復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

    這是菩薩的智慧,他有這種後得智,善巧調伏眾生

    四者、於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

    這個是讚歎菩薩的根本真實智慧,他能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

    五者、具不思議大威神力。

    這個是讚歎菩薩的福德資糧,他有攝受力

    前面兩個是讚歎菩薩的大悲,三、四是讚歎菩薩的智慧,第五個是讚歎菩薩的福德,菩薩有三種功德。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5-23 13:30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15

    主题

    1825

    帖子

    31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051
    发表于 2025-2-14 06: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ngying2496 于 2025-2-14 06:59 编辑
    慈无嗔 发表于 2024-8-6 21:45
    说灵魂即是外道见,
    法不相待,

    佛经中说的"一切法无生"。"诸法不生不灭"。这里的"法"不是独指佛法。也包括物质也包括"灵魂""外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10: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kangying2496 发表于 2025-2-14 06:48
    佛经中说的"一切法无生"。"诸法不生不灭"。这里的"法"不是独指佛法。也包括物质也包括"灵魂""外 ...

    佛教不承认有灵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核心教义——因缘和合2。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以及生命,包括物质和精神,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1。因缘和合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2。具体来说:

    因缘和合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和缘共同作用而产生的1。因是事物生成的主要条件,缘是次要条件2。因和缘具足并相互作用才能生起事物,没有不由因和缘和合而独自存在的事物2。因此,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因缘和合的,既然是因缘和合就不会一成不变,生灭就是必然的现象1。

    诸行无常 :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是“诸行无常”,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刹那间迁流变化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6。这一观点否定了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存在,因为灵魂也被视为一种现象,自然也遵循无常的规律。

    诸法无我 :佛教认为一切法(包括精神现象)都没有固定的、独立的自我。所谓的“我”只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实质性的存在。因此,佛教不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因为灵魂也被视为一种法,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

    涅槃寂静 :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涅槃,即解脱生死轮回,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如果相信有永恒不变的灵魂,那么就无法摆脱生死轮回,无法达到涅槃。

    综上所述,佛教不承认有灵魂,是因为其教义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1。这一观点不仅否定了永恒不变的灵魂,也否定了自我和物质世界的实体性,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无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1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5-2-14 10: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说有灵魂,学佛你承认有灵魂,是数取趣,是补特伽罗执,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5-23 13:30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415

    主题

    1825

    帖子

    31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051
    发表于 2025-2-14 11: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ngying2496 于 2025-2-14 11:56 编辑

    你没理解我写什么。八识是佛法。灵魂是外道法。而"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包括了佛法与外道法以及精神世界虚构出来的东西也是法。这一切都不生不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4 20:02 , Processed in 0.17394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