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31|回复: 2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6:36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27

    主题

    62

    帖子

    58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378
    发表于 2024-5-18 14:3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念头念念流转,无有暂停。我们总是跟在念头的后面,把它当成真的。我们追不上它,就只能随波逐浪,流浪生死。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喜怒哀乐,随时迸发。我们都是好演员啊,演出这一幕幕的戏剧。

    可是有一天,我们遇到了佛法,就追上了念头。追上念头的不是念头,而是无念。无念有多快呢?念头有多快,它就有多快。无有量,已过量。兔起鹘落,屈伸臂顷。西方极乐世界够远了吧?但往生也只需要屈伸臂顷。这就是无念真如的力量。

    追上念头以后,我们就跟它打了一个正照面,才开始好好地审视它、端详它。这就是先知法住。然后才发现它的真面目。原来它是假的,只是披了一层喜怒哀乐的外壳,它的本质就是真如。这就是后知涅槃。从此不再信任念头,知其虚假。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生解脱智,自知作证。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出自《杂阿含经》外道须深潜入僧团内部盗法的故事。阿含经里的故事都很精彩的,这个只有同道中人才会懂得。须深天天跟着那些阿罗汉,他先是听说先得禅定,然后才能心解脱。后来又听另外一个比丘说,他没有得四禅八定,也已经解脱成阿罗汉了。须深就一再地追问,这个阿罗汉最后就回答说,他是慧解脱。须深内心困惑,怎么还有不得禅定正受就解脱的呢?他们说的前后矛盾啊!须深为了解决疑惑,就去问佛。佛说:“彼(那个慧解脱阿罗汉)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意思是,心解脱是先得禅定,后得涅槃,慧解脱是先得法住,后得涅槃。法住也是禅定,尽管它时间更短暂,或者只是未到地定。法住与禅定的区别,类似于等持与等至的区别,而等至更持久。但不管怎么说,法住也是正观、正智、正受、正定。如此一来,就打破了须深的疑问,慧解脱与心解脱并无质的不同,只有量的不同。

    怎样才能先知法住呢?佛接着说:“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这里本来应该是慧善解脱,可是佛说心善解脱,也证明了心解脱和慧解脱并无质的差别。要想获得法住,就得专精思惟不放逸法。哪是不放逸法?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啊!修任何佛法都可以获得法住智。但是须深还是不明白,他需要更细致的说明。于是佛讲解了十二因缘,须深就实证了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得法眼净。须深就忏悔他是来盗法的。佛又为他说法,最后须深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不仅适用于小乘,也同样适用于大乘。如《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说:“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是法性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藏,是故名为普光明藏。”这里的反照其本就是先知法住,若智生时就是后知涅槃。先知法住和后知涅槃是如影随形的关系,并无先后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6:36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27

    主题

    62

    帖子

    58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17: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释迦牟尼佛!

    杂阿含经
    (三四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养,佛及诸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异道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但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此众中,谁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

      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听彼法已,来还宣说。”

      时,诸外道诣须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众聚集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先来为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间悉共奉事沙门瞿昙、声闻大众。我此众中,谁有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学道,闻彼法已,来还宣说,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我此众还得恭敬、尊重、供养?’其中有言:‘唯有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昙法中出家学道,闻彼说法,悉能受持,来还宣说。’是故我等故来相请,仁者当行。”

      时,彼须深默然受请,诣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诸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须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时,诸比丘愿度须深。

      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法,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过,我于正法中盗密出家,是故悔过。”

      佛告须深:“云何于正法中盗密出家?”

      须深白佛言:“世尊!有众多外道来诣我所,语我言:‘须深当知,我等先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恭敬供养,而今断绝,悉共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汝今密往沙门瞿昙、声闻众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还来宣说我等,当以彼闻法教化世间,令彼恭敬供养如初。’是故,世尊!我于正法、律中盗密出家,今日悔过,唯愿世尊听我悔过,以哀愍故。”

      佛告须深:“受汝悔过,汝当具说:‘我昔愚痴、不善、无智,于正法、律盗密出家,今日悔过,自见罪、自知罪,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

      佛告须深:“今当说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盗贼,缚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盗,愿王处罪。’王言:‘将罪人去,反缚两手,恶声宣令,周遍国中,然后将出城外刑罪人处,遍身四体,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缚两手,恶声宣唱,周遍城邑,将出城外刑罪人处,遍身四体,劖以百矛。日中,王问:‘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复敕臣:‘复劖百矛。’至日晡时,复劖百矛,彼犹不死。”

      佛告须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宁有完处如手掌不?”

      须深白佛:“无也,世尊!”

      复问须深:“时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缘,受苦极苦剧不?”

      须深白佛:“极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难堪,况三百矛,当可堪忍?”

      佛告须深:“此尚可耳,若于正法、律盗密出家,盗受持法,为人宣说,当受苦痛倍过于彼。”

      佛说是法时,外道须深漏尽意解,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5-8-30 19:39
  • 签到天数: 30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5]胜妙罗施食村善思同修

    7

    主题

    133

    帖子

    26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開悟的中年叔叔

    积分
    380
    发表于 2024-5-29 07: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6:40 , Processed in 0.1198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