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90|回复: 0

印光法师:心浮气躁去修观想,则容易引起魔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1-1-10 1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印光法师:心浮气躁去修观想,则容易引起魔事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正)复黄玉如书

    《观无量寿佛经》虽有十六观,但修行人学习,应当从容易修的开始。或者作如来白毫观,或者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让人知道修行往生的前因与后果罢了。只要完全了解明白就行了,不必特别以此作观。观的道理,不可不知,观的实践,暂且缓行。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心浮气躁去修观想,则容易引起魔事。即使能使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的念头,也会因喜成障,也许又会前功尽弃了。故《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此法千稳万当。等到心归于一,净境自然会现前。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续)答曲天翔问


    作观只取对自己最得力的练习,何必从头至尾,天天重习?佛说十六观,前面则是让人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后面九品往生,让人知道所修的因果。各观既然知道,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其他各观。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像,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正)千佛图颂并序 《观无量寿佛经》说:“此心作佛,此心是佛。”“作佛”,就是说观想佛像,忆念佛德以及佛号。“是佛”,就是说在观想忆念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现于观想忆念者的心中。如镜子照像,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全部摄录。如果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如一张白纸。心的作用的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它的本体虽然相同,但它的造诣却完全不同。所以说:“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我们对于所念所作可不慎重吗?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3 23:58 , Processed in 0.1155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