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0|回复: 0

王阳明:情绪不好,是因为智慧不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6-2 10: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阳明:情绪不好,是因为智慧不够





    王守一


    王阳明一生的遭遇可以说是坎坷不断,受尽折磨。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官宦,遭廷杖、入狱、被贬,后来又因功高盖人而被妒忌,甚至被诬陷谋反。


    常人若经历这些,早就对生活不抱希望了,而王阳明却是“乐在其中”。正因为这种乐观积极的情绪,才使得自己在瘴毒弥漫的龙场中安然无恙地生活了两年。


    如今的科学研究表明,乐观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利。若是一个人开心,那么他的体内能够分泌一种激素,迅速提升自己的状态;反之,若是这个人伤心郁闷,那么自身的状态便会每况愈下。


    在赣州时,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病倒了。


    当时他对陈九川说:“生病这种事,正确地面对它的确比较难,你自己感觉呢?”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回答:“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王阳明认为,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能够通过自身的智慧和修行去获得的。王阳明正是通过自身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才使得他能在毒瘴之地生存下来,并且他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能够时常存养自己的心,就会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便是做学问。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情还没发生,想它们有何意义呢?如此胡思乱想,只会让自己白白丢失了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请教马祖禅师如何修行,马祖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很奇怪说:“别的人也是这样做的,难道他们跟你同样用功吗?”


    马祖回答:“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又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我们是不一样的。”


    王阳明曾用这个典故做了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理解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事物,不要去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会计较过去无谓的得失,更不会杞人忧天去担心还未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心宁静又清明,因此他们活得很快乐。


    心理学家曾证明,一个人若能专注于某件事,那么他的身心就会处在一种极其和谐的安稳当中,并且极容易引发出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但我们却感觉没那么幸福了。就是因为每个人不再专注于做某件事情,而是被乱七八糟的网络信息所诱惑,被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所吸引,很大程度上已经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摆脱“走神”,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这样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开心。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当年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了一个石棺。就因为他觉得自己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自我,放下生死。


    于是他发了誓,就当自己已经离世了,便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王阳明静坐在石棺中修身,潜心悟道,终于在某一天,他领悟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若是不能破除“我执”,那么人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感觉痛苦,就因为我们的失败。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按“我”想的那样去发展,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当苏轼面对人生中的重大变故时,愁绪难解,他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自然相融合,以此换来了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都在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若是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一旦欲望没有得到满足,那快乐也就荡然无存了。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还会有别的欲望冒出来,我们便从此沉沦欲海,无法自拔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都是在取得卓越成就之后淡泊名利。正因为他们自身的欲望很少,所以才能专注于事业,最终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来减少心中杂念,让自己的心灵真正意义地沉静下来,使自己脱离欲海,去做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6 19:01 , Processed in 0.12539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