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44|回复: 0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20-5-1 18: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参禅宜观心

    来源:《法音》 1982年02期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


    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是死执一法能参禅!


    然而沩山灵祐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如此说来,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参禅人即不妨随取一法审虑参究,作敲门砖,待击得门开,砖亦舍弃,破关而出。


    此时能所双忘,内外迥脱,与虚空浑然一体,与山河大地融成一片。这便是身心寂静、世界洞然的大光明藏,离诸烦恼,得大自在,妙用无穷。这一实证境界,只在当人一念,观心极至,无念无相,归无所得;无所得亦不可得,这才算成就了“真参实悟”的功夫。


    要真参实悟,首先要坚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故僧璨大师《信心铭》说:“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这种正信,须要当人解会深信。怎样解会呢?我觉得“净念观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门。


    《法华经》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悟入佛陀亲证实相的知见。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诸法实相是无形无相的,必须以无相之心才能亲证,冥契无智亦无得,方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了这种极其隐微机要的道理,自会坚信“净念观心”是亲证实相无相最好的方便法要。


    佛在《心地观经》里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佛陀在这里把观心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清楚。如果参禅人不观心,岂不与佛陀的教导相违!


    观心返照,是为了以无念无相之心亲证无相之实相。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一切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一有用心,便远之又远。当下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心法双忘,自能独契。


    虽然如是,在此一刹那以前,还须时刻切切观心返照。佛在《遗教经》里说:“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心的作用,不可思议。《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


    四圣六凡,山河大地,皆从心起。若不念念制心,念念独脱无依,岂能契会真如实相!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的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人,切莫外求。


    所以二祖慧可教导学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又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空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当人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代代相传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下面摘录几段祖师的语录,以供参禅人观心时体会、参考。


    六祖慧能大师说:


    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何名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


    永嘉真觉禅师说:


    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入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


    百丈怀海禅师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如何是大众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黄檗希运禅师说: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缘虑,佛自现前。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临济义玄禅师说:


    一日师上堂云:“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诸人面门出入。汝若不识,但问老僧。”时有僧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便打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撅!”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说:


    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同。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看了以上各位祖师对于参禅观心的教导,善领会者,一定能受到很大的启发。


    概要言之,必须以无心之法治其妄心,真心才能透露。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妄心无处即是菩提。


    有人疑惑,以为人若无心,便同草木顽石,如何参禅?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所谓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


    德山鉴禅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历代祖师说无心功夫,有多种方法,今据《真心直说》略举三种以作参究: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三祖《信心铭》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是觉察息妄功夫。


    二曰休歇: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如石霜圆禅师道:“休去歇去,直教唇皮上醭生去,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直得绝纤尘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这是休歇妄心的功夫。


    三曰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光皎皎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德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团。”这是透出体用灭妄的功夫。


    上面三种做功夫的方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相应,即便习之。功夫成就,妄念自灭,真心即现。


    对于观心的方法,经论上也有许多阐述,兹举《起信论》之说以结束本文。论上说: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相,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6 09:08 , Processed in 0.0984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