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42|回复: 0

宣化上人: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彻底|每天一段《法华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8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9
    发表于 2019-2-28 1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宣化上人: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彻底|每天一段《法华经》


    法华经、楞严经与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这部《妙法莲华经浅释》,是由宣化上人在美国万佛圣城讲演,以最浅显的方式,解释经中的每一字句,非常适合初中学人藉由此经浅释,一窥法华经成佛之殿堂。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信解品第四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前边说,这位大富长者想儿子,想得睡觉也睡不着,吃饭也不香。为什么?就因为自己财产太多了,这库藏诸物怎么样处理呢?所以就在忧愁。


    尔时穷子:在这时侯,跑到外边的穷子;这个穷子,就是阿罗汉,就是二乘人。求索衣食:他们为着求法,经历过十二处及十八界。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缘法,这是十二处。十八界,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对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对着六尘、六尘对着六根,中间生出一种分别的识。眼见色时,就生出一种眼识,起了好坏的分别;耳听声时,就生出一种声音的耳识,起了分别作用;鼻嗅香时,生出一种香的鼻识;舌尝味时,就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时,就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时,就生出一种意识。


    这眼、耳、鼻、舌、身、意,生出六种识;识,就是分别。在没有境界现前的时候,没有分别;一有了境界现前,就有了分别,所以这十二处,就变成了十八界。因为这个二乘人,在这十二处、十八界里边,走来走去、转来转去的,这叫求正道的食,和助道的衣。


    从邑至邑,从国至国:就是从眼走到耳,从耳走到鼻那地方去,从鼻又走到舌那儿去,从舌又走到身,从身又走到意那地方去,这叫“从邑至邑”。那么从眼到眼观色中间,生出一种眼识;耳听声中间,生出一种耳识;鼻嗅香中间,生出一种的鼻识;舌尝味中间,生出一种舌识;身觉触中间,生出一种身识;意缘法,中间生出一种意识,这叫“从国至国”,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去。也就是从你眼识那个地方,到你意识那个地方去,这都叫“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这是指“有漏的善根”说的。有漏善根,就是你做的善事不究竟、不彻底,也就是做一种皮毛的善事。或无所得:这表示“无漏的善根”,你做无漏的善,就了生死、入涅槃。虽然了生死、入涅槃,而实无所得;生死也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你转过来,就是涅槃,你转不过来,就是生死;所以这叫或无所得,也没有所得。


    饥饿羸瘦:什么叫饥饿?说是“我知道这个人没有吃饭,就是饥饿了”。这个“饥饿”不是没吃饭,而是没吃法。你没有吃大乘佛法的人,都叫饥饿。你吃了大乘的佛法、大乘的教法,这才叫“饱”了。二乘人,他没有明白大乘的佛法,所以是饥饿。“羸”就是没有得到大的利用;“瘦”是没有得到大的功德。


    体生疮癣:这位穷子他的身体生出来疮和癣。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你迷失真理了,你认假为真、认贼作子、舍本逐末──舍本,把根本不要了,去找那个末梢;你因为不明白真理,所以就有见惑和思惑。

    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境界生出一种贪心、生出一种爱心。为什么你就有一种贪心、为什么你又有一种爱心呢?这就是见惑;见了就疑惑、就迷惑了,见着就不明白了!所以这个见惑,从无明生出来;因为你那根本无明没有破,对境就生出一种贪爱。见惑是眼睛看见的,思惑是眼睛没有看见,而在你的心里不明白;不明白,就用这第六的意识来分别,分别善恶、是非、长短、好坏,分别这种种的情形。一般人认为这个分别心是最好的,实际上,这分别心是最坏的!分别、分别,就分别得迷惑了;这一迷惑,就有糊涂事发生了!所以这叫思惑。生出来见思二惑,这就是体生疮癣;一般人不明白,以为这是好,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见惑、什么叫做思惑,就往前去。


    渐次经历,到父住城:这个穷子,那么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渐次,就是那么一点一点的;经历,就是从这一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到父亲所住的城市。这表示这二乘人跑到外边去,各处去求法访道,访来访去,也没有究竟的法可访;于是又走回来到佛这个教,他就进来了!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这个穷子,用给人家做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也不知不觉地,就到了他父亲所住的房子那地方。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当尔之时,这个丢了儿子的大富长者,在他住的房子里边,施大宝帐,处师子座:设备一个大宝屏帐,他坐在最有价值的师子座上。师子座,就表示他所坐的座位,特别名贵、特别有价值。眷属围绕,诸人侍卫:他家里的人有很多很多,都在他身边围绕着;所有服侍保护他的人,也是很多很多的。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或者有的人在那儿给他计算数目,譬如所有金银和宝物,或者出纳从外边支出的和向里边收入的财产,或者登记一些券疏。“注”是譬喻以广显略,以广泛的道理,来讲明简略的道理;好像我们经典不明白,我们写出来一部注解,人一看注解就明白了。“记”就是把它记出来;记出来不要忘了,就是告诉你,你一定要把它记起来。“券”是譬喻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有这四种宏誓愿,就可以有成佛的一个券、一个证据了。“疏”表示修行。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这个跑出去很穷的儿子,见着他父亲这样的富有,啊!这简直的富贵到极点了!谓是国王,若国王等:他一看见他父亲这个样子,喔!这大约是国王吧?或者是和国王同等尊贵的人吧?


    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自己就惊怖,就生出一种惊惶、恐惧的心;怖,是恐怖。又责怪自己怎么到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地方怎么可以来?你现在是一个穷人,这是国王的地方,你怎么到这国王的家里,不可以随便来的!你不可以进来啊!



    覆自念言:这个穷子又给自己下注解了,他就想,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我不要在这地方再站着了!我如果久留在这个地方,他们这么有势力,一定会来逼迫我,一定会要给他们做苦工来罚我。思惟是已,驰走而去:想到这个地方之后,还是赶快跑!不要在这地方,会生出是非来!借问贫里,欲往佣作:他到穷人住的贫民区那地方,就想要找工作。他看有钱的人,不敢和人谈话,就跑到没有钱的穷人所住的地方去,和穷人是一党,去问人家有什么工可以给他做。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这位大富长者,就是譬喻的佛;这个时候,在师子座这个最高贵的座位上面。遥见其子,默而识之:远远的就看见他这个儿子来了。他一看见就认得,这是由很小的时候,就跑到外边去的这个儿子。“默”,就也没有出声,从来也没有对人说这件事。这个“识”字,有的时候读“志”音,也就是认识。这位长者也不用人对他说,他自己就认识他这个儿子。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09:51 , Processed in 0.0989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