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31|回复: 0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228

帖子

26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138
发表于 2019-8-17 13:45: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上有这么一句话。但是在了凡先生他的想法,‘道德仁义,可以力求’,那是我本身的事情,我希望成圣成贤,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功名富贵,如何求得?’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也能求得到?我没有功名,能求得功名?没有富贵,能求得富贵?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没有,那里能求得到?“命里有的求得到,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这是一般宿命论,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这一生应得的果报,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加上变数就不一样。功名富贵我们的确可以求得到的。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汝自错解了’,你自己错会了意思;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另一半你不晓得。对的一半是德性上,除了德性之外,还有事相上,你也可以求得到的。你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话出自《坛经》。
  《六祖坛经》、《金刚经》、《楞严经》,这三部经典在中。。国,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是第一等的作品。《坛经》是中。。国人写的,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有一份特别亲切的感情在其中,也实在写得很好,是整个佛法的纲要;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是禅宗的经典,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
 六祖讲‘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心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要到那里求呢?从心地里面去求。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就错了。所以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考试,都不会提前一名,也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一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但是,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学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都会安于本分。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4:46 , Processed in 0.10961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