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5-21 23:39 |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妙慧同修
- 积分
- 18365
|

楼主 |
发表于 2011-9-4 08: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凡《南傳大藏經》所引頁碼,皆以巴利聖典協會(P.T.S)出版的羅馬轉寫本為依據,巴利本《清淨道論》直接簡稱「底本」。
1. 如《清淨道論》論序中說:「我今依照大寺住者(Mahavihara-nikaya)所示的理法,為說能使他們喜悅極淨決擇的清淨道。」(底本p.2),及他是依據大寺派的教理造論,思想屬分別說部,如說:「要解說它(緣起)的意義的人,應去入於分別論者的會眾(Vibhajjavadi-mandala)。」(底本p.522)
2. 七清淨的出處,如《中阿含》「七車經」(大正1,430a),《增一阿含》(大正2,733);南傳《中部》「傳車經」I,p.145。
3.這是印順長老對此七清淨次第的評論,見《華雨集》第2冊,p.22(正聞出版社)。
4. 底本p.372、438同引類似此句,但巴利(語)原文稍有不同。
5. 底本p.371。《相應部》III,p.13,相當《雜阿含》65經(大正2,17a)。
6. 底本p.438。
7. 關於同樣採用從定出起或出定(vuTThAya)而觀的其餘例子,如:「他從三摩缽底(定)出來,而觀業生身及心為出息入息之集(因)。」(底本p.287),「當從除了非想非非想處之外的其餘色及無色界禪的任何一種禪出定,以相、味等而把握尋等諸禪支及與它相應的法。」(底本587),及「此後入第二禪而出定,這裡亦同樣的觀彼諸行。」(底本p.705)等,不勝枚舉。
8.底本p.371。
9.底本p.144:「樂成熟時,則剎那定,近從定,安止定三種三摩地成就。」。
10.二十世紀緬甸佛教的列提西亞陀(Ledi Sayadaw)及烏那拉達(U NArada)兩位長老為首的關鍵性人物所倡導的「純觀行者」禪風影響南傳禪法極為深廣。近代部分學者也受到一些影響,例如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在其主編的《阿毗達磨的綜合手冊》“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止的業處」(導讀《攝阿毗達摩義論》),談到禪定分類時,除了近行、安止二定之外,還多了「乾觀者」(dry insight worker, sukka-vipassaka)的「剎那定」(khaNika-samAdhi),這是該書導讀之原論所無的(p.348,1993)。尋法比丘翻譯的《阿毗達磨概要精解》p.345(檳城佛學院,1999)沒譯出這一段。
11.帕奧禪師講述,尋法比丘等譯,開印法師等編譯《智慧之光》p.9(圓光印經會印行,1999,修訂版)。另參考陳水淵《南傳上座部(TheravAda)《攝阿毗達摩義論》哲學思想研究──南傳阿毗達摩的哲學綱要》p.219(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12.詳見Kheminda Thera “The Way of Buddhist Meditation”p.16, 28.(1992)
13. 底本p.126以下。
14.底本p.587。
15. 葉均譯p.38(嘉義新雨道場,1999)。
16.《中部》(I,p190):「諸賢!譬如以木材為緣、以蔓草為緣、以粘土為緣、以茅草為緣,圍蓋虛空,故名為《屋》。如是,諸賢!以骨為緣、以筋為緣、以肉為緣、以皮為緣、以膚為緣,圍蓋虛空,故名為《色》。」
17.同樣引用此段經文內容的,如《成實論》卷11(大正32,327a)說:「如輪軸和合故名為車,諸陰和合故名為人。」另一《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25(大正29,483b)是引契經:「如即攬眾分,假想說為車,世俗說有情,應知攬諸蘊。」
18.緬甸馬哈西大師著《從身體中了悟解脫的真相》P.26(方廣文化,2000)。
極微(paramANu)觀念也為佛教以外的順世派、耆那教、數論、勝論等所說,水野弘元認為極微是起源於外道,為後期部派佛教的注釋書時代所用,在阿含或尼柯耶及根本阿毗達磨中完全沒有極微思想。詳見釋惠敏譯《佛教教理研究》p.450(法鼓文化,2000)。
南傳也有相當極微之「聚」(kalApa)的觀念,根據帕奧禪師解說,這種微粒子(色聚)觀念來自於尚未破除相續、組合及作用三種密集之故,仍然停滯於概念階段,未見第一義,倘若不進一步地分別諸界(dhatu),反以極微的生滅而修習毗婆舍那(觀),那只是嘗試以「概念」(paJJatti施設、假名)修觀而已。詳見帕奧禪師『智慧之光』第九章「色業處」(p.77)。
19. 葉均譯本:「以辨別而確定」(簡p.319),疑誤。NANamoli英譯本為“determining by characterizing individual essences the compound ”(p.380)。
20. 底本p.472。
21.底本p.450、473。
22.底本p.153。
23.緬甸馬哈西大師《從身體中了悟解脫的真相》,p.38(方廣文化,2000)。
24.見U Silananda,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Boston. London. Sydney: Wisdom Publications, 1990), p.33,47,48,91。轉引自溫宗�<漢、巴《念處經》四念處禪修方法同異之研究>之注5,見《大專學生論文集》10,p.317-348。
25.《分別論》P.2。
26.底本p.450、473。
27.大正29,4c。
28.大正29,36c-37a。
29.《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94(正聞出版社,1987)。
30.底本p.605。
31.底本p.518,所引的經文。
32.底本p.605。
33.《法集論》p.183。
34.《長部》I,p36。
35.大正2,97b。
36.大正27,572b。
37. 詳見帕奧禪師《正念之道》p.395(檳城佛學院,2001)。
38. 底本p.611。
39.底本p.627。
40. 底本p.630。
41.底本p.348。
42.底本p.642。
43. 底本p.507。
44.底本p.653。
45.底本p.661。
46.底本p.662。
47.底本p.663。
48.底本p.657。
49.底本p.658所引用該論的文句。
50.《法集論》p.70。
51.P.T.S.及緬甸第六結集版本皆缺這一段,今系根據葉均譯本之考察補入。
52.底本p.461。
53.底本p.671。或《相應部》II,p.124。
54.《解脫道論》卷12(大正32,457a):「於泥洹是初引路,從外起轉慧。
55.底本p.215,引自《長部》II, p.223。
56.我以為,四種道心(四向)是否侷限於一剎那?值得再探討。
57.底本p.675,葉均譯本之注5、注6。《增支部》II,p.149。
58.底本p.696。
59.底本p.681。
60.釋達和譯《巴利論書研究》p.347(台灣法鼓文化,2000,初版)。
61.底本p.509。
62.Bhikkhu Bodhi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mma” p.325. (1993)。
63.《相應部》iv, p.359,《雜阿含》890經(大正2,224b)。《大般若經》卷46(大正5,262c):「雲何無為?佛告善現,若法無生、無住、無異、無滅可得,所謂貪盡、嗔盡、痴盡……。」
64.關於涅盤有無之辨諍,可參閱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的《無我與涅盤》(《香光莊嚴》66期,2001)及印順長老《性空學探源》p.299.(正聞出版社,1989)。後者立場較廣泛,並不侷限於門戶本位。
65.參考印順長老《性空學探源》p.258.(正聞出版社,1989)。
66.底本p.690。
67.《相應部》v, p.437。另《相應部》v, p.452有重閣喻,以未建重閣堂下層,就想建蓋上層者,無有是處。
此似《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03(大正27,533b):「於四聖諦定漸現觀,如漸登上四桄梯法。」漸現觀主張者所引經證。
68.同注64。世友《異部宗輪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