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jijian

遇见未知的自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8: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盲目追逐生活里的新鮮事物|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这在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与新奇所吸引,内心时刻追逐着所谓的新鲜感。然而,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真谛或许并非是时刻充斥着新鲜事物,而是拥有一份安稳的状态。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佛法强调“诸行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些看似新鲜的事物,不过是短暂的幻相。我们对新鲜感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源于内心的贪念,总是渴望更多的刺激与变化,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安稳,并非是单调乏味,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当下生活的接纳与珍惜,这与佛法倡导的“活在当下”理念不谋而合。

许多人在追求新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换工作、生活环境,甚至人际关系,却始终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如同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被各种欲望的浪潮推动着,却迷失了方向。相反,当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安稳,就如同找到了心灵的港湾。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的智慧,是在经历了繁华与喧嚣之后,依然能够回归到安稳的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平和。

我们应当明白,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无尽的新鲜,而在于内心的安稳。以佛法的智慧为指引,放下对新鲜感的过度执着,学会接纳生活中的平淡与重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8: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再盲目追逐生活里的新鮮事物|His Eminence Huadeng Dorji Rinpoche.

这在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喧嚣与新奇所吸引,内心时刻追逐着所谓的新鲜感。然而,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真谛或许并非是时刻充斥着新鲜事物,而是拥有一份安稳的状态。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佛法强调“诸行无常”,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些看似新鲜的事物,不过是短暂的幻相。我们对新鲜感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源于内心的贪念,总是渴望更多的刺激与变化,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而安稳,并非是单调乏味,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对当下生活的接纳与珍惜,这与佛法倡导的“活在当下”理念不谋而合。

许多人在追求新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换工作、生活环境,甚至人际关系,却始终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他们如同在大海中漂泊的船只,被各种欲望的浪潮推动着,却迷失了方向。相反,当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安稳,就如同找到了心灵的港湾。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的智慧,是在经历了繁华与喧嚣之后,依然能够回归到安稳的生活,享受那份宁静与平和。

我们应当明白,生活的本质不在于追求无尽的新鲜,而在于内心的安稳。以佛法的智慧为指引,放下对新鲜感的过度执着,学会接纳生活中的平淡与重复,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活的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8: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讓猶豫偷緣機

米拉日巴尊者曾说:“若想证悟实相,需如母忆子般,以强烈的渴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修行。”其实人生的诸多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缘分和时机,绝非自动找上门的偶然,而是像修行者对证悟的执着一样,是我们带着恳切的盼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的无数选择。

从逻辑上讲,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是种下了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构成我们所经历的缘分和时机。当我们满心期待一份真挚的感情,或者渴望一个事业上的突破时,仅仅等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在修行的道路上,若只是坐等开悟,而不付诸行动,那永远也无法抵达智慧的彼岸。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凭借内心的渴望去甄别、去抉择,才有可能迎来那看似偶然降临的缘分与时机。

“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犹豫,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迟疑与徘徊,它就像修行路上的杂念,干扰着我们的判断,让我们与本该抓住的缘分和时机失之交臂。每一次犹豫,都可能使我们错过那绿灯亮起的最佳时机,让我们在等待中徒增遗憾。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内心的渴望时,就要像修行者精进修行一样,果断地做出选择,摒弃犹豫,才能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缘分和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8: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讓猶豫偷緣機

米拉日巴尊者曾说:“若想证悟实相,需如母忆子般,以强烈的渴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修行。”其实人生的诸多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缘分和时机,绝非自动找上门的偶然,而是像修行者对证悟的执着一样,是我们带着恳切的盼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的无数选择。

从逻辑上讲,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像是种下了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开花结果,构成我们所经历的缘分和时机。当我们满心期待一份真挚的感情,或者渴望一个事业上的突破时,仅仅等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在修行的道路上,若只是坐等开悟,而不付诸行动,那永远也无法抵达智慧的彼岸。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凭借内心的渴望去甄别、去抉择,才有可能迎来那看似偶然降临的缘分与时机。

“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而是我数不清的犹豫。”犹豫,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的迟疑与徘徊,它就像修行路上的杂念,干扰着我们的判断,让我们与本该抓住的缘分和时机失之交臂。每一次犹豫,都可能使我们错过那绿灯亮起的最佳时机,让我们在等待中徒增遗憾。所以,当我们意识到内心的渴望时,就要像修行者精进修行一样,果断地做出选择,摒弃犹豫,才能紧紧握住属于自己的缘分和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7 08: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这个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整个发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的一念神咒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

《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所以这两个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一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 摘自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义》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心出發,於“五毒”迷障中尋光明

在佛教深邃的智慧之中,贪嗔痴慢疑这“五毒心”有着极为关键的阐释。诚如诸多藏传佛教成就者所言,它们是众生流转于轮回苦海的根本业因,彼此间存在着紧密且微妙的逻辑关联。

贪,是一切烦恼的起始点。人们对财物、情感、名利等的过度贪恋,如同点燃欲望的火种。当这欲望之火因贪念而熊熊燃烧,一旦外界的境遇无法满足内心的渴望,嗔恨便如烈火烹油般随之而生。嗔怒的情绪就像汹涌的暗流,冲击着内心的平静与理智。

在贪与嗔的双重影响下,痴念愈发深重。由于被贪嗔蒙蔽了双眼,众生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因果规律,陷入愚痴的迷雾中,做出种种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而慢心则在贪嗔痴的土壤中悄然滋生。当个体在贪求中获得了一些暂时的满足,或者因嗔恨而产生了对外界的不满时,便容易滋生傲慢之心,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轻视他人。

最后,疑念如同腐蚀心灵的毒药。在贪嗔痴慢所构建的扭曲认知世界里,对真理、对他人、对修行的正途都产生深深的怀疑,这种怀疑使得众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解脱的修行之中,进一步加固了轮回的枷锁。

成就者们以其超凡的智慧与洞见,清晰地揭示了“五毒心”的危害与内在逻辑,指引着修行者们通过对治这五毒,踏上解脱烦恼、证悟菩提。
所以,我们应当时常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那些潜藏在心底的贪嗔痴慢疑,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五毒心”的束缚。

在顺境中,当成功与荣耀接踵而至,别被胜利的光环冲昏头脑,而是要反观内心,警惕贪与慢的滋生,不让骄傲与贪婪蒙蔽了谦逊与感恩;处于逆境时,挫折与困苦如影随形,不要被愤怒和怀疑占据,更要深入内心,去探寻嗔与疑背后,隐藏着的是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是哪些不合理的认知。无论是置身喧嚣繁华的都市,还是独处宁静偏远的乡野,都把观照内心当作最要紧的事。因为只有正己之心,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始终坚守内心的澄澈,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扰乱心智,让心灵之舟在人生的波涛中,稳稳驶向智慧与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破妄見真

在世间,我们好似置身迷宫的行者,急切地探寻生活的真谛,满心期望能牢牢握住什么,好让内心觅得安宁。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忘了出发的缘由。”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生法相,无所住”这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宛如穿透迷雾的曙光,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置身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看似是实实在在的“有”。但商业竞争无比残酷,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曾经辉煌的企业,或许只因一个决策失误、一次市场动荡,便瞬间衰败,从“有”化为“空”。这就像人们追逐财富,账户里的数字起起落落,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财富的多少时刻在变化,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对事物表象的执着。看到网红餐厅门口排着长队,便觉得这家店一定美味非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等待。可真正品尝后,也许会发现味道并没有达到预期,只是被其宣传、排队的热闹景象所迷惑,这便是生了法相。罗曼·罗兰曾讲:“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若能不被这些外在的热闹、宣传左右,客观地评判,便能更准确地了解这家餐厅的真实品质,看清生活的真相。

我们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都被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占据。为曾经错过的机会而懊恼,为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而惶恐不安。例如因几年前一次失败的投资,至今还在后悔当初的决定,或是为孩子未来的升学忧心忡忡。但正如《当下的力量》中提到:“人们总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完全解脱的机会,却不知当下就是那个机会。”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所住,放下对过去的执念,抛开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像认真享受一顿晚餐、用心陪伴家人,就能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这些古老的智慧,绝非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南。它教会我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存在,不被表象左右,不被过去和未来束缚,以一颗平和、超脱的心,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稳稳地走好每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法师,持戒时,有时会变得很紧绷,这样到底是好是坏?
答:持戒对自己过于严厉,对很多人来说都不见得是有利的,有些人持戒持到像一个快要爆炸的气球,对气脉、寿命都会有伤害。如果持戒有已经有这种感受,要学习对自己慈悲一点,要设法让自己的身心的状态都被爱心充满,是有活力的。
很多事情如果多一点弹性,给自己一点空间,就能更加健康,心力也能更充沛。不要认为精进是紧张的,应该是具有喜悦的,清晰却不紧绷,可试着去找到这种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闻思而不实修的过失

仅仅将教法停留在闻思上而不作实修,
这些教法永远不会成为自己的功德。
可能在你打开书本的时候,
你会说出很多佛法道理,
但当把经书合上时,性格还是和往昔一样,
没有丝毫之改变,
贪嗔痴烦恼没有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也没有增上,
还是与凡夫无异。
这些都是教法没有纳入心相续导致的过失!
——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07: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缘”控制的

以一个平凡人的角度说:
“我们都想百分百的、随意自在地控制我们自己的生活”,
用佛教徒的语言来说,
这个“可以百分百的控制自己和你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成佛。
但是,我们目前完全没有控制自己的能力,
我们目前99.99%都是被以前的“因和缘”控制的。

—— 宗萨钦哲仁波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14: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共修的时候,除了戒行的清净,为什么同参道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

这一点蕅益大师有比较多的论述。他说,在共修当中,如果找不到如法的同参道友,你宁可少,不可草。

我过去曾经听到一个莲因寺的住众跟我讲说,以前忏公师父盖莲因寺的时候,他请建筑师来规划。一开始建筑师规划的道场非常大,忏公师父看了以后非常生气,他说这个道场这么大没办法修行。我当初也不懂,为什么道场大没办法修行。

后来忏公师父又加了一句话,他说,莲池大师——祖师修行的功力,尚且只留四十八单,只留四十八个人,这个末法时代不应该盖这么大。那其实跟这一段的经文道理相通。修行的道场只要有一个人烦恼特别粗重,他的磁场特别的污浊,整个修行的功力都会全部被他拖下去。

所以蕅益大师说,找不到同参道友,你宁可一个人独修,一个人独住。这个地方就正式地提出警告,你共修当中的同参道友是要拣别的。如果有一个不清净,你这个修道的道场都不成就了。所以我们在共修的时候,这个地方都是要注意的,除了戒行的清净,同参道友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2 07: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找一位同行同知见的善知识,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

净界法师

我们的障碍,说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障碍,这个障碍的本身是从内心的妄想变现,换句话说,这个障碍是从内心生起,而最先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他闭关,他闭关请我帮他护关、帮他送饭,刚开始什么事帮他招呼一下,他那个时候是专心拜佛,一天拜三千拜阿弥陀佛,他是准备拜三年。

拜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内心起了一个很大的烦恼,他那个时候把我叫过去说:净界法师,我现在内心当中有很大的障碍冲不过去了,我不管持咒、念佛、修止观,就是完全过不去,我一定要出来,非出来不可。

我说「你再想想看」,这个时候我就给他开导一些佛法的因缘观,差不多讲了三十分钟左右,三十分钟也不是很久,讲完以后他心开意解。他告诉我说:奇怪,你跟我讲这个道理我都知道(呵),我都知道,但是你跟我讲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一样。

后来我就知道当局者迷,你自己跟妄想打成一片的时候,你自己容易颠倒,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很重要,所以说修行为什么要同见、同行的善知识,因为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善根,但是我们的内心也有烦恼,诸位要知道我们是有烦恼的众生,这个烦恼是潜伏在内心的深处,既然有烦恼,有因缘的刺激它就会出来活动。

谁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谁没有障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善知识不加以适当的帮助、开导、安慰,他可能就会因一时的颠倒而退转,前功尽弃。

所以在修行的时候,《天台小止观》警告修行者:初学者你不要一个人住,你一定近善知识,依止大众僧团,依止同见同行同梵行的善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修行,整天唱歌跳舞心外求法,你都感觉不出你的烦恼;但是你真实要修行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就很容易把你内心深处的烦恼逼出来,逼出来的时候,你自己会颠倒,你自己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你自己就觉得不对劲,修行不得利;这个时候旁边的善知识用清净的法语开导你就变成非常重要,旁观者清,他这个时候,在你正念跟烦恼打成平手的时候,他适当的拉你一把,这个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条戒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我有障碍,你拉我一把,你有障碍,我开导你、我拉你一把,这样子大家依众靠众,大家都得到增上,这条戒是这样的意思。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09: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会产生憍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有一种人是愚痴,就是说他这个人可能是一路修福报的,他也就不重视智慧,他也就不知道对生命观照的重要,这种人当然对于听闻佛法也就没有兴趣了,他也不觉得这件事对他有什么重要,就憍慢,以自己的福报来憍慢,这种人我们就不提了。

第二种人、他知道佛法的珍贵,但是他有一个地方有问题,就是他没有把佛法用来回光返照,他累积佛法的知识以后,只是用佛法来为人演说,没有把佛法的道理来自我回光返照,他就容易得少为足,就是有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些他都学过了」。

我们一个人能够把佛法回光返照,你有一种特殊的心情,就是你对佛法没有疲厌的心情,你每一次的听闻,佛法都进入到你的心中,对你产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灭恶生善力量,一次二次佛法的听闻,二次的灭恶生善,就像我们在疗病,擦一次药就有一次的效果。

所以当我们不把佛法回光返照来调伏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你都学过了」,就以自己所得的因缘来憍慢。西藏有一个上师叫敦珠仁波切,他讲一个重要的话说:如果我们明天要死亡,我们今天还是要学习。你看这个上师讲这个话出来!也就是说佛法的道理虽然是数数的听闻,但是每一次的听闻,在我们的心中都发挥了一种灭恶生善的力量,何乐而不为!所以憍慢是不对的,应该要数数的学习。

摘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09: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 修行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要用高标准要求别人!

简单的说,菩萨教化众生要先开方便门,给他暂时的安乐,满足他现前的希望,他欢喜以后,再开导他佛法究竟的道理,给他究竟的安乐,如果这个菩萨不能施设方便、也不能够开导真实的道理,这样子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度化众生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所以在《法华经》的意思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他内心有这个希望,他有这个希望,这个希望虽然不好、不圆满,但是可也是无可厚非,菩萨你就不满足他的希望,这个时候他入道无门,看到佛法这么的高超、这么的高峻,门坎太高,他就不学佛法了,他就去学一贯道、学基督教。

就是说虽然他这个希望很狭劣,但是也不妨给他当做踏出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说一个人学习佛法,他不是一开始就生天了,他也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哪一个人不是唱炉香赞起欢喜心刚开始,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走到这个时候,我们忘掉自己的过程,我们就用比较高的标准要求众生,你要怎么样、他要怎么样,结果众生受不了,因为你跟他的希望差太多了,他就放弃修学佛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没有恒顺众生的根机。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应该要有给众生一个次第的阶梯,先满足他暂时的需要,然后再引导他慢慢达到究竟的安乐。

节选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4 19: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見性悟真諦.遠離塵世幻夢時



藏传佛教龙钦巴大师曾言:“心性本净,犹如虚空,无有挂碍,远离诸垢。”当我们踏上修行之路,在佛法的智慧之光中不断探寻,渐渐会有诸多深刻的体悟。先是清晰地意识到明心见性的重要意义,那是对本心的洞察,对生命实相的直面。也深深体悟到出离心的力量,它如同指引的航标,让我们从世俗的纷繁欲望中挣脱,不再被无尽的贪嗔痴所束缚。

我们还理解了见相离相的真谛,知晓世间万物皆为虚幻表象。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的功名利禄、爱恨情仇,都不过是刹那间的幻影,看似真实却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明白,是时候远离对世间幻相的执着了。不再被眼前看似真实的一切迷惑,以一颗清净心,专注于内在的修行,向着解脱与觉悟的方向坚定前行 ,回归到那片纯净无染的心灵净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5 08: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说:有人出现了火把,我没有火把,但是我对这个火把内心释放一种随喜的心,诶,这个火把就跑到我身心世界上,世界上的因缘是这样。就是说他出现一个功德,我对他释放随喜,这个功德有一部分会跑到我的身心世界。

我们讲「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这个地方是讲修善。誓修一切善,当然这是一句话,但是诸位要去实践的时候,你发觉这件事情不容易,所有的善法要完全修学、所有的波罗蜜都要成就,绝对不是一生能够成就的。

我们今生可能有些人偏重持戒,有些人他持戒很容易,但是你要他修定、要他研究经教有困难;有些人智慧高,但是你要他修定有困难:所以我们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每一个人在修习功德各有偏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我们能够成就一部分的功德,但是有的功德没办法成就。

怎么办呢?我们就随喜,我们看到别人的身心世界有功德,我们随喜,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得到这个功德的加持。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在恒顺众生以后要随喜功德。

所以你看《华严经》上的随喜上:「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它这个随喜是随喜五乘的功德,你看十方一切诸众生:慈济是修人天善法,我们身为出家人当然不方便去盖医院,但是我们能够随喜;南传佛教修无常、苦、无我,修我空观,诶,我们也随喜,我空观能够解脱三界的生死;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到十方世界用种种的波罗蜜广度众生,我们现在只能够在佛堂拜佛,但是我们也可以随喜。

就是说我们自己在成佛之道不要给自己造成障碍,为以后的修学佛法要铺一个通畅的道路。在佛法上说:假设有人诵《法华经》,你内心生嫉妒诵《法华经》没什么了不起,好了,你以后诵《法华经》就有障碍,就是障碍重重,「诶,奇怪,我今天要诵的时候事情特别多,这个经文诵了半天,看了批注还是不懂」,就是因为你有障碍,嫉妒,你嫉妒的结果,你跟这个法就结上恶缘,因为他今天是修行一个功德法,你今天的所缘境是一个法的所缘境,你不是针对这个人。

所以我们对于别人的功德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要依止你的无明来嫉妒,那你自己给自己障碍,对他来说别人没有什么伤害;第二个、我们采取随喜,我们跟这个佛法结下善缘,而且众生也得到鼓励。所以这一条戒就是在利行的时候,我们在恒顺众生以后要随喜功德。前面是依止人的摄受,这个是对所有功德的一个随喜赞叹。

~~ 摘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5 10: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教智慧中洞察與應對念頭的流轉

念头被视作阿赖耶识中种子遇外缘而生的显现,如同水中月影,虽有影像,本质却空。宗喀巴大师强调“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念头作为业力的开端,我们的每个念头都在塑造着自身的业,进而影响命运走向。

面对如齿轮般不停转动的念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觉察。元音老人曾言,念头来了就化掉它,不跟它跑。起初可以通过持咒化掉妄念,看见念头,念头就没了 。这意味着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被念头牵着走,当负面念头涌起,如愤怒、嫉妒、贪婪等,不要立即付诸行动,而是观照它的产生、发展,明白它只是内心的短暂波动,而非真实的自己。

其次是修心,秉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准则。热腾仁波切说过,或许没有什么比修心更具魅力的心理学,也没有什么比修心更具有教育的意义。通过日常的禅修、冥想,培养内心的平静与定力,让内心如如不动,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内心的念头所左右,将念头转化为提升自我、利益众生的力量。

最后是放下执着。宗萨钦哲仁波切讲过,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当我们过于关注自我,将自己与外界对立起来时,就会产生种种烦恼,只有放下对自我的执着,才能解脱痛苦。不要执着于某个念头的对错、好坏,允许念头的自然生灭,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方能在念头的洪流中寻得解脱。
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6 08: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 : 如法求财,这几种投机的事业你不能做!

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当然这个菩萨也是要依止财富来过活,就是所谓的如法求财,如法就是正命过活,不依止非法来求财。非法就是你这个财物获得,要由杀盗淫妄的因缘,这就是非法。

菩萨不但是不能够非法,而且不能以卒暴的方式。卒暴就是一种投机事业,就是你这个菩萨不能去从事赌博、玩股票、买乐透,都不可以。在佛法的意思,不管你今天积集财富是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你不能从事这种投机的事业。

为什么呢?因为你用投机事业,投机事业本身是有风险的起起伏伏,不管你在家出家,你的内心就会受外境干扰而起起伏伏,即使你因为这样得到财富,你也会破坏你的心性,因小失大、因小失大。如果我们今天通达因缘观,你今天买乐透彩得到奖金,表示你不去买乐透也一样会得到这个奖金,因为你买乐透不是得到财富的因缘,那是一个增上缘。

我看美国的杂志上说,他们作一些统计,一个人得到乐透彩以后,他的生命能够继续活十年的不多,而且死亡的时候几乎都是一贫如洗,就是这个乐透彩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诸位想想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学过佛法,可以把这个道理看得通看得过去。你想想看,我们平常人生活很正常,我们的善业是点点滴滴慢慢的释放出来。

你得乐透彩是怎么回事?你把你多生多劫的善业一次表现出来,暴发型。你想想看,从唯识学的观念里面,强者先牵,你这个善业马上表现出来,暴发型的,这件事情是好事吗?那你剩下的就是罪业,罪业变成强大势力,你的生命怎么会快乐呢。

除非你得到乐透以后,你知道这是你过去的善业起现行,要赶快收敛一点,再赶快去修善,把这个钱再去做慈善事业。但是能够看得通的人不多!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菩萨要从事慈善事业,就是要有正命来过活。

摘于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6 08: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学怎样判定造业的轻重  

净界法师

罪业的轻重,我们也可以从唯识学作一个总结。唯识学说,这个造业有三种的判定。

第一个,约心,就是约心的强弱。像本经说的,你在造业的时候烦恼具足,或者六根同时,这个业就特别重,心力强。你看我们布施也是一样,有钱人布施跟贫穷人布施那个业就不同。因为贫穷人在痛苦当中又能够布施,他所生起的那个布施的心相对强,所以贫穷人在布施当中,他得果报会特别的殊胜,因为心力强。这第一个,约心。

第二个,约境。这个境有三种境:第一个,上品境,佛菩萨、父母师长,这种境造的业也特别的大。

第二个,中品境,就是人道,因为人道是法器。
所有人会生天,只有一种情况,在人间修福报。所有的人会堕到地狱去,也是在人间。其他道不可能造业。

你研究唯识就知道,六道当中只有人道有强大的造业功能——第六意识那个想,我们讲造业是依止想嘛。

诸天太快乐,他那个想象力太薄弱,他没有那个想,他整天大概都没什么想象,就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三恶道是痛苦得不得了,也没有时间去想。人间苦乐参半,所以人间是最有可能成就法器的。
所以,你这个人道的果报,你布施人跟布施畜生,当然不一样,这个人道是中品境。

下品境就是畜生跟饿鬼。这个境还是有差别。

第三个是约相续。就是你这个数数现行,你造业的次数。如果是无惭无愧,当然这个业就比较重。你的心境相续,在本经当中就是你的身口意要具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2-27 08: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修学的心有两种情况,蕅益大师说:第一个,这个心是外面给你的。你的心接触了外境,产生发心:诶,我为什么要修学?我看到三宝的形相非常的清净庄严,所以我愿意来皈依三宝。

如果是这样,你这个皈依三宝的心不会持久,因为你看到三宝的相状很清净庄严,万一三宝的形象被破坏了,你就不修行了。所以你的心,如果它最初产生的时候是外面来的,外境刺激你,你才有的。那这个就是生灭心。

第二个,你为什么修行?因为我的内心当中具足跟佛一样的功德,因为我有清净的本性,我修行跟外面没有关系,我是要开显我的真如本性。所以当你在修行的时候,这一念心是从里面生起来的,这个心谁都不能破坏,魔王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 摘自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义》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10:44 , Processed in 0.12739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