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易小成

心能转物,对坏人能发出恶念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8: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心无我师兄:

谢谢您的耐心回复。我会往心里去的。
嗔心大的,前世是什么呢?这个小常识考考你 [s:10]


是阿修罗,哈哈。


祝福吉祥如意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8: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车子丢了,这几个星期多次想把它卖掉,再换新的。心里有不要的想法,对它占有欲自然就降低了。心不再把控它,它丢失的机率就很大了。心与物的关系通过这件事可窥一斑。(这个成语我忘了)

发现丢了之后,心一丝不动,真的没动。发出一念,祝偷我车子的贼倒霉。原来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简单。心不动,就不落因果。坏人还是要惩戒的,但我们又不能让自己的心,随着恶事转。如果心里被恶事气的动念了,就把自己放到地狱去了。坏人还是要诅咒的。
这里有两个概念要十分注意哟,心生恶念和诅咒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个我就不详述了。
问题解觉了,心里很舒服。我佛慈悲啊


谢谢大家指点。祝福各位师兄吉祥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主题

1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89
QQ
发表于 2009-11-3 2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好:

您機車丟失的問題,目前還不是問題,也就是說目前可以自以為的以為心念不動,再過一星期,一個月才知道動不動。

心生惡念,也要有個「起心」才行,詛咒也是要對「特定」的目標「起心」才行。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3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555
QQ
发表于 2009-11-4 00: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楼主发所谓机车丢失一事。

如果以因果论来论说好了也蛮有趣的,比如楼主前世的确欠这位偷您机车的人一些债物,这一次这位偷车贼看到您的车在业力之下起心动念而偷了您的车。

那以欠债还债来说,我们这一生还人债了还不高兴吗?还要再后面加一些负面的思想念头做什么?这样叫心念不动喔?

即然楼主认为机车没什么?那为什么还会再起心动念去诅咒偷车贼一句呢?这一句话对事实有任何帮助吗?

本来车子算给他拿去了,债务还清,但因楼主顺口习惯性的又再加一句诅咒,结果又变什么了?还是欠债,本来今天就还清了,再因楼主再加上一个念头进去,利滚利,下一世又是您和那位偷车贼结缘,下一世二人又“亲密”的再度见面啦。

此世结缘很多就是过去世的“起心动念”,只建议楼主能早日悟出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的:慈眼视众生,这一句话很有道理的。

说真格的,楼主如此的作为,再怎么积福报还是有漏,为什么会漏?这楼主就可以思维看看。

讲到最后,还是学佛的基本--以戒为师,楼主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能有“定功”降伏心里生出的恶念、“习惯”诅咒他人。

因为佛经里还有历年的记载里,虽然学佛精进,福报甚大等等,但因常发出瞋心的,最后的果报........。

祝福师兄早日降伏自己的心。
“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不但佛所说法,连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也都包含在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月寻梦,谢谢你的耐心教导。
对于因果,如你丢失某物,就是还债了。 这个债是在前世几时欠下的呢,前世不一定是人身哟,又是如何欠下的呢?对方又是谁呢?这种因果关系是经不起推敲的。三世因果,要证得菩提,才可以看得清。可那些开悟得道的祖师那个又肯详述呢?心里一定要存三分疑问哟!话说到这里就不能再说了,我已经犯了遮戒。当然这只是疑惑,没有实证。
看看我对因果的理解。也不一定对哟

祝福吉祥如意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07: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注意呀!
今天我遇到了倒霉的事,下班让摩托车给刮了。遇到这样的事,从佛学的角度我分析是因为我最近干了些“坏事”。在一个论坛上,因他人侵犯了我的帖子的权力。我把人家给骂了。斗   地  主时有人用特权把我给踢了出来,我又进去后,让那个家伙一把就输了很多豆子。
   所以才会发生让车刮了的事。这是不是真的有关系,怎样的关系,道理又是如何呢?这就要考考大家 了?
有这样想法的人,你要是道理讲不清的话,别人会笑你精神病的。慢慢的你自己也会怀疑因果论了。前二天有人发在咱论坛一个帖子,说钓鱼的人会得到口疮的果报。那人家问了,为什么 钓鱼的人多了,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呢?你就蒙了,说不出一二三来了,人家自然也就不会相信因果论了。
与论坛上的人发生争执,吵骂,斗  地主时使坏,这些是因。被车刮了是果。这个因,为什么会转换成果呢,转成什么样的果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心".无心就无因也无果。与人吵架你要是心不动,那是佛的境界了。我虽知道这个理,但心是还凡人心,帖子被动后,情绪激动,心里非常气愤。有句名言,心生善念,便在天堂;心生恶念,就在地狱了。我的心动了,生出诸多恶念。那二天想着就是这事,人早已在地狱了。发生被车刮了的事也就不无为怪了。难道你人在地狱,还指望着见到美女,捡到钱吗?
圣人不遇伺虎,得道的圣人不会遇到伺伏的老虎。就是这个道理。
那个被我骂的论坛版主,那个被我使坏的斗 地主的玩家,他们的心里自然也是十分的愤恨,心里生出诸多恶念。心能转物,能改变客观世界的。这个因素也促使我发生倒霉的事了。这里要注意哟,他们的心念的力是很小很小的,他们不是修行之人呀。(前世的因素不算)
还是一个问题的,那个骑摩托的人呢,他为什么会儿那天那个时间与我相遇,相碰呢?他发生撞人的事,自然有他的因,有他的业力。这些“因”,业力,促进他撞人是早晚的事,不撞我也会别人的。 为什么与我相撞呢?因为那天在那条路上我的运气最坏,我的因,我的业力已经做好了结“果”的准备。所以两个因素具备,就形成那件碰的事件了
   人只有多行善事,多生善念,心情愉快才能远离灾祸呀!
我还没有得道开悟,以上只是目前的心得。不一定是究竟的哟,请各位指证!
祝福您吉祥如意!
那摩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主题

1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89
QQ
发表于 2009-11-4 14: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師兄 您好:

先說前面所言好了,其實師兄可以化詛咒他如何如何,為慈悲祝福他早日醒悟等等等嘛,化結惡緣為結善緣。

當年內地有一位老法師有神通,所以也有很多信徒愛去問長問短的,有一次一位佛友就去問,他問老法師說:老法師,我最近丟了一輛腳踏車,可是我學佛很精進、我常布施.......云云。那位老法師眼睛一閉,再睜開眼時很慈悲的問那位佛友:你最近是不是從公司拿一節竹桿回去。

嚇的那位佛友連忙點頭稱是,但還是不服氣的說:那竹桿放很久了........云云。

老法師再度慈悲的說:放再久都是公司的資產,公司的資產是多少人辛苦累積而成的?

****************************************************************************************************************

學佛必定是從深信因果著手,如不信因果,對學佛一點用處都沒有,光一個「疑」字就有損無益,但為什麼疑?老實講也就是沒有深入經藏。然後呢又講到源頭,沒戒就沒定,沒定就沒智慧,所以學半天還是沒有一點智慧增長,為什麼沒有?因為貪瞋癡慢疑之心一直增長,本性的智慧,本性的佛性當然就無法現光明。

所以學佛只會多說多想多抬摃,還不如從信願行開始(建議師兄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信願行是什麼),以戒為師,行六度,這是學佛的基礎。

因果論是世尊金口宣說的,因果也不用去猜,畢竟「踫」到了,多猜多想多疑都是妄念(坦白講以師兄目前的程度也想不出來,所以想也沒用,就有如幼稚園生想以自己的數學知識來猜想微積分的原理道理一樣),對修行一點都沒有幫助。

高僧大德也常建議我們要平常心來度日,因為師兄的心一直被外境和外緣牽著到處跑,這對修行人一點益處都沒有。為什麼?事情已發生了,已是過去的事但師兄老拿來當下一直想,呵呵。

証嚴上人有一句話:歡喜承受,轉贈給樓主師兄。

如果此生做壞事馬上有現世報,那更要惶恐,因為福薄。因為有三千多億的有錢人,也要用完三千多億才變窮人。

師兄的疑問其實也是學佛初期很多的疑問,倒不如師兄化疑問的動力去多多聽經聞法,這才是能讓師兄破迷生信的基礎。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出離心和空性的智慧。說了那麼多,如果是以學佛同學的立場來說,還是建議師兄從以戒為師,行「六度」開始。末學也曾和一些可以講的滿嘴巴學佛之事的師兄聊天過(其佛學知識是末學的好幾倍,贊嘆),但最後醒覺學佛那麼久了,連基本的妄念(比如瞋念)都無法降伏,學半天還是脾氣那麼大。

最後還是乖乖的從「以戒為師」,行「六度」開始(比如布施),從頭再來。

各門各派都有基礎的修行辦法,因為學佛路上沒有什麼要訣,什麼是基礎?這有賴師兄自己想清楚。

前面末學曾引用六祖:「勿觀他人之過」,因為末學常看到,而且也因常看到最後有點煩有點膩(學佛人都這樣嘛,看了一直以為自己己了解文字上的意義),但前陣子才真正悟得體會祖師大德的苦口婆心,驚了一身冷汗。

末學知識甚淺\,這也是最後一次針對此話題提出末學的建議。

阿彌陀佛。
*********************************************************************************************************
剛好在別的佛群看到一篇文章,也轉贈給師兄看:

◎聰明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

漸漸地,他發現當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處是自助的,也就是你想到哪個地方,根據目的地自行買票,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他發現了這個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說以他的思維方式看來是漏洞。

憑著自己的聰明勁,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

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後,他便經常逃票上車。

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他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因為他知道這些公司都在積極地開發亞太市場。

但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後,卻又都是婉言相拒。

一次次的 失敗,使他憤怒。他認為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排斥 中國人。

最後一次,他衝進了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要求經理對於不予錄用他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

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下面的一段對話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們並不是歧視你,相反,我們很重視你。

因為我們公司一直在開發中國市場,我們需要一些優秀的本土人才來協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所以你一來求職的時候,我們對你的教育背景和學術水平很感興趣,老實說,從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們所要找的人。

那為什麼不收天下英才為貴公司所用?

因為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發現你有三次乘公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我不否認這個。但為了這點小事,你們就放棄了一個多次在學報上發表過論文的人才?

小事?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小事。

我們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來我們國家後的第一個星期,檢查人員相信了你的解釋,因為你說自己還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統,只是給你補了票。

但在這之後,你又兩次逃票。

那時剛好我口袋中沒有零錢。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這種解釋,你在懷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獲前,你可能有數百次逃票的經歷。

那也罪不至死吧?幹嗎那麼認真?以後改還不行嗎?

不、不,先生。此事證明了兩點:

一、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你擅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

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的進行是必須依靠信任進行的,因為如果你負責了某個地區的市場開發,公司將賦予你許多職權。

為了節約成本,我們沒有辦法設置複雜的監督機構,正如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一樣。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雇用你,可以確切地說,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時,他才如夢方醒、懊悔難當。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還是對方最後 提到一句話:

道德常常能彌補聰明的缺陷,然而,聰明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丁)。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4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3
发表于 2009-11-4 22: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教益,各位都是精进行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6楼夜月尋夢于2009-11-04 14:34发表的  :
樓主師兄 您好:

先說前面所言好了,其實師兄可以化詛咒他如何如何,為慈悲祝福他早日醒悟等等等嘛,化結惡緣為結善緣。

當年內地有一位老法師有神通,所以也有很多信徒愛去問長問短的,有一次一位佛友就去問,他問老法師說:老法師,我最近丟了一輛腳踏車,可是我學佛很精進、我常布施.......云云。那位老法師眼睛一閉,再睜開眼時很慈悲的問那位佛友:你最近是不是從公司拿一節竹桿回去。
.......


谢谢你的细心教导。我很感激!


对与错,放下吧!



真心的祝福您!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13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127
发表于 2009-11-9 08: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帖子,感觉较震惊,一是感觉楼主对佛学的理解严重偏差,邪见深,拨无因果,居然能说出,心不动,不落因果这样的话来,你心真的动不动先不说,野狐禅的公案怎么来的大概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吧,大修行人尚且不敢说出不落因果的话来,何况薄地凡夫呢,且知行无法合一,自以为是的地方太多,每天跟着妄念流浪生死,却偏偏以为自己的心不动,且嗔心大,且看你自己的叙述,还是一点小事都会去报复别人的人,主要的是你根本不知道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你的出发点就是自己什么都对,我执严重,嘴上说一套,行为是另一套,如果以现在的状态,并以学佛之人自居来为人处事,我感觉直接受伤害的就是佛教。知道这样的话太伤人了,但没有猛药难治死病。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人之德行在于隐恶扬善,这两点我这个帖子都没做到,所以请楼主看完帖子后,诅咒我吧!您诅咒完了,能真正的反思一下我的话,哪管对你能有一点的帮助,我也算没白受诅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3: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教导,我会记在心里的


祝福吉祥如意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3: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日闲下来,再与你论道。哈哈哈 [s: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3 10:12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6

    主题

    757

    帖子

    29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0994
    发表于 2009-11-10 00: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兴起行经》——请楼主找一下这部经看看。一定会有感悟!

    另外,如果真要学佛修行,再看看达摩祖师的《入道四观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44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6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17: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2楼谁于2009-11-10 00:56发表的  :
    《佛说兴起行经》——请楼主找一下这部经看看。一定会有感悟!

    另外,如果真要学佛修行,再看看达摩祖师的《入道四观行》。

    你说的这两部经,我都没有读过。真是惭愧!


    我会记下的。顶礼了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7

    帖子

    14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749
    发表于 2009-11-11 19: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公上师有个達摩四行觀的讲记给您转贴过来学习一下。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行觀---南懷瑾


    南懷瑾:宗誠\師:目前下功夫先以修止為目標。
       師示:你修止用什麼方法?
       宗誠\師:本來修准提法,但近來氣機無法下沉,於是就改觀腳掌大拇指一節,欲止於趾,但仍止不久,我認為這還是與氣有關。
       明沙彌:我改用觀想佛像。
       師示:觀得如何?
       明沙彌:觀就觀得起來。
       師示:不想觀時在做什麼?
       明沙彌:就沒有。
       師示:這樣不行!那是散亂,也是昏沉,修行不可以如此,必須選定一個法門,行、住、坐、臥四大威儀日用間都不離它,如此才能漸得相應。你觀哪尊佛?
       明沙彌:本師釋迦牟尼佛。
       師示:選定就不要變。有時會有很多理由,自己會勸自己變化,那就是魔障來了。
       大慧師:最近修持還是持誦准提咒,對於此法門空有之理,更能體會,所謂「即空即有」,一句准提咒當下就是即空即有。所以心境上與過去迥然不同。以教理而言,《中論》提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當下已統攝三觀、三諦。由此准提法門一路修下去,更能與教理密切配合。近來並看《大智度論》與《宗鏡錄》乃至天台宗的《始終心要》所講的也就是這個,因而信心愈增。
       禪文師:近來把心情放得輕鬆去體會自然,結果反而佛像不易觀成。
       法光師:我還是修准提法,偶爾較寧靜時也配合上「三際托空」的修法,覺得還清清明明,於是止於此境,若念起即持咒,現象時好時壞。
       余靜如:我的心念還須加強,尤其准提咒還欠很多。
       師示:你欠准提菩薩多少咒子?(眾笑!)
       余靜如:沒有算,因為覺得反省平常心念比較重要,所以沒算。
       慧能師:依然修准提法,若念得很清明時,自覺身心融於音聲中,於是便以觀音法門回歸自心。當然身體之強弱與修持成正比,目前仍覺色身很難調理。
       心鑒師:我是以准提法配合「三際托空」來修持,但在靜中修容易,動中修就覺得不能得心應手。
       圓澄師:我的本修法門仍是以准提法配合明點的觀點以及老師提示的「三際托空」法。近來常加以應用,效果上覺得念頭清晰無比,在睡夢中也常提持它,可是功力不夠,仍舊抵不過外境的困擾,因此,自己還須更加用功。
       當頭棒喝
       師示:這二次重點之總綱,仍與寒假時的修法一路相續,並未間斷。總題是要你們「禪密同修」。此禪乃禪定之禪,非禪宗之禪,配合密法而修。
       開始修准提法時,已告訴你們,此法包括顯密各種修法,而且與正修大止觀有很大關聯。這二次講的完全依此脈絡下來,所以特別提出禪宗的觀心法門——「三際托空」,與准提法的配合,這是真修實證的總綱。你們的心得報告大部分還沒有實際的體會到這點,少數一二位有點見地,其他沒有,這都應該反省、慚愧。一個人不用思想,沒有正思惟,修行與做人等於白費心機,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一天到晚吃飽不用思想,那是什麼東西?
       (有同學答:豬。)若一天到晚如此,還自以為空,那是大昏沉啊!還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一群人在一起講空話閒扯談笑,那是犯綺語戒,胡言亂語,要不得的。
       講話要用思考,要正思惟,真修實證。你們自己想想,外面的團體很少像我們這裏,求學不需要繳學費,管吃管住又有單銀可拿,你們何德何能擔此因果?如此專修道場,財法雙供養,都是十方來的,很嚴重喔!你們給我合掌,我不要也不敢。我又何德何能?我從不自視為善知識,我一生的願望,只求做到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但要做到真難,沒有那麼大的功德與福報,如果能財法二施一路下去,只此行門亦能成道。所以,你們自己要深切反省!反省!只因從智法師急切地把記錄送來,我才上來講了。
       寒假禪修之觀心法門——「三際托空」,簡言之,是突破念頭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際是邊際,代表時空,乃是一種方便假設。於此三際如何截斷眾流,念頭切掉,保持當下即空的這個境界,你們都沒有好好體會。甚至各修各的,聽歸聽,未能用之配合修持,沒有依教奉行。這樣求學不力,等於犯了大乘戒律,所以自己搞了那麼久沒有成果,這就是所謂的見思惑,自己的我見執得很牢,這樣如何能得解脫呢?
       畢竟空不異勝義有
       在般若部的《金剛經》上,佛也說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不托也空,托也空,心念自性本來是空,那就更進一步了。然而般若真講空嗎?性空緣起,即是妙有,妙有即是法相,並不只講空。雖然自性本空,但有此三際,即是法相,並未否定法相。不要說般若只講畢竟空,唯識只講勝義有。實際上,般若正是「勝義有」,而唯識恰是「畢竟空」,要把這個道理搞通。
       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自性本空,你能住在這本空的本際嗎?你要用慧觀,就禪宗而言即是「參」,參包括研究、思維、懷疑、觀察、反省、檢討等的意義,要是觀察清楚,由清明瞭然而進入三際托空。
       作意觀想與三際托空
       師示:那麼准提法的修持何嘗不是如此呢?由性空中起念觀想,即是作意,你們為什麼作意觀想不起來呢?
       余靜如:心力不堅強。
       月映師:因為作意的向心力太強,產生反效果的離心力。
       圓澄師:作意太要力。
       大慧師:觀想應該起初是有分別影像,再慢慢進入無分別影像。
       師示:那麼重要的要點都沒有記住,不是我罵你們,聽過無數次,已經清楚的告訴你們,而你們所講的只是接近而已,並未切中核心。
       現在再告訴你們,好好的聽清楚。一般人的作意觀想往往用生滅的,分別的,第六意識去觀,硬要把它觀起來,卻觀不起來。不管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先存有意識的作意影像,這是錯誤的,起觀想作用的作意之「意」,並不是第六意識之意,而是所謂七識的意根。
       我也曾經比方告訴你們,影像如何留住?就像你回憶小時候所住過的老家一樣一提就有那個影像,就這麼容易,你看過最喜愛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這個影像的出現,縱然意識還在思想、講話,仍然依稀存在。必須先止在那個影像中,才能漸漸進入情況。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應自然任運\的止住,不可太過刻意。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觀,自前際性空中,作意起觀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結手印,意識觀想,一心多用,以證百千法門具足於當念。但這都是作意觀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後還歸到圓滿次第:「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後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三際托空,不空而空,托空只是名詞,連這句話都要丟開,那才是正止正觀;瞭解影像留住與否,就是慧觀,真留住了,行、住、坐、臥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無論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偶然影像現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種影像怎麼會如此的分明呢?尤其情緒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週期的影響,總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業力使然,但此業力之來,來不知來處,去不知去處,此乃無明,必須與此參透。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行觀
       真修行,必須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處處體會、修證「達摩四行觀」:
       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那麼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對人講話,任何起心動念,無不知曉此念屬何心所,或貪或嗔,念念清楚,然後念念托空,隨念佈施,這就是舍,也是內佈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禪堂打坐修行,不曉得覺察念頭,都隨無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際托空,一天愁眉苦臉,怎麼稱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點慈悲喜舍的氣息都沒有,隨時在無明業障中煩惱,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達摩祖師的四行觀,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師所提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的起步工夫,隨時隨處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三際托空。
       念念覺照,念念空
       若前念不對,馬上懺悔,然後舍念,即得後念清淨。若再起念,還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所以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記得我還小,十二歲時,就懂得如此做功夫,當時學氣功、學打坐,常常楞在那裏,自己想:「前一個念頭是什麼?」一路追下去,心覺奇怪:「人的思想為什麼會如此?」我恨自己小氣,雖恨還是改不了,常在追究自己的念頭,經常醒來問自己:「剛剛最初醒來那一念在想什麼?」有時勉強想起來,仍不能滿足,又更追問:「昨晚睡前最後一個念頭想的是什麼?」從小就沒有人教過我要如此自己找自己的麻煩!自己到現在還常想著:「這個習氣怎麼來的呢?」可見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啊!
       修行不懂觀察念頭,不照三際托空做工夫,定力必然不夠。有些同學做事,隨手忘記,還叫修行,還有定力嗎?回憶雖是妄想,但也是正定,正念,宿命通是由憶念而來的,念念清楚,自然知過去、現在、未來,這才是真托空,雖知自性本空,亦不忽略「三際幻有」,所以達摩四行觀非常重要,現在為大家稍作說明:
       報冤、隨緣、無所求,是為甚難
       一、什麼是「報冤行」?我今天活在這世上,人家罵我、辱我、欺我、怨我,都能冤親平等視之。一切遭遇,無論是父母、兄弟、朋友、仇敵對自己的種種,都能瞭解此乃過去所欠之恩怨,應該還的,所以寒山問拾得:「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如此作到一切冤親平等,受了大辱都很坦然,也就同於《金剛經》所說的「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一切都是報冤行,真修行要隨時存念:「我欠這世上的債還沒了,我是來還債的。」一般人能這麼想到、做到嗎——難!
       二、什麼是「隨緣行」呢?
       有好的衣服就穿好的,沒有就穿差一點的,甚至一無所有,從垃圾堆裏撿來縫縫補補,也可以穿,一切隨緣。寒山又問拾得,:「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答:「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有人罵我,我說:「好!好!我該罵」,有人打我,我就躺下來給你打,免得被你打,還花了那麼大的力氣,你也少煩惱,這多好,這又多難做到,此即隨緣行。
       昨天有個出家人問我:「有人邀我到法國閉關好不好?」我說:「真修行汙泥中也可以閉關,我前幾年不就在鬧市中閉了三年關?!」當時我也曾到處找地方,後來有個桃園的同學,要把竹林老家都送給我,我到了那裏,自覺好笑,就回來街上閉關,自己嘲笑自己:「昏了頭!哪里不是道場,提婆達多不也是以地獄為道場嗎?!」
       三、什麼是「無所求行」?
       你們在此修行做什麼?想成佛是不是?自性本空,一切都還是還債,前生欠的宿債,所有恩怨、感情都是還債,這個因果錯綜複雜,不過也有蛛絲馬跡可尋。欠多了來生做人父親,白手成家,辛辛苦苦經營賺了些錢,等兒女長大,自己就翹辮子了。你們的父母哪個不欠你們的,十月懷胎,辛勤養育,你卻頭髮一剃,自己去修行,這些債主都來還你的債,如果不好好修行,你又還他們什麼呢?一無報養,來生的債就欠大了,甚至也有來生變頭母豬,生一大堆小豬去還債的啊!
       所以,真大徹大悟者,佛也不成,凡夫也不做,大家想像得到嗎?有人問我:「幾時出家?」我說:「我從未入過家。」什麼叫家?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兩個鋪蓋湊在一起,這叫做結婚成家,然後幾年下來生了一堆所謂的「孝子賢孫」長大了各奔東西。修行要清醒啊!什麼叫家?——沒有家!所以不用出世,也不用入世。
       真修行人,一切佈施,無所求,不想收回,不成佛亦不做凡夫,就是禪宗所標榜的「無心道人」。所謂:「無佛處莫留戀」——空也不住,「有佛處急走過」——有也不守。要如此反省念頭,一落二邊就錯了。
       像你們有時做勞務,搬椅子或掃地、擦窗戶什麼的,看看別人好好地在打坐,便想偷懶,別的同學那麼舒服,我又何必這樣的苦幹呢?這就是「抱」怨行,不是「報」怨行,是有所求行,也沒做到隨緣行。大家檢點平常對念頭有如此反省嗎?有此念頭要懺悔、要舍念。哪一位祖師解釋懺悔解得最好?
       「稱法行」需靠智慧
       圓澄師:六祖惠能大師說:「懺者,懺其前衍。悔者,悔其後過。」
       師示:對了!就是不二過,不再犯。
       接下來談談第四點,什麼是「稱法行」?
       起心動念,講話、態度、行為等等,沒有不合佛法的。待人應恭敬、謙虛、慈祥,處處如此而行。但是沒有慈祥,不一定不稱法,怒目金剛也有深妙的道理在。
       因此,如何夠得上稱法行?如何才不犯大乘戒?就要靠智慧抉擇應用了,不是光打坐、三際托空就可以成佛,見個空性有什麼用?自性本空,如果八十八結使的業力轉不過來,那是永遠成不了佛的。
       修行人一顰一笑都要適當,不該笑時你笑,不該皺眉頭時你皺眉頭,都錯。起心動念都要注意,比如宗誠\師氣往上升,有沒有觀察何種原因引起?是人事因素?亦或欲念牽動所致?這種時時檢驗自己的做法,也是一種稱法行。有些人自以為心如止水,如果忽然驟起波濤,誰也都莫可奈何!別以為心如止水就到了,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止水不動會發臭的。有人在山頂上住洞閉關,一下山來,受到凡塵外境的誘惑,那在山頂上一味清靜一下就垮了,這些都是修行人的苦境。
       理學家的操守
       如果自己的情緒穩定不了,想向人訴苦、向人哭泣,發洩自己心頭的苦悶,這都不是修行人,應念念觀察,這才叫做「守戒」。你們可參考《宋元學案》,那些理學家在行為上是律宗的精神,一言一行不敢苟且,他們講究「懲忿窒欲」,有煩惱脾氣就是「忿」,於此《百法明門論》中有載,大家必須仔細研究。因此,七八十年前的讀書人,還有記「功過格」的做法,做錯就畫黑點,每天檢查自己的過錯,有欲望馬上止住,如此必能征服自己,頂天立地。所以當理學家有人發現有些佛家的人修養不如他時,就起輕蔑之心了。當然他們的見地不高,但行為律儀卻很有可取之處。
       如來大定與辦事定
       所以,菩薩行是一顰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懲忿窒欲」慣了,一上座用不著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盤不盤腿都無所謂,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來大定,知道嗎?用心求定,是小乘法。所以今天從智法師說:「以前我不敢入世,現在我瞭解,那麼忙、那麼煩,但是從中體會到真修行、真定力。」以前他只想住茅蓬,自從他來了,為了他才促成設立「大乘學舍」與「十方叢林」的因緣,一個人修行要學辦事領眾,千萬別小看了「辦事定」的重要啊!你們聽了這麼多也應該知道三際托空,說說看!
       圓澄師:念念空,舍念。
       師示:要不要認得念?
       (眾答:要!)
       師示:要認得它的法相,曉得這念是嗔、是貪、是惱、是蓋覆、是諂曲、是嫉妒、是好勝、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隨起、隨掃、隨舍、隨空。
       覆蓋的心理最要不得
       師示:什麼是覆蓋?
       修定師:文過飾非。
       師示:自己做錯了,還拿許多理由來辯論、掩飾,這就是覆蓋。自己犯錯不為人知,但此心自知。不過,知了又會對自己起覆蓋的作用,因為自衛的心理習慣,不欲人知,剛開始還覺得臉紅,心也羞慚,但第二念一起,便覺得自己沒有錯,再加第三念,就反覺得是別人對不起我了,錯的是他,不是我,這就是覆蓋自己、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人們都會有這種毛病,這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礙,一輩子標榜學佛修道,結果搞了半天,到頭來錯用心,不敢面對集貪、嗔、癡於一身赤裸裸的自己,白白浪費時間而已。
       大修行者的貪嗔癡
       所以研究《百法明門論》,真透徹了,可成為有大成就的心理的病理學家。但「唯識」學中的百法還是歸納性的,現代性的心理學是演繹的,所以又發展為行為科學等等許多名稱。如依「百法明門」的歸納,那麼任何一種心理,大多都是貪嗔癡慢中。你們說大修行人、大祖師們,有沒有貪嗔癡?密教修行者有稱為佛慢的,所謂我要成佛,以及「天上人間,唯我獨尊。」即是佛慢。「撥開慧劍,斬斷情絲。」這是佛嗔,變個好聽的名稱叫勇猛精進就,不過要提得起,放得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要度盡一切眾生,這就是佛癡。大願力者雖轉了凡夫的癡心,但虛空不可盡故,我願故亦無窮,因此名之為菩薩乘的一闡提眾生,永遠不肯成佛,永遠是利他的菩薩。這些等等,大家都要參清楚,才夠得上學顯、學密、參禪。你連自心中的秘密都打不開,還學什麼密宗?學密法就想得加庇,這是貪心,功利主義。有人說:「我念了好幾月的准提咒,結果還感冒不好」,這算是修行人?大家應把三際托空搞清楚啊!三際托空是什麼行?
       佈施、忍辱、六度在其中
       從智法師:稱法行。
       師示:哪一法呢?
       從智法師:佈施。
       師示:它是內佈施,把心中骯髒的心思統統拿掉,所以《金剛經》一開始就告訴你佈施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血肉一塊一滴被割掉,但他卻一點都沒怨恨心,也沒忍辱心,那才是真忍辱。你愛割就割,痛是我的事,一部《金剛經》就是講佈施、忍辱而到達圓滿成就,並非講禪定與精進,對不對?
       大慧師:都在其中。
       師示:對,都在其中。六度就在一度上,六度互攝,能念念佈施,即達三承托空,懂嗎?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06:39 , Processed in 0.13011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