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5-7-18 13:09 编辑
【学摄类学与念文殊心咒是互相辅助的,不要随意诽谤文殊菩萨】 法师您好,有人说学摄类学,比念文殊咒开智慧还厉害,有些人就跟我讲不要念文殊咒了,那我们要舍弃念文殊咒,只学摄类学吗?可以在这方面请教法师的观点吗? 答: 如果是佛经中传的咒语,都不应随意诽谤、舍弃。 文殊咒的功德不可思议,不是随意能替代的,我们说文殊菩萨能代表一切诸佛的智慧都不为过,我们说学习摄类学能大大增长智慧是没问题的,摄类学的确有大功德,但我们说学习摄类学,就能超越念修文殊咒的全部功德,并不合理,这与佛经亦不随顺,我们在此论述上要非常谨慎。 甚至就像你说有人说「文殊咒都可以舍弃了」,我只能说这是对文殊菩萨的大功德太不了解了。 文殊咒不只是在南瞻部洲流传,在各个佛世界都广大的流传着,因为文殊是三世诸佛之师,诸佛能成佛,过去都仰赖着文殊的扶持,令开大智慧,文殊现在也在各个佛世界说法,成就一切众生,就像他过去成就诸佛一样。 佛陀在《佛说放钵经》中对舍利弗说他往昔是如何被文殊菩萨引导:「在无数劫之前,有一位佛名叫罗陀那祇,当时有位名为惹那罗耶的菩萨,他入城托钵乞食,从城中回来。有位乳母抱着长者的儿子,名惟摩罗波休,见到这位沙门拿着钵,就靠近过去。惹那罗耶菩萨把钵中石蜜饼给此子,此子吃得非常美味。」 「那罗耶菩萨藉此缘起,善巧地引导小儿,又给了小儿一份石蜜饼,把小儿惟摩罗波休引导到罗陀那祇如来处,小儿见到如来心生大欢喜,觉得佛长得实在太好了、太庄严了,惹那罗耶菩萨就继续引导他供养如来,小儿生大欢喜而自己说道:『我每天以饼供养佛、菩萨与比丘们,作满七天,我必得大福报,此功德也会让我未来成佛。』」 「当时引导小儿去造成佛大福报的惹那罗耶菩萨,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而当时的小儿,就是释迦牟尼佛。」 《佛说放钵经》曰:「此是本时恩也。惹那罗耶菩萨,今文殊是也。时小儿维摩罗波休者,我身是也。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在南瞻部洲,摄类学是佛教一门开大智慧的法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要跟文殊的智慧相比,它就是一门法门,而文殊的智慧是全面性的,不管是小乘、大乘、密续,在各个佛国开展出来的无量智慧法门,只要是牵扯到佛法智慧,必定会与文殊相应。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摄类学这一门科目,也是文殊智慧在南瞻部洲所引发的一个法门,写摄类学的人,甚至都可以说是透过文殊的加持而著作的。 摄类学的法流来自于量论,而量论的开创者陈那菩萨,也是多方面受到文殊的教导与调伏,量论方得流传。 当时陈那菩萨在岩壁上写下论述,三次被外道恶意涂抹,外道想藉此攻击、羞辱他,陈那菩萨后来直面外道,就算把外道给辩倒了,对方还是冥顽不灵,他觉得自己连一个外道都调伏不了,那还写什么论呢? 他当时心灰意冷,将写书的石板往天上一扔,说此石板一旦落地,我就放弃此造论之事业。文殊菩萨当下现身,在空中接住石板,对他诸多开导与鼓励,并对他说:「你的著作会成为后世者之眼目」,陈那菩萨因此写出了《集量论》,此论又称量经,乃一切量论的始祖典籍。 由此可知,量论的产生,是受到文殊的善妙启发,方得流传后世,后代写摄类学的作者们,在其著作中一开头,也都会礼敬、赞叹文殊。 因此,文殊咒跟学摄类学完全是不矛盾的,念诵文殊咒,反而能增长你学习摄类学的智能,此二法门体性上是互相扶持的,而非互相排斥的,要看到这个本质,否则很容易就会造大谤法罪。 学僧在刚进寺庙里学习摄类学时,师长们也会引导大家平时就多持诵文殊咒,这对你理解摄类学、增长智慧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们了解这整个背景后,我们在学习摄类学以及量论时,我们都说要忆念师长的功德,那我们此时更该忆念文殊这位大师长的功德,祂是诸佛的老师,今日我们能学到这些法门,都是文殊的大加持力所致。 量论、摄类学此二开智慧的法门非常殊胜,但也只是文殊大海功德水中之一滴,回溯到佛陀时代,我们可以在诸多佛经中看到,很多时候佛陀都在讲法现场,却也会把讲法的部份交给文殊菩萨去论述,各种法门都需要文殊菩萨去开启,因为祂就是智慧的代表。 在诸多殊胜的大菩萨中,为什么就只称祂为法王子,这名号并不是随意称呼的,文殊菩萨自己也是非常谦虚的,在各方面承事、礼拜释迦牟尼佛,因为一世界不现二佛,因此文殊甚至要压缩自己的状态,出现在我们面前,也出现在各个佛世界辅佐该世界的如来,利益该世界的众生。 《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为菩萨。」 事实上,文殊本身在过去已成佛,现在也成佛,未来也将成佛,要看到佛经中明白讲到文殊是三世都成佛的大菩萨,这是非常稀有的。 从过去佛来说: 《菩萨璎珞经》曰:「尔时,大身如来,说法清净无形不可见,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何以故?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云:「汝谓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 从现在佛来说: 《央掘魔罗经》云: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 从未来佛而言: 「善男子!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以何义故而名普见?以彼如来于十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剎中普皆令见。」 若诸众生见彼佛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见如来虽未成佛,若我现在及灭度后有闻其名,亦皆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除已入离生之位及狭劣心者。」 若问文殊心咒「啊Ra巴扎那谛」有什么功德?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在毘卢遮那大会中,从座而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说本五字陀罗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纔诵一遍者,一切如来所说法义修多罗藏读诵受持,等彼功德。」毘卢遮那佛告文殊师利言:「随意说之。」 尔时文殊师利即说明曰:「阿啰跛者曩」 纔说此陀罗尼,一切如来所说法摄入五字陀罗尼中,能令众生般若波罗蜜多成就。 「[*]阿字者,乐欲菩提义。啰字者,深着不舍众生义。跛字者,第一义谛义。者字,者妙行义。曩字者,无自性义。乐欲菩提、不舍众生,深入第一义谛中行,行修习诸法无有自性。若如是修,满一切愿。此诸愿中,证如来位及执金刚不求当得。 我们可以看到一切如来所说法,都融入此文殊咒中。修文殊咒,不要说能成就某方面的智慧,在咒语中的功德可看到,它能够让你在不求的状态下都能获得佛果位,此咒语功德极不可思议。 若过去对文殊菩萨与文殊咒有诽谤的嫌疑,在此时应该要猛力忏悔,尤其是在文殊菩萨前去忏,因为谤法罪乃大罪,应昼夜六时忏悔。 有些人心里只有今生短暂的苦乐,急于得到眼前的一些效益,随意的就说念文殊咒没什么用,但依照佛经来说,就算一个人年老、无智,他只要称念文殊咒,不只在今生,在生生世世都跟文殊结上了缘份。 过去诸佛在其凡夫位时,无一不跟文殊有缘,也都是因为跟文殊结上了缘,文殊就能令其发菩提心,一路上引导他们去成就佛果位,为什么文殊是诸佛之师,道理就在这里,而这跟文殊过去发过的大愿有关。 文殊菩萨往昔曾发十大愿,祈愿与祂产生任何缘份的众生,都要令他们发起菩提心,甚至对本来无缘份者,亦发大愿「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因此,不管与文殊有缘、无缘者,文殊都发愿要令其发起菩提心,其悲愿广大,不可思议,趁这个缘起,我们该读一下文殊的十大愿力。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云: 「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国善神之主、大小学国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三世,愿佛知见。或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入佛道。」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瞋恚于我、刑害杀我,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身上于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见颠倒,及生净行不净行诸恶不善,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生杀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绝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于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佑,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梨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倍命还他偷盗无有休息。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瘖痖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九者大愿: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于我法中污埿佛法,师长弟子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鬪乱、纵恣贪瞋,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还六处,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化变,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灭,得入菩提诸佛圣果。』则是名菩萨十种大愿。」 如是曼殊发广大愿已,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曼陀罗华遍满虚空。其时大会诸众尽见其华,同时赞叹曼殊大士:「圣力自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尔时诸大会众咸皆欢喜信受奉行。 经中更提到,若称念文殊菩萨的名号,能超越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来名号之功德,更何况称念文殊在未来成就的佛名「普见佛」,那就更为殊胜了,无量如来利益有情的功德,也不及文殊于一劫中所作之利益。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云: 尔时世尊告诸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善男子!若有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来名号,若复有称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名者,福多于彼,何况称于普见佛名。何以故?彼俱胝那庾多百千如来利益有情,不及文殊师利于一劫中所作利益。」 因此你今天提问这个问题,我想文殊菩萨都会听到,因为这个问题,过去有诽谤文殊咒的人,也会因为听到文殊的名号而得到救度。 比丘洛桑蒋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