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29|回复: 1

打坐禅修入门与四禅八定介绍(普敬法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20 13:2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54

    主题

    76

    帖子

    46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64
    发表于 2017-7-8 1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普敬师

    禅修前须知

    笔者是一个爱好持咒者,但是觉得不能光是持咒,还得修修禅定,当然持咒若能持到一心不乱,亦是无上深妙禅,此处讨论的是普通修禅入门,因为通过这种普通的修禅方法更易得定,而若有了一定的禅定力,咒力发挥的也必定比常人更加淋漓尽致。

    对于初学者来说,闻思,持咒,修定,三者是缺一不可,修行的次第是闻、思、修!若没有一定的佛学基础则需要先好好闻思经教,进而通过思维法义而培养起正知正见,通过这种闻思而有了正知正见以后在实修,如此才不易被禅定中的魔境干扰而走火。对于已经进阶到实修这一步的行者在实修过程就要适当放下万缘而一心修定,不可终日空谈理论,说食不饱!(当然前提必须是你已经有了基础的闻思而培养出的防魔正见)。

    实修过程放下万缘才易成就,这才有了种种闭关过程必须舍弃众缘的说法,如般舟三昧经提到的常行三昧闭关是一期90天,期间不准看这经那经或者持这咒那咒的,除了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一切与念佛无关的东西通通收起来,更不能与人散心杂话。经云:“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勿起想,有与无......勿念经,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一期念,意勿乱,常精进,勿懈怠......”楞严经也有提到类似的修持楞严咒三昧闭关,这些都属于严格的闭关,平常我们在没有进行如此的严格闭关情况下,亦要收摄身心,少说闲话,常行精进才是,如此达到一定的定力后才有资格闭此严格的三昧关!

    修禅防魔最好先闻思哪些内容?对于修禅者来说,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是必看的,在此经中,佛陀早已慈悲的为末法众生提前说明了禅定中会出现的各种魔境,行者若提前知晓这些魔境,真面对魔境时才不至于无所适从乃至发疯,要闻思系统教学坐禅修定的正统书籍有祖师著作的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

    而持咒最好持梵音楞严咒,因为这个魔境有些是心魔,通过内心如如不动就能破除,而有些是外魔,外魔干扰若是严重,则需要通过持此咒去克服,如楞严经云:“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果,不持此楞严神咒而坐道场,能令身心远离魔事者,无有是处。”当然能发心取阿罗汉果的人禅定力已经非是一般,招感的魔众也必定是大力天魔一类,所以才要用到此楞严大咒,普通的魔扰,其他咒语也都能克服,由此可见持咒是非常重要的。

    打坐盘腿须知

    禅修必然是要打坐的,但很多人执着于双盘还是单盘或者散盘,其实一开始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双盘的,在此也特别说明,想要真正禅修就不能和腿较劲,因为禅修是修心,如果你执着上练腿,那么就失去了禅修的意义。南传的比丘教导禅修从来不要求你必须双盘的,而是让你在单盘、散盘、双盘之间,选择怎么舒服就怎么盘的姿势,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体光老和尚说过:“练了整整十年(一天八九次,一次一小时的双盘)才把腿部经脉打通,从今以后无论双盘多久都不会腿疼,但是双盘舒服了又容易睡着......”

    而练双盘这个过程的腿疼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而且腿一疼起来你根本没法练心,光在那喊疼吧!普通人大部分是如此耗上十几年,腿不但没通,禅修更是一点没修,十几年后恐怕也早失去了禅修的兴趣,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散盘就好,少了腿疼的折磨才能更好练心。记得笔者十几年前有一次散盘禅坐数呼吸,也进入过一次佳境,就是感觉整个天地都宁静下来了,连自己的身体也感觉不到了,能感觉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可惜被一通电话铃响打断,此后又执着上了练腿(双盘),由于双盘过程腿一直在疼,于是再也没有感受过那种禅坐的佳境,后来即使腿不怎么疼了的打坐也是念咒而已,一直都没在禅修,直到几日前打坐禅修数呼吸时又一次进入类似的佳境,如此才体悟到禅修的重要性,也因此决定以后除了持咒,将会花时间去禅修,也很少会在发文了,因为说食不饱!

    禅修方法

    童蒙止观之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

    数: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也。

    说明:就是打坐数呼吸,不要刻意的吸气呼气,自然吸气时默数1,呼气不数,在吸气时又默数2,呼气不数,以此类推直到10,在重新1数开始,不能11,12,13一直数上去,能数的是心,如此借用呼吸摄心而已,这是为了摄心的方便。

    随: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说明:数息完全熟练且有了功夫,数着数着自然就不想在数了,因为动念作意貌似多余,这时候就随息,没有数的念头了,就是呼气知道呼气,吸气知道吸气,了了分明,放下了第一步的数息之念,仅仅感觉着呼吸的进进出出与长短冷暖。

    止: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故以止为门

    说明:宁静达到很专一时,呼吸也不动了,好像没有呼吸了,这就是止息,不用刻意在去随息,如此心无波动,禅定自然显发。

    观:分别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住定心。则有无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

    说明:有了止以后会得到一些定境,不能盲目安住其中,而需观察,要对这些这些境界知道的清清楚楚,不能如石头一样落于无心,这个观心明了容易显发智慧。

    还: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

    说明:不能因为前面的观而产生一个我能观能破颠倒之想,如此又落入“我执”,同于外道,必须舍弃“我执”,即了知这个能观之我亦是虚幻,“我执”便亡,如此无漏方便自然开朗,这是还门。

    净: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发。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发。即断三界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

    说明:呼吸与杂念都清静了,但见闻觉知都在的,能够知道一切,心没有执着。妄念不起来,清静,这叫净。

    如此通过六妙门修法可进入禅定,但在进入真正的禅定之前会有一些其他定,下面介绍这些普通定与真正的禅定(四禅八定)。


    进入四禅八定之前会经历的定境介绍

    坐禅是为了修定,这个定有两种,一种是禅定的定,通过禅修引发四禅八定。另一种是定慧等持的定,就是在处事待人之中,内心不受五欲八风干扰,如如不动,这是菩萨大定。

    禅修进入四禅八定之前会有四种状态、四个步骤:

    一、粗心住。通过禅修方法,学会专注,由此调节身心,呼吸渐渐顺畅,心念渐渐微细,在努力之下,终于让自己定了一会儿。这个“定”就是粗心住。

    二、细心住。在粗心住的基础之上进入细心住,在细心住的心念是很微细的,身体不必用心调正,自动平衡。习惯了这样一种身体的状态,坐久也不疲倦,细心住特点是持身住,可以身体持住不会动摇,并且心念没有刻意专注的情况下也能生出法喜,快乐的感受。

    三、欲界定。粗心住的状态是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心非常的安详,心念也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随时冒出来,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力去调整它,此时的心任运不动。入欲界定的人,有半天、一天、三个月、五个月的都有。上三种为普通定,非真正禅定。

    禅修过程会出现的明境与暗境两种状况:

    暗境,暗境是什么?坐在那里感觉任运不动,本来想坐一小时,结果坐了一整天,自己也不知道,这叫暗境。

    明境,心念细了以后,坐上很受用,遇到什么情况身心都不会动摇。下坐后做事不做事都没关系。因为他是任运的。

    明境看上去也是蛮有智慧、有定力的。它的特点是在打坐定境都很好的状况下,会看到五十里、一百里路以外的情况,山河大地挡不住视线,类似天眼通但不是天眼通,那叫明境。但这只是沿途风景,容易消失,特别一执着或者一说出来就很容易没了。

    四、未到地定:未到定之前的明境和暗境的出现,如果进一步用功,明境暗境全部在心中,又不受这个影响,这就达到未来禅,未来禅,也叫未到地定,身心的感觉全部没有了,一片空寂。有了这种感觉,身体不会因失调而生病。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不生病,至少要达到这个第四步,也就是进入未到地定的境界。

    为什么第四步称为未到第定呢?是因为他还不是禅定,是进入未来真正四禅八定的一个过渡阶段。从教理上理解,就是把欲界的东西全部放弃了,而色界的境界的还没到来,在这个中间,不是欲界,也不是色界,一个空档,正好是身心一片空白的状况。如果能把握这个状况,就叫未来禅、未到定,也叫欲界到色界的中间禅。

    四禅八定介绍:

    初禅:《长阿含经》云:“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中阿含经》中说:“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大致的意思就如《楞严经》所云:“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进入初禅,具有觉、观、喜、乐、心一境性等五个表现。可以得到八种触受、十种功德。其中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起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所以称为“离生喜乐”,但是仍然有觉与观(也即是寻与伺)的心理活动,称为初禅。

    八触:触是接触的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八种身体的感受,这是过程会经历的境界,不要执着。

    十功德:谓「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非烦恼全断之解脱)、境界相应」,皆是心理上的变化。

    觉,新译作“寻”,是指心的粗分别作用;观,新译作“伺”,是指心的细分别作用。因为得到初禅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所以又称为“有觉有观”。

    二禅:定生喜乐,于此禅定,远离初禅的寻、伺心理活动,于内心信相明净,故称‘内等净’;由于禅定之故,住于喜与乐之情态,故称‘定生喜乐’。《楞严经》云:“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三禅:离喜妙乐,离喜即离心境上的喜悦,只有定境之乐,浑身上下无处不乐,如经典提及的菩萨内触妙乐,如此自然可舍欲界粗触之乐。《楞严经》:“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四禅:舍念清净,舍去三禅的妙乐,一切苦乐,心念清净。楞严经云:“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说明了四禅定以后,还有四个定境,叫四无色定,这四禅,加上四无色定,合起来又称为八定。:

     
    无想定:这里注意,这个地方如果用功不对,容易进入无想之外道定,谓若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 证无想定。
    否则,即证空无边处定,进入无色界。


     (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与空相应,心中明净,不苦不乐受更加增长。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

      (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

     (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以上即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之上还有一个九次第定,是加一灭尽定。这是大阿罗汉进果用的,一切境界皆灭尽、丢尽,住在清净境界。

    以上是一套完整的修学次第: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八定。

    修证佛法的过程中有时还会有五眼六神通的出现,不过人的敏感点不同,素质不同,出现的功能也就有差别,但神通也不过是沿途风景,禅修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彻底的解脱。看了这些你应该发现了吧?其实人生除了五欲还有禅定法喜和解脱,下面看看佛陀是如何通过禅修证悟的吧。

    摘自阿含经故事选之佛陀的修学历程:

    经典记载佛陀的自述:“我(佛陀)在持续的禅修中,进入了初禅,再继续经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禅的定力,忆起了我长远以来的过去生,每一生中的种种生活细节,而证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禅的定力,通达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晓众生的各种业力,看见众生死后依怎样的业力往生何处,证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后夜,想起未出家以来就存在心里的问题,亦即这生、老、病、死的流转,实在让此世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怎样才能脱离这老与死的苦难呢?于是,又以第四禅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老与死是因为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等层层因缘,在当下身心活动的观察下,由识而返,亦即了悟到识也不离身心,识又缘于名色。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流转』面,关键就在问题根源的『集』,这样的体证,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接着,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生灭了,老与死才能灭;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灭了,名色才能灭,这样,全部的苦迫才息灭。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还灭』面,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又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这样的正思惟观察,让我发现了历来诸佛走到正觉的古道!古道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从『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随着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死……等』;知其『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在,应当用什么方法灭除,而能斩断流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脱生死的涅槃正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15 11:41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57

    主题

    410

    帖子

    63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275
    发表于 2017-7-10 17: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练过的么?这里就是来求财求福报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01:52 , Processed in 0.1185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