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22|回复: 0

止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主题

43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508
发表于 2015-1-7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qq31515321 于 2015-1-8 17:33 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b8be70102vb1i.html
波卡仁波切
<<照见清净心 禅修入门指引>>
了解禅修
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禅修就是阻断一切念头,
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
这是错误的看法。
禅修时,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
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
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
第一章
禅修简介
禅修时,心应该是放松的、自在的、广阔的,不抱持任何期望或担忧。

不随念
  念头会在禅修时升起,但这并不重要。我们不应该相信念头是不好的。然而,这也不表示追随念头不是障碍。事实上,我们应该既不追随也不排斥念头。我们应该完全不理会它们,不为它们费任何心思。让我们举个例子说明。
  (波卡仁波切从他面前的桌子上拿起三样东西,分别交给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拿到金刚铃、金刚杵及玻璃杯。)
  好了!在这个例子中,我是禅修中的心,摆在桌上的这个水晶球是我选择的专注对象。
  (波卡仁波切的眼光专注在水晶球上。同时,他要拿着金刚铃的那个人伸出手来,仿佛要把金刚铃递出来的样子。波卡仁波切朝那个人望去,开始对金刚铃感到兴趣,终于伸手把金刚铃接过来,审察、把玩一阵子之后,摇起金刚铃来。)
  当我把眼光从水晶球转向金刚铃时,我就像是在追随念头。
  (接着,波卡仁波切要第二个人把手上的金刚杵交给他。但是,这一次他的眼光并没转离水晶球,让那个人拿着杵的手继续伸在那儿,他仍然不去看那个人。最后,他要第三个人把玻璃杯交给他,但他一点也不去注意那个人。)
  这一次,虽然有人要给我金刚杵,也有人要给我玻璃杯,我并不去理会他们。我的心继续专注选定的禅修辅助物。
  念头就像他们要给我的东西。即使种类及数量很多,如果我不把注意力转向它们,也不接纳它们,它们就并不重要。但是,如果我像第一个人要给我金刚铃的情形一样,把它接过来,仔细察看,并开始把玩,那么,我就被念头吸引住了。我的注意力分散了,我已经不在禅修了。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要禅修时,初学者应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采取一个特定的姿势,保持沉默,并遵守某些规则。可是,在养成习惯并累积足够的经验之后,任何情况下都能禅修:走路、工作、说话、吃饭……。达到这种状况之后,他修习禅定的时间很多。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他的心都能保持平静、宽阔及轻松。这种自在及宁静的觉受本身就是禅定。
  禅定也是一种自由的觉受。现代人非常重视自由。我们可拥有各种外在的自由,可是,只要我们的心仍然是五毒及念头的囚犯,我们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没有经验的驾驶员开车时很紧张,他会担心出车祸,或不知道如何控制好车子。习惯开车之后,他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坐在旁边的人说话,同时保持开车的全然觉知。谈话不会使他无法专注于汽车的操纵或留意路标。同理,没有经验的禅修者在禅修时,应该只专注于一件事——禅修。逐渐地,他会发展出一边禅修一边做其他事情的能力,诸如一边谈话或工作。然后,在任何场合,他都会觉得很自在、很自由。

心的辅助
在禅修中,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头野象,我们的注意力好比是系在它身上的绳子,而我们所专注的对象物则如同绳索另一端所系的树干。

无辅助物的“止”
  在无辅助物的“止”中,心自然无为地专注于心本身。心不导向任何物体,清醒而不涣散地安住。念头可能会升起,但是我们既不试图阻断它们,也不追随它们。
  我们可以用旗杆与旗子的比喻,来说明这类禅修。当风不吹动时,旗杆与旗子都静止不动。当风吹动时,旗子会随着飘动,但旗杆仍然文风不动。念头就如同旗子,心则如同不论有无念头皆屹立不遥的旗杆一般。不试图阻断念头使心能继续保持放松及不涣散。

从河流到海洋
  心不应该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盘踞。心应该安住于现在,只是不涣散地、自然地安住于自身。
  印度瑜伽士帝洛巴说:“只要放松,紧绷的心自然会放松。”无始以来,我们就一直被念头所束缚,因而造成极为紧绷的状况。在禅修时,这种束缚被解开了,我们因些能自在地安住。当心安住于本性时,当下的意识是全然放松的。
  以这种方式禅修时,我们可能会有短暂的无念经验。然而,念头很快又升起了。身为初学者,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念头。这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只要保持觉知及专注就可以了。
密勒日巴的大弟子冈波巴说:
所有的禅修者都珍视无念的境界,但是,念头的大门是关不住的,有此企图的禅修者只会感到筋疲力竭而已。
  一般而言,初学者的心充满各种忙碌的念头。这种状态如同自山顶倾泄而下的急流。修持者可能因此觉得“我有这么多念头,继续修也没有用。我永远做不到!还是放弃比较好。是啊!如果没有这么多念头,我还可以说我在禅修,但是依目前的情形来看,这实在没什么用。”然而相反的,我们不应该因而放弃禅修,初学者冒出许多的念头是很自然的事。
  只要努力不懈,我们终会养成禅修的习惯,且念头会随着禅修经验的增长,而如同和缓地流淌于平原的河流。最后,心就能无念地安住,如同无波的海洋。
  我们必须了解这是一个过程:恒常不断地修习相当一段时期之后,我们自然会由一个禅修阶段进入另一个禅修阶段。初学者不应认为从第一座禅修开始,就应该能契入无念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
  “禅修时我绝对不能有任何念头——任何念头都不能在我心中升起!”这是毫无助益的想法。我们应该抱持的态度是:若念头在禅修时升起,并不重要;若没有念头升起,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专注。

涣散
许多人相信禅修必须是一种完全无念的状态;或者,如果禅修时有念头出现,就断定自己没有禅修的能力,认为禅修是一种完全在他们能力所及之外的修持方法。这种推论是错的;禅修并不是断除念头。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念头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避免两个错误:
  第一,觉知念头的生起,然后自动跟随它们。
  第二,试图阻断念头。
  相反的,处理念头的正确方式是:觉知念头的升起,但既不追随,也不试图阻断它,只是不理会它。若我们不去理会,念头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当我们不了解心的本性时,心所造作的念头,不论是好是坏,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执着念头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念头就不具有影响力。
  当我们让心放松时,安住而无念的境界终会升起。这种安住的状态如同无波的大海。在此安定之中,一个念头升起了。这个念头如同海洋表面形成的波浪,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它,不为它采取任何行动,不去“追捕”它,它自然会溶回它所升起的心中。就如同波浪会再度消溶入它所兴起的海洋之中。
  若不加以审察,海洋及海浪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实体。事实上,它们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因为海洋的本质是水,海浪的本质也是水。我们不能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实体。海浪会自海洋表面升起,可是,除了再融入海洋之外,它别无去处。我们不能说海洋的水量在波浪升起的一刹那减低了,并在波浪回归的那一刹那增加了。同样的,当我们不去理会或干涉念头的来与去时,我们的心并不会因念头的升起而有所衰损,也是不会因无念而有所提升。
  因为不了解心,我们就会像是站在岸边想除尽海浪的人。当海浪朝他涌来时,他想攫住海浪然后丢掉,接着再把连续而来的另一个海浪也丢掉。即使海洋因为其他因素而非他的努力,暂时平静下来,但海浪必定会再度形成。期望维持一个永远平静无波之海的人,注定要活在失望之中。希望在禅修中断除一切念头的人,也是如此。
  海浪自海洋中升起,会再回到海洋。实际上,海浪和海洋并没有差别。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坐在海滩上,丝毫不觉得劳累或艰苦。同理,观照自心时,有没有念头并不重要,只要保持轻松的状态。
这就是克服第三种禅修障碍——涣散——的方法: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

实修禅定
平息沸腾的念头,
然后自在地停留在平静状态中的禅修方法,
即称为“止”。
“观”则是了悟心的本性或本质的过程。
不论是修“止”或“观”,
至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
放松、开放、不造作。
第五章
心的静定——止
事实上,我们无法把自己固定在无念的状态中。
禅修的成果并不是无念,而是不再受念头的干扰

问:烦恼是从哪里来的?
答:从无始以来,我们的心就受到我执的控制。而且,在不断转世的过程中,无意识印痕一再随着衍生,约制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及对各种情况的情绪反应。嗔、贪等,都是这种印痕的一部分。这就是烦恼的出处。
  当这些烦恼或情绪强烈地出现在心中时,压抑并不是对治的良策。只要能认知情绪的出现及力量,我们无疑可经张开双臂说:“欢迎、欢迎,请进!”也许情绪会羞怯地逃避这项邀约。
  念头及情绪的约制力来自我们对它们的认同。如果我们不理会它们,拒绝成为它们的寄主或奴隶,它们就不会有伤害力。念头就像是路上的汽车,车祸发生时,如果我们不在车内(我理解的供参考:注意力不在车上),就安全无事。

念头的处理
  由于不熟悉禅修,初学者往往期待自己会有完全无念、绝对平静的心境。他们忧虑念头会出现;当念头升起,他们就很懊恼,认为自己没有禅定的能力。担忧念头、对念头的出现感到懊心或不安,或相信无念本身是一件好事,只会徒然导致懊丧、自责或自轻。
  不论是不禅修的人、初学禅修的人或禅修经验丰富的人,他们的心都会被念头侵入;但是,他们处理念头的方法相当不同。
  不禅修的人和念头的关系,如同盲人面对远处的高速公路。盲人无法看到是否有车子经过。同样的,一般常人虽然隐隐约约地感到不安,但是并没有觉察到念头的流动,尽管念头不断地起起落落。
  初学禅定的人会发现他看得到车子,但是,他非常希望没有任何车子经过。如果有一辆车子经过,他的期望就遭到打击了。第二辆车子经过时,他的失望就更深了。第三辆车子再经过,他就变得十分懊恼。如此继续下去,希望高速公路空荡无车的天真愿望,已经破碎不堪。同时,他继续觉察到车辆川流不息,并因此抑郁不乐。他把经过的每一辆车子都视为一项新的困扰;他抗拒事情的必然轨迹。同样的,当我们把禅修视为一种无念虚空时,每一个升起的念头都必然会和我们预设的情景相抵触,我们几乎远陷落于失望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对禅修到底是什么有比较正确的了解,虽然一样会觉察到车子经过,但是,我们不会排斥或厌恶。车子来了,我们就任它经过。车子既无害处也无益处。同理,如果念头在禅修时升起,就任它自然地过去,不加以执着,也不加以排斥。如果没有念头升起,也不要因而感到自满。理性地处理念头,是禅修的良好条件。
  对禅修没有正确了解的人,会相信所有的念头都应该止息。事实上,我们无法把自己固定在无念的状态中。禅修的成果并不是无念,而是不再受念头的干扰。念头一度是我们的敌人,但是,禅修可以使念头变成我们的朋友。
  禅修不良通常是由于修持者疏忽了加行法。即使已完成加行法的修持,不了解或误解正确的心的安置法,也可能造成禅修不良的现象。
  一般人的心一直都是涣散的。禅修的最大障碍则来自附加的心识造作,例如,对自己的禅修所加的评论、预期的结果、先入为主的观念等。真正的禅修是避免涣散及任何附加的心识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3 03:29 , Processed in 0.1025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