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72|回复: 3

济群法师:金钱并非万恶之源 求财和学佛不矛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7 19:49
  • 签到天数: 122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178

    主题

    0

    帖子

    703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习佛近善平天下

    积分
    20356
    发表于 2014-12-9 19: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无别 于 2014-12-9 19:55 编辑


    济群法师:金钱并非万恶之源 求财和学佛不矛盾



    来源:《财富品质》 作者:济群法师


        编者按:金钱是庸俗的代名词吗?“金钱是万恶之源”吗?很多人为了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有人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济群法师接受《财富品质》采访,就企业经商、财富拥有方面作详细开示,智慧之言娓娓道来:以为学佛之人消极厌世、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逃避人生责任,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只把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这也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永远可以从中得益。


    财富本身并无善恶,赚钱与学佛不矛盾。(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


        答: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我经常感慨,现在很多人因为做事把心做坏了。面对恶性竞争,企业不这样做就面临生存问题,这样做又内心不安,确实处于两难境地。每个人的做事方式,是由价值观决定的。过去,我们衡量一个行为成功与否,更多是从客观结果来考核,考核投资获得多少回报,比赛取得什么成绩。除此而外,有项重要投资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心的参与。我们做每件事都有心的参与,相应的,每件事都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客观结果,一是心行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以什么心做事,最后会强化或成就某种心态。若以不良心态做事,就在强化负面心态,最后事情做成了,心却做坏了,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很多人事业有成,却感受不到人生快乐,这样的成就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要学会算帐。社会上精明的人虽然多,包括你们杂志的读者很多是社会精英。但从佛法眼光来看,若不能看破轮回的虚幻假相,而是沉迷其中,把暂时当作永久,忽略生命的真正意义,不管多么聪明,其实都是傻瓜。因为你所追求的只是虚幻的泡沫,其意义甚至不足几十年。当你离开世界时,这些成就都和你了不相干,于了生脱死更是一无用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事业成就越大,死时可能更痛苦,因为实在是舍不得,实在是放不下。相反,流浪汉临终时可能还自在些。所以,如果我们能从较高的角度审视人生价值,就能看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就懂得怎么去做了,抉择时也就不会茫然,不会患得患失。


        问: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进步的社会观,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也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吗?


        答: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以往的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足,但在安贫乐道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依然知足常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转向功利社会,金钱诱惑和贫富分化带来的危机感双重困扰着人们。在利益推动下,很多人为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而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虽然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如果说贪、嗔、痴三毒是潜伏在我们生命中的危机,那么使用不当的财富往往是引发它们的导火索。我们可以看到,每次金融危机时,总会有人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走向毁灭。由此可见,如果将积聚财富当作生活的唯一目标,一旦失去财富,就等于失去全部精神支柱,这样的人生太可悲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用途和我们对待钱财的态度:为富不仁者用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佛教并没有简单地将金钱视为万恶之源,事实上,它同样可以成为造福大众的净财。


        问: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答:有些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因此使社会上有人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我们只把修行理解为念佛、拜佛和打坐、诵经,这是狭义的、形式上的修行。惟有以佛法智慧改造自己,从思想上摆脱贪嗔痴烦恼,从行为上不造作恶业,进而以无常见、无我见了知一切有为事相皆如梦幻泡影,才是最好的修行。


        问:我们知道现在不少企业家也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那么佛弟子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答:首先要明了因果。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认识到这一点,就知道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然而,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不是上天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我想,无论经商还是做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因此,追求财富和学佛是不矛盾的。因为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如法的行为准则,建立面对顺逆境界而不为所动的良好心态,这对我们追求利益尤其是长远利益,将有莫大帮助。


        问:世间财富在流转,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财富永远增值而不亏损?


        答: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一味积蓄财富,也未必能属于我们所有。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现代人追求财富,总是停留在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以为拥有物质财富就有了人生的一切。其实,物质财富只能满足人生的基本所需,是生命的低级需求。如果一个人只会追求物质财富,只能说明他的生命层次很低,一味停留于物质财富的追求,生命层次永远无法得到提升。如果说有什么财富可以成为人生的固定资产,那么只有功德法财才是当之无愧的。它无形,却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不会随着生命形式的转换而失去价值。因此,我们要培养心灵深处的慈悲和爱心,培养生命内在的信仰与智慧。对于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是永远可以从中得益的源泉。很多人都以为,财富是自由的保障,似乎有了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事实上,占有越多越不自由。因为欲望是被逐渐激发出来的,占有的越多,期待和牵挂也就越多。所以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认识,才能懂得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从容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左右,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6

    主题

    4888

    帖子

    34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54372
    发表于 2014-12-10 11: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财富果报大小,取决于布施供养时的心态是否殊胜、福田是否殊胜!
    《佛说菩萨本行经》为何施多而果少,施少而果大? (财布施得财富的诀窍)
    何谓施多而获报小?
    虽多布施而无至心无恭敬心不大欢喜贡高自大。
    所施之人信邪倒见。非是正见不得快士。所施虽多而获报小。
    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小。
    何谓施小而获大福?

    所施虽小欢喜与净洁心与恭敬与不望报与。

    所施之人复得快士。佛及辟支佛沙门四道应正见者。

    所施虽小获报弘大
    。犹如良田所种虽小收实甚多。
    ----------《佛说菩萨本行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十种行为导致贫穷、十种行为导致富足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贫穷报)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
    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
    多资生报。(富足报)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
    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6

    主题

    4888

    帖子

    34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54372
    发表于 2014-12-10 11: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持戒者,财物损耗,持戒者财,增益无损!
    《长阿含经》:不持戒者,财物损耗,持戒者财,增益无损!

    尔时。世尊告诸清信士曰。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
    一者求财。所愿不遂。
    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
    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
    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时。夜已半。告诸信士。宜各还归。诸清信士即承佛教。遶佛三匝。礼足而归。
    ——《长阿含经》卷第二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业报差别经》


    《优婆塞戒经》想发财需要持戒,因为“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
    一者乐杀。
    二者乐盗。
    三者邪淫。
    四者妄语。
    五者饮酒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编者注:换句话说呢,就是说,如果不持五戒的话,现世不能增长财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1 18:21
  • 签到天数: 164 天

    连续签到: 39 天

    [LV.7]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观察

    93

    主题

    561

    帖子

    7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5901
    发表于 2014-12-12 0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3 03:32 , Processed in 0.1285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