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01|回复: 0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四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3-12-7 2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首頁誠敬講堂01文言文課堂【01-002】《群書治..《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四集)
正體文稿
簡體文稿
顯示視頻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四集)

蔡禮旭老師 2011/6/4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2-004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正式進入這三百六十句的學習。首先,從「君道」這一個重要的綱。

我們看到「君道」,「君」指國君,延伸開來指領導者,都稱為君。所以家庭有沒有君?家族有沒有君?我們看到《易經》的「家人卦」裡面,直接指出來,「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一個家庭裡面威嚴的君,就是父母。一個家庭它要有帶頭的人,而且他要很有威嚴,可以威攝整個家庭後代,恩威並施。一個家庭裡面沒有威嚴的父母,尤其是父嚴母慈,父親沒有威嚴,孩子習性就不容易伏得住,他會造次,他會沒有規矩。我們自己成長過程當中回想,只要父親坐在那裡,我們都不敢亂來。稍有一些不是很妥當的動作出現了,只要爸爸眼睛一轉,馬上就收斂了。父嚴,父就是君。

以前是大家族,一兩百人住在一起,輩分最高、公認最有德行地位的一家族之長,也是君。所以一個人他尊重領導者的態度,其實從家庭就培養起來了,從整個大家族就是這個態度。問題現在大家族少了,幾乎看不到了,三、四口人住在一起,那種整個大家族團結,人與人的相處,那種規矩、智慧,有時候小孩就不一定學得到。包含孝道就很難學,爺爺奶奶不在身邊。假如父母還寵愛,那他就更學不到怎麼去尊重長者、怎麼去順從長者,他就更學不到了。孝悌學不到,他做人的根就沒有了。

整個古文化它深遠的價值,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能再傳下去。有時候想想,外國人研究得比我們還清楚,我們那時候到劍橋大學去,看到大學生,博士班的,用《孟子》寫論文、用王維寫論文,一口流利的北京話,我還沒他標準,坐在底下都有點慚愧。而且歐洲的科學家,在二次大戰前夕就有研究,為什麼四大古文明,唯一只存中國這個古文明,到底是什麼道理,他們深入研究發現,可能是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重視家庭教育才能出孝子賢孫,才能出國家的忠臣,這個邏輯一推就明白了,教育最重要啊!

而且我們老祖宗教給我們的教育,是從懷孕胎教就開始做了,到三歲以前的養正教育。那整個懷孕的十月懷胎到生下來,三年,一千天,在母親的行誼當中效法學習,他那個德行的根就紮下去了。我們現在那個「根」忽略掉了,等到大了,出問題了,就很麻煩了,不容易解決。所以文化好的部分我們自己要很清楚,然後由我們來慢慢的做對的事情,恢復這個好的傳統,撥亂反正,顯正破邪,從我們自己做起。很多人很可貴,學了以後馬上把公公婆婆接回來,跟著一起住,這是有決心的人。成就事情沒有決心、沒有恆心是辦不到的,真幹才行。

所以這個「君」,從家庭、家族,延伸到團體、領導,都包含在這個「君」裡面。而且我們老祖宗非常推崇的三個角色,是「君、親、師」,這三個角色對家庭、對社會國家的影響特別大,所以以前在祖先牌位當中還有供一個牌位,「天地君親師」。當然,君、親、師也是效法天地的無私、天地的德行,來扮演好他的角色。

社會亂,一定從「君、親、師」這個問題開始亂。上位者沒有做好君、親、師,下位者不尊敬君、親、師,這個國家就亂了。《孝經》告訴我們,「要君者無上」,不尊重君;「非聖人者無法」,不尊重至聖先師、不尊重聖賢;「非孝者無親」,不尊重父母;「此大亂之道也」。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社會、家庭現象,兩三代人沒有學傳統文化,不好要求任何人,誰先學了,先要求自己,「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正己化人。現在不是君去要求臣、師去要求生、父去要求子,沒法要求,他沒有基礎。應該是學的人、上位的人先做好,做好了,自然那個德行就能感動他們,進而把他們的善根喚醒。

現在很多領導者說下屬不好帶,老師說學生不聽話,父母說孩子不好教,這些聲音不要再出來了,因為抱怨對事沒有幫助,而且愈抱怨愈只看誰做不好,都沒提升自己。看誰不好,心裡還有怨,心都被忿恨充滿,都不在道中了,還能去幫助得了誰。而且一生氣了、一埋怨了,「火燒功德林」,全燒完了。

所以君、親、師三個角色,要把這三個角色都扮演好,也都要能夠貫徹這三個精神,就能把角色扮演好。什麼精神呢?「君」,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甚至於懂得知人善任,這些態度,反求諸己的態度,這是君道。領導者又懂得落實「親」的精神,他懂得君仁臣忠,像對待家人一樣的愛護底下的人,這「親」的精神。「師」,引導、教導、指導,抓住機會點給他講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時候平常要講,可能孩子、學生、下屬嫌囉嗦,剛好他遇到事情,印象特別深,你一跟他講,他終身不忘。所以這個「師」的角色也提醒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道德學問、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扮演好這個「師」的精神。

所以「君道」並不是說是政治人物才要來學,我們是家長、單位領導,或者是學校的老師,都要守這個君道,才能把我們的角色做圓滿。

我們看第一個是「修身」,「修身」當中第一條,是《尚書》裡面談到「夏書」的「五子之歌」。它內容裡面講到的:

【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剛剛我們講到魏丞相的序文裡面,有強調這一本書,它對於整個事情的本末始終、來龍去脈,收集得很好。所以這一句經文,我們也回到那個時候的歷史,它整個事件的發展,我們來了解一下。

這一句是在第一冊的三十頁,《群書治要》第一冊三十頁,應該是從二十九頁最後一行開始。夏朝。我們應該複習一下歷史朝代,堯、舜、夏、商、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整個歷史朝代的順序。而太康是夏朝。我們讀《群書治要》,很感謝魏丞相以及所有編撰的諸大臣,他們除了把原文編好,還加了註解,很容易讀得懂。

我們看整個歷史事件。「太康尸位以逸豫」。底下有講到,太康就是大禹的孫子,就是啟的兒子,大禹過來是啟,這是啟的兒子。有一句成語叫「尸位素餐」,好像這一句成語在馬來西亞不常用是吧?這個成語很常用,您看一翻,第一個故事就有。「尸位素餐」意思就是,主要負責那個工作卻不認真做,白領那個薪水,白吃國家的俸祿,就叫「尸位素餐」。所以這裡用「尸位」,就代表他不負責任,雖然他處天子位,沒有盡分。沒有盡分,而且「以逸豫」,這個「逸豫」,逸就是安逸、放逸,就是貪圖玩樂,不好好做天子。「滅厥德」,就是他自己的德行愈來愈差,泯滅了他的德行。

「黎民咸貳」,這個「貳」就是貳心,心不跟天子在一起了。而人民貳心,天子要反省,一定是讓老百姓太痛苦了才會這樣,所以註解裡面講,「君喪其德,則眾民二心也」。所以在五倫關係當中,不是要求對方應該對我怎麼樣,倫常不是要求的,倫常是自然感召的。有要求了,那個都是我們我執重了,控制欲望重了,對人有要求了。他仁慈了,就感召老百姓忠誠。

「黎民咸貳。乃盤遊無度」。老百姓都不信任他了,他還不覺醒。「盤遊」大家有沒有熟悉的感覺?你們不背一句讓我高興一下,「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魏徵丞相寫給唐太宗的諫言,「諫太宗十思疏」,那個很精彩!一個從政者、一個領導者,能夠遵循魏丞相這十個勸告,那他絕對會把領導做好。這都是千古文章,好好去領受、去學習,進而去落實,得大利益!太康他「盤遊」,就是盤樂遊逸,「無度」就是不懂得節制。「三驅以為度」就是一年出去打獵三次為一個規矩,不能再多了,多了之後就玩物喪志了。古人定這些規矩,都有很重要的含義在裡面。

接著提到「畋」,這個「畋」其實就是打獵,這字念「田」。「畋于有洛之表」,他是在洛河流域裡打獵。「十旬弗反」,這個「旬」是指十天,十旬就是超過了一百天,一百天左右還樂不思蜀,不知回來幹活,盡他的本分。「有窮后羿,因民弗忍,拒于河」。「有窮」是國家的名字,有窮氏,「后羿」,后羿是一方的諸侯。天子底下是四方歸順的諸侯,他也是一個諸侯國的負責人。拒太康于河,就是太康在那裡打獵,他在黃河北岸布了重兵,讓太康回不了他的首都安邑,回不來了,等於是謀他的權了。這個也是自己感來的,因為看所有的民心都不歸向他,后羿才敢這麼做。

「厥弟五人」,太康有五個弟弟,「御其母以從」,這個「御」就是都侍奉著他的母親,跟著太康出來。結果「俟于洛之汭」,這個「俟」就是等待,他們五兄弟在洛河轉彎的地方,這個「汭」是指轉彎,在那裡等啊等啊,太康都不回來。所以「五子咸怨」,五個兄弟,「咸」就是統統對他覺得埋怨。為什麼?埋怨他玩樂之後把國家都丟掉了。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底下註解有提到「述」就是循,遵循他們爺爺、祖先的教訓,然後作成了歌,所以後世叫「五子之歌」。抱歉我還沒學會,看看有沒有人把它唱出來,可以介紹給大家聽一下。這「五子之歌」提到,「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也)。」為人君者要安定民心,然後國家才好發展。人民百姓是國家的基礎,「邦本」,「本」就是基礎,國家的基礎。基礎穩固了國家才能興盛,「本固邦寧」,才能安寧。老百姓心都不跟他在一起了,這個國家隨時都有可能會滅亡的。

我們看,這個是大禹的教誨,他的心境,念念重視人民,而且尊重人民。大禹講到的,「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大禹說到,他看天下的每一個男男女女,都有超過自己的地方,都勝過自己。這個表露出來,他敬畏、尊敬、重視每一個人民,他不會輕視,更不會去糟蹋人民、奴役人民,他絕對不會,他很尊重人民,所以大禹才得民心。「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幫人者,人恆幫之;怨人者……(人恆怨之),這你們說的。因為我們學《群書治要》,要抓住舉一反三的精神。

接著這一句話也是很精闢,「怨豈在明,不見是圖(不見是謀,備其微也)。」意思就是說,怨恨哪有等到很明顯了你才注意,很明顯了你根本就挽回不了了。埋怨、怨恨不能等到很明顯、很嚴重,要「不見是圖」,不明顯,還看不見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了。這個「圖」是什麼,就是懂得趕緊去修正自己,趕緊去做更好的措施來贏回民心。

領導者如是,其實我們在經營人生的每一個緣都是這樣,哪有等到這個緣分都已經怒目相向,都要大打出手了,我們才說,「你生什麼氣?我有什麼做不對嗎?」他都已經快氣死了,我們都不知道哪裡得罪他了,那這個就太不敏感了。現在功利主義,追名逐利到最後,很麻木。孩子都已經帶到警察局去了,「我的孩子怎麼會這樣?他挺乖的。」

是啊,這幾個字很警惕我們。古人為什麼有智慧,他洞察機先,防微杜漸。現在人欲令智迷,後知後覺,對自己身心的關照,對身邊人的關照一直下降,每天不知道在忙什麼,最後出現身體、家庭狀況都是很嚴重,然後他才在那裡「老天爺,你怎麼對我這麼不公平!」罪加一條,怨天尤人。真的心靜下來以後,老天爺都不知道提醒多少次了!諸位學長有福報,老天爺透過《群書治要》會給大家提醒幾千次、幾萬次,是吧?

大禹又說道,「予臨兆民」,我帶領、面對著億萬的子民,他是君臨天下,他的心情是什麼呢?「廩乎若朽索之馭六馬」,這個「廩乎」,廩就是戒慎恐懼,非常慎重、誠惶誠恐的心情來治理天下。做了個比喻,像什麼樣子呢?那個心情就好比,「若」就是如、好比,用一個「朽索」,比較腐爛的繩索,駕著六匹馬拉的馬車。速度快不快?六匹馬跑得很快,那個繩索快斷了,你看看那個駕車的心情是什麼樣?「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麼慎重,就不會出大狀況。

最後結論到,「為人上者」,你當天子、當領導者在人之上,「奈何弗敬」,怎麼可以不尊重臣民呢?所以領導者最重要的是有德,自己要把愛敬帶頭做出來。底下註解到《孝經》的一句話。「能敬則不驕」,能恭敬了就不會傲慢,就不會對人民無禮,所以「在上不驕,則高而不危也」。這一段很精彩,都是大禹傳給後代的教誨,這個是寶,大家捧好,你真捧回去了,你的家教興旺了,你的團體就要興盛了。

「其二曰」。這個就是我們選到的句子,『訓有之』,就是指大禹,皇祖的教訓。『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就是都迷亂、迷戀在這些欲望裡面。『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于此』,只要有犯了上面的哪一個欲望、嗜好了,『未或弗亡』,上面提的六件事情,有一件就要亡國。

大家注意看這六點,每一個亡國之君不止有一條,六條全部都有。我們看到第一個,「內作色荒」,貪圖色欲。老祖宗教誨我們窒欲,欲望要有節制,不能放縱。皇帝、天子他假如不懂得節制,這後宮女色他就控制不了,最後國家亡了,身體也垮了。皇帝的平均壽命,好像只有四、五十歲而已。大家想一想,皇帝福報大不大?大得不得了。結果短命。跟好色有關!所以這個時代很危險,整個電視殺盜淫妄都很多,所以現在小孩子從小就被教壞了,就會縱這些欲望,一縱欲了,身心都受損。現在很少找到男人能夠壽終正寢,身體都搞壞掉了。妳們女士不要笑,妳們也要懂,這樣才能懂得愛護另一半,懂得如何照顧好另一半這些道理。

「外作禽荒」,他喜歡打獵、玩樂。「甘酒」,又非常喜歡喝酒,一喝就控制不了。「嗜音」,又常常要聽這些華麗,甚至是靡靡之音。又喝酒、又喜歡這些歌舞,那每天就樂不思蜀,每天就只是泡在欲望當中,他哪有志氣。「峻宇」,都要住很豪華的房子,「雕牆」,牆上都要雕龍畫鳳,要彩繪得很漂亮、很虛華。這六點,「有一于此」,沒有不亡的。

大家注意看,現在年輕人的立志是立在哪裡?我有了錢,我要幹什麼、我要玩樂、我要happy一下,都犯這一些。所以假如沒有這些道德、沒有這些經典指引,我們的孩子都陷在這些欲望裡面,無法自拔。您看現在多少青少年縱欲,父母在那裡沒法收拾,現在墮胎的情況好嚴重。所以防微杜漸太重要了!這些因果的教育、節制欲望的教育,甚至於是從胎教、從小,都要養他的正氣,正氣足,邪就不能夠入侵,跟身體免疫力一樣的道理。你看他從小就很重視這些享樂欲望,誘惑一出現,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所以從小要練穩重、定力。從小什麼玩樂、好吃的,統統都先讓,不會自己搶著要。

思想觀念、價值觀,在我們這一兩代人偏得太厲害了!看到這些教訓,那我們本來是愛孩子,結果反而不斷增長孩子的欲望,最後滿足不了,他還怨我們。「學貴立志」,應該是先立大志,對家庭懂得光宗耀祖,對社會有責任感,他才不會陷在這些欲望裡。你說一個人有責任感了,他不斷的努力、不斷提升自己,時間都不夠了,他還哪有時間去玩樂,是吧?你看我們現在連讀《群書治要》時間都不夠了。你們好像沒什麼反應,你們還要去shopping嗎?所以,苦難都從不聽老人言來!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底滅亡」。這個說到了,從這一句話我們又感觸到,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特點,特別重視歷史。這是夏朝,講出來的道理是講誰?堯帝。所以不只孔子祖述堯舜,大禹給他後代的教誨,都是以這些古聖先王為榜樣,這叫道統,一直傳承下來沒有斷。

這說到了堯帝,唐堯,他有了冀州這個地方,他行大道,整個諸侯、老百姓以他為天子,就是在這個地方。而你現在,「今失厥道」,指太康失了厥道。「亂其紀綱」,都沒有遵循堯帝、沒有遵循自己祖先的這些規矩、綱紀、治國的原理原則。「乃底滅亡」,這個「底」就是招致,最後感來的是滅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荒墮厥緒,覆宗絕祀」,這個「明明」,形容自己的祖先大禹,非常的聖明,而且他是萬邦的國君、天子,他「有典有則」,治國的這些規則、典籍都留給我們了,「貽」就是留。而你太康沒有遵守,荒廢了、違背了,造成「覆宗絕祀」,把祖宗的太廟都毀了,「絕祀」是後代都不能傳承下去了,因為國家都被后羿給奪走了。

「其五曰」,「烏虖」這兩個字跟「嗚呼」相通,「烏虖曷歸」,我們要歸向哪裡?國家都沒有了。「予懷之悲」,我心裡一想到這個,就非常悲哀。「萬世仇予」,萬世,老百姓甚至後代都會埋怨我們。「予將疇依」,這個「依」是依靠,現在國家沒有了,我們要依靠誰?以後怎麼復國?「鬱陶乎予心」,這個「鬱」跟鬱悶的鬱是相通的,心裡非常憂愁、鬱悶。「顏厚有忸怩」,這個「忸怩」後面有解釋到,就是心裡很慚愧,慚愧於仁人賢士,就是現在整個國家變成這樣,遇到這些仁人賢士都覺得抬不起頭來,很丟臉。「弗慎厥德」,因為不謹慎,敗壞了自己的德行。「雖悔可追」,現在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好,這個是五子之歌。太康失國了,他的弟弟很無奈,想起了大禹的教誨,寫成了五子之歌。這個是第一句談到的。這五句可以喪國,保證也會喪家亡身。所以我們自己先要引以為戒,有哪一個欲望了,趕緊下功夫革除,「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人都有這些欲望,心會正,不可能的事情,都被欲望給控制住了,心怎麼正、意怎麼誠?不可能,身就更不可能修得了了。所以今天要利益家庭、利益他人,一定從這個根本下功夫,就是革除自己的壞習性,這是本。

諸位學長,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這一段時間,我們自己有把哪一個壞習性完全革除掉,有沒有?你們不能無辜的看著我。大家注意,不是你每天讀經就是進步,一個壞習慣都沒有放下、沒有革除,那叫原地打轉,甚至是往後退。而且,還會做壞榜樣,人家看我們講了一大堆仁義道德,結果習性一大堆,還惱害大眾,那人家一看,「那個傳統文化不能學了,學了都像這個樣子。」

所以大家現在是聖賢弟子,那個logo掛上去沒有?印上去了,這一輩子擦不掉,破釜沉舟往前衝。有沒有人學著學著,「哎呀早知道不學了,人家都看我」,有沒有這個念頭?有?有很正常!有很正常,為什麼?人嚴重的習氣有哪一些?沒有自信、沒有耐性、沒有毅力、沒有決心、沒有長遠心,這個是一般的人都有的,所以這些念頭起來也不為怪。一起來了怎麼辦?把《弟子規》打開來,最重要要把最後一句念一遍,「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還要念哪些?「親所好,力為具」,是吧?「德有傷,貽親羞」。還有沒有?怎麼都我在念?「見人善,即思齊」、「勿畏難」,是不?馬上正氣提起來,邪氣就進不來了。那個退縮,那個都是邪氣,要提起正念、提起經典就對了。

所以首先自己要能調伏得了欲望。人一調伏欲望,身心輕安,愈來愈自在,然後笑容愈來愈燦爛,然後身邊的人就開始調查,這個人最近「what happened to him?」他怎麼最近好像眉頭都不皺了,每天好像過得很充實,我怎麼覺得現在不知道在忙什麼,很空虛,他怎麼這麼快樂?一去調查,你就當了人家很好的一個榜樣、一個好的因緣了。

而且當我們看到他人,甚至是孩子們陷入這些欲望的時候,我們不只不能指責他們,而且還要憐憫他們,是我們成人的錯,沒有給他正確的思想價值觀,社會是個大染缸,哪有可能不陷進去的道理。所以不只不能指責,為人父母、為人長輩的人首先反省,趕緊來補救。要有信心,「人之初,性本善」。他現在遇到那些誘惑的緣,所以他才會陷下去,你有很好的家庭氛圍、很好的智慧去引導他,慢慢就把他拉回來。

很多孩子他不願意放縱在這些欲望,那沒有意義,很空虛,可是他也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我們曾經了解到,在網吧裡面幾天都不回家的孩子,我們有跟他們交談的機會,他說,「誰願意在這裡,可是我家裡一點溫暖都沒有,我也不想回家。」您看家庭多重要。

一個孩子成長,人格的發展,根在家庭。這個我體會很深。我從小兩歲就在高雄市住了,高雄市算大都會,很多電動玩具店。下課回家也會走過這些地方,我不想進去,我想回去喝紅豆湯。因為家裡很溫暖,什麼事都能跟媽媽講。我假如在學校做錯事,回去就怪怪的。所以人其實還是滿有良心的,做錯事心裡會不舒服,然後好像不跟媽媽講,晚上不好睡覺,講完心裡才比較踏實,沒有隱瞞自己的母親。我到高中的時候還是這樣,當然現在也是這樣。我記得高中的時候做錯一件事情,還得跟媽講,不然我覺得好像看到媽就渾身不自在。這是孩子本有的天性,他不想隱瞞父母。

可是把心裡的話一講,父母都不關心,甚至還罵他,他以後就不敢講了。父母跟子女的隔閡,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產生的嘛。孩子的天性,那個抱著媽媽的天性,什麼時候不見了?那是能終身保持的!您看人家翟導演六十幾歲了,開門一喊,「娘!」啊呀,那是人生最幸福的人。終身天性不失,進而把這一份父子有親又去愛所有的人,這樣的人格對社會貢獻很大。

不只為人父母,為人師表的人,那就更要趕緊斷掉,不然叫斷人慧命,叫做誤人子弟。一個老師每天在那裡抽煙給學生看,那學生說,「老師都抽了,我為什麼不能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首先要把「道」演給學生看。

再來,在單位的領導者,跟同仁是有緣,應該是一個非常有好習慣的人。你的好習慣都影響著你的下屬,你是積陰德啊!假如下屬跟著我們兩個月、三個月,就染上我們本有的壞習慣,那個是造孽了!

有一個企業家我很佩服他,他說,我們每年給國家繳稅,就是對國家貢獻嗎?我們底下員工,這些年輕的員工來了我們公司以後,本來不會喝酒的會喝酒了,本來不會沉溺在賭博的現在賭博了,染上這麼多習氣,我們還說自己對國家有貢獻,自欺欺人。把這些員工都帶壞了,還貽害到他們的家庭!這個是以父母的心來做領導,可貴。所以現在學傳統文化的很多企業家,真是民之父母,是他員工的好父母,把這些最正確的經典教育,趕緊很好的讓他的員工都學。而且,我們觀察這幾個企業,營運都很好,我們都聽過胡小林董事長他的企業很好,還有幾家企業很好,我們聯繫聯繫,有機會再來給大家現身說法。企業很現實,學了之後要有效益,事業要愈做愈好。我說要請這些好的企業家現身說法,你們都沒什麼反應,你們要發意念,人家就感來了,你們都沒什麼表態,我也是到底請還是……

現代這個時代,你要讓人家信傳統文化也不容易,他都要看到好樣子他才信。我們在學校教書的,給企業家講半天,「哎呀,那個在你們教育界可以,在我們企業界不行。」我也講不下去了。但是這些榜樣一起來,他就信任了、他就肯學了,所以各行各業,每一個角色都要有榜樣,整個人心的信心就建立起來。我們暑假應該會邀請到幾位做得非常好的仁人志士,包含大陸捐血女狀元。捐血到狀元,捐最多血的,而且很健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她的孩子後來找對象找得很好,讓她來現身說法,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真的我們看到這位劉大姐,很感動,她是修養非常好,返璞歸真,赤子之心,人非常柔和、有愛心。還沒確定,你們要好好發念,到時候沒請到不要怪我。

我們接著看第二句《史記‧本紀》裡面,《史記》是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幾個部分。「本紀」都是談皇帝的事情。這個是在兩百七十二頁,談到的是周朝的歷史。第一行裡面,我們截取的是周厲王的事件。

「厲王即位」,上位了。「好利,近榮夷公」,您看這一句話,「好利」是他自己好利,才會感召來好利的臣子,這個榮夷公。當時候有一個忠臣叫「芮良夫」,「諫曰」,芮良夫勸諫周厲王說道,「王室其將卑乎」,王室將衰落了嗎?我看到這一句話,很感動。諸位學長,你們看到這一句話體會到什麼?你們在單位裡面,有沒有曾經跟你的主管說,「我們的公司將垮了嗎?」「不行,講了我都被炒魷魚了。」忠臣都很正直,大公無私,他不是擔心自己有沒有工作的,他是擔心國家的安危。有沒有感覺到忠臣的正氣?慕賢當慕其心,大家不是只看到這幾個文字而已,裡面這些留名青史人的人格你有沒有學到,精神你有沒有領納?慕賢當慕其心。

我們複習一下剛剛大禹的心境,「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個團體裡面,員工是最重要的基礎,有了他們才能成就這些事業,尊重、感恩啊。「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很多徵兆來了要趕緊去處理。「予臨兆民,廩乎若朽索之馭六馬」。你要邊學邊印在心上,你就不用回去一個字一個字背了,OK?要用心啊!你就真的是接通了時光隧道。「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你們有沒有曾經被古道照過?有沒有突然好像這個聖賢人的精神,從此跟你沒有分開過?所以芮良夫很有正氣,正直、勇敢,他對君王直言。

「夫榮公好專利」,榮夷公好獨佔財利、貨利,獨佔人民、國家的這些財利。「而不知大難」,不知道這麼專利下去會有大患來了。古人很厲害,一看到這個動作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之前有舉過一個例子,商紂王拿象牙筷子吃飯,箕子說國家危難。為什麼?奢華了。請問大家,象牙筷子配的是什麼杯子?紙杯嗎?犀牛角杯。犀牛角杯請問配什麼餐具?這些金的餐具、金盤、銀盤,是吧?金盤盛的是什麼菜?青菜、豆腐?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穿什麼衣服?對啊,穿綾羅綢緞。住什麼房子?這麼一推,請問錢從哪裡來?民脂民膏!古人很冷靜,洞察機先,對整個事物的發展非常敏銳。所以讀經典才能開慧眼,不然我們真的都是後知後覺,甚至都發生了還在那裡推卸責任都有可能。

好,接著分析到了,這也是我們截取的經句。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

我們看到這個『利』,財利、貨利。從哪裡來呢?『百物之所生也』,它是萬物產出來,最後變成商品、變成食物、變成衣服、變成人所需要的這些生活點點滴滴。其實我們都是取之於萬物、取之於大自然,可是你看,現在人享受之外,肆無忌憚的掠奪,把大地母親搞得面目全非的地方很多。您看現在一下雨,山崩、土石流,其實都是整個我們人對大自然的掠奪,沒有感恩心、沒有珍惜它。專利,都要滿足自己欲望,最後災難就來了。這些話裡面都能印證現在的社會狀況。

古人在面對大自然的給予,他都是有節度的。萬物在生長的時候,不可以去砍、不可以去抓。去砍都是等到它長好了,都有一個準則,遵循大自然的循環。你看現在人用這些大自然的資源,都要把它耗盡,最後呢?「以後再說吧。」反正現在還沒用完。這些心態縱欲,不知感恩、不知珍惜,就很麻煩。所以「百物之所生」。

我們聽說現在小孩子,連飯從哪裡來都不知道。您跟他說,「這個飯從哪裡來?」「我媽買的。」他的生活經驗裡面看不到農田,他不知道什麼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些都是要讓孩子去體會、去經歷,他才記得住的,這不能用知識教。所以一個父母、老師要敏銳到,哪一些部分一定要讓孩子去體會、感受,這是體悟的教育、感受的教育,不是知識的。

『天地之所載也』,這所有的財利都是天地化育產出來的,飲水思源。『而有專之,其害多矣』,但是這些財利,你卻要獨佔它,當然會導致很多禍害。看得到的,利都在你身上了,老百姓快餓死了,哪有可能不找你要。所以亡國之君往往都是自己的財寶很多,然後人民造反他還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很可悲。好像有一個例子是一個皇帝,老百姓都沒飯吃了,都沒有麵包吃了,那個皇帝說,那叫他們吃肉嘛。你看,難怪會被推翻,所以「其害多矣」。看得到的,人民會反。

再來,肆無忌憚的開發大自然,現在整個大自然反撲。以至於我們開發很多地方,比方說墳墓,你有沒有一種尊重祖先,做好溝通,把祂們都能安置得好,你再看看能不能開發。你也要尊重、要恭敬。現在不是,只要我有利了,人家祖墳統統都給人家挖開來,那祖先怎麼能安心呢?那人家怎麼能不怨我們呢?所以無形當中看不到的很多這些磁場、這些影響,人應該要有敏感度,古人很懂得這個道理。你看古人要用一棵樹都尊重樹神,幾天以前要跟祂打好招呼才能砍,請祂移駕到其他的樹上去住。我們有朋友住在澳洲,三天前通知那棵樹,然後砍了以後半夜作夢,樹神跟他講,三天太短了,下一次早一點通知。大家要敏銳,三天是中國人的習慣,華人比較勤勞,動作快,其他地方人家生活比較悠閒,你不能砍太快,入境隨俗。所以這個「其害多矣」很有道理。

「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這些財利、貨物,應該是給天下的人,甚至於也要給所有萬物一起來享用,怎麼可以全部都是你獨佔呢?那人家哪有可能放得過你呢?你讓人家不能活了,人家怎麼可能饒得過你。您看現在很多開發了,讓多少動物統統沒有棲身的地方。所以我們都感覺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只要有一種動物消失了,其他的動物會開嘉年華會,開七天七夜牠們都不睡覺,太高興了。請問大家是哪種動物?(人。)你們怎麼知道?真的,你看人類這麼糟蹋自然、糟蹋動物,搞得現在瀕臨絕種的動物不知道有多少,那都是人搞出來的!「三才者,天地人」,人應該是效法天地去愛萬物,結果現在居然是賊害萬物。

所以你看,人沒有好生之德,現在不育症、不孕症的愈來愈多。因為我們都拿農藥對待生命,農藥噴出去了,最後噴到誰身上?人哪有多聰明,人算不如天算。「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你都是殺害萬物,最後那個殺氣回到誰身上?自己身上。所以現在人的病,奇形怪狀一大堆,那不是沒有道理的,那都是自己招感來的。

再做一個比喻,整個生物界、動物界好比一個身體,誰是這個身體的癌細胞?誰是癌細胞?一直吃吃吃其他的,破壞其他的資源,全部都他要。吃啊吃啊吃到最後活不了,然後癌細胞也活不了。我們也快活不了了!整個大自然都出現警訊了,溫室效應都是快速度發展,再這樣下去,再過五年、十年,很多地方都淹掉了。

同志們、朋友們、兄弟姐妹們,我們真的要帶頭,要做出對的行為,要尊重、要愛護、要節約、要勤儉,要出來弘揚吃素食,不然這個大自然都已經超負荷了,沒有辦法延續了。要宣揚「新世紀健康飲食」,不能只有周泳杉老師弘揚,大家懂多少,就要盡力去宣揚。有沒有?有。好,請受小弟一拜。是啊,都是值得人尊重,為了後代著想、為了整個大自然、為了整個地球的大家著想。好,有時一講到這個太激動也不行。我們每一個人都真心做,真心會跟很多人的心交感,相信可以力挽狂瀾,扭轉乾坤。

「所怒甚多」,招感來很多怨怒。「而不備大難」,居然不準備會有面臨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榮夷公都幫著國君謀專利,這樣繼續下去,王其能久乎,這個天子的位子還能做得久嗎?國家還能發展下去嗎?

「夫王人者」,這裡這些話就非常精闢了,一個為人天子、國王的人,「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他應該是將所有這些財利,能夠很好的分布、分配給老百姓,每個人安居樂業。你不能分配到最後,跟你關係好的人都有錢得不得了,然後貧富差距很大,那都是錯誤的,那個民心都不穩。應該各行各業都要愛護、尊重,行行出狀元,好好發展,這個社會才會安定。孫中山先生講過一句話很好,「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為君者就要做這種事,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

「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這個「極」是中,適中。就是讓神明百物、人民都能夠安定、安居樂業,都能生活得安定。他做到了這一點,他能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他已經這麼認真去做了,他還能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猶日怵惕懼怨之來」,「猶日」就是還是天天戒慎恐懼,深怕會有人民的埋怨招感來。他已經很認真做了,他還戒慎恐懼深怕會有抱怨。現在是抱怨來了,還不當一回事,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看最近有一些國家,人民都不能夠信任他們的國君,國君不應該等到這個時候,都還自己不反省,就相當大的錯誤了。

「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厲王你現在學獨佔這些財利,這怎麼行得通呢?「匹夫專利,猶謂之盜」,一般的人獨佔這個利了,人家說他是盜賊。你是君王,「王而行之,其歸鮮矣」,你這個態度,人民就不願意歸心了,「鮮」就是少,愈來愈少人會歸向你。所以有一句格言講到,「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義之所在,天下畏之」。非常敬畏義這個精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必失天下。「三代」夏商周「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一偏離仁慈了,這個天下他就守不住了。

接著說道,「榮公有用,周必敗」,榮夷公,這個「有用」就是被重用的話,周朝必敗。您看忠臣講話都很斬釘截鐵的忠告。「王不聽」,厲王不聽他的勸。「卒以榮公為卿士」,最後還是用了榮夷公為卿士,這個「卿」算是百官當中最高的,卿大夫。所以他是主政國事,「用事」就是讓他主政國事了,那就更慘了。

而且這個厲王更囂張了,「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所以人真的最後都是自取滅亡,不反省。做出來的行為暴虐、奢侈、傲慢,國人哪受得了,就開始有怨言。

結果,另外一個忠臣勸了,「召公諫曰」,召穆公勸他。「民不堪命矣」,老百姓承受不了你的政令、承受不了你的管理。「王怒,得衛巫」,他不只沒反省,還生氣,然後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使監謗者」,來監督那些批評他的人。

您看,諸位學長,上天愛不愛護這個周厲王?愛護。提醒他多少次了?你看這些臣子都是上天提醒他,他都沒回頭。其實我們的人生假如走得比較慘的時候,坦白講,我們一冷靜,過程已經很多人勸過我們了,我們自己沒聽。人有時候在困頓,或者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的時候,一般很難反省,其實那個時候最需要反省,才能夠痛定思痛,才能把問題找到、解決掉。

不只監督,「以告則殺之」,這個巫師說有哪些人批評你了,這個厲王居然把那些講話的人殺了。「其謗鮮矣」,批評的人少了。「諸侯不朝」,這樣的天子誰還來朝貢他。「王益嚴」,厲王更加嚴格、更加嚴厲。「國人莫敢言」,國人都不敢講話。「道路以目」,這個「以目」,底下有講,「以目相眄而已」,這個「相眄」就是沒講話,然後眼睛看一看,知道意思了。可能稍微看一看之後,待會就到哪一個地方集合,要舉義事。

「王喜」,這個厲王太誇張了,他還很高興。「告召公曰」,告訴召公。「吾能弭謗矣」,我能消弭這些批評。「乃不敢言」,你看老百姓都不敢講話了。「召公曰」,召公告訴他。「是鄣之也」,你只是把它堵住了而已,不是解決了。「防民之口,甚於防水」,防老百姓的嘴,比防洪水更厲害!你不要不知個中的道理。「水壅而潰,傷人必多」,你把水硬塞住不疏導它,最後潰堤,傷到的人必多。你塞人民的嘴也是一樣,其害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用疏導,像大禹治水,不能堵那些水。「為民者,宣之使言」,要能讓老百姓的心聲講出來,調整自己的政策,真正是能做利國利民的事情,才能贏得民心。「故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人民有口是很自然的,就好像大地有山川,「財用於是乎出」,從那裡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這個「原隰」,平原、低濕的地方;「衍沃」是指比較平坦、肥美的土地。「衣食於是乎生」,其實這都是比喻,能生財用,能生衣食,是自然產生的。今天他假如能夠聽老百姓的心聲,順著老百姓、愛護老百姓,他也能整個國家強盛起來。結果你不順著這個自然,還把他堵住,甚至還殺害那些講內心話的人。「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他把話講出來了,你做得好跟不好的地方都很清楚。「夫民慮之心而宣之口」,老百姓思慮的、心裡想的,透過嘴巴表達出來了、宣洩出來。「成而行之」,你把它領會到了,好好去改正、去做,那對國家很有幫助。「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把他嘴都塞住了,人的心都不向著你了,還有幾個人肯跟著你?

「王不聽」,他還是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沒有人敢說話了。「三年」,三年之後。「乃相與叛,襲王」,「相與」是集結起來要革命了,要反這個暴君,「叛,襲王」,就反叛他了、攻擊他了。「王出奔于彘」,就跑到彘地去了。沒有聽勸諫,不過跑還是跑得挺快的。該會的不會,不該會的還學得挺好。

所以這裡也提醒我們要節欲、要窒欲、還要能納諫,才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後面還有一句,我念給大家聽。為什麼要念?讓大家一看就是「人存政舉」。

他下一個君王一變,這個國家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底下的一個王,「宣王即位,修政,法文武成康遺風」,肯照他老祖宗的教誨、榜樣。「諸侯復宗周」,諸侯馬上就歸順了。同樣是君王,下一個天子一轉就不一樣了,人存政舉是真理。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10:31 , Processed in 0.11808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