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96|回复: 0

賢首概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12-12-27 2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常惺法師著



    一導言

    二判釋緣起

    三別判時教

    四通論時儀

    五詳辯五教

    六三觀概要

    七六相十玄

    八顯融無盡

    九教觀依持

    十結論





    一 導言



    寂寥虛廓,沖深包博,體絕有無,相非生滅,緣起無礙,一多相容,主伴重重,映徹無際,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一真法界』之心歟?



    眾生迷之,六趣顛連。二乘偏覺,草庵稽滯。菩薩分證,猶事肯綮。唯我釋迦慈尊,覺樹道圓,十身初滿,與四十二位法身大士,廣極剎海,細周毛道,稱性宣揚華嚴『無上根本法輪』。地獄蒙光,頓超越於十地之階,上德絕分,杜視聽於九會之說。蓋三時無盡教法,業於一念一音演揚盡矣。



    唯南洲人根淺薄,結集後深鎖龍宮,無聞於世。至第十四傳龍樹大師,神明天縱,讀盡五印經藏,乘通力而入龍宮,誦出下本十萬偈。及晉佛陀跋陀羅尊者,始傳來東震。有杜順和尚,為文殊化身,依之而造法界三觀,雲華更以搜玄通久秘之靈文,至賢首則依之開宗判教,清涼繼賢首未竟之志,重釋實叉難陀之新經,啟十門而會性相兩教,圭峰主述,於圓覺疏中,暢五義而辯空性兩宗。至是賢首五教,已如杲日麗天,一代時中,了無餘蘊。而或者以『有教無觀』病之,謂不能以義定立相破相,為割裂般若唯識之空有,抑又過矣。



    第斯宗教部廣大,後學難窮,法界心燈,奄爾將息。加之歐風美雨,毒燄方張,宇宙人生,鮮明其生起之究竟,唯物唯心,徒增顛倒之夢想。我輩生丁斯世,覩世界之狂瀾,撫先賢之遺產,能不悚然懼而惕然驚歟?『覺世救民』『繼往開來』,一息尚存,斯二皆有不容已者。願與藏海英賢,共盟於斯衷!



    二 判釋緣起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我佛唯為一大事出現於世,凡有所說,皆止啼黃葉,原無實法與人,且一音演說,隨類異解,諸祖憑何而判釋耶?答:理雖一味,言有淺深。諸佛雖為一事出世,眾生證入實有差殊。若不判其先後,定其權實,則眾生不能隨順得入。以淺為深,則擔蔴而棄金,以深為淺,則入山而空手。是故虛己求宗,循序漸進,由化城而寶所,自戶庭而堂奧,諸祖判釋,實為接引之慈航。若強分鴻溝,是一非餘,匪特為法王之反臣,而亦諸祖之逆子也。況判釋者;只就顯露教,曲為鈍根而設一方便耳,至諸佛之三輪不思議化,秘密不定者,詎可以一例論哉。



    或曰,諸祖判釋本懷,既得聞命矣。但我國從著提流支立一音教以來,至天台智者大師,大蘇妙悟,宗法華而判『五時八教』,一矯向來以時分教之弊,東震佛化,至斯生面別開,南三北七,望風披靡,至譽為『東土小釋迦』,賢首何因開宗而重判耶?答,斯因甚廣,略舉四端:



    (一)隋初正當支那佛化傳播之期,未臻全盛之世,智者大師,對楞嚴遙拜十八年而不得見,故玄奘三藏有『去聖彌遠心冰未銷』之歎,是大師判釋,於唯識法相,猶未能無遺憾焉。



    (二)陳隋時直指單傳之旨,尚未能風靡環宇,故四教四門,雖皆有第四非有非空之絕言,但顯當教忘詮會旨之意耳,非被一類向上離念之機也。故當唐代南北禪宗大興之時,不立頓教則逗機不足。



    (三)天台別五時,判『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於西域性相兩宗深密般若先後之爭,未能調和,令相家不能無憾。然此亦時為之耳,非大師智力有所不遠也。



    (四)法華唯為一期鈍根化機,開迹顯本,言諸佛出世,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已,其妙在將四十年來之悶葫蘆一旦打破,直談大因大果,更不論稱性修證,及果海依正攝入重重之境,非法中不具,機不逮耳。



    具上諸因故賢首生當性相縱橫,禪講并驅之際,慶逢大經,不得不重為判釋,其意亦自有在矣。



    三 別判時教



    釋迦如來五十年教法,賢首略判為『三時五教』。依法次第,當先時後教。今為文便,先教後時。



    言「五教」者:一小教,異大乘故,逐機設故,以其揀邪正,分欣厭,拆因果也。



    二始教,但明諸法空理,未盡不空之實相故。亦名分教,廣明一切法相,少談法性,五性眾生,有一分不成佛故。空相兩宗,雖所詮有異,斷證行位無別,故通名始。



    三終教,由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皆當作佛,為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



    四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同於前漸次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德,別為一類離念之機,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名頓。



    五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是謂同圓,會三乘而歸於一也。依普賢法界,性相圓融,主伴無盡,身剎塵毛,交徧互入,即名別圓,法法當體絕待,稱性徧於法界故。



    後以『三時』與斯五教而略為攝屬者;我佛五十年說法,略分為三時。



    一『日出先照時』,謂如來初成正覺已,普觀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由是於寂滅道場,為圓頓大根眾生,稱於大方廣法界,敷演萬行因華,轉無上根本法輪,名為『直顯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轉同成別,所說即華嚴梵網等也。



    二『日昇轉照時』,謂世尊愍彼二乘人等,如聾若啞,絕視聽於嘉會,不得已從實施權,棄珍著敝,轉依本起末法輪,名為『方便教』。令彼三類人等,轉三成一,即初轉中轉後轉時也。



    初轉時者,謂世尊不動寂場而遊鹿苑,為鈍根下類眾生,轉小乘法輪。說一切諸法,皆因緣生,以破外道自然性等。又說緣生無我,翻彼外道實有我執。此一轉時,唯就境明。實有依他,但說我空,未顯法空真如妙理,由是名之為『隱實教』。令彼凡夫外道,轉凡成聖,得小教益,所說即提胃阿含等也。



    中轉時者,謂佛次於中時,為中根一類眾生轉三乘法輪。說一切諸法,皆唯識現,以破小乘心外有法,從因緣生。又說緣生假有,翻彼小乘實有法執,此一轉時,始約心說,盡空徧計。但明法空,未顯俱空,由是名之為『引攝教』。令彼二乘人等,轉小成大,得始教益,所說即方廣深密等也。



    後轉時者,謂佛又於後時,為利根上智類眾生,轉一乘法輪。說一切諸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以破權乘不了心境俱空無性。又說緣生即空,翻彼權乘二無我執。此一轉時,直據性顯,中歸圓成,雖談一性一乘,尚論修證,以未開顯生佛平等實相妙理故,由是名之為『融通教』。令彼三乘人等,轉權成實,得終頓益,所說卻般若妙智等也。



    三『日沒還照時』,謂世尊以四十餘年之苦心調伏,見眾生根機已熟,可以直暢本懷。遂於靈鷲山中告大眾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汝等應當一心信解,十方佛土,唯一佛乘,無有餘乘,普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顯示三五乘性眾生,法身平等。乃至臨欲滅度之時,更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作大師子吼,顯常住法,決定說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此一時中,為上上根眾生,轉攝末歸本法輪,名為『開會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轉偏成圓,得同圓益,所說即法華涅槃等也。



    上來三時五會機益,專指一類鈍根眾生,具經五會淘汰者,一往作如是說耳。其有根稍利者,不必具歷五會,但經四番三番二番,便得悟入『一真法界』。故法性論云︰中下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則般若,次則法華,三則涅槃。可知會會皆有入法界之機,諸祖判教,不過就多分示其大概耳。就五會別時,爰為之頌;華嚴三七日,阿含十二年,深密二十六,妙智後四年,法華涅槃會,共來有八年,自從說法後,總計五十年。附表於後,以見時會教益之關係:








    四 通論時儀



    諸佛說法,一切時中,大小并陳,原無前後,但就眾生悟入不同,故有三時次第。若執有定相,則佛有定法,安在其為出世法王哉。今約十門『化儀』以顯五會教法融通,故於時中,亦開十門,以顯無盡。文有三段;先列時儀名相,次釋交互關係,後別問答料揀。今初︰






    次釋交互關係者︰『化儀』十門,為判教之大綱。『化法』五教,為釋經之別目。但『化儀』無體,依時教以立,欲明『化儀』之作用,仍不能離時教而獨立,故今就通時十門,略顯其梗概焉。



    初唯約一念時者,謂五會無盡教法,一剎那中,徧法界而齊宣,即第七『一時頓演門』也。經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第二盡該一化時者,謂五會各各亘於一代,不局於初後。如華嚴第九會中,有舍利弗等在座。(華嚴通後)增一明身子五分法身不滅。(阿含通後)方等陀羅尼云,昔於波羅奈,已授聲聞記,今於王舍城,復授聲聞記。(方等通後兼證法華授記通前)阿含說如來涅槃有患脊痛等相。(涅槃通前)此中若非以化儀重重揀判,則多窒礙而難通。華嚴別時唯三七日,入法界中何有舍利弗等耶?答,別時雖爾,通則該於前後,以法無大小,差別隨機。法身大士見之為本。舍利弗等見之為末,不妨同處異聞,所謂『本末差別門』也。法身大士見世尊不動而遊,現色身於處處,『依本起末門也』。小乘見世尊初為說小,次為說大,四十餘年,多方淘汰,然後普為授記作佛,『攝末歸本門』也。雖有本末之差,而本該於末,末徹於本,故波羅奈亦無妨於授記,『本末無礙門』也。或見如來住世一劫,或無量劫,或見常住不滅,或見生已即滅,故阿含有脊痛之相,受決說於滅後,『隨機不定門』也。或見如來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故曰我亦不說,汝亦不聞,『寂寞無言門』。或見如來此座說,他方默,或為一人說大,為多人說小,或此座為一人默,他方為多人說,或此座為多人說頓,他方為一人說漸,同時無礙,秘密自在『顯密同時門』也。猗歟!休哉!我佛三輪不思議化,誠不可得而量矣。



    第三徧周三際時者,謂五會教法,盡前後際各無邊劫,徧於法界,恆常宣說,即化儀『該通三際門』也。以十地云,此法門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不見有一國土而不說故。



    第四攝同類劫時者,謂三際無邊劫中,長劫唯攝於長劫,短劫唯攝於短劫等,各於彼時演無盡教。



    第五收異類劫時者,謂彼三際無邊劫中,不特同類相攝,即彼異類劫海,長短染淨等,亦復互相攝入,重重無盡,佛於彼時,說一切教。



    第六以念攝劫時者,謂於一念之中,即攝三際無量同異類劫海,一念既爾,念念如是,恆盡彼時,說一切權實教門。



    第七劫念重收時者,謂一念中所攝劫內,復有諸念,而彼諸念,復攝諸劫。一念既爾;餘一切念劫內諸念,攝劫亦然。是則念念既不盡,劫劫亦無窮,如因陀羅網,重重交徧,盡彼時間,說無盡教。



    第八異類界劫時,第九彼此攝入時者;謂前之七重,且約法界內娑婆一類世界等而論攝入,未及於樹形江河形等無量差別剎種也。而實彼無量異類剎種中,所有三際無邊時劫,亦復同異類互相攝入,以念攝劫,劫念重收,重重無盡。謂以樹形世界之同異類。攝江河形等之同異類,而娑婆之一念,又能攝彼樹形江河形等之無量同異類劫,而彼劫內諸念,轉能重攝娑婆等之無量同異類劫,相在無盡,成一時因陀羅網。而世尊恆盡彼劫海中,演無盡教。從第四門來,皆化儀中『重重無盡門』也。



    第十以本收末時者,謂上來無盡劫海,重重交參,皆以非劫為劫,蓋時本無體,依法以立,法既融通,時亦隨爾。眾生心念妄動,見有時劫遷流,一念不生,古今情亡,故以非劫為劫,亦化儀中『攝末歸本門』也。



    後別問答料揀者;問依此說經,則時無先後,何容有此一代時中諸部經教耶?答,一乘玄門,諸佛齊證,故一切如來,法爾皆於無邊法界,常轉如是無盡法輪,令諸眾生,返本還源,窮未來際,無有休息。但隨見聞,說有三時五會之別。諸慈悲者,為下劣眾生,於無盡說中,略取此等,結集流通,故有此等諸部教典。令尋於此,見無邊法,如觀牖隙見無際空。而此說時,即同無盡,以一時即一切時,一說即一切說故。



    問,若此多劫常住說者,何故如來有涅槃耶?答,一切諸佛,本不涅槃,如華嚴法界品中,鞞瑟胝羅居士開栴檀塔,見三世佛無有入涅槃者。又涅槃亦是化相一種,與成道說法無異,故法華壽量品云:「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是故如來說法無有已時。



    問,既諸經說皆悉常徧,五會時處,豈不雜亂耶?以鹿苑等不說,即不成常徧。如說,即彼此互濫,以經唯云菩提場說華嚴故。答,二俱無妨。以菩提場既徧十方一切毛道,則鹿苑等無不皆徧,以菩提場顯時則鹿苑等皆隱,是故華嚴無不常徧,而與阿含等亦不成雜亂,是為祕密隱顯俱成門也。又菩提場徧法界時,不妨鹿苑等相資互有,同徧法界,則為主伴圓明具德門。若相攝互無,各徧法界,則為諸法相即自在門。寂場既爾,鹿苑等例知。以為門別故,是以五會時處雖常徧而不成雜亂也。



    五 詳辯五教



    五教中先辨所詮,次明機益,後重料簡。初小教者,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不知第八受熏持種之功能,雖有愛樂阿賴耶之言,亦但知名而已。唯明人空,不解法空,縱說法空,多不明顯,未盡法源,故二十部中,常多爭論。其所化聲聞緣覺,及能化如來,雖緣境發心不同,而同斷煩惱障,同出分段生死,同行三百由旬,同入無餘涅槃,故云小也。其三人中,聲聞緣四諦境而發心,以苦諦為初門。但修我空觀,斷證階差,略有四位︰



    一『方便位』有七,前三為『資糧』,後四為『加行』,以此位但能修行伏惑,未能見道故。『三資糧』中,唯觀欲界苦諦。一『五停心』,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二『別相念』謂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即四念處也。三『總相念』謂總以四觀,別觀一境,為境不破。總以一觀,別觀四境,為觀不成。或四觀四境,同時齊修,為破除我執。



    『四加行』者,一『煖』位創觀四諦,修十六行,由念處而正勤,如鑽木取火,火雖未發,煖相現故。二『頂』位,用觀同前,轉更明朗,由正勤而修四如意足,如登山頂,洞覽四方。三『忍』位,由定慧均平,善法增進,能成信等五根,安住不動,故名為忍。有三位差別︰下忍通觀八諦,修三十二行。中忍縮觀,漸減緣行,乃至一行二剎那在名中忍滿,即入上忍。二剎那中前一剎那盡,名上忍滿。四『世第一』唯觀欲苦,由五根增長成力,能破五障二剎那中後一剎那盡,於世間有漏位中,最為勝妙,將引入無漏見道故。




    二『通達位』此從世第一後心,生苦忍真明,於八諦下發八忍八智,總十六心,前十五心無間道時,名預流向,至十六心解脫道時,名預流果,即初果須陀洹也。此位斷八十八使分別見惑,見真諦故,又名見道。



    三『修習位』斷欲界九品俱生思惑中,有其二人;一任斷人,任運經於七番生死,方證三果,永不來欲界。所謂獨也二,共也二,獨也一,共也一,獨也半,共也半是也。二小超人。三緣具足,斷欲三四品時,得論三二生之家家。斷至五品解脫道時,名一來向。斷六品盡,名一來果。斷至七八品時,名一種子,亦名不還向,斷九品盡,名不還果。此斷欲思九品也。若斷上二界七十二品思中,有現般,中般,生般,有行,無行,上流等種種差別,廣開有萬二千九百六十種。自從預流住果後,進斷修惑以來,齊至七十一品解脫道時,皆修道攝。



    四『無學位』,斷至七十二品解脫道時,名第四阿羅漢果,以真窮惑盡,所作已辦故。梵語阿羅漢,華言略含三義:一殺賊,從破惡以得名。二無生,從怖魔以受稱。三應供,因乞士以成德。此位斷分別俱生煩惱并盡,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餘涅槃。若灰身泯智,不受後有,名無餘涅槃。無餘界中,信行鈍根,修性念處,緣空直入,但證無學,不得三明八解者,為慧解脫人。法行利根,依共念處,帶事兼修,得證三明八解者,為俱解脫人。






    次緣覺逆順觀察十二因緣,以集諦為初門,觀境與聲聞四諦無別,但開合異耳。謂開苦諦為七支,合無明,行,愛,取,有,五支為集諦。或開集諦為五支,合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為苦諦。觀因緣智為道諦。十二支滅為滅諦。若生起門觀者,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還滅門觀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出有佛世,稟因緣教,覺真諦理,故名緣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名獨覺。此人與聲聞斷證無別,但根性稍利,不立分果,兼侵習氣,故居其上。又十二因緣束為三道。爰為之頌曰,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






    後能化如來,從本因地,緣四諦境發四宏誓願,以道諦為初門。所謂一緣苦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緣集諦。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三緣道諦,發法門無量誓願學。四緣滅諦,發佛道無上誓願成。既發大願已,更於三大阿僧祇劫中,廣行六度萬行,以填願海。願行既滿,復住世百劫,種相好因。後於菩提樹下,發真無漏三十四心,頓斷分別俱生煩惱習氣,在於染變化土,成劣應身佛,坐生草座,說小乘諦緣之法。令一類下根凡夫外道,轉凡成聖,約會多在初轉提胃阿含時也。



    二大乘始教,多談空義,少說不空妙理,以差別法相為俗,無為義性為真,佛德亦以空為究竟,意在引小向大。故乾慧十地,三乘斷證,階位大同。若全異彼,恐難信受,若全同彼,不名引攝,故以佛位為究竟,欲令二乘發啟向上之心也。






    亦名分教,說有第八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染淨種子,無始傳來,不從真如隨緣而有。一切眾生,五性永別。聲聞緣覺,斷煩惱種,兼斷所知,見修合論,一百二十八使,有頓出離而不別立二三果者。趨寂不回,不定性者,并回向大。直進菩薩,二障俱斷,分別起者,地前伏現行,初地真見道時,頓斷彼種,煩惱俱生,留故不斷,將以潤生攝化而斷所知故。上來二教,空相雖異,同為大乘初門。多見勝應身佛,於淨變化土,坐天衣座,說空相法,令一類小乘及凡夫外道,轉小成大,約會多在中轉深密方廣時也。



    三終教,多談法性,少及法相,直顯不空中道妙理。說賴耶識為真如隨緣,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體即藏心,具一切功德。就真如立種性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無五性差別。一切二乘,皆能回心。菩薩於二障中,不分分別及俱生,但有正使及習氣,地前伏使現,留惑受分段身,初地斷使種,受變易身,地上侵習氣,佛位究竟清淨。起信中又分為三覺五位;一『本覺』,即凡夫不覺位也。蓋凡夫時覺性雖具,無明迷覆,成不覺故。二『始覺』,從初發心,直至等覺,菩薩位也,始能解行證故。於內復有三位;一『名字覺』,初心十信也。二『相似覺』,三賢四加行也。三『隨分覺』,十地等覺也。三『究竟覺』,即如來妙覺位也,唯佛如來能究竟故。



    三相雖異,一性總同。若識三相,則有行位淺深高下,而不生於上慢。若明一性,則知理性地地是同,而不生於自屈。此教多見受用身佛,於受用土,坐金剛座,說大乘藏心之法,令彼權教菩薩,及二乘人等,轉權成實,約會多在般若妙智時也。






    四一乘頓教,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三自性俱遣,八識二無我皆空。呵教勸離,毀相泯心。離言說相,名為種性。一切煩惱,本來自離。二乘人等,非回不回,亦無階位漸次可說。故多見法性身佛,於法性土中,坐虛空座,說一乘真性之法。令一類漸教菩薩,及二乘人等,轉漸成頓,如淨名之嘿顯不二。約會即楞伽圓覺等也。化儀中寂寞無言門,獨被此教。



    五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起無礙,重重無盡。菩薩種性,即因即果,盡三世間,一切諸法,甚深廣大,與法界等。攝前諸教,所明行位隨得一位得一切位。斷除惑障,一即一切。一切二乘,井已回竟,悉無所回。當教斷三十二品無明,約前教論之,圓斷六十二品。故前教唯權,此教唯實。於無障礙法界土中,成無障礙法界身佛,坐無障礙師子座,說一乘法界之法,令偏教五乘人等,轉偏成圓,約會多先照華嚴還照法華時也。



    次明機益者,前之五教,的配五會,一往作如是說。實則教教橫具;如小教為首,實攝後之四教,故阿含中亦有入法界者。終教為首,則前攝小始,後入頓圓。圓教為首,則統受前四,故華嚴中亦明諦緣戒善等。以佛一切時中,說大小法,法體融通,不可強為割裂,諸祖為略示方隅,令初機有所用心耳。今舉終教藏心緣起之理,以示一例。



    若聞如來藏心,體是六識,起六行觀,背染向淨,作有漏福,此則落前人天乘教,猶稱在纏性淨藏心,未得出纏離垢淨故。若知藏心唯一意識,作苦空觀,永捨貪欲,除諸事障,此則落前二乘小教,即入空如來藏。若以藏心即阿賴耶識,作唯識觀,轉染依淨,成於四智,此則落前相宗分教。若解藏心如幻如夢,作真空觀,滅諸識想,斷所知障,此則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皆入不空如來藏。若悟藏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作唯心觀,體用常熏,法身顯現,此成大乘性宗實教。對前名利,對後名鈍,但入亦空亦不空如來藏。若解藏心,性本寂滅,作真性觀,泯絕無寄,成自覺境,頓教來攝,即入非空非不空如來藏。若了藏心,總該萬有,起帝網觀,該因徹果,證十玄門,圓教來攝,即入俱無障礙如來藏。



    隨一藏心之理,有五教機宜契入不同,但正詮於終,旁攝餘四,非謂藏心不通於小始等也。終教藏心如是,人天戒善,小乘諦緣,始教真空,分教唯識,頓教真性,圓教法界,無不皆然。故知有謂賢首判三論為始,唯識為分,為割裂龍樹彌勒之空有者,實未知五教有橫具之義耳。



    後重料簡者,相宗分數,對性宗實教,略舉十門法義差別;初唯心真妄別。二一乘三乘別。三一性五性別。四真如隨緣凝然別。五三性空有即離別。六生佛不增不減別。七二諦空有即離別。八四相一時前後別。九能所斷證即離別。十佛身有為無為別。



    先明相義十門︰說有八識,唯是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一)法爾種子,有無永別,是故五性三乘,決定不同。(二、三)既所立識,唯業惑生,是故真如常恆不變,不許隨緣。(四)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圓成。(五)既言三五乘性不同,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名生界不減。(六)真俗二諦,迢然不同,非斷非常,果生因滅。(七)同時四相,滅表後無。(八)根本後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九)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十)如是等義,廣有眾多,如深密瑜伽等說。



    次明性義十門︰所說八識,通如來藏,生滅不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一)一切眾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無三五差別。(二、三)一切諸法,但是真如隨緣成立。(四)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五)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六)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七)四相同時,體性即滅。(八)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九)既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十)廣如本業,纓絡,佛性,起信,等說。



    就上二宗,各執所據,則互相乖反。若得意會釋,亦不相違。謂就機則三,約法則一,新熏成五,本有無二。若入理雙拂,則三一兩亡。今約化儀分教,故能三能一。是故競執是非,達無違爭。



    次約空性兩宗,略舉五門法義差別;一無性本性別,二真智真知別,三二諦三諦別,四三性空有別,五佛德空有別。



    初空宗,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即是真如。(一)能了此者,即名真智。(二)所詮法義,不出二諦,差別法相,乃名為俗,無為義性,即名為真。(三)有謂依計,空謂圓成,(四)離一切相,名佛功德,故以有我為妄,無我為真。(五)若性宗實教則明自性清淨常住真心,方為實理。(一)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於理智,徹於染淨。(二)所詮法義,具足三諦,色等即空,是為真諦。空即色等,乃為俗諦。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空能色,名為中道第一義諦。就二諦中,一真法性,目之為真。種種義相,稱之為俗。(三)徧計執性,情有理無。依他起性,相有性無。圓成實性,情無理有,相無性有。(四)一切諸佛,皆具常樂我淨,相好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故以有我為真,無我為妄。(五)



    若會通者,一切法既皆真心緣起,會緣無性,仍即一真。始不異本,知外無智。三性一際,二諦不二。但教有始終之殊,法無淺深之異。



    三空宗始教,與性宗頓教,亦五差別:『一直指曲顯異』。空宗密意破相顯性,遮揀一切,是曲顯也。性宗顯說靈知即性,的示當體,是直指也。『二談空顯性異』。如般若云,是指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等,談空也。圓覺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等,顯性也。『三遣顯存泯異』。空宗遣相明空,空存相泯,如金剛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等也。性宗遣跡顯性,空相俱泯,如圓覺云,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等也。『四性體本無異』。空宗以無性為體,智論云,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畢竟空。性宗以靈知本性為體,楞嚴云,真淨妙心,本來圓徧。『五認名認體異』。空宗對初學淺機,恐隨緣生執,但標心性之名,而遮其非,如楞嚴七處破心是也。性宗對久學上根,真指現前見聞覺知之性,令忘言認體,如十番顯見是也。



    四同圓別圓,亦五差別:『一開顯直顯異』。法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華嚴極談一乘,無權可開。故知開三名同,直顯名別也。『二會歸流出異』。法華三乘咸會,九界同歸,譬彼百川,同歸大海,會歸也。華嚴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猶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有穿鑿者,無不得水,流出也。『三廢立普容異』。法華廢權立實,猶百川水,入海皆鹹,故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華嚴豎唯一乘,廣該無量乘,如海一滴,具百川味,故云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等。『四圓融無盡異』。同圓明三一同源,權實不二,故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別圓明一一事法,皆攝無盡法界,主伴交參,攝入重重,故云一字法門,海墨書之不盡。『五性具性起異』。同圓明一切諸法性自本具,非由外來,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理事兩重三千,同居一念。別圓明一切諸法,皆是稱性所起,法界性外更無一法,故得塵剎交徧,即入無礙。良由「具、」是事法即理,事皆理具。「起、是事事攝入,理隨事變。是以具中無起,起必該具,以外既全起,內必先具故。略錄諸教差別如是,廣有多門,茲不詳述,會融例知。



    六 三觀概要



    觀前方便,從略不論。就正修中,啟為二門。先所依事體,總為十對;一教義,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此十通於十界五教一切諸法,觸處可以成觀。以前攝後,則初一為總,後後漸略。謂以能詮之教,詮所詮之義,則無法不盡。義雖眾多,不出理事。依事造修,則以智照境,而成行位,位相雖廣,不出因果。果德雖多,不出依正。正中復分體用,用則攝化而成逆順。就順化中,自有感應,爰列表以說明之:






    若以後開前,則攝法彌多。如果分依正為二,因亦如之,則有四法。隨依正中,皆有體用。正中體者,法報等身,用者應化隨宜。依中體者,法性等剎,用者應物隨現。果門既爾,因門例然,則成八矣。正體用中既有人法不同,依亦如之,即成十六。又於人中逆化順化。法亦如之。便為三十二矣。人之順逆,必有感應。宜逆化之感,則婆須等應之,宜順化之感,則文殊等應之。人感既爾,法感例然,積成六十四矣。如是相望,展轉成多,然猶約次第辯之,若以圓融論開合者,實為無盡。






    次能依觀門,開為三重。第一真空絕相觀,略有四句十門:



    初句『會色歸空觀』中復開四門︰一色非斷空門,以青黃之色,非無體之空故。二色非真空門,以青黃實色,亦非真空之理故。三色空非空門,以實色斷空,皆非真空之理故。四色即是空門,凡是色法,必不異於真空之理,以無性故。如色空既爾,一切法例然。



    次句『明空即色觀』中亦有四門;一空非幻色門,以無體之空,非即青黃等幻色故。二空非實色門,以真空之理,非即青黃等實色故。三空非空色門,以真空為所依,必非能依之斷空實色故。四空即是色門,凡是真空,必不異色,以理非斷滅故。如空色既爾,一切法例然。



    三句『空色無礙觀』;謂色法舉體全是真空,色即空而色不盡。真空舉體不異色法,空即色而空不隱。無障無礙,為一味法。



    四句『泯絕無寄觀』;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迥絕無寄,言解不及,以生心動念,乖法體故。



    上來四句,初二句揀情顯解,三句解終趣行,四句正成行體。由解成行,行起解絕故。第二理事無礙觀者,通有十門︰



    一『理徧於事門』;謂無分之理,全徧有分事中,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以一一纖塵,理皆圓足。

    二『事徧於理門』;謂有分之事,全同無分之理,以事無體還如理而徧故,是以一一纖塵,體徧法界。

    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理成,以諸緣起,皆無自性故。

    四『事能顯理門』;謂事攬理成,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能顯實理也。

    五『以理奪事門』;請事既全攬理成,則理性現而事相盡,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事,遂令事顯理不顯也,以諸事法違於理故。

    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法無我理,必不異色故。

    八『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無自性故,本體即真,故事法即理也。

    九『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非是事,以性異於相,所依非能依故。

    十『事法非理門』;謂全理之事恆非理,以相異於性,能依非所依故。



    上之十義,同一緣起,初二相徧,為理事無礙之本。約理望事,有成(三)壞(五)即(七)離(九);約事望理,有隱(六)顯(四)一(八)異(十)。逆順同時,無礙自在,為第二理事無礙觀相也。



    三周徧含容觀,亦有十門:



    一『理如事法門』;謂全法界理,隨事相而成大小一多,遂令無差而差。所謂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也。

    二『事如真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異,遂令一塵圓徧於法界。所謂事得理融,千差攝入而無礙也。

    三『理含理事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不特理含事理,亦且事含理事也。

    四『通局無礙門』;謂第二門明徧,有通無局,故今重開,遂令一塵徧於十方,而仍不離本處。即遠即近,由事與理,非異而非一故。

    五『廣狹無礙門』;重開第三容義,謂由是法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由非異即非一故,雖容剎海而微塵不大。即廣即狹,無障無礙。

    六『徧容無礙門』;(合前四五)謂此一塵,望彼一切,由普徧即是廣容故,此一塵徧彼一切法時,還復攝彼一切在一塵內。又由廣容即是普徧故,此一塵攝彼一切法時,還即徧在自一塵內一切法中,同時無礙。

    七『攝入無礙門』;(翻前第六)謂此一切望彼一法,由入他即是攝他故,此一切全入一法中時,還攝一法在一切內。由攝他即是入他故,彼一法攝在一切中時,還令一切恆入彼一法內,同時無礙。

    八『交涉無礙門」;(兼前六七)謂一法望彼一切,有入有攝。即此一法正攝彼一切,令彼一切入一中時。還即令彼一切攝此一法,能令自一入彼一切中。是故通論,應有四句;第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第二,一切攝一,一切入一,第三,一攝一,一入一。第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

    九『相在無礙門』;(翻前第八)謂一切望一,亦有攝有入。即此一切正攝餘一法時,還令攝餘一之一切,入彼一中。此與前門不同者,前但彼此同時攝入,今則欲入彼時,先別攝餘法帶入彼中,發起重重之境。是故通論,亦有四句。第一,一切攝一入一。第二,一攝一切入一。第三,一切攝一入一切。第四,一攝一切入一切。

    十『普容無礙門』;(總收前九)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即此一法正攝餘一切,餘一切入此一,將入彼一切時;還即令彼一切攝餘一,餘一入彼一切,將入此一法中。通論亦有四句:



    第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

    第二,一切攝一,一切入一,攝一入一。

    第三,一攝一,一入一,攝一入一切。

    第四,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攝一切入一。



    然上十義,展轉相生,而成十門。理為事本,理如事現,故有初門。事依理起,事如理徧,故有次門。不唯理事相如,亦且理含事理,事含理事,故有事門,二中唯徧,故有第四不動而徧。三中唯包,故有第五不大而包。二四唯徧,三五唯容,故有第六亦徧亦容。六但以一望多,故有第七以多望一。六則一能入攝,七則多能入攝,故有第八一多俱為能入能攝。八則但能,故有第九一多俱為所攝所入。六七一多互無,八九能所各闕,故有第十,一多相即能所雙融。初二門為總,能成後之八門,猶兼理事無礙,有此二故,得有事事無礙之義,屬事事攝。



    七 六相十玄



    六相者;一『總相』,謂一含多德故。二『別相』,謂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謂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四『異相』,謂多義相望,各各異故。五『成相』,謂諸緣齊作故。六『壞相』,謂諸緣各住自位故。由此六相之義,顯法界緣起,圓融自在,通一切法。今就一舍辯之;如合椽瓦諸緣而成舍,舍即總相也。舍雖總相,以離椽瓦諸緣,舍則不成,是故以總相觀之,就諸緣中,隨舉一法,皆可攝舍也。椽雖攝總,而即為別,以椽望於瓦石等,各各不同故。以無瓦石等差別,而總舍亦不成故。是故以總成別,以別滿總,而得自在也。



    椽等諸緣,和合作舍,成力義齊,皆為舍緣,故名同相。以不合作舍不成故。



    椽等諸緣,雖合作舍,而功能各別,是名異相。以有異故,方同作舍。不然,椽即橫陳,柱亦應爾,舍不成故。



    椽等諸緣,功能雖異,同成一舍,故名成相。若不爾者,舍既不成,本緣亦壞故。



    椽等諸緣,雖合作舍,而各住自位,本不作去,是故椽自為椽。梁自為梁,不見有舍,但見椽瓦梁柱等,是有壞相。由諸緣不作,是故舍成,若各作去,失諸緣法,舍不成矣。



    總上六義,展轉互成,法法皆具,但相望不同,受斯六名,由是一法可以攝一切法,以法界緣起,自在無礙故。



    十玄者: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謂法法既攬法界全體而成,是故隨拈一法,體徧法界,而法界內無量法門,同時相應,以法界無外故。如大海一滴,具百川味。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謂毛端雖微,能徧十方剎海而無外,以毛端稱法界性而普徧,仍不壞此一毛端故。如徑尺之鏡,影現千里。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謂一與多,互為緣起。一雖具多,仍一非是其多,但力月交涉,遞相攝入耳。如虛室千燈,光光交涉。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謂一切諸法,同體無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如百般之具,體依一金。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謂一切法中,以一攝多,則一顯多隱,以多攝一,則多顯一隱,俱時成就,不相妨礙。如秋空片月,隱顯各半。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謂盡法界無量法門,於一念中,同時顯現,無壞無雜。如琉璃瓶,盛多芥子。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謂一切法門,體相自在,隱顯互現,重重無盡,如帝釋珠網,影影交參,映現無窮。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謂隨託一種,即顯多法,即依即正,即人即法等一切法門。以隨託一事,即是見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如室表慈悲,衣表忍辱等。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上之八門,專就法中而論其圓融自在,今顯於時中,亦延促無礙。以時無別體,依法以立,法既融通時亦應爾,故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謂隨舉一法居中為主,則無量法皆連帶緣起而為其伴,以圓融法界,一起一切起故。如北極居所;而眾星皆拱。



    此上十門,同一緣起,通一切法,皆顯事事無礙之義。所以作如是次第者;一同時門,以是總故,冠於九門之初。二別中先辯廣狹者,以是別門之由。由稱理而徧故廣,不壞事相故狹,彼為事事無礙之始,故先明之。三由廣狹無礙,故所徧有多,以己一望彼多,故有一多相容。四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徧彼,此便即彼等,故有相即門。五色互相攝,則互有隱顯;謂攝他他可見,故有相入門。攝他他無體,故有相即門。攝他他雖存而不可見,故有隱顯門。此三皆由相攝而有,為門別故。相入則如二鏡互照。相即,則如波水相收。隱顯,則如片月相映。六由此攝他,一切齊攝,彼攝亦然,故有微細相容。七由互攝重重,故有帝網無盡。入由既如帝網已,隨一即是一切無盡,故有託事顯法。九由上八皆是所依,所依之法既融,能依之時亦爾,故有十世異成,十由法法皆融,故隨舉其一,即便為主,連帶緣起,則有伴生,故有主伴。總上六相十玄,皆顯法界緣起圓融無盡之理也。



    八 顯融無盡



    先以對攝玄者;將前所依十對法中,取一教義對,攝是十重玄門,而教義中又俱餘理事等九對,攝玄亦爾,則有百門。教義對既爾,餘理事等九對,具百亦然,則有千門。千門之中,隨取其一,亦具一千,餘皆例爾,即為百萬。當體具足三重觀門,即空,即即,即徧。一法總具一切,是總相。各別種類,是別相。據理同成,是同相。隨緣各異,是異相。眾緣和合成一緣起,是成相。各住自位,本自不作,是壞相。以對攝玄既爾;以玄攝對,以玄攝觀,以觀攝玄,觀對互攝,莫不例然。於此圓明顯了,則常入法界重重之境。



    九 教觀依持



    由小始二教,詮顯真空觀中所具義理。由終頓二教,詮顯無礙觀中所具義理。由同別圓教,詮顯周徧觀中所具義理。又依真空觀義,成立小始二教。依無礙觀義,成立終頓二教。依周徧觀義,成立同別圓教。是故教觀并行,目足雙資,相成而不相悖者也。心之生住異滅,身之行住坐臥,正報之生老病死,依報之成住壞空,乃至二六時中,歷緣對境,無不可以立教,無不可以成觀,以本不離此法界故。



    十 結論



    諸佛不得已而出世,於無說無示中而熾然說無間說,究竟無實法與人,未嘗道著一字,故曰依經解義,三世佛冤。而況於時處因陀羅網中,演成法因陀羅網,今來支那之五千靈文,實不過滄海之一滴,而欲於中強辯時處,勉力教觀,螢火燒天,以蠡測海,斯亦不可以已乎?雖然,諸祖承佛使命而來,常寂光中,本相視而笑。諸佛既無實法,諸祖寧有定軌,不過因眾生之執情,方便示以時處教觀,欲其忘指見月,因言知歸,即有盡相,見無盡理,故曰一字法門海墨書之不盡,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是在眾生之善為隨順耳。若於言教中妄起分別,隨言生執,以為諸佛儀軌定如是者,吾記斯人不特冤抑佛祖,而自性慧命,從斯永滅,謂余不信,記取當來質諸彌勒。



    http://www.ouyi.mymailer.com.tw/ouyihtm/Changxing/02/10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19:58 , Processed in 0.1271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