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回复: 0

[佛经入门] 地藏功德万千,我撷其一而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9

主题

449

帖子

382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777
发表于 2025-9-28 23: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普陀花 于 2025-9-29 00:11 编辑


前言:
地藏菩萨以坚实豪迈般大地德性,托举众生得以安稳泰然处世,令其不堕歧路,不迷正道,自在从容迈向出世之路,地藏菩萨神力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慈悲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智慧不可思议;地藏菩萨辩才不可思议,百千万劫难说尽。
虽星辰万千,我但取几颗耀辰以观;虽花繁锦,我只采取几朵芳英以赏;从地藏菩萨功德海中,但取一瓢而畅饮,从而以小见大,窥探感及地藏菩萨的谆谆教诲、念念慈悲,护佑众生的赫赫威神。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地藏菩萨本愿经》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地藏菩萨本愿经》


昔有屠儿。诣阿阇世王所乞求一愿。王曰。汝求何愿。答曰。节会之际宜须屠杀。王见赐我当尽为之。王曰。屠杀之事人所不乐。汝何故乐求之。答曰。我昔为贫人。因屠羊之肆。以自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天王上。尽彼天寿来生人中。续复屠羊。命终之后生第二天上。如是六反屠羊。因是事故遍生六天中。受福无量。以是故今从王乞一愿。王曰。设如汝语何以知之。答曰。我识宿命。王闻不信谓是妄语。如此下贱之人何能识宿命耶。后便问佛。佛答曰。实如其言非妄语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见佛欢喜至心谛观。仰视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缘是功德故得生六天。人间六返自识宿命。以福熟故得人天六返。罪未熟故未得受苦。毕此身方当入地狱受屠羊之罪。地狱罪毕当生羊中一一偿之。此人识宿命浅。唯见六天中事。不及过去第七身故。便谓屠羊即是生天因也。如是但识宿命。非通非明也。是以修功德者必发愿。勿便孟浪使果报不明。此可为验矣。《众经撰杂譬喻经》

  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地藏菩萨本愿经》


感言:“为善为恶,逐境而生”众生性识无定,随境流转。可能前世生于土匪窝是残暴凶狠的世人,而今世生于书香门,受家学熏陶有可能就是个温婉良善的世人。由于人的境遇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善为恶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可能在寒贫饥苦时卧薪尝胆,努力奋进,志向高远;而在富贵温柔乡中反而骄奢淫欲,贪财好色,懈怠不止。

一些境遇,既是人的善恶果报所招感之境。如恶业召感三途,善业召感妙乐天。众生之心业决定环境,同时,环境也能够左右影响于人。比如在贫乏苦恶的世界,人们可能会心怀贪利而不愿施舍,犹处饿鬼之境,个个心怀贪吝聚集不愿施舍,贫苦交加。这就是环境影响人之善恶,导致人更加贪吝不舍,正所谓“贫生奸计,富长良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富贵温柔之地,十善充盛福足之地,不缺衣食之物,反而性善好施,慷慨乐施之人比比皆是。且个人命运与家境或投生国境休戚与共,或受其家事与国度文化等环境影响,亦会左右影响自身善恶行为。

所以说众生随六道轮转漂泊,有时候是主动为善为恶,有时候是被环境胁迫引诱而被动为善为恶,难有定性。所以不可能凭借今世乐善好施的自己,去断定未来一定是一个宅心仁厚、心地善良之人。而众生随五欲障迷心性,而生隔阴胎障隔绝于生死之间,致使前后生世因果之事便不能忆识。所以必然需要一种宿命通来接续两世的修行,从而精进不断,接续奋斗。

而宿命通,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有”,而是更加圆满、更加究竟、更加智慧的宿命通。如果是不究竟圆满的宿命通,就好比“六世杀羊升天”的案例:因为他的宿命通有局限、不究竟,只能识别六世之事,误以为因杀羊而得以升天,实则是因见辟支佛善心欢喜之福缘而得以升天。但因邪见障智,故而偏执于杀羊造业,最终福尽恶现而堕落三途,痛不可言。反而因这种不究竟的宿命通而产生邪见,致使自己沦落三途。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智慧、能辨别因果而不迷失、能以智慧照见自己命运因果的宿命通。而地藏菩萨就有这样的威神特德,比如经典中所云“能忆宿命因果本末”,亦如经典中所说“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又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二十八种利益”之“宿智命通”的福德利益,其中“智”字就点明了这种宿命通是有智慧性、有正见性、能识别因果的。

就可以在来世凭借这种宿命智慧的加持,与古今往今对照,以因果对照自己的今生来世,对自己的命运有根本性的了知,从而止恶向善、不迷失、不轻堕、不造恶,能够接续奋斗,不至于凭借福报而挥霍造业。若仗福欺众,则虽一世之荣光,亦如将熄灯火之闪耀,虽光亮耀眼,亦刹那便会熄灭。因福德不相续,恶业相生,复堕恶苦,苦不堪言。我们要的是一种持续、积极、向上、奋进的命运走向,必然需要时刻警醒力,时刻具备智慧关照自我。那么地藏菩萨具有这样的加持力,可以使人在来世也不迷失,得“因果宿智命通”的智慧加持,能够时刻以因果警醒自我、照见自我而不愚痴迷茫,从而能够接续不断地奋进向上。



四者、菩提不退,《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地藏菩萨本愿经》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藏菩萨本愿经》

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何况闻诸善事,念念修行,自然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地藏菩萨本愿经》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
   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

   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告坚净信:“汝莫生高下想!此善男子,发心已来,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萨婆若海,功德满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权巧现化,影应十方。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又于此世界所有化业,唯除遍吉、观世音等诸大菩萨,皆不能及。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又是菩萨,名为善安慰说者,所谓巧说深法,能善开导初学发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以如是等因缘,于此世界,众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说之。”《
占察善恶业报经


感言:众生虽心怀精进,然因宿罪深厚,福德薄弱,致使前途坎坷漫漫,障碍重重。人的信心,人在拼搏的念头,会随着磨难重危的一次又一次降临而消磨殆尽,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正如经文所说:“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又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众生确实会因恶缘所召感的坎坷与障碍困境,磨损自己的精进之心。诚实所言,多数众生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常住不变的自性上,更多是依托于外界的正向反馈上,而外界是无常变化的,自己的信心亦会随俗浮沉,当外界生活不断的障碍困苦,势必会导致自己的道心也会升起退却之心。

有众生今生福薄业重,善根浅薄,致使生活贫苦、疾病交加,乃至生命垂危,种种困境不断向众生袭来,仅存的一点善根、一点信心,也被这无情的境遇不断消磨。即是心怀精进,在修行前期,也难以招架所翻起业障重罪轻受的袭迫。当然,在善根微弱的修行前期阶段,在“激浊扬清”除业过程中,不免有小许恶业现前,这是以大化小、重罪轻报除业结果。是遵循“激浊”规律的客观现象,如水杯藏污纳垢,若未晃动,杯面俨然一副净澈样子,而杯底早已污垢不堪。故而若要彻底除垢,必然经历一番“激浊扬清”,“腥风血雨”激荡的过程,难免荡起一些旧尘,清洗时必然泛起浑浊之态,实属净化必经之象。故无福修道难,有福修道易,精进不退亦是一种福报,如经云:“福者所行不懈倦,常起坚固勇悍心”当自身宿福深广时,诸多磨难会在无形中消退,即使宿障显现,也能化大为小,化重令轻,最终消散于无形中,难起波澜。

而地藏菩萨就有这样的誓愿力——以是菩萨本誓愿力,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人以身为基立于世间,身安而后道隆,“衣食丰足““疾疫不临”“无诸横病”满足众生衣食住行之需,身心健康安稳之态。才能安心修道。若一直活在贫苦疾病中,一直面临生活的重创,难有喘息,难以安稳自心,则会不断活在忧恐、不安、忧虑当中,进而对因果修行也会产生怀疑,自身修道也难以安心,易生怯弱退却之心。那么地藏菩萨就是善安慰者,能够让一切初学者、求大乘者不生怯弱之心,除却生活乃至修道之种种障碍,可坚固道心,使令现得安隐,向道之心念念不退:“汝以道力,拥护是人,渐修无上,勿令退失。

地藏菩萨是除障尊,有“除诸障碍”之特德,如经云:“恶业消灭”“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可息止众生种种衰败,不如意之事。可避灾除难攘凶。可令浮萍般漂浮不定的怯弱众生,皆能无畏勇悍地站立于厚重的大地之上,无所畏惧、心向阳光。纵有暂时的失意退却,还能奋起向道,正是其“菩提不退”的誓愿助力,如盲者之拄杖,辅于众生走向漫漫坎坷荆棘之路。以坚固有力的步伐,终能走出人生种种困境,迈向更为坚定、宽广、光明的向道之路。

同时,让心怀善愿梦想之人,令种种善愿皆满足——“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使众生在生命的旅途中,所求遂意,有求皆从,心满意足,常有满足、获得、喜悦与幸福之感,尽显生命的荣耀与繁华。

这是地藏菩萨的特德,也契合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性情况。能如大地之安稳,众生薄福善根者,如漂浮茫海中仅存一孤舟的漂泊者。而地藏菩萨的特德,能让众生安稳地站在大地上,由人间现世之安稳——“诸横消灭”,达至命运轮回之安稳——“业道永除”,不生怯弱心,不生畏惧心,不再漂泊。坦荡无畏、豪迈坚定、不怯弱地迈向自己的向道之路,这是地藏菩萨的殊胜特德,让众生不在彷徨,心向大海,春暖花开,从容踏遍千山万水,前路光景无量,繁花似锦,直抵安稳解脱之境。


譬诸商人所采宝渚,是能生长善根良田,《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二者、善果日增,《地藏菩萨本愿经》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当济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长忆念,增长守护忆念,增长寿命,增长身体,增长无病,增长色力,增长名闻,增长资具,增长亲友,增长弟子,增长净戒,增长多闻,增长慧舍,增长妙定,增长安忍,增长方便,增长觉分圣谛光明,增长趣入大乘正道,增长法明,增长成熟有情,增长大慈大悲,增长一切白法,增长妙称遍满三界,增长法雨普润三界,增长一切大地精气滋味,增长一切众生精气善作事业,增长正法精气善行,增长智慧光明,增长六到彼岸妙行,增长五眼,增长灌顶,增长生天涅槃,所谓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我于过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亲承受持此陀罗尼,能令增长一切白法,增长一切种子、根须、芽茎、枝叶、华果、药谷、精气滋味,增长雨泽,增长有益地水火风,增长喜乐,增长财宝,增长胜力,增长一切受用资具。此陀罗尼,能令一切智慧猛利,破烦恼贼。”即说咒曰:
  “谶蒱(一) 谶蒱(二) 谶谶蒱(三) 阿迦舍谶蒱(四) 缚羯洛谶蒱(五) 菴跋洛谶蒱(六) 筏罗谶蒱(七) 伐折洛谶蒱(八) 阿路迦谶蒱(九) 萏摩谶蒱(十) 萨帝(丁簸切)摩谶蒱(十一) 萨帝(丁簸切)昵(泥吉切)诃罗谶蒱(十二) 毗婆(缚迦切)路迦插婆谶蒱(十三) 邬波睒摩谶蒱(十四) 奈野娜谶蒱(十五) 钵刺惹三牟底(都异切)刺拏谶蒱(十六) 刹拏谶蒱(十七) 毗湿婆(缚迦切)梨夜谶蒱(十八) 舍萨多腊婆(缚迦切)谶蒱(十九) 毗挜(汪贺切)荼素(上声)吒(知戒切)(二十) 莫醯隶(二十一) 萏谜(二十二) 睒谜(二十三) 斫羯洛细(二十四) 斫羯洛沬四隶(二十五) 厕(初几切)隶(二十六) 諀﹝匹里切﹞隶(二十七) 揭刺婆跋罗伐刺帝(二十八) [户+欠](许矣切)隶(二十九) 钵腊薜(三十) 钵刺遮啰饭怛泥(去声)(三十一) 曷刺怛泥(去声)(三十二) 播啰(三十三) 遮遮遮遮(三十四) [户+欠](同上)隶(三十五) 弭隶(三十六) 黳羯他(三十七) 托契(三十八) 托龋卢(三十九) 闼隶(四十) 闼隶(四十一) 弭隶(四十二) 磨绽﹝徒界切﹞(四十三) 瘅绽﹝徒界切﹞(四十四) 矩隶(四十五) 弭隶(四十六) 盎矩之多毗(四十七) 遏[口+梨](四十八) 祁(上声)[口+梨](四十九) 波啰祁(上声)[口+梨](五十) 矩吒苫沫隶(五十一) 敦祇(葵计切)(五十二) 敦祇(五十三) 敦具隶(五十四) 浒卢(五十五) 浒卢(五十六) 浒卢(五十七) 矩卢窣都弭隶(五十八) 弭[口+李]第(五十九) 弥[口+李]绽(徒界切)(六十) 叛荼陀(六十一) 喝(诃葛切)罗(六十二) [户+欠](许矣切)梨(六十三) 浒卢(六十四) 浒鲁卢(六十五) 
  “善说能净诸有尘,善说能净斗诤劫,
   善说能净浊恶意,善说能净浊大种,
   善说能净浊恶味,善说能净浊恶气,
   善说能满诸希望,善说能成诸稼穑,
   善说能令一切佛,如来世尊所加护,
   善说又能令一切,菩萨加护而随喜。
  “世尊,如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记明咒总持章句,我于过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亲承受持此陀罗尼,能令增长一切白法,广说乃至增长一切受用资具。大德世尊,此陀罗尼,普能济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长忆念,广说乃至增长一切受用资具。此陀罗尼,能令世尊甘露圣教,炽然久住,利益安乐三界众生。”《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感言:地藏菩萨博德深厚,有如大地般孕育生长万物之特德,长养众生诸善根,把持众生善业种子而不断滋养增长,令得“善果日增”“善果日臻”。地藏菩萨特德,如沃土大地,具有对众生种种的生长增荣性。滋养众生种种殊妙种子不断茁壮繁盛。增长如器界物质层面的寿命、康健、色力、名闻、资具等,亦有如增长种种众生修道之圣德,如妙定、安稳、多闻、境界、慧舍等善德。

地藏菩萨是福德尊。其中“藏”有孕育、富饶、包容、厚载、恒长之德性。犹如肥沃大地,滋养众生奔向万物富饶,不仅有世间物质层面的增益,还有增长众生种种大悲善法,出世间向道的种种优良品性,令其善果日增,德心渐荣。这就是地藏菩萨的滋养众生特德——从外界物饶(衣食丰足)到心地富饶(饶慈愍心)。

而人与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我们有句老话就是“土生土长”。我们站立生活于大地上,衣食皆从大地而来,食物从土中生长,衣服原料亦取自土地。土地是众生生命的根基,满众生之所需:“衣食丰溢”土地就是众生的母亲,护佑众生之安稳:“疾疫不临”“离水火灾““无盗贼厄““诸横消灭”“出入神护”。大地具有宽厚的德行:无论好坏美丑、无论净秽,皆无分别心,毫无怨言宽厚无私地承载、依托一切有情万物,用自己的精气滋养生长众生一切所需而自无所求。能容万物,亦生万物。 

娑婆众生土生土长,生于斯地,长于斯地,与大地因缘感情格外亲密。而地藏菩萨便有大地般的特德。与娑婆众生因缘深厚紧密,如经云:“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对娑婆众生的呵护、救济与利益感应非常,如经云:“虽复普游一切刹土,常起功业,而于五浊恶世化益偏厚,亦依本愿力所熏习故,及因众生应受化业故也。”“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地藏之“地”,即具大地之德;“藏”,即含地中无量宝藏,有“土地丰壤”之德性,可生长满足众生“衣食丰溢”所需。亦喻我们心地上的种种宝藏,驱散众生贪嗔痴种种烦恼,显发自身本具的佛性,开启内在种种殊妙功德,渐渐引导众生“毕竟成佛。”

所以地藏菩萨的特德,便有富饶众生的功德特德、增长滋养众生善根的特性,能修补众生生命中的种种缺痕与枯萎。而生命中的爱和情感,更多源自于家庭,因此地藏菩萨特德之“眷属欢乐”“家宅永安”,能令家庭幸福安稳,而这幸福安稳的家庭,正是我们生命情感的重要依托与根基,能不断修补生命中的缺痕和枯萎,让每个人的生命如傲然的植物一般,生机盎然、不断生长、硕果累累。使众生内心不再感到贫苦、迷茫和失措,转而富饶荣盛、自己的生命变得青翠盎然、繁华生长,达至“厚德载物”之境。因外在物质的富饶亦喻示着心德的日渐增长,如经所云:“饶慈愍心”让自己的心德慈愍富饶,让我们以爱为底色活于世间,使生命重焕生机盎然,令众生得生命荣盛之境,如春暖花开、欣欣向荣。



增长大慈大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地藏菩萨本愿经》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互相乖违,兴诸斗诤,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舍毒害心,共相和穆,欢喜忍受,展转悔愧,慈心相向,随其所应,安置生天涅槃之道。《地藏菩萨本愿经》


感言:学佛者,不修心则枉为学佛。凶残暴横之人,可能是往昔不断习作嗔恨习气,不断造作嗔恨业力致使今生嗔隆难息,如可能因往昔杀生之业,令众生恐惧嗔恨,今生循业报复,以致自身嗔恼不安,恒以凶狠之心面对世界。那么地藏菩萨就有让这种凶狠残暴者能够升起心性慈悯的特德,常言道“心不转,命运如何转呢?”每一次凶狠之心转为慈悲之心,都是自身命运向美好喜乐的一次转航。  如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

正如师尊往昔堕入地狱,正因为此,对那些地狱受刑罚苦难者生起一心慈悯之心,愿代受其苦。反而因此这慈悯之心得以往生妙乐之天,脱离百劫地狱之苦;天帝昔时被阿修罗众所追捕,因护持鸟子这一念慈心,反而得以脱离追伐之险,有惊无险、得以逢凶化吉。每一次对外界的善意和悲悯,都是自己命运的一种转向。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即是因果,只有纯粹的希望每个众生都能免苦喜乐起来。每次这种心念升起,其实都是在弥补修补自己的人生镜像缺痕。自身若贪嗔痴所造恶业,便会召感地狱狱卒般凶狠无情之镜像;若心怀慈悲善意,则能召感天界善妙美好之镜像。可见,自己的人生剧本与镜像画面,皆由自身的心行所召感。

慈者即是众生佛性。如是佛性久为烦恼之所覆蔽故,令众生不得睹见。佛性即慈,慈即如来。”地藏菩萨的殊胜特德,增长众生慈悲之心,实则就是帮助众生显发本具的佛性,转贪嗔痴之毒心为慈悲之心,转轮回之染心为解脱之净心。转心的过程,即是转变众生命运的过程,也是引导愚迷众生趋向无上解脱之路的过程。生起慈悲,既转命运,亦向解脱。



照失道者犹如明炬,
除烦恼热如月清凉,如无足者所得车乘,如远涉者所备资粮,如迷方者所逢示导,《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十者、多遇圣因。《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集圣上因,《地藏菩萨本愿经》

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地藏菩萨本愿经》

 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地藏菩萨本愿经》



感言:人的轮回命运的走向,往往因刹那间的因缘导致人生充满不同的去向:一个人若听信邪见而不断杀生,其人生便会走向疾病短寿的去向;一个人若因遇见善知识、听闻善法,止恶向善,其人生便会走向脱离三途苦、往生妙乐天的走向。因圣缘之契机,供养诸佛,种植善根,冥冥之中也早就了未来的解脱之善缘。这在人的轮回命运中,最重要的便是能够趋向解脱、脱离恶苦的圣缘。

地藏菩萨便有这样的功德特德,能够以种种方便善巧,为行者安置种种解脱圣妙宝藏,助其不断聚集趋向解脱的圣妙因缘——“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不仅可得获得增上无上乐,更促使其人生发生骤然变化,辗转向上,脱离五浊之苦,走向人生正途与喜乐。因此,因缘中最殊胜者,便是这种解脱因缘,这正是地藏菩萨的特德。


地藏菩萨百千万劫恒长关照一切迷失众生,不厌其烦,愿力不退,慈悲无尽——“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具有导正的特德:“照失道者犹如明炬“"如迷方者所逢示导"能以善巧方便引其归向正途正道,能不断匡正众生的命运走向。即便暂时迷心失错,一旦得逢善导,便能归正自己的命运正途,这便是轮回路上的最佳宝藏。

我们处于六道轮回这一宏大“游戏”之中,时而精进,时而懈怠,时而痴迷,时而明智。而地藏菩萨仿佛是这“游戏”外的关照者,又慈悲以身入局,开创六道游戏账号,倒驾慈航,在我们即将失错之时给予正途指引。正如地藏菩萨百千万次救度,我们却如执迷不悟的“囚徒”,纵使如母亲般百般呵护教导,盼其早日脱离轮回之“狱”,而劣子却仍顽性不改、屡屡犯错,又重回困境。如经云:“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


由此可见,我们需以自力加上菩萨救度的他力,两者相济,方能达成真正的救赎。我们既要依托地藏菩萨及诸佛菩萨尊者的加持,也要依靠自身的救赎之力,止恶向善,当断恶习修善习,向德向道。唯有自力与他力结合,方能
不再重蹈堕入恶趣的覆辙,实现真正的救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10-20 19:12 , Processed in 0.11694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