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49|回复: 4

发起菩提心,即便没有其余功德,也称为菩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发表于 2025-1-2 08: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jian 于 2025-1-2 09:25 编辑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
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石破碎了,但是能映蔽一切胜妙的金庄严具,也不舍弃金刚宝石的名称,并且能遣除一切贫穷。
这是举破碎金刚宝石为喻。“金刚宝石”即佛经中讲的金刚,也就是钻石。金刚是一切物质中硬度最大的,现代科学也说钻石是目前发现的一切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可以攻破其他物质,自己很难被攻破。金刚宝石价值昂贵,即便破碎了也极有价值,下面讲具有三个特点:映蔽他物、不舍名称和遣除贫穷。
“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它能映蔽一切胜妙的金庄严具。“金庄严具”即以金打造的庄严器具,比如金手镯、金耳环、金璎珞等。“胜妙”是极其殊胜,黄金是极贵重之物,因此极其胜妙。“映蔽”,藏文的原意是指光明方面被胜伏,比如烛光被日光映蔽,白天日光强烈,超胜烛光,就将其胜伏而覆盖,令其不明显。佛经中常说“映蔽”,也是这一含义,此处是表达金刚宝石价值超胜一切金庄严具,后来就用“映蔽”表达超胜、胜伏的意思。
金刚宝石即便破碎,也超胜一切金庄严具。这在现代也是成立的,钻石的价值极高,即便是破裂的钻石,价值也超过黄金。虽然黄金极其殊胜,在世间也是稀有妙宝,但相比钻石来讲还是不足,破碎的钻石价值超过黄金。
“不弃舍金刚宝名”,也不会舍弃金刚宝石的名称。宝石虽然破碎了,但还称为金刚宝石,并且价值连城。第一点是讲它超过黄金,第二点是讲即便破碎也不失金刚宝石的名称。
“亦能遣除一切贫穷”,也能遣除一切贫穷。金刚宝石极其昂贵,虽然破裂也还是价值连城,少少破碎的金刚宝就可以遣除贫穷,令人富有,具有这种功能。
这是以比喻的特点显明法的特点,非常善巧,这样在意义上就容易得解。下面讲意义。
【“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
善男子,像这样发起一切智心的金刚宝石,纵然远离修习,也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的金庄严具,也不舍弃菩萨的名称,并能遣除一切生死贫穷。
这段是显明意义,将以上比喻对应到意义上,以法喻合说的方式做显示。要看到金刚宝石比喻菩提心,破碎喻指未作修习。
“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如是”是如以上比喻所说,“一切智心”是一切种智之心,即求证一切种智的心,也就是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对菩提发起求证的心,菩提的根本在于一切种智,所以菩提心又说为一切智心。当然等起是为了利益众生,所谓“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是菩提心的圆满德相,但名称上体现的德相是愿成证菩提,所谓“菩提心”或“一切智心”都是就成证菩提这一分来立名的,看不出利益有情的德相。虽看不出,但是包含于其中。因为名称要简洁,不可能体现所有德相,一般都就一分德相来立名。而菩提的关键在于证得一切智,所以就取求证菩提的德相说为“菩提心”,又可说为“一切智心”。发起了菩提心的金刚宝石,这是将菩提心譬喻为金刚宝石,显示其价值连城、极其稀贵。
“纵离修习”,纵然远离了修习。发起菩提心后没有修持菩萨万行,只发心不修行。这当然是过失,本来发心后应当修持菩萨万行,如果不修,那发心就成了一种空口承诺,有严重不足,比喻中说为“破碎”。虽然是金刚宝石,可惜破碎了,这代表有不足;同样,虽然发起了菩提心的金刚宝石,这非常好,可是不修菩萨行就有严重缺陷,好比宝石破碎了。
虽然不修行,还是极为殊胜,下面讲它具有三种特法,与比喻的三种特法对应:映蔽声缘功德、不舍菩萨名称、遣除生死贫穷。
“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但却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的金庄严具。这里将声闻缘觉的功德说为金庄严具,我们知道黄金虽然不如金刚宝石,但也很宝贵;同样,声闻独觉所证功德也极其稀贵,世间难有。生死凡夫根本无从希冀声缘的功德,凡夫都没有获证,一旦获证就成为圣者,长揖生死,所以声缘功德在世间中是极其稀贵的,就像金庄严具一样。虽然稀有,相比大乘功德就微不足道了。发了菩提心,即便没有修菩萨行,也超胜声缘一切功德,这就是映蔽声缘功德。就像金刚宝石,即便破碎,也超胜极殊胜的金庄严具。
由此确实能了解菩提心的功德,难思难量,即便唯有发心,什么都没做,已经超胜无学位的声缘果。修证小乘解脱道,即便获得无学果位,成为阿罗汉或独觉,其一切功德都无法与一个发起菩提心的人相较。只发起菩提心,还没有修持菩萨行海,这在大乘是刚入门,初学者,功德已经超胜声缘所证一切功德,由此看出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要欢喜趣入大乘。
“亦不弃舍菩萨之名”,也不会舍弃菩萨的名称。因为有菩提心,即便没有修菩萨行,也能获得菩萨之名而不舍。只有舍弃菩提心才会舍离菩萨之名,现在具有菩提心,即便什么都没做,还可以称为菩萨。就像金刚宝石虽然破碎了,也还是不舍金刚宝名,还称为金刚宝石。此处主要是取这一点说明只要有菩提心,没有其他功德也称为菩萨。
“能除一切生死贫穷”,能遣除一切生死中的贫穷。一个有菩提心的人,能像娑罗树一般出生无尽安乐果报,遣除一切生死衰败。就像破碎的金刚宝石能遣除一切贫穷一样,只要有菩提心,即便没有其他功德,也足以遣除生死贫穷。
发心后不具其余功德也有这三种特法,与以上比喻的三法对应,可以对照了解。从此教证不难明了,只要有发心,即便没有其余功德,也是菩萨。下面宗大师点明此关要。
【此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此经是说虽然没有学习菩萨的殊胜大行,但只要有菩提心,便称为菩萨。
这是点出以上教证的关键,由此不难说明大乘入门是菩提心,只要有菩提心,其他不用管,就称为菩萨而入于大乘。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6

主题

795

帖子

11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730
发表于 2025-1-3 11:49: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3 13: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有菩提心,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从体会中产生了。


产生什么呢?


你所作所为就是让众生获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饭、晚上睡觉,一切的行为都要想着众生,就像新媳妇过门之后,会经常考虑怎么样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一样。若能如此,那说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

所以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应该可以观察得出来,用不着去问别人。



我以前也举过一些例子,就像一个人特别爱财,白天晚上都在想着自己的生意,甚至做梦也会梦到赚一大笔钱。

如果我们想着众生也能这样,这就是体会上的菩提心。

我认识一个搞生意的人,他对事业非常执著,本来很喜欢睡懒觉,但为了自己的事业,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门
利益众生若把这种行为转移到利他上面来,凡是众生的事情,就不顾一切去做,那这个人肯定具有菩提心。
在座的有些道友,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但体会上的菩提心有没有呢?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
假如随时随地一直想着众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没什么更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别人说你没有菩提心,实际上你也是具足的。
反之,倘若你只是道理上会讲“《现观庄严论》和《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具足两个条件一一缘众生和缘Fo果”,但心里没有众生的话,那也没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对身边所接触的众生一定会负责任的。

就像这里所说,自己会在别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别人有点不高兴,自己就会很伤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快乐,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0: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么知道你有进步呢?不管修什么法门,我们只看结果:你的心越来越调柔、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慈悲,你修行上路了,你方法正确;如果你修很多功课,但是你心烦恼依旧、自私依旧,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相依旧,那你就不是在借相修心,你叫做积集善业!

但是我们要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也积集善业,魔王,他没有积集善业,他得果获报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大的神通力来干扰修行人?他的神通力从什么地方来?是从布施、持八关斋戒,那做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大众师,但是他不懂借相修心的道理。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观念──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如果你真正用功的人,你开始进入到佛的相状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受到佛的心,你也要慢慢出现佛心。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是以相状为下手,但是最后是以心态来做总结!就是说:最后的结果,你的心态必须跟佛心是相应的,那我们说你这个人修行正确了,上路了,进步多少是时间的问题了。

一个人修行上了路,就不用害怕了,你今天拜佛拜得少,那只是懈怠,在高速公路休息站休息一下,没关系,可以再继续走,起码你是上路了;我们最怕就是一个人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头,那就糟糕了。

~~~ 净界法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0: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法机缘:以「出离心」来说,当然要有生活上的基本条件,但对顺缘如果不好好运用,就会成障碍,那些你可以马上得到快感和暂时愉悦的东西,可能成为你修持本觉的障碍。什么东西都调到刚刚好才要修,那你可能永远没有禅修的时候,完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不要让自己卡在立即的舒适感里。

一开始,你可能有点抗拒,要让自己习惯,45分钟不喝咖啡不会死吧,不开窗不会死吧--暂时把那些都丢开吧,「发生就发生,不发生就不发生,管它的!」,就这样只专注在自己的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5:53 , Processed in 0.1250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