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03|回复: 2

皈依僧宝 僧宝是什么?是指一个僧人么?是一回事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3 04:4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16

    主题

    1254

    帖子

    6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123
    发表于 2022-12-12 10: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福智无边 于 2022-12-12 14:11 编辑

    僧,既僧伽,既僧团!
    僧宝,有两种,圣僧宝,僧团宝。

    “僧人”与三宝中的“僧宝”是一回事吗?

    并非一回事。

    (一)佛、法、僧的‘僧’指四个比丘以上的僧团,至少要有四个比丘。

    (二)‘僧’和‘僧人’不一样,‘僧’指集体、僧团(僧伽),‘僧人’指个体。在僧人中,又分‘圣僧’和‘凡僧’两类。‘圣僧’指见道以上的僧人,‘凡僧’指从入道到加行道位的僧人。还有戒性纯真的真僧和戒性有瑕的相僧之别。作为供养、求戒、求法对象的僧人,凡是僧团和具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都是僧,都可以,但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 ,是指见道以上的圣僧。见道以下僧人,无资格称‘僧宝’ 。如果是凡夫僧,要四个人以上的僧团才称为僧宝。这个概念不能混淆。
      备注:【僧伽】 略称僧。意译为和、众。乃和合之意,故又称和合众、和合僧、海众(众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为喻,而称海众)。四人、五人乃至二十人以上,方可称为僧。唐代道宣律师认为构成僧伽须有二种条件:(一)理和,即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种,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见道】又作见谛道、见谛。为修行之阶位。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为三道。即指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照其理之修行阶位。见道以前者为凡夫,入见道以后则为圣者。其次,见道后更对具体之事相反复加以修习之位,即是修道,与见道合称有学道。相对于此,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果、无学地,意指既入究极之最高悟境,而达于已无所学之位。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贤、四善根等之准备修行(七方便)为始者,能生无漏智,而趋入见道。大乘则以初地为入见道,故称菩萨之初地为见道,第二地以上为修道,至第十地与佛果方可称无学道。

      【加行道】乃加功力进修之道。为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后无间道而趣向涅槃之道。与唯识五位中之加行位相同,即“见道”之前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载,经由加行道可生起其后之无间道。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大四五·二八二下):“加行者,加功用行,欣求断道。”[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成唯识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九、俱舍论卷二十一]

      【正学女】 为出家五众之一。又作学法女、学戒女、式叉摩那尼、式叉尼。意为在学法中之尼众。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四尼众别行篇载,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于受具足戒之前二年期间,别学三种法:(一)受持淫、盗、杀、妄等四重禁戒。(二)不犯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等六法。(三)修学一切比丘尼应具足之戒行。于此期间,查验有无胎孕,并试行真固与否。此时期之沙弥尼即称正学女。

      【凡夫】略称凡。指平凡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者,均称凡夫。故是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僧”的意义,“僧宝”不是以个人为“宝”
    身为出家人,很多人对“僧”的意义不大了解。
      出家人如果对“僧”的意义都不了解,没有标准、没有方向,那怎么能走好自己的出家之路、怎么去要求自己呢?其次,如果对僧的素质高低、对僧团的管理运作都不了解,就会影响到对自己的认知、定位,会让自己处于茫然无知的状态。
      所以,我们应该重点来了解“僧”的意义。身为出家人,对于自己以后的道路该怎么走,应该先从“僧”的意义上了解,然后再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找到一些目标、方向。
      首先,说明“僧”的意义。僧,很多人都理解成“我个人就是僧人,我就是出家人”,这是从单纯简单的个人行为、身份来看,其实僧的意义本身并不是这样的。
      所谓“僧”,是“僧伽”的简称。有些地方办“僧伽班”,意指针对出家人办的班。“僧伽”,翻译成中文,就是“和合众”的意思。“众”是大众,不是个人;“僧”是一个集体,所以称为“僧团”。佛、法、僧称为“三宝”,比如“僧宝”,它不是以个人为“宝”,它是以整个僧团为“宝”。
      “和合众”这个词的关键是“和合”,佛门的团队、大众,是和合的团队,不同于世间的团队。世间团队里会有名利之争,很难和谐。僧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合,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出家的用心、最终求道之路,都完全一样。
      所以,“僧”不是单纯指的一个人,不是个人就能称为“僧”。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里面有一段文字,就专门讲到“僧”的意义,专门讲到什么叫“僧伽”:
    僧伽,秦言,众。
      “秦言”,指“僧伽”这个词是在秦国时由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称为“众”,是大众的“众”,人数众多的“众”,跟我们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多比丘”即很多比丘,说明“僧伽”的身份是明确指受了戒的出家人,沙弥还不具备称为“僧”的资格,还不是“僧”。“僧”一定是受过大戒的。我们先不谈修证、不谈个人的行为怎么样,最起码从身份讲,要具备比丘身份,或者比丘尼身份,才能称为“僧”,称为“僧宝”。
      “多比丘一处和合”,“一处”就是在一个地方,这就是团队的意思,大家共住在一个地方,称为“僧伽”。“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四个以上称为“多”。僧团,必须是一个团队,只有两三个人,就不足以称为团队。一个人住山,就不能称为僧团,没有僧团,很多事情根本就做不了。
      蕅益大师早期有一段时间想弘扬戒律,就开始讲戒。讲戒期间,多的时候十几个人来听,慢慢就只有五六个人,再慢慢地还剩两三个人,最后就没人听了。他讲戒很多年,几乎每次都是人越来越少,有的人病了、有的离开了、有的往生了。他曾经发愿要弘扬戒律、振兴佛教,最后看到这种情形,就放弃这个想法了。
      因为僧要弘扬戒律,要建立如法的僧团,最少要四个人。而且这四个都要是持戒清净的人,不是随便凑数的。只有持戒清净的僧人,才能来推行、兴隆戒律,所以弘扬戒律非常难。
      为什么在东土律宗是发展最迟缓的一个宗派?有它的原因:第一,持戒本身比较难;第二,能持戒的人很少;第三,持戒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更少。有些人也有持戒,但是各居一方。至少要有四个清净如法的比丘,才能如法行使僧事,比如安居,羯磨,授戒等。
      授戒当然还不止是四个人,就要有更多人了,要求大量的比丘僧、比丘尼僧。这就说明,“僧”的意义是一个团队,至少四人以上。
      《大智度论》有比喻说明:
    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
      大树聚集一起,才称为“丛林”。一棵树,不名为林。比如一棵两千年的古树,树再大也不足以称为林。这样的树如果很多、成片,就可以称为森林了。古代寺院称为“丛林”,就是来自这个比喻,所以古代寺院都叫“大丛林”,大丛林里聚集的都是修行人。个人持戒再好、修行再好,都不足以称为“林”。
      既要个体成为大树,也要集体成为森林,才跟“僧团”的意义吻合。比丘僧称为“大僧”,“大僧”聚集在一起,才能称为“僧团”。“僧团”,严格讲就是持戒清净的比丘僧聚集在一起,这样的“僧宝”,才能真正地跟佛法并列,称为“僧伽三宝”。
      一个比丘实际上是不称为“僧”的,当然也就没有僧团了。所以,僧团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由个体和合共住,形成僧团,称为“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3 04:4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16

    主题

    1254

    帖子

    6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123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0: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智无边 于 2022-12-12 12:06 编辑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3 04:4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16

    主题

    1254

    帖子

    6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123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1: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智无边 于 2022-12-12 12:06 编辑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9 21:48 , Processed in 0.1238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