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03|回复: 0

禪修的理論與實踐 性廣法師教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11-9-25 00: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這是我從法界衛星佛教台看到的節目, 心裏很歡喜就趕緊去請了一套. 每天有空就看, 覺得若是有心學習禪修,  或者想知道禪修是怎麼一回事,  我是很推薦大家能夠去請一套看看.  

    我的感覺是我們學佛的知識常常是這邊聽一點,  那邊看一點, 東拼西湊好像有一點心得.  但是看了這個由學術觀點而提出禪修的理論與實踐技巧的DVD之後, 心中肯定就是善知識.  這個講座分四十二集, 內容從聲聞的四禪八定開始, 進而講觀慧的修行, 最後進入大乗禪法的禪波羅蜜與般若波羅蜜.  每個步驟都引經據典,  比較定學與慧學的差別與依定生慧的關係, 大乗禪法與聲聞禪法的異同.  對於正確禪修知見的建立實在是很珍貴的法寶.

    以下我是將第三十八集的字幕抄下來,  目地是讓大家稍微一覽內容.  由於是口述的方式,  所以大家在看的時候,  可能要想像一下講述者的口氣才不會有不通暢的感覺.
    [註: 這邊所說的導師是指印順導師]


    三十八集

    聲聞禪法的觀慧要處理的,  如果對一個修行者來說, 他只將修行原理掌握就好. 但是畢竟禪法在世間的流傳, 產生諸多歷史中的事實, 跟傳承的事實, 這是在研究與整理禪法不能夠不去處理的問題.  



    P297 有關禪法分流的學理分析. 第一個就是基本禪觀原則是甚麼? 在佛法不共世間, 其實是聲聞的觀慧之學已經是不共世間的特質了. 所以這裡談到的就是”以慧說定”, 就是說, 依觀慧成就所立的種種三昧, 它的關鍵是: 隨觀想所緣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定法. 因為它不偏於定. 三昧不是修定,  所以怎麼能夠只偏於定呢? 但是它卻是依定才能夠做觀, 所以三昧是在定中而成. 但是 是觀甚麼的三昧? 三昧是依觀慧而得名.

    上面是讓大家了解安立名相的原則.


    一個提醒: 修”無我, 無我所”的觀慧,  此事不定,  或有得涅槃,  或有不得涅槃. 關鍵在哪裡? 是不是耽於禪定! 不耽於定樂,  走向慧解脫. 若是耽於定樂, 其實修慧還是會變成修定, 所以我們掌握原理要了解.

    第二個指出定慧綜合與定慧差別. 佛法當然重視依慧明定, 以入勝義空觀的禪修精神, 但是導師也指出,  從”雜阿含經” “中阿含經”兩個來互相對比, 幾經可以看到佛教界對於定慧修持有不同的傾向. 雜阿含經重視觀慧, 所以大部分就直接進入觀門的說明, 所以對於禪定並沒有特別明確的解說. 但是”中阿含”是對治眾生的煩惱, 所以對於能幫助離欲的禪定,  做了很多的說明,  做了很多的處理. 所以導師的分析是: “雜阿含”是重在真慧的體悟,  而且是相互融通. 所謂”相互融通”是指 定慧融通,  而且是以慧為主. “中阿含經”是做組織的說明,  多說四禪, 八定,  九次第定, 而且著重在禪定的漸離上.


    以上這些說明是很犀利的分別,  很多禪修的人都不了解個中道理,  只知實修, 但對於禪修整個體系卻沒掌握到.


    總結: 大乘經中的種種深定, 種種三昧, 是繼承”雜阿含經”重視慧悟, 而定慧互融的風格而產生的. 那麼薩婆多部, 聲聞慢慢走入部派, 重視次第而定慧分流,  說禪定則分四禪八定, 所以有關於定慧差別, 次第井然的風格, 也可以在”清淨道論”中看到. 如在定學方面, 不論所緣為勝解作意, 真實作意, 或不淨觀, 淨觀, 通通歸納為四十種業處, 來修四禪八定. 說慧學也就將所有三處緣起等所緣,  皆納入修學次第, 以求循序漸進完成五清淨, 十六階的觀智.

    這種次第井然的修行方式非常好, 在說明, 解說, 修學, 學習上很好用功. 但是要知道在”雜阿含經”中並沒有弄得這麼複雜.  但是從這裡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傾向, 北傳的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中所重視的還是觀慧, 禪修對於所緣能淨惑障,  順向正理的重點性掌握. 然後直接趨入觀慧. 它不做層次分明的, 次地的安立跟解析. 甚至三十七道品, 本來也只是應機說法幾個道品, 但是到了”惧舍論” 以後, 甚至分成哪一個階段要修四念處,  哪一個階段要修四正斷, 哪一個階段要修四神足,  其實沒有那樣僵化. 這是學風不同,  但是不要走偏鋒,  重融貫的到後來不知次第, 次第嚴明的走到後來支離破碎.



    四界差別 :

    前提是定力越深,  觀察的對象就明顯. 甚至到定力深時, 小小的地大相你都可以找得到. 所以在禪定中一下子觀四大是比較辛苦的, 我們可以用安般念先練習幾天, 再回過頭來觀內身. 把四大十二相找出來. 依找馬上就有. 甚至可以同時觀十二相. 你的色身是哪一個?  沒有呀!  你的色身是十二特質的加總,  缺一不可. [也沒有離開這十二個特質之外,  還有一個常存不變的佛性][這句話有問題]



    火大的兩個特質: 熱與冷.

    推動, 硬, 粗, 重, 支持, 軟, 滑, 輕, 熱與冷. 這十二個特性都是直接從觸覺當中得知的. 問題是水大相, 流動跟黏這兩種特質. 只能夠依據前面十個特質觀察中進一步得知. 比較麻煩, 比較慢. 一般是前面十個特質觀到後, 再進一步觀水大相.



    P292  大乘佛法

    菩薩所發的是上品菩提, 菩薩跟聲聞一樣, 也見到三界輪迴,  輪迴生死的苦難, 但是未能自度,  先度人? 菩薩於此初發心. 因為不忍眾生苦發大悲心, 所以說修行以利他為先. 所以聲聞與菩薩的差別, 前者種解脫,  後者重度生. 重自己的解脫, 所以是自立. 菩薩重度生,  就是利他. 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聲聞行人再未解脫之前, 厭離心太深, 所以不太注重修學利他的功德. 但不是完全喔.  在證悟以後, 論利他也不過是隨緣行化. 就是不積極利他. 聲聞行者太專注自己,  對於外界常常容易忽視. 他的所緣不在眾生,  只是在自己身上.



    菩薩在解脫自利之前, 著重慈悲的利他行. 爾後隨法空慧的漸行漸深, 更是進一步的能夠發揮般若利生的大用.

    當然大乘菩薩道一下手就是發菩提心, 以大悲心為首, 不是先發出離心. 有的學派是講先發出離心, 修到完成以後是聖位菩薩, 之後才來度眾生.

    無論他是為人為獸, 不知道為什麼, 有菩薩心情的眾生, 他在每一個人生的記憶裡面都是以利他為主. 從這裡是以大悲心為出發, 慢慢就養成慈悲的串習, 所以從凡夫直入菩薩.



    怎麼度?  一開始願意以慈悲心幫助眾生.



    聖位菩薩與凡夫菩薩



    依三心而行六度:  大乘佛法 菩薩發心的綱領

    講大乘佛法時講發心,  但在聲聞就是發出離心, 大乘佛法是要發菩提心.  所以先做幾個菩薩道的綱領: 第一個. 依三心而行六度萬行的綱領. 第二個P302 學行菩薩而尊重聲聞, 闡揚空議而不廢事行. 根據這兩個, 我們才可以第一講禪定波羅蜜, 第二講般若波羅蜜.



    依三心而行六度萬行 :  

    [大般若波羅蜜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上首, 無所得為方便.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這是成佛的無上訣, 也是菩薩行的志向.  也就是佛弟子以悲智圓滿的大覺大解脫, 這是成佛為目標.  從因地而言, 這是自尊自增上的意志, 從果德來說,  這是圓滿佛果的妙智功德. 進一步而言, 眾生的意欲都以自我為中心,  而向外無限的貪染跟渴求. 聲聞是以無貪而得心離欲, 以無嗔而離慢, 以無癡而得解脫, 所以無貪, 無嗔, 無癡. 但是這是偏於自得自足的, 可是菩薩發菩提心是以悲心跟智慧為主. 悲心跟智慧是怎麼樣? 把願, 欲淨化, 本來”欲”是求自己得, 但是他是轉化為大覺, 而勇于趨求的菩薩道.


    所以我們可以簡單這樣講, 就是說 願欲也可以傾向於不好,  想要得到這個,  想要得到那個. 但是如果願欲於成佛,  這"欲"是淨化的. 想要修學佛法, 沒有善法欲是不可能的. 今天如果沒有一股動力拖著你, 沒有想得到善法的慾望,  沒有這種欲望,  你不可能排除一切因緣來做一件事. 這個願欲是淨化的.



    大悲為上首: 大悲心是菩薩行的動機, 聲聞是源自身苦, 菩薩是緣眾生苦.  是將得樂離苦的世間情感加以淨化跟昇華,  迴向自, 迴向他,  回自向他而能離苦得樂. 所以經典中說: 菩薩但從大悲生, 不從於善生. 不從出離心生.  以慈悲為本, 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進至自利利他的究極圓滿, 這是菩薩行的心髓.



    無所得為方便: 這可以說是行菩薩道的善巧,  也就是技巧. 眾生向來多為營求自我私欲而煩惱無已. 不但自己不得自在, 利他也懷藏雜染, 盤算自己如何積功享福,  積功累德, 這種積功累德的心世人天報. 聲聞雖然體悟不取一切,  無所得的空慧, 但偏向空寂, 不再努力勤求自利利他, 所以無所得到這裡反為障礙. 但是菩薩雖然同見空性, 但是更於緣起幻有中不捨眾生. 所以悲願徹髓, 養求佛道, 俯化眾生. 能無為而為法空慧而利益眾生. 成為利他行的大方便.



    這裡再提一個觀念,:  其實我們慢慢到後來感覺到在紛動擾攘的世間, 你剛始要學靜坐, 要學定, 要學慧, 剛開始時心都靜不下來,  這原理很簡單, 以修定來講, 以安般念為所緣, 跑掉了,  抓回來, 跑掉了,  抓回來,….慢慢的, 安靜了,  好舒服啊….頭也不見了,  身體也不見了, 通通不見了, 好舒服啊. 所以禪修剛開始很苦,  那是甚麼呢? 其實就是教你甚麼都不要做, 可是你苦 就是在於你甚麼都想做! 一次一次地回來, 一次一次地回來, 這是你不習慣.


    另外一個觀念,   有些人修行,  他的觀念如果是錯的話 很麻煩. 例如:  有些人看書,  看看就不耐煩了,  好吧,  那就念佛.  念佛不耐煩,  好, 那我靜坐. 很危險喔!  在三個小時當中,  又看書, 又念佛, 又靜坐. 關鍵在哪裡? 我們曾提及修禪定的時候,  心要如自己的意, 如果你規定自己看一小時的書, 等你看了三十分鐘,  就一直看錶, 此時,  你就說那沒關係,  我來念佛吧. 這個時候,  其實還只是順著你的性子.  這種狀況下,  你的修行一直在換所緣, 你的心不平安,  才會一直換所緣.  靜坐吧!   不然來拜佛好了. 你只安慰自己說我今天都在修行. 但是你的心沒有能力,  沒有力量.  一件事情想要做多久就做多久. 想要做就做到底.   那你這樣子的修行方法是失敗的. 在禪堂禪修中,  坐兩個小時就一定是兩個小時,  即是你不耐煩,  或者很舒服,  兩個小時就是兩個小時,  不可以厭煩而放棄或是沉迷而不捨. 有的是一直在換所緣, 騙自己說是在修行,  這是錯的,  這還是放逸.



    在禪堂中一次一次地回來, 一次一次地回來, 過了三天到五天,  慢慢的習慣了, 你的心已經放棄掙扎了. 此時心靜下來了, 你會覺得很喜歡.  為什麼呢? 你甚麼事都不用做嘛,  很舒服的.   其實等到你的心習慣於安靜以後, 人生最難的事情是甚麼? 在每一個關鍵要做決策, 這時無所得也好, 禪定也好, 無所得的觀慧也好, 不做甚麼,  只做觀察, 緣生緣滅,  幻生幻滅, 得根本智. 這個還是簡單的. 如何恆順眾生的需求, 以無我的愛心, 慈悲心與智慧, 讓每一個眾生皆滿願, 如果說菩薩度眾生的話,  這是無所得方便. 可以說是屬於後得智.


    所以菩薩之難不是難在禪堂修觀作觀慧,  不是難在禪堂裡面能入定.  難是難在哪裡? 難在你能入世服務眾生,  服侍眾生, 能夠讓眾生每個人都能夠妥妥貼貼歡歡喜喜. 這比禪修正會更難.  所以聲聞的無所得,  要利生反而是障礙.


    菩薩能不為聲聞厭離心之所拘礙, 不為人天增上心之所雜染, 可以為救濟一切而精勤行綜合人天善法, 所以布施, 持戒, 忍辱, 與聲聞乘行, 禪定, 智慧的六波羅蜜而無染無求. 這個不是以無所得為方便, 並一切智智為目標,  是絕對辦不到的事情.  


    菩薩以三心為本的修持, 稱為波羅蜜多. “於事成辦, 亦明報彼岸”. 當然有種種波羅蜜多, 甚至在聲聞法中也有十波羅蜜, 但是大乘”因得果名”, 菩薩行即名為”波羅蜜多”.

    P302 學行菩薩而尊重聲聞,  闡揚空議而不廢事行. 大乗要義是以悲心實踐為原則, 闡明般若空義與菩薩廣行. 少說仰信的, 不要說佛有甚麼大境界, 大菩薩有甚麼神妙的境界.  講來講去, 為什麼?  我們是要學做菩薩,  又不是求菩薩來救我們. 所以講仰信的大菩薩敬業, 那是修到後來, 為了要渡眾生, 自然具足要成就大菩薩們的種種福德智慧功德.  但是在凡夫就講應當學, 應當修, 應當斷, 應當證的.這樣子比較實在. 而且以悲心實踐為最重要的原則.


    接下來講到學行菩薩而尊重聲聞------

    在大乘禪法中, 印順導師導師主張對於傳統的聲聞定學, 從”依下起上,  依上攝下”的三乘共學觀點, 認為這個也是菩薩行人所當修學的禪法, 甚至從初期大乘經義裡面,  指出菩薩自修與授人之禪波蘿蜜的內容, 比如說四禪, 四無量, 四空定, 都是聲聞定法.  在觀慧部分, 如四念處, 八正道, 乃至三十七道品, 三三昧, 都是同於聲聞道品. [引經證] 在般若經裡面, 菩薩摩訶薩常行禪那波羅蜜, 以方便力斷眾生愛結, 安立眾生於四禪,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四念處, 乃至八聖道分, 空, 無相, 無作三昧.  – 這些不是前面所講的聲聞道品嗎?


    "自行”自己做自己修, 甚至也教人修. 不但自作,  不但教人做,  而且還讚嘆禪那波羅蜜法, 亦歡喜讚嘆行禪那波羅蜜者. 自入初禪, 教人入初禪, 讚嘆初禪法, 亦歡喜讚嘆入初禪者, 二禪, 三禪, 四蟬亦如是. 自入四無量,  教人入四無量, 亦歡喜讚嘆行四無量行者, 乃至四空定, 三三昧, 八背捨, 九次第定.  若菩薩摩訶薩行出世間,  行禪那波羅密, 而禪那不可得…, 關鍵在於甚麼呢? 那就是菩薩依聲聞禪法而與薩婆若心(菩提心)相應, 展現了雖入禪而不為禪力所拘的方便力.  這是不廢基礎而更深化的菩薩禪那波羅蜜. [引經證] “云何名禪那波羅蜜? 須菩提,  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 自以方便入諸禪, 不隨禪生, “  這意思是不為禪力所拘.  不隨禪生, 亦教他令入諸禪, 以無所得故,  是名菩薩摩訶薩禪.


    所以導師認為大乘佛法的本意不拒絕聲聞,  甚至可以貫通大乘禪定與空慧.  聲聞行人亦可以迴入大乘.



    所以在”成佛之道”裡面有講入菩薩乘的兩條路,  直入, 迴入.  我們現在講直入, 為什麼? 因為我們現在就是人身嘛(凡夫),  迴入就是入聲聞乘位的聖者. 但是這樣的學理, 到底是一乘究竟還是三乘究竟? 這是另外一個大的主題, 不在此探究. 但是這是佛教發展的過程中, 一個很重要的論題. [三乘究竟說, 還是一乘究竟說]



    如果有發出離心, 願意修聲聞行者, 當然前面所講的四禪八定,  四空定等等都要修學, 這個甚至是通人天的人天法. 同時聲聞的觀慧也要修學.

    但是如果有發菩提心的人, 願意行菩薩道者, 這些也是要修的,  而且這是基礎. 那麼, 也不是因為修四禪八定種種三乘共學的聲聞觀慧, 就是說他們在學小乘. 這樣的指控實在是莫名其妙, 甚至是對於法義不了解的. 所以我們應當學.



    講到這裡,  我們做了一些基本知見的介紹. 底下就講禪波羅蜜跟般若般羅密.



    在禪波羅蜜這邊, 從兩方面. 第一個是從研究成果,  第二個是以實修為進徑.

    從研究成果是這樣的, 因為我們在修學大乘禪法的時候, 我們要掌握一個原則, 就是說大乘之所以興起, 絕對有歷史背景的. 其實聲聞佛教在印度本土發展的幾百年, 為什麼到後來開展出大乘佛法? 聲聞真的是有所不足!  不但是教義本身走入支離破碎, 走入一些微細的法相分別, 再來就是說對於當時的眾生, 希望能夠回應世間對於佛教的要求, 一些悲心深澈的佛弟子們也認為說老是著重自己, 這個也不能深體佛陀度生的本懷. 所以從幾個層面開始, 開展出大乘的氣象出來. 這些是屬於歷史上的事實.


    大乘波羅蜜有幾個特色:

    第一個. 大乗重於無所依處的禪定.

    第二個. 以”本性清淨” 跟”本性平等"來表示禪法.

    第三個. 三昧是菩薩定法的名稱. 所以在聲聞還講四禪八定, 到了菩薩不講四禪八定,  雖然他還是要學, 但是問題重點的關鍵在於菩薩是以入世利生, 所以種種三昧的成就,  其實就是利生的成就. 在利生當中完成自利. 所以三昧是菩薩定法的名稱. 到了大乗禪法不再講四禪八定了, 在經典中很少看到了,  都是甚麼三昧,  甚麼三昧,..., 諸多三昧.

    第四個. 菩薩是不偏重靜坐, 而於行住坐臥中修習三昧. 如果有人說在行住坐臥中還能夠得定, 那就錯了! 定要入安止,  是絕對動不了的. 如果一個人走路時, 路要走的好,  注意力要專心走路. 如果一邊走路, 一邊修安班納或身念處,  走路時愈專心修,  路就愈走不下去. 路走得很好,  四平八穩的,  你就知道注意力在身上的比較少,  在外面的境界比較多. 所以菩薩第一個以利生,  第二個他不在靜坐中修.  當然心等持.  怎麼能得安止定呢?  所以他不偏重靜坐,  在行住坐臥中修習三昧.

    第五個. 印順導師在講大乗禪法時是依大乘瑜伽行派所說,  以明禪波羅蜜進徑. 這個不依"中論", 不依"大智度論". 這一個是開菩薩的深觀,  一個是開菩薩的廣行.  而有關於次第昇進的禪法,  還是瑜伽行派說的比較多, 說的比較完整.  但是他跟聲聞禪法的進徑, 易經有所不同了.

    以上是大乗禪波羅蜜的要項.


    P303_304  大乗重於無所依處的禪定.  所謂無所依處是怎麼樣? 是菩薩入禪定的時候,  離四識住處, 不依地, 水, 火, 風, 空, 識, 不依今後世,  如是入定,  都無所依. 是菩薩入禪,  其心愛樂,  為欲入於無上解脫定故, 所以菩薩修行禪定, 願令一切眾生得度. 所以菩薩修學禪定是為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 他不是為修定而修定.


    "入如是定,  都無解脫" 這是甚麼意思?  是不依色,受, 想, 行, 識,  不依地, 水, 火, 風, 空, 識, 不依三世所得的無所依禪, 無所依處定___無所得.  那麼這"無所依處禪"是怎麼樣呢? 它還是有根本的,  同於"雜阿含經"中,  佛為先陀迦旃延所說的真實禪, 裡面有相同的意境, P221 在"雜阿含經"中, 大乗入無所依處禪, 這就是真實禪.______比丘修如是禪, 不依地, 水, 火, 風, 空, 識, 無所有,  非想非非想而修禪等等,  是不是有相同的意境? 所以這是有所本的. 只是說大乗的智慧跟深觀更要想去掌握住,  它不在支離破碎上去處理依識, 依色, 依不淨色,  依淨色來入禪的問題, 它一下手的理路是很高的.


    第二個. 依本性清淨,  本性平等來表示禪法.  [引經證]  思惟禪定志向,  無所應行, 不以禪行等於本無(真如),  而以正受(三摩缽底). 於本淨法而致平等, 等一切人則致平等….等等.   這是怎麼樣? 一切本淨,  如如不二, 諸法本淨, 等無有色,  不以三昧所行如應心而不住內, 亦不起遊外,  識無所住等等.  這是如如不二,  體悟本淨而平等, 是與般若相應的禪定. 在經中常講,  如此本淨,  平等的三摩缽底, 更勝於二乘禪法與諸神通.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 大乗禪法的一個傾向就是說,  所謂本性清淨,  多少有一點用這種比喻的, 比喻的意境來講.  當然在禪定中, 一片的清淨, 一片的光明, 心一片的等持, 這難道不就是清淨嗎? 但是這個清淨不是一切染污的本, 染污不是客,  清淨不是本. 它只是從禪的離欲, 從禪的無染當中來說而已.  這兩個分別要弄清楚.  不弄清楚的話,  就會本性清淨了, 就一滑就滑入另外一個"真如本心"的歧途上了.


    第三個.  三昧是菩薩定法的名稱.  初期阿含經雖尋中阿含經重視四禪, 並依部派佛教傳出六波羅蜜, 而稱為禪波羅蜜. 但是導師也指出大乗禪定更重於三昧, 三昧是平等心,  本來是禪定的特質之一, 所以三昧本是禪定.  但是"阿含經"中,  三昧隨觀想內容而立名. 但是這個觀想是要依定力而扶持的, 那它當然要有三昧力.



    所以"阿含經"跟"般若經"等等之間禪法的關係是:

    如"雜阿含經"中,  直多長者說有四種三昧, 無量,  無相,  無所有, 空三昧. 約無我無我所說,  可以說是同一的.   

    到了"大智度論"裡面,  就有分析到三三昧同緣一實相,  三法印即是一實相義. 可以說就是這一解說的引申.

    以上是學理的分析,  它的經證可以看大乗經.  諸菩薩們修禪波羅蜜的時候都是在修三昧. 這與通泛的禪波羅蜜不同, 而是專以某一三昧為主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三昧經典在大乗經中非常多, 可見三昧在大乗經中的地位.


    但是問題是,  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說,  就禪法的循序漸進,  不貪求僥倖而言, 一下乘就修三昧,  對於次第增上的學程不能有所成就. 一下子就要等持? 不相信, 大家如果有禪修經驗就知道, 你對於禪心的進徑, 每一個階次不了解, 一下子覺得輕鬆,  一下子覺得濁重, 一下子覺得安靜,  一下子覺得躁動, 這個時候你是抓不住的. 比如說,  以大乗甚深首楞嚴三昧為例,  這是要十地菩薩才能修的,  它本來是要漸漸學習,  漸漸深入, 是有次第性的.  不是少少學習就可以得. 如果有人見經上所說: "菩薩成就三昧,  所有廣大無礙的大用. " 就想直下這樣的修學, 雖然可以成立玄妙的理論,  修持卻不得不另求易行. 那就是怎樣呢?  走入念佛.



    這些是歷史中的事實,  你們之所以覺得生疏,  是因為大乗經看得少. 現在把這個原理跟你們提醒了後, 以後你們有因緣看大乗經,  老是看菩薩修甚麼三昧, 那個菩薩修甚麼三昧,  簡直眼花撩亂,  那就是每一個修學的法門, 是一門深入,  以某一個三昧為主,  專門為主.  他不像在聲聞禪法中以定心的次第昇進為主, 所以三昧是以一個所緣,  接下來的淺深次第就開始不太分的清了.  當然這所流弊,  以後會講.


    各位同學以後翻大乗經,  就會看到好多好多種的三昧,  有時候其實是分不清淺深次第.  那麼在聲聞禪法中的定學是那麼的清楚,  就是在禪修中尋伺還有的,  一定都在未到地定. 而三昧其實是怎麼樣?  如果純粹從禪定的前身來講, 三昧其實是很淺的. 但是問題在於說:  那個淺是甚麼的淺?  如果說是以安止定近行定來講,  當然三昧是淺的.  但是問題在大乗的禪觀,  第一是以大悲心為首. 他要利益眾生,  所以它一個三昧是一門深入, 第二個是有甚深的法空慧作為扶持的, 所以這個時候根本不著重在定力的___"(沒有觀慧,  沒有悲心, 而是一下子慢慢跑入, 從近行定入安止定, 慢慢循序,  從色界禪入無色界禪.)”三昧不是在強調定力的深淺, 所以在"首楞嚴三昧"中, 如幻如化,  觀海音,  觀甚麼, 為什麼會有那種三昧境界呢? 他會強調到比聲聞還深, 那其實是加上了悲心跟甚深的觀慧.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衡量標準.


    所以一下子就修三昧,  有時候很難得成就.  "很難得成就"__ 不是大乗三昧之所以不行,  而是你不太能分別定慧的淺深次第, 不能夠分別定的依次生定, 所以你要一下手就修三昧, 會產生不知道次第. 不知道循序漸進的困難所產生模糊成一團.



    這些都是歷史的事實, 這些在真正處理禪學思想的時候, 這些都要處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3 11:04 , Processed in 0.1087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