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04|回复: 0

《南无大乘法华经》学习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0 20:3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23

    主题

    404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7570
    发表于 2011-6-12 15: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敬礼天人大导师  三身一体释迦尊
     三世五佛章门中  兴世演说一乘主
     证明法华多宝佛  十方分身诸如来
     乃至尽空法界海  常住世雄及分身
     稽首妙法莲华经  八万十二诸圣教
     诸佛护念大宝藏  利乐无际难测典
     归命文殊弥勒等  八万大士法王子
     地涌千界诸萨埵  八十万亿那由他
     妙音观音普贤等  发誓弘经菩萨众
     满分五眼咸照世  普现色身示同尘
     身子迦叶目连等  万亿声闻真佛子
     自界他方不可量  权实一切受化众
     我撰经典护法城  哀愍覆护愿加威
     法灯不断长夜照  迷者因此得佛慧
     释迦如来末法中  一闻法华随喜者
     三世罪障悉消尽  三生决定入正位
     唯愿妙法久住世  流通十方诸刹土
     诸同遇者生庆幸  世世恒闻能修行
     乃至见闻赞毁者  顺逆俱证无生忍
     粗言软语归一义  不相违背至真际 

    【编按】 佛教经典如汗牛充栋,皓首穷经也未必能探究其中堂奥;对初学者来说,佛教经典更是一门难懂的大学问,因此大都慑于艰深而裹足不前,望经止步。有鉴于此,笔者拜参诸方大德名师著作,搜集重整,将透过此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作导读,冀望读者大众能充份享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法喜。笔者谨以愚诚,祈求诸方大德不吝指正,是所至祷。

    【名称】
    《法华经》全名为《妙法莲华经》,梵名Saddharmapundarika-sutra,共7卷,28品,6万9千余字,后秦鸠摩罗什大师译,经号262,收录于《大正藏》第9册。

    梵文Saddharma,中译为「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Pundarika意译为「莲华」,以莲华为喻,比喻经典之洁白清净完美。Sutra译「经」,故此经之全名为《妙法莲华经》。

    【渊源】
    《法华经》是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初期经典之一。《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慢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 (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

    本经是在西北印度成立,最初经典并非如今日所见完整的一大部,而是像《华严经》一样逐渐形成,次第结集增品编辑而成。「序品」、「方便品」、「譬喻品」相继成立;其次,「见宝塔品」、「劝持品」成立,接著是「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如来神力品」。较后再加入「分别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其中,「见宝塔品」可被认为是反映了菩萨团体以佛塔为信仰中心。「寿量品」则反映了菩萨们的佛陀观 —— 将佛陀视为体现了永恒生命者,佛是久远实成的佛,寿命无量。

    「提婆达多品」是最后加进去的,为强调流通本经的功德,即使像提婆达多这样犯了五无间罪的大恶人,由于往昔将《法华经》传给因地修行的释尊,由此功德,也能被授记成佛。由此可见,经典的成立,除了受到当时思想界的影响之外,与当时的地域、文化、社会、风俗习惯,也有息息相关之处。

    【内容大意】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2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思想界蕴酿而生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3乘为1乘(佛乘)。以「声闻」、「缘觉」2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中心思想所在,于佛教思想史上占有关键性的重要地位。

    《法华经》各品内容大意如下:
    第1序品: 是本经的总序,佛说无量义经后,入无量义处三昧,天上降下种种华,佛的眉间白毫放大光明。弥勒疑问,文殊答过去诸佛欲宣说法华经前,必现此瑞相。暗示佛说此经之殊胜处有别于他经,唤起大众的注意。

    第2方便品: 此品与寿量品,是形成法华经的2大中心,为本经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称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佛说诸佛究竟了知诸法实相——「十如是」。为令声闻、缘觉为理想的二乘人,断苦缚,得涅槃,佛以方便力,分说三乘之教,自此所说者才是佛的真实之教。5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唱唯一大事,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实无三乘。

    第3譬喻品: 自此品开始到第9「授学无人记品」为止的7个品,是将方便品里所说的进一步以譬喻及因缘说明。本品说明舍利弗最先领解佛意,故被授记为华光如来。佛将三界譬喻为火宅,将3乘喻为「羊、鹿、牛三车」,将一佛乘喻为「第一的大白牛车」,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车一车」之喻,显示「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的深义。

    第4信解品: 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目犍连,于上品领解佛意。佛更说「长者穷子」喻,佛喻为大慈悲的长者,3乘譬喻为穷子,导出「于一乘道,随宜说三」的结论。
    第5药草喻品: 佛应4人之请,更以「三草二木」将人天2乘譬喻为大、中、小的药草,将上根、下根的菩萨喻为大树和小树,将佛的平等大慧譬喻为一味的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长短诸种草木,悉受一味之雨的润泽成长,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众生。

    第6授记品: 授大迦叶等4人记。
    第7化城喻品: 先说大通智胜佛时16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后成佛。次说「化城喻」,3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慧。
    第8五百弟子授记品: 富楼那为上首,5百弟子皆得受记。次说「击珠喻」,5百弟子虽都怀有佛种,但未开悟,由烦恼覆藏,如衣里藏有宝珠,但因不知,故处于穷困之境。
    第9授学无学人记品: 阿难、罗侯罗为上首。
    第10法师品: 佛在世或灭度后,凡随喜听闻法华经者均授予成佛的记别。又举出修行、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的「五种法师」和供养本经的「十种供养」的功德。说谤法者之罪,并说凿井喻。

    第11见宝塔品: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皆是真实。释迦如来,以神力,3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第12提婆达多品: 说如来往昔求法,师事阿私仙得闻妙法。又授提婆达多成佛记。文殊入龙宫说法华经,8岁龙女闻经,即身成佛,证明于通法华经之功德广大。
    第13劝持品: 药王、大乐说和2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5百阿罗汉及学无学8千人,以及80万亿那由他的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
    第14安乐行品: 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愿4安乐行,并以不轻易授予的转轮圣王髻中明珠来譬喻佛不易讲说经中最尊最胜的法华经。
    第15从地涌出品: 6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来?此为寿量品佛开显「久远实成」的序曲。
    第16如来寿量品: 释尊说明「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而其中间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现。又说「佛寿的长远」、「佛身的常住」。以良医之譬喻说明为救众生而示现方便。佛实际上是「常在灵鹫山」、「常住说此法」,为使众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现灭度。此品旨在说明佛「寿命之无量」、「教化之无量」、「慈悲之无量」及「救济之无量」。

    第17分别功德品: 说明与会者闻法获益之多,和5品弟子功德。
    第18随喜功德品: 是继续分别功德品所说者,说明随喜听闻讲述此经的功德广大。
    第19法师功德品: 明5种法师的功德,得六根清净神通力。
    第20常不轻菩萨品: 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第21如来神力品: 出广长舌,放毛孔光。今以此神力,为嘱付灭后传此经,结要地说此经功德。此经所在之处就是道场,诸佛在此处成道、转法轮,并在此处涅槃。
    第22嘱累品: 此品为对诸菩萨「总付嘱」,3摩众菩萨顶而嘱付之。
    第23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此品开始到第28的劝发品,详说佛灭后弘此经的必要及弘经的功德。本品举出药王菩萨过去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臂供养,以报答听日月净明德佛讲法华经之恩。

    第24妙音菩萨品: 叙述变现34身,说法华经的妙音菩萨,从东方净光庄严国来到灵鹫山,礼拜释尊及多宝佛塔,以显宣说法华经的重要价值。
    第2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无尽意菩萨请问,佛为说14无畏,32应,种种功德。
    第26陀罗尼品: 菩萨及天神等,各各说咒护持受持法华者。
    第27妙庄严王本事品: 说明药王、药上2菩萨的过去本事,为净藏、净眼2王子,劝父母归依其师云雷音王佛,使他们成为听法华经的大善知识的因缘,以显示遇佛、听法华经之难得。

    第28普贤菩萨劝发品: 佛为普贤说佛灭度后得法华经的4个方法。普贤发愿护持法华经者,并惩罚诽谤此经者。
    《法华经》为把握佛陀的真精神,采用了偈颂、譬喻等,赞叹永恒的佛陀(久远实成之佛),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由于行文顺畅,词藻优美,在佛教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是古来流布最广的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0 20:3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23

    主题

    404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757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5: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阐述法华要义,悟入佛法真理
    法华经的地位与价值
    ◎永本
    法华经的思想特征之一,是对人间的肯定,更由人间去实践、完成佛道的理想,在宗教实践上是最有价值的。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佛陀所说的经典、教义、是对机说法,皆具有其价值与影响。要勉强论法华经的地位,只有从中。。国佛教对经典理解方式的教相判释来谈。要评法华经的价值,也许可由其出现的原因及宗教实践来窥视吧!

    一、法华经出现的原因
      释尊入灭后百年顷,一味和合的教团,因弟子的性格不同,对戒律的看法不一,遂分裂成重传统保守的上座部和思想开放的大众部。渐渐地,各部派都极端发展整备自己的教学,遂形成二十部派的部派佛教。在此情况下,教理的精致、深研对出家僧团是有意义的;相反地,释尊救济众生的本怀却疏远了;但对在家信众而言,释尊的精神是永远存续于心中的。
      因此,在家教团竖立救济的旗帜,自称为大乘,贬求自我解脱涅盘、不顾大众的出家教团为小乘。纪元前一世纪左右,出现了对抗出家教团的初期大乘经典。出家教团予以严厉非难「大乘非佛说」,为了对应此说并弹呵败种的小乘(二乘)而出现的即是《维摩经》。所以,在纪元前一、二世纪左右成立的法华经,内容上可说是融合出家与在家对立的经典。
      法华经的前半,对被贬的败种二乘,佛陀看做根机未熟者,给予善巧方便授记出家教团的二乘能成佛;后半广说以在家教团为主的菩萨,普遍实践久远本佛的救济活动,且强调受持法华经的功德。
      对于出家、在家对立的思想,法华经以统一的立场,开显「方便即真实」,显现思想宽容的精神,即保证人人能成佛的人间平等精神,来诠释佛陀教诲缘起中道,否定四性阶级之真意。法华经出现之时代思想意义,可见一般。

    二、从教相判释来看法华经
      在印度由于因应时代潮流而次第成立新的经典。但在中。。国,由于传来的经典,先后顺序不同,有先成立后传入,有先传入是后成立的,在见有经典就翻译的情况下,对于经典思想内容的配列,教相判释就成为学者的哲学见解之表明了。
      有名的南三北七的教相判释,其结论是以《华严经》的真理纯一为最初,《涅盘经》的真理永恒性为最终,以《法华经》为两者之间的桥梁,也即是《法华经》是所有思想的综合,并且是《涅盘经》接棒之最后经典q。
      《华严经》是说「真理纯一性」,被视为佛陀证悟当下所证的境界,《涅盘经》是「永恒性真理」的圣典,《法华经》是「真理统一性」;对此《华严》故说是顿教,涅盘、法华是渐教,其中,以《法华》为万善同归教,以《涅盘》为常住教。
      但天台大师,却以《法华经》为最后且最极致,将《涅盘经》视为《法华经》的附属经典。因为天台智者大师致力于佛教形态的统一及体系的树立,遂将统一性真理的法华经,安置于最后的极尊位称之为经王,并创立天台独有的判教系统。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骨、《大智度论》为指南、《涅盘经》为扶疏,《大品般若》为观法,创立天台教学的基础,诚是智者大师伟大卓见。智者大师依《法华经》而立的教相论,依着如来教化、教育的立场,阐明佛陀引导众生一代幽玄之教,主张《法华经》是「实」、是「本」、是「妙」,余经是「迹」、是「粗」。更从权、实两方面剖析,从实开权,由权证实成为天台教观一致的思想体系。天台大师更体会《法华经》中佛陀的慈悲,涉及过去诸佛所说契经的判释,提出「根性、化导、师弟」三种教相,是以一切众生皆成佛为最终理想。「化导始终不始终相」是实现此理想的凭据,「根性融不融相」乃平等摄化为主旨,「师弟远近不远近相」是实施进佛世界的方式,也是佛陀实权并施的代表,此三种教相,皆是显示《法华经》是纯圆之经,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经。由此可知,《法华经》在天台宗之重要地位了。

    三、从菩萨思想、实践来看
      法华经
      法华经的经题的Pundarika是人间中白莲华的菩萨,也就是不执不着般若空观菩萨行的实践者之意味。依此可得知,法华经是菩萨行的实践之教。依菩萨思想来看法华经的话,从〈序品第一至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是菩萨意识的确立,从〈法师品第十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菩萨行的实践方法,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分别功德前半〉,是释迦久远菩萨行的意识显示,从〈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后半至嘱累品第廿二〉是久远菩萨行之修持,从〈药王菩萨本事品第廿三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廿八〉是菩萨行实践的实例。

    (一)菩萨意识的确立
      〈序品〉中东方八国土,有菩萨行的种种,这些相即是法华经菩萨思想的萌芽。〈方便品〉开三显一的宣言,强调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及八种成佛的记别、万善成佛的思想,这种扩大新的菩萨意识,也强烈形成菩萨意识的确立。〈譬喻品〉、〈信解品〉、〈药草喻品〉、有声闻的授记及三车火宅喻、长者穷子喻、药草喻,是声闻转换成菩萨的意识劝导,更于〈化城喻品〉托大通智胜如来,肯定声闻的宿世因缘,即是成佛求证觉的修行。同样地,〈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菩萨意识觉醒的方法。

    (二)菩萨的实践方法
      在〈法师品〉说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五种法师,特别「为一人乃至说一句法华经,当知是人为如来使、如来所遗、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法师之行,重视解说外,有弘经三轨的衣、座、室三轨的行法e。〈见宝塔品〉用象征方式来表现「能于此娑婆国土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安乐行品〉四安乐行r乃对初发心菩萨细心考虑,在觉悟上必须要注意之困难性。

    (三)久远菩萨意识的确立
      有关久成释尊的行菩萨道,在〈如来寿量品〉长行中,「我本行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是永远菩萨道的考虑。从本化地涌菩萨的出现,乃菩萨的自觉,即人间人们自觉的问题。释迦的寿命无量,说久远实成,可见久远释迦不是静止的佛,是现实中不尽的菩萨行,是永远生命的脉动。而经中所提的上行菩萨等是表示释迦菩萨的因行。又佛「每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入无上道,速得成就佛身」之愿,更是向久远持续的菩萨行迈进的菩萨意识希求。

    (四)久远菩萨行之修持
      作为久远菩萨的行法,从〈分别功德品〉后半的一念信解、略解言趣、广为他说、深信观成等在世四信,至初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灭后五品,是以五种法师为支柱,而为久远菩萨的行法,是被注目的教示。

    (五)菩萨行实践的实例
      从〈药王本事品〉以下各品菩萨皆具其威德的强调,也以五种法师为解说基础。〈本事品〉药王自己牺牲的实践;〈妙音品〉妙音菩萨理想的现实化;〈普门品〉观音大悲普门示现;〈陀罗尼品〉药王、勇施等是法华经的守护者;〈庄严主品〉药王、药上是身近者的教化,华德是方法的指导者,〈普贤〉是真理的实践者。以上诸品内容,都在宣说行五种法师者之种种功德t。
      法华经的菩萨道是不分在家、出家的,强调一切众生皆是菩萨,只要发起菩萨誓愿,是其最究竟理想的解脱道。在佛陀无边的誓愿上,与众生共同建设净土,尤其不染污泥的莲华,如同菩萨行者,于烦恼中不为所染,在娑婆中完成其净土的理想一般。《妙法莲华经》真是菩萨模范的圣典。

    四、法华经的人间性格
      构成人间的因素,不外乎凡夫、众生、烦恼、五欲等相;佛教教团组成的成员,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出家僧众与在家净信男女。法华经中佛陀说法、度化的对象,也依以上所说,予以教化。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法师品第十)
      又文殊师利…有受持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安乐行品第十四)
      对于世间凡庸之人,佛陀也不舍弃,方便度脱。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巅倒,实在而言灭。(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对于在人间希求解脱的僧众,古来皆称为二乘根性的声闻、缘觉,亦是人间类型的共通特质。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知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  速出三界,见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譬喻品第三)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在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弗乘(譬喻品第三)
      而法华经的目的是要一切众生,在现实的娑婆世界,即能转烦恼为菩提,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而能发此心志向佛道的人,即称为菩萨。依经文记述: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譬喻品第三)
      人间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救济众生亦是佛出世的理由,〈方便品第二〉: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得清净出现于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由此可信解,要达到佛的境地理想是修行在人间的菩萨才有希望。而这些人间的菩萨是「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的风范。
      又法华经的菩萨,可分为他方来的迹化菩萨及本地的本化菩萨。迹化的菩萨是迹佛来教化菩萨之意,即是历史上受尊敬的释尊,以此为媒介显出〈寿量品〉中久远实成的本佛。
      尔时他化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立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此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此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经文所示的本化菩萨是与历史上具色身的释尊是相通的,此乃在人间修行的本化菩萨也。佛陀欲令法久住娑婆世界弘法的誓愿,而制止他方菩萨的好意。久远本佛的士有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等为代表的地涌菩萨。而本化的地涌菩萨之上首「上行」,即表示释尊的因行,地涌菩萨们正是求正觉修行的释迦菩萨的普遍化。
      所以,本化的地涌菩萨出现,是希望在人间要发心志趣佛道的菩萨们自觉的表征。〈如来神力品〉佛对于在娑婆世界的地涌菩萨,以五种法师付嘱,以传承佛的正法。佛陀重视人间修行完成佛道的重要性,以地涌菩萨作为一切菩萨法之付托,法华经的人间性格是极其明显的。

    结 语
      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是大乘佛教的究极目标,经中所言的修行道,也是强调一切众生能成佛之道。大乘经典之一的法华经,众生能成佛之道是其中心思想。佛灭后,法华经的唱导,即是对法华经的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作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之行。法华经更以对众生的宽容、救济情怀,显现佛陀的大慈悲来竖立其菩萨道实践的地位;本化的地涌菩萨,在现实活动中,是实践法华经在社会布教的使命。《法华经》不尽的菩萨行,是绝对的菩萨行,是法身慧命的成长与存续。《法华游意》言:问佛何故说妙法华经?佛答:﹁欲为菩萨说诸菩萨行也。﹂

    注释:
    1.《天台思想》田村芳朗、梅原猛〈对谈〉第234页华宇出版社 1988
    2.〈法华经菩萨思想的分科〉名细贺央 中央学术研究所纪要第9号 1978
    3.入如来室,穿如来衣,坐如来之座。如来之室指大慈悲,如来之衣指柔和忍辱,如来之座指一切法空。
    4.四安乐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安乐,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心安乐故能行。详释请参阅《法华经?安乐行品》
    5.参阅注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0 20:3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23

    主题

    404

    帖子

    8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757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5: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持《法华经》,普贤菩萨随护左右,亲闻世尊说法,命终得千佛授手上升兜率亲近弥勒菩萨
    ...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吉遮、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
           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鸠舍隶檀陀修陀隶修陀隶修陀罗婆底佛驮波膻祢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萨婆婆沙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祇僧伽波伽地帝隶阿惰僧伽兜略阿罗帝婆罗帝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萨婆萨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帝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1:57 , Processed in 0.1031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