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85|回复: 2

金刚经学习体会----反照其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3 11:4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95

    主题

    199

    帖子

    189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355
    发表于 2016-10-22 10: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参加“普光明藏法”的菩萨都是什么境界呢?
    原文开头就交代了: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于真妙藏寂然宴息。虽现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诸有勉济众生。平等教诲志常贤善。平等怜愍心无染着。能令自他莫不清净。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上面每一句都是相与无相之间的辩证统一,不住两边,有相而不住相,互不妨碍,圆融一体


    普光明藏经开头,菩萨的境界就是金刚经境界,仔细体会下:行,而不住;相,而不受。比如,“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对与不对皆是二边,形成对抗,互不相容;不相违反,即是统一无二,圆融无碍,行一切善法。于真俗门洞达无碍,真与俗皆是洞达,透彻,不相为障碍。


    如果金刚经讲的是不住相,从幻化进入如来实体,那么普光明藏法即是对金刚经的具体应用之一,如果金刚经讲的是空性般若,那么普光明藏法 讲得是“真俗无碍”的一真法界实相。


    如来现所觉了:无有少法是如来觉。何以故?如来觉者无所觉故。善男子,一切法无生是如来觉。一切法无灭是如来觉。一切法离二边是如来觉。一切法不实是如来觉。善男子,诸业自性是如来觉。一切法从因缘生,是如来觉。因缘之法犹如电光,是如来觉。以因缘故而有诸业,是如来觉。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来觉。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善男子,世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怀子故名为藏。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是法性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藏,是故名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来觉。善男子,诸法实性一味解脱,是如来觉。一味解脱是即名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相法是如来觉。云何一相?所谓诸法不来不去、非因非缘、不生不灭、无取无舍、不增不减。善男子,诸法自性本无所有不可为喻,非是文辞之所辩说。如是一法,是诸如来现所觉了


    因缘,是客观的,可如来法性可不是因缘所缚,如来法性非因非缘,因缘是生灭法,如来法性之活性体现。
    智生时反照其本:觉性升起之后,反照觉性的本来面目,根本的样子,它的根本法性是般若波罗蜜所摄受和蕴藏。


    金刚经和普光明藏经结合可能更好理解如来实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16-10-23 01:19: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23:39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00

    主题

    908

    帖子

    26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8365
    发表于 2016-10-23 0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世的菩薩用般若的智慧度化利益眾生,能令自他莫不清淨。
    菩薩能明瞭自性的體性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但在生活上,他能生活正常以調和四大,明白知道但不起分別念(無念)以自處。

    菩薩雖已永出三界,以大悲之念故不捨眾生。能以智慧為導,用低下的姿態接引眾生。故為人天福田。

    他能清楚的分別善惡的標準,他能用脫離傳統的思想模式給出明智的見解,他能知道理相與事相的差異,他能處於理事圓融而不執著於相。他能清楚知道善惡之事而不去分別,他雖已遠離生死而仍護念生死中的眾生。

    他的法身是寂然的,雖現化身但已經永離生死了。他能用有為法來利益眾生,以賢善平等的心教誨眾生,憐憫眾生,同時他能保持無染的自性。最終的目的就是自利利他,同證菩提。



    這段文章可以作為金剛經第一段的註解。一個入世的菩薩在生活中身心應如何自處,這裡作了進一步的說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05:08 , Processed in 0.1114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