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3|回复: 4

念珠線:次第簡說三身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主题

443

帖子

742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135
发表于 2025-4-29 18: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建德金刚 于 2025-4-29 19:31 编辑

末學此前即覺得“釋迦念佛”一樓有些蕪雜,最近又蒙友人蔡居士鼓勵,因而新開一樓,計劃稍系統地整理佛法,以顯教的教理爲主,到了適當的部分會討論見修配合的問題。
首先稍微解釋這個題目:"念珠線:次第簡說三身"。

在常規標題前面後增加一些修飾性的詞匯(一些情況相反,比較常規的題目是後加上的),是印、藏祖師的一種習慣,如《現觀莊嚴論·般若波羅蜜多教授》(彌勒)、《獅子吼·開許他空》、《答辯·自顯現》(米龐嘉措)。這不是説末學要造論,而是因爲“念珠線”與蔡居士有關,使得我執意要提及:
我在學生時代,家人對我學佛時冷時熱,以致在念珠線因爲磨損將斷未斷時,以我獨自的行動範圍,全然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線來修復。我試圖旁敲側擊地提及這件事,得到家人的回復卻是:“説明你和佛教的因緣要斷了,以後不要再做這种事了!”聼後我仿佛被潑了一大盆冷水,怵惕不已,於是去找我當時的同學,亦即佛教家庭的蔡居士求助。因爲處於學生時代,大家的一切似乎都與家人有關,蔡居士替我去詢問他的媽媽是否有可供替換的念珠線,他爲我得到的回復,即使只是聽他的轉述,到現在都讓我感動不已:
“她説這是好事,因爲你也是念佛的嘛。她就自己去找出一卷念珠線來給你。”
末學的希望,是所有的佛子,都能夠這樣相互關照、幫忙,即使是有不同的見解,大家也都可以和和氣氣地討論。四眾和合,佛法才會興盛,社會的和諧才有希望。

“次第”則是末學此樓的基本理念:由�m即猩���。許多很基本的概念,我們其實并不十分清楚:
《新編理路樞要之因類學》:做爲追尋佛陀步履足跡的我們,要知道什麽才是那爛陀的傳統,即使只誦一偈“皈依發心”,也需要思考什麽是我、什麽是佛。不應僅僅具備信心即爲滿足,更應該思考如何使自己具足以理路驗證佛法的能力,成爲一個二十一世紀真正的佛教徒。
大概,在我們皈依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了:我們是什麽、世界是怎麽樣的、我們該做什麽、什麽是好的。
《優婆塞戒經》:善男子!若人能受三歸依者,當知是人所得福報不可窮盡!
這即是“別時意趣”,一切的福報都由皈依而出生。

“三身”指的即是佛法了。佛身有三身說(法、報、化)、四身說(多種)。持四身說者一般屬密教,由於密教的“四印”即是與四身配合的。雖説是“佛”的三身,但三身是可以涵蓋境、行、果的。法身可以涵蓋境:
《大乘莊嚴經論》:遠離於法界,無別有貪法;是故諸佛說,貪出貪餘爾。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是故如是説,煩惱即菩提。於貪起正思,於貪得解脫;故說貪出貪,嗔痴出亦爾。
《勝鬘經》: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世尊!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
法界、法身、空、如來藏一體異名。法身具足涅槃、輪回功德。故而密教經中,有時一切如來與一切猩�峭�x詞:
《理趣釋》:”時摧一切魔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位也。
由法身如此,輪回涅槃而得成立,無所不至,是以強名爲“毗盧遮那”。
由法身如此,方可成立報身(妙觀察智)、化身(所作成智)。而報、化身之“反體”,正爲意識、五識。轉識成智,則三身能涵蓋佛法之境、行、果。此説非無據:
《金剛頂大秘密瑜伽續》(vajrashekhara,無漢譯,爲《攝真實續》釋續):猩�叹呷鐏聿兀�识��m即猩���m即佛果位,後續謂出生死師。
此樓下來的内容,應大致與《大乘經莊嚴》的討論順序一致,但不會簡單復述,末學會羼雜己意,稍作排列。故希望諸位師兄不要將此樓看作末學的“定論”,此樓僅是末學的“學習總結”,不見得如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3-5-19 09:2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

    主题

    282

    帖子

    49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542
    发表于 2025-4-29 19: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身不好阐述,佛祖说法49年,不就是在用不同的角度阐述法身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主题

    443

    帖子

    742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135
     楼主| 发表于 2025-4-30 22: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想非非想天 发表于 2025-4-29 19:48
    法身不好阐述,佛祖说法49年,不就是在用不同的角度阐述法身吗?

    是的。前人已经總結得很好:
    《吕澂佛學論著選集》:如來藏義,非楞伽獨倡,自佛説法以來,無處不説,無經不載,但以異門立說,所謂空、無生、無二,以及無自性相,如是等名,與如來藏原無差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主题

    443

    帖子

    742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135
     楼主| 发表于 2025-6-1 10: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发现此前用繁体写作的文本复制到论坛时会出现转码错误(GBK→UTF-S),多次调整无法解决,故下文,除了引文外,一概用简体。
    義智作諸義,  言句皆無垢,
    救濟苦眾生,  慈悲為性故。
    巧說方便法,  所謂最上乘,
    為發大心者,  略以五義現。
    譬如金成器,  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  譬如解文字,
    譬如開寶篋,  是各得歡喜;
    五義法莊嚴,  歡喜亦如是。
    譬如莊美質,  臨鏡生勝喜,
    妙法莊嚴已,  得喜更第一。
    譬如飲藥苦,  病差則為樂;
    住文及解義,  苦樂亦如是。
    譬如難事王,  因事得威力;
    如是難解義,  因解得法財。
    譬如見生寶,  不別則不愛;
    如是聞妙法,  不覺亦不喜。
    和《现观庄严论》一样,《大乘庄严经论》也很重视读者对读论这件事本身的意乐,只是两者吸引读者的形式不同:《现观》用对一切相智的赞叹描述,引起读者求证的意乐,进而展开论述;《大乘经庄严》则着重于论述读论之“乐”。读者经过阅读、思考,经过“开示悟入”的次第,能够理解论的“义”,而后知道原来所谓枯燥无用的论述实有“大用”,依之实行修行而生喜。
    论颂用“饮药苦”比喻“住文”,用“病差”比喻“解义”,大有深意。因为如果总是停留在“住文”的状态,而不“解义”,就会完全失去“住文”的意义,也不会因解得乐。但这说来容易,如果纯粹希望着“解义”,咬文嚼字地枯坐思考文句的“意思”,恐怕又是一件难事,由读变成考究语法,由考究语法变成考究文法,最终又变成“住文”了。末学在初学音韵学时即有这样的烦恼:音韵学的种种名词,重叠繁复,中古韵有开口合口各四等,还有重纽,上古有韵部、通转界限······这无不是极枯燥而难以记忆的东西。但却
    有一种奇妙的诀窍,末学是依以实行,最后才入门得音韵学的:寻找文本表述的“对象”。
    实际上,梵语中与“义”对译的词 artha,除了有义(意思)、利(利益、目的、作用)的意思外,还有对象的意思。梵语的一词多义,一般不是割裂地说一个词有三种意义,而是说一个词,“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示三种意义。好比汉语里的“州”(本来和“洲”是同字,而“洲”是后造的),我们可以说古人眼中天下的九个区域是“九州”,也能说“水州(洲)”,而“九州”之“州”的来源,即是在上古大水时天下九处出水的高地,民众在这九处聚集,水退后也分九处居住,故而叫做“九州”。(这是《汉书》的说法,不必纠结真假,权备一说。)这仍然是“水州(洲)”,不过是意思引申了。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说“九州”的“州”跟“水州”的“州”意思不一样,因为他们原来是一样的;但后来引申出了不同的具体用法,我们却又不能说他们这些“意义”是一样的;但这些多样的意义,是全然完备地包含在原本的、一体无可分割的意义里面的。也就是说,artha,不论翻译成义、利、对象,它的意思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具体到artha的“义”这个意思上,这就是说文本的“义”就是其“对象”,我们要想真切地把握
    文本的“义”,就是应该要去把握文本所说、所描述的“对象”。
    这原来是不用强调的东西,拿起一本说明书,所有人都知道:我们需要拿着说明书,想一想它说明的电器是什么样的,说明书说的操作是叫我们去按什么按键,或者直接跑到电器旁边比照着读;但在不那么直接的领域,好比教理、修法,或者末学前面提到的音韵学,我们总会忘记它们所说的东西是有所指的,最后把一本本经论变成空洞的名相,变成逻辑、修辞的游戏,这就好比拿着说明书认真诵读,却全然不知道它所指的操作要怎么按按键。当我们有了观察的对象之后,我们比照着经论所说的对象在我们头脑里面的印象,就可以
    比较容易的理解经论的意思,同时还有一个好处:我们能规避一些有问题的东西。
    《大般涅槃经》卷六: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这是迦叶提出的题目,佛在下文继续解释这“四依四不依”(这里就只引“依法不依人”一段了):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
    “法性”如何的问题,需要特别解释,但这无关“依法不依人”的“义”,我们把“如来常住不变”换成“眼横鼻竖”,就容易理解了:
    因为“眼横鼻竖”。如果有人说“眼竖鼻横”,这人必定不知道人脸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知道人脸是什么样子的,就不能信他所讲人脸的样子,因为那八九成是错的。按这样说,知道“眼横鼻竖”的人就可以信他所讲人脸的样子,因为这人起码见过人脸。
    要是有外星生命从未见过人脸,要他们说出“眼横鼻竖”怕是极困难的。我们如果能和他们作简单的沟通(但是不见面),告诉他们“眼横鼻竖”,他们可能还要理解出“新意”:因为地球人的横竖是就地球表面在小尺度下呈现出的相对平面而言的,而这个平面是受到其所处位置的地球引力规定的,所以“眼横鼻竖”的意思就是地球人的鼻孔总是朝向地球地心,地球人的眼睛总是平行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所以地球人一旦倒挂,眼睛鼻子就都会倒转过来!
    我们显然不能相信这样的话,这是因为我们知道“眼横鼻竖”的对象是怎么样的;因为外星人不知道,他们只有根据文义来猜测这独一的途径,故而他们会这样想。故而把握“对象”即可“依义不依语”。这又是同语反复:“义”artha就是对象。末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被陈居士说是“太哲学了”:
    其实单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根唯识宗以上的见地,不是不能协调的。这个其实有点玩弄名实关系的意思。我之前翻到马恩文集历史考证版书信部分有一句很抽象的话“客观是普遍的主观”。因为他这样界定,再加上“物质”本身就是抽象出来的“存在”,导致其实辩证唯物主义某种程度上是存在主义。所以后来搞存在主义的等等人,也援引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论。同时唯识宗以上的见地,即使以下的也大体可以说,必须要想方设法不坏世俗、不坏佛法。这样,格鲁派的人可以说“物质”是世俗有,早期应成派的可以说是世间言说,唯识的可以说是阿陀那,觉囊派的可以说是如来藏。
    我们找到对象来看,其实就是所有人都无法否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规律的:
    如诸佛所说,        真实微妙法,
    于此无缘法,        云何有缘缘?
    这是《中论》的话(但这颂在藏译里面和汉译不同),佛法也是规律。这样说,末学这段“太哲学”的话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抱着这样具体的观念,在某些场合里面,我们就会发现很容易,或者说难以避免地“出口成章”,给别人一种我们说话极其枯燥的感觉,这也就是祖师们的苦处了。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去把握经论的对象,也就可以把握住其“义”,就不容易觉得经论难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主题

    443

    帖子

    742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135
     楼主| 发表于 2025-6-1 1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楼里的转码错误补正:
    基本理念:由浅入深。
    有时一切如来与一切众生是同义词:
    《金刚顶大瑜伽秘密续》:众生咸具如来藏,故尔基续即众生,果续即是佛果位,后续谓出生死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6:40 , Processed in 0.1454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