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0|回复: 6

请问法师,在俄乌战争中死伤的人类已近百万,而以阿冲突中也有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发表于 2025-3-9 15: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答:这类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以及所得的果报,多是跟过去生的杀业有关,因此我一直倡导持诵【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心咒】。
在佛陀的时代,琉璃王在年幼时因被释迦族羞辱过,在他登基为王后,为了报仇而出兵,在出兵的路上,看到佛陀坐在枯树下,他恭敬的礼敬佛足,问道:“佛陀,有其他枝叶繁茂的树木能替您遮荫,为何坐此枯木下呢?”佛陀回答:“亲族之廕,胜外人也。”琉璃王听出弦外之音,知道此乃佛陀之亲族,因此退兵。
琉璃王退兵后,好苦梵志挑唆过去的仇恨,使琉璃王发嗔再度出兵,在路上又遇到佛陀,佛陀在《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说道:“亲族之荫凉,释种出于佛,尽是我枝叶,故坐斯树下。”琉璃王闻之,再度退兵。
好苦梵志再度挑唆,如是再三,琉璃王再度出兵,佛陀早知此业力难挡,就不再阻挠,摩诃目揵连知晓此事,起大悲悯,想要用神通力将四辈弟子藏在虚空、大海、两铁围山间、他方大国中央这四处,让琉璃王找不着,并向佛陀禀告了此事。
佛陀说道:“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所规避的: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缘。就算你有神通力将他们藏起来,也没法使他们免去过去的罪业。”
《法句譬喻经》:“万物众生有七不可避。何谓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缘。”
尊者目揵连最后心生一计,把他们藏在钵中,高举于虚空中,直到琉璃王退兵,自认为已经救脱了众人,世尊却跟尊者目揵连说:“你再看看钵内吧!”却见都已化成血水。
佛说向诸比丘说道:“在久远以前饥荒的年代,有个捕鱼村,此处之人都到一池中捕鱼吃,水中有二种鱼:一名拘璅,二名两舌。当时有个八岁小童,虽不捕鱼,但看到鱼被抓到岸上时,内心欢喜而随喜了此杀业。”
“你们不要觉得此童子是别人,其实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而渔村人,就是释迦族,而拘璅鱼就是今日的琉璃王,两舌鱼就是今日的好苦梵志。”
“我因为过去生只是在旁边笑着随喜,此生有着大头痛,好像头被须弥山押住的感受。”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比丘当知,汝等莫作是观。尔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岂异人乎?今释种是也。尔时拘璅鱼者,今流离王是也。尔时两舌鱼者,今好苦梵志是也。尔时小儿见鱼在堓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尔时,释种坐取鱼食,由此因缘,无数劫中入地狱中,今受此对。我尔时,坐见而笑之,今患头痛,如似石押,犹如以头戴须弥山。”
由此可知,释迦族因为过去的杀鱼的业力,不仅要多劫堕落地狱,在人间亦被屠杀,而佛陀只是过去因年幼稍有随喜,就必须要对一般人示现成感得大头痛的果报。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一直宣导大家不要随意的去杀害海洋生物、鱼、牛、猪、鸡等各种生命,当然更不能杀人。
虽然不是说所有战争的缘起都是这类的杀业造成的,但纵观历史上各种战争,绝对跟杀业的缘起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说我们要帮助这些战争亡灵,念【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心咒】,不仅能超度他们,也能透过此咒语为众生的杀业来忏悔,你发心的力量越大,此咒语的加持力就越强。
除了自己,为什么也要连带为众生的业力做忏悔呢?因为这些每天被杀害的鱼类等各种动物的众生业,会造成未来战争的缘起,而忏悔力,就能削减此等未来战争的业力。
现代人挑起战争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过去绝对有一些杀业牵扯其中,才会呈现出今日的样貌。
业力要成为定业,跟自己的心态很有关系,如果自己不断随喜恶业,定业必成,而忏悔即能把这种巩固定业的力量化解,因此即时忏悔有绝对的必要性,罪业是日夜倍数增长,越早忏悔,受苦越少。
《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因此,在面临现今战争将遭遇杀业的果报时,最下策就是再去兴杀业、兴嗔恨业,如此后患无穷。要看清楚背后的业力,应要在忏悔上多加努力,经中说持【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心咒】能灭除一切罪业,有些业就算要成熟,例如本来要发生的战争,也有可能大事化小,很多大苦也都能重报轻受。
身为佛弟子,特别要谨慎一件事,就是不要无意随喜了战争的业,甚至是觉得“某一方是正义的,杀的好,这些人活该”这类的恶心都不要起,无论发起战争的理由为何,若其中牵涉到杀业,就会背上很多众生的痛苦的债。
因此,遇到这类的关于杀业的议题,一定要坚持行善,不造、不随喜杀业,佛陀也在经中示现了其过去光是小小的随喜杀业,就造成了大头痛的果报,要引以为戒。
比丘洛桑蒋千2025/03/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6

主题

795

帖子

114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730
发表于 2025-3-9 16: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眼看那都不是个事,梦幻泡影,人类共业,想一想,每天地球上杀死多少鸡鸭鹅猪牛羊,还有多少鱼虾?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5: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恶人,恶报更大

《诸法集要经》说:见别人造了非法的罪业,对此产生恶劣的随喜心,由于愚昧无知的缘故,自己所受的果报远远超过他。





别人在做恶事时,千万不能去随喜。

以前美国发生“9·11”事件时,我听说中。。国个别年轻人欢呼雀跃,觉得实在是大快人心。这样的话,你随喜赞叹本·拉登杀了近三千人的罪业,自己的过失不比他少,甚至比他还严重。
《诸法集要经》中说:“若见造非法,生劣心随喜,由彼无智故,受苦复过是。”
见别人造了非法的罪业,对此产生恶劣的随喜心,由于愚昧无知的缘故,自己所受的果报远远超过他。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5: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jian 于 2025-3-9 15:22 编辑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共修二维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主题

602

帖子

36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060
发表于 2025-3-10 18: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chen6369249 发表于 2025-3-9 16:40
佛眼看那都不是个事,梦幻泡影,人类共业,想一想,每天地球上杀死多少鸡鸭鹅猪牛羊,还有多少鱼虾?

虽然是梦幻泡影 但是含识众生都有受苦的感受  
虽无众生而实度脱 但是又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   
佛的慈悲是不可思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主题

602

帖子

36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060
发表于 2025-3-10 18: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什么上马杀贼 下马念佛之类的
我是不同意的
有战争 民族战争 肯定有前因有业力牵引
学佛的要代其化解代其忏悔  引导到好的方向去发展
而不是参与杀业 随喜杀业
就算爱国护法运动 也不能支持杀生不能随喜杀生
这样是有罪过的
可以办功德法会回向
祈祷和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3-13 08: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法师,您说“你想要从事佛教利他事业,但此事业不是从外在开展,而是从心开展”,我想要得到更好的理解,可否请法师开示这句话的含意?

法师回答:
究竟的事业不是做什么,而是知道究竟相是什么。你知道究竟相,佛教事业才真正的开始。
我这样讲不是要让我们觉得从事佛法事业太难了,一开始就要拉到这么高的高度,而是要一开始就知道我们来佛教的目标是什么,不然很容易在路途上迷失,所有的修炼也都会失焦。
我们来学佛,有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开自己的执着与恐惧,少了这个,整个旅途会变得毫无意义,一开始就要坚定这样的信念,要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目标,想要从事利他事业,你会发现,我们利他事业最核心的关键,也是要“掀翻众生的执着,解开他们的恐惧”,而不是还要让他们再往恐惧里面钻。
如果我们对学佛的目标都不清晰,一路上不管做什么事都觉得层层负累,心里都是恐惧、执着却毫无察觉,那我们怎能说我们懂得利他,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真实去利他,这样的状态不是在做佛教的事业,而是在做轮回的事业,这点我们都要诚实的去面对。
宗喀巴大师在三十几岁亲见文殊,文殊没有令他去广大传法,而是引导他去广大的集资净障,突破对空性的理解,当时宗大师弟子已经不少,许多人等着他广大的讲经说法,但他在36岁时却毅然决然的去沃卡闭关,期间非常辛苦。
在42岁时,宗大师终于证悟了空性,因为他知道若没有了解空性,最细微的恐惧来源---我执,是没法被跨越的,唯有跨越了此处,才能真正的对众生发起大利益,宗大师后来利生的能力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就是因为他真正有能力解开众生所有的执着与恐惧,内心毫无畏惧。
有的人会过度舍弃观察众生的苦与思想,觉得自己就埋头苦干就行了,但如果要广大利生,这也是佛教事业的一部分,若舍弃了这部份,在遭遇众生时,很多恐惧也从此而生,因为这是利益众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众生的状态,必须要柔软下来去纳受它,其中要有智慧性的理解,内心要有这样的空间。
这些人一开始会这样想,是因为觉得没必要去了解他人的苦,这样去做,好像自己的的佛行事业会变慢一样,是在浪费时间,其实这不是事实,这是在绑架、矇骗自己,也不是解脱的方向。
在利益某些众生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执着,非常着急,但有时候又会完全舍弃,但佛与大菩萨们不会如此,这类着急等极端情绪所带来的过度用力或过度放弃都得调整,要调整到中间平衡的状态。
修行不是好像揹着一座山前进,一直生硬的对待自己,而是用智慧去引领自己,菩提心必须要有智慧去摄持,否则到处都会有僵化的执着,让自己很难受,甚至会有种逃离感。
因此,一层一层解开自己内心的恐惧,真正的佛行事业才会开始,自己内在的佛性也会慢慢的展现出来,自己会看到自己内在的丰满,所有的功德的可能性都在其中。
有些人因为常陷入恐惧的状态,对他们提到放松二字,他们可能会误以为是什么都不做了,但事实不是如此,而是当你看到内在功德的可能性时,你可以轻松的做自己的事业,而轻松的背后的关键,就是不恐惧。
这样的放松,能让自心安顺、调柔、欢喜、从容,而不是暴躁与急躁。
不用着急的要从某个状态调整到另一个状态,着急会让你产生嗔恨心,这样的状态,反而没法让你进步,急切会让你失衡,失衡让你没法看到真相,看不到后,又更着急,因此就掉入循环。
因此,这种放松感,不是要让你啥都不管,而是要把你的失衡感拉回,针对当下遇到的执着点来调适,让自己舒畅,一直要把自己拉到平衡舒适的状态,这样自己的思想会越来越广大,你也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丰裕的,你完全有能力让自己处于喜乐的状态,你会越来越往内求,关注内在功德的开发,而不是再对外在过度在意。
如此一来,自然会发现自己对环境、人的抱怨会愈来越少,因为你已经能用更广大的、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切,这些功德都是内在的,而不是外来的。你也会体会到 “你才是自己的怙主”,整个世界都是住在你的心中,你才是主宰,而不是外境。
当然,在这过程中必须锻炼堪忍力,这不只是对外在的人、事,主要的是对自己情绪上智慧性的忍辱,也要有宽广性的慈悲,只有对眼下的状态修忍辱,才有机会看到该如何达到平衡,能更客观的看到自己。
如果错误的评估自己,很可能会偏向更紧张的状态,这也不是说要更偏爱自己,用爱我执去行持,而是要对自己当下的状态有个整体性的宽容。
当你内在得到调御了,对外在种种变化都能趋向于安稳,而若不如此尝试,外在的变化会让你极不稳当,每次有变化时,自己都会被打的措手不及。
因此,一开始学佛,我们就要确立我们要调伏的,就是自他的恐惧感与执着,一路上都要对此目标保持清晰感。
当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能进入这种清晰,你的智慧资粮会越来越丰裕,一路上利他的力量也会越来越着力,这样种平衡、喜悦的状态,也能大大的帮助你理解空性。
比丘某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6 23:40 , Processed in 0.12198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