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8|回复: 11

《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发表于 2025-1-2 08: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那么我们看第二段,伪真: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伪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前面的邪正是比较纯的,这个人邪就是邪,这个人正就是正,但是这个伪,你说它邪它又带点正,你说它正它又带点邪,就是参杂了,这种人比例蛮多的。

我们看伪。

这个人他也曾经发好心来修行,他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他的功课做得不多,他平常没有自我反省。

有罪不忏,也没好好持戒,有过失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忏悔,去诃责,去改变,去调整。

有过不除,这个过失,比方说,他有不好的习惯,贪睡了、贪吃了等等不好的过失。

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内心污浊,但表面看起来很正常,刚开始还勇猛精进,但是福报现前以后就懈怠、放逸,这个人不持久,虽有好心,刚开始也希望往好的方向走,但是名利现前又夹杂着名利心,所以有善法又夹杂着罪业,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善恶参杂,善恶参杂一般来说,罪业会先得果报,因为一般来说罪业的势力会造得比较重。

你看,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但临终的时候相貌不好看,那你说因果何在呢?他做那样多的慈善事业,你看他的相貌不是好的相貌。

你别紧张!他的善业可能第三世才出来,因为他强者先牵,你所做的每个业都跑不掉的,但是得果报的时候,他要排个次序。

就是说如果这个人造了很多善业而没表现出来,合理的推论就是他造的罪业比较重,这个人可能两个都造,罪业先表现出来,但是他所造的善业也没跑掉,以后再说了。

所以这个伪要注意,因为伪的情况,大部分罪业都会先出来。

那么真这个是难得,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他的心已经被佛法的思想慢慢的调整,慢慢的教育,已经是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地方跑,虽然他的行为偶尔还有一些过失,但是他的大方向已经是调整成上求下化了,那么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他已经慢慢慢慢在改变。

一个人思想在改变以后,至少他是在进步了,这个人是保持在increasing,今天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对他来说,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绝对不是只有一种行力而已,应该有智慧的层次在自我调整。这种人心里素质都非常好,他对经论的学习,他心中有很多法宝,自动随时在调整自己的心态。

当他沉闷的时候,他就颂《法华经》来启发他的心;当他攀缘的时候,他颂《楞严经》《金刚经》来调伏自己的攀缘,他用空假二观善调其心,所以他永远保持中道。

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这个人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已经成就了。

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一个人心态调整以后,他的行为可能不一定马上跟得上,他可能还有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但至少这个人他有自我调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强,他做了错事,他在很短的时间会自我调整,他里面有一个系统,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统会启动,他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

我们一般人造了罪业,造了就造了呗,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后他很快就会检查出来,然后自我调整,他会找到适当的药让下一次的过失就降低了。

也就是说他的心中已经有一种自我调整的系统出现了,不简单!他已经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调其心了。这种人,生命对他来说非常有益,这种人要活得长寿才好,因为他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天对他意义都重大。

这种人,我们一般来说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们还在市区打转,找不到路。

那么就是说,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因为你安住菩提心以后,你就会自我调整了。当你还没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时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个人最怕没有安顿,因为他有时起恶念,有时起善念,这个人没有根,我说这个人只有善念没有善根,因为你不知道他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它好的时候有发心,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做,这个人用情绪化在修行的了。

用情绪化不好,因为你没有根,你的生命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变数啊!你还没有上高速公路,没有上路!

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小跟大有很多话要说了。小乘跟大乘,我们一般走向修行以后,如果你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入小乘。你走入小乘以后,你再走出来就会耽误很长时间啊。

所以这个大小要分清楚,当你发心觉得世间的痛苦,觉悟以后你最好一开始就走对啊,修行,一开始就走入大乘最好,你不要说我先在小乘修习一下,然后再回小向大,不要这样,不要这样!

你跟自己过不去,我们一定要直去大乘,你要修就一次走向正确的道路,什么东西一次把它做好,不要没有做好再修修补补的,不要这样。

---净界法师《菩提心修学述要》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外道以皈依别,大小乘以发心别。内外道差别是皈依,皈依三宝或者不皈依皈依三宝,以这个区别内外道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圆瑛法师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此引经作证。‘华严经’,是释迦如来初成正觉,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为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圆融无碍,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如举一心字,佛及众生,皆悉在内。迷此心者,乃为众生。悟此心者,当下成佛。如举一佛字,心及众生,亦皆在内。佛即是心,佛原从众生修成。如举一众生,心佛亦皆在内。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经中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有一菩萨,往昔遇佛,已发菩提心。后在世间修行,将前所发菩提心忘失,并不记忆。如是,则所修无论世间善,出世间善,皆名魔业。  

问:出世善法,何名魔业?答:‘楞严经’中,声闻缘觉,皆列五十种阴魔之内,据此可知。又波旬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此定亦云未至定,未至初禅离生喜乐地之根本定,但修近分定(只能伏惑),故名未到地定。因不发菩提心,故报生欲界顶天,而为魔王。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此以轻况重。意以修行必要发真正菩提心,否则,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此结心愿为本。故字承上转结之词。乘字去声,佛教共有五乘:一人天乘,说五戒十善之法。二声闻乘,说四谛法。三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四菩萨乘,说六度万行法。五最上一佛乘,惟说一心法。如来乘,即最上一佛乘。众生欲学此乘,必先具发菩萨四弘誓愿。具发者,完全而发,不可或阙,即上求下度智悲并运者也。过现诸佛,并无不发菩萨愿,而得菩提道。故发愿,为修行不可缓之事。如普贤发十大愿王,观音发十二大愿,弥陀因中发四十八愿,可为修行之模范也。先叙修行心愿为本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看《菩萨戒》里面,佛陀是很严重的警告初心菩萨:你没有通达诸法实相,你不可以学外道法门,因为你先入为主。

一个人邪知邪见,那就糟糕,你永远没办法回头了,没有人可以导正你。

你有过失,你还会产生自觉,一个正知正见的人,最可贵的就是他自我反省,他随着他生命的成长,他不断的自我反省,自觉就会产生自审、然后自调。

一个人邪知邪见,他自我反省的功能丧失了,你看这个糟不糟糕!变成外道种性了。

~~ 净界法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的目的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度众生,度众生不能离开众生,还得回来。释迦牟尼佛是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古佛,他没有安住在常寂光享福,而是不断地来到这个五浊恶世、火宅里面度众生,《梵网经》说他已来娑婆世界八千返了。

大安法师法语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jian 于 2025-1-2 08:20 编辑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除了让自己得好处,也要让别人得好处。所以,往生极乐不是去享受,而是去认识佛法,然后要发愿,证道后再回来度众生,此即“乘愿再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慧者,最初应入大乘,因为仅仅获得小乘涅槃,只断少分过失、只证少分功德、只是少分利他,而且由佛劝发最终仍须趣入大乘。
以下具体解释。
声缘道只证悟圆满人无我,所以仅断尽烦恼障,而未能断一切所知障。就证悟如所有智而言,大乘证悟的空性如太虚空,声缘证悟的空性如小虫所吃芥子里的空间。
就证悟尽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罗汉具有时不知因、境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
大乘甚深智慧是无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能遍一切诸法,如虚空般广大,又通达共同五明、内明等三乘法。
就福德资粮而言:大乘所积福德,如大海般深广无量;
声缘乘所积福德,则像牛迹水一样微少。
就利他而言,大乘能在刹那间成办广如虚空的无边事业,这是小乘望尘莫及的。
由此可见,声缘乘的自利和他利都只是少分,远远未能圆满。
在《海慧请问经》、《宝积经》、《掌珍论》等经论中,以比喻显示了大、小乘的差别:
大乘与小乘相比,一者如国王,一者似乞丐;一者如转轮王,一者似国王;一者如帝释天,一者似普通天人;一者如梵天,一者似其他天人;一者如大海,一者似小湖;一者如须弥山王,一者似小山;一者如海水,一者似宝瓶中水;一者如天空大云倾降之雨水,一者似草尖露水;一者如月轮,一者似星星。
从成佛的角度来说,先入声缘乘求证阿罗汉果位,是迂曲、缓慢之道。
因为证果入灭尽定一万劫后,佛放光劝请回小向大,才趣入大乘,这样成佛所经历的时间,比最钝根菩萨还要慢四十九劫。
《妙法白莲经》说:“声缘阿罗汉入于无余灭尽定中,在一万劫的末尾,经如来劝请而再次出定,趣入大乘。”《大乘庄严经论》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菩萨安住地狱时,只有片刻之苦,不会长久障碍大菩提十力等广大功德;
然而,在声缘乘的道果中,为了自利而寻求安乐,虽然暂时获得了安乐,但究竟来看,却障碍了无上菩提的成就。
《宝性论》云:“于法嗔恨及我见,怖畏轮回之痛苦,舍离利乐众生事,是为四种障碍性。”
小乘人有两种现前如来藏的障碍,即:怖畏轮回痛苦而只求自己获得寂灭,以及舍离利乐有情的事业。如果具有这两种障碍,则不能积聚大乘的福慧资粮,具有恒沙自性功德的天真佛性也无法显露,无法现前佛的三身、四智、相好、净土以及任运自成、相续不断的利生事业。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08: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
阿罗汉的灭尽定
我们把四禅八定给大家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小乘阿罗汉境界的灭尽定。
罗汉进入涅槃时,会跳到虚空现十八变给你看,完了以后,自己用三昧真火,在空中引起定中的火大,把自己化掉,不用汽油或瓦斯。罗汉成就最后走的时候有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所有的生命,到这一生已达到尽头,该做的事已经做了,人世间欠的帐该还的已经还了,不再回来了,证得灭尽定,一切智慧都不用了。
灭尽定是证得涅槃境界的一种现象,而涅槃是道体。以大乘菩萨、佛的境界来讲,罗汉境界是“有余涅槃”,并非佛菩萨境界的无余涅槃。所以,罗汉进入灭尽定涅槃境界,八万四千劫后非出定不可,出来以后重新修行,回心向大,走大乘路线,最后成佛,得无余涅槃。得了灭尽定还没有跳出三界外,以禅宗来讲,得了灭尽定是“担板汉”,走到了“空”的一边,还不能起妙有。
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只能让你避开八万四千劫,最后出定,重新走大乘路线才究竟。得到灭尽定的人,气脉当然已经通了,所以他可以调兵遣将一样,随意调动自己的四大,要想调动火大当然可以做到。罗汉分两种,一种兼修神通,一种不兼修神通,所以罗汉不一定有神通。
由此再回转来看那些密宗祖师们,大部分都是走四禅八定小乘的路线,最后,充其量不住灭尽定的涅槃,往生他方佛菩萨的国度去了。对于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都有点逃避的味道,因此都被禅宗祖师们列入半吊子的范围里了。
下文:
《四禅八定与四加行》。学佛修道不是一个药方就可治百病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法。

——《现代学佛者的修证对话》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08: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为利他故,即为利一切有情父母众生之故;二是速疾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的坚固的、不变的、任运的那种心。为利益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而希求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之心,就叫世俗菩提心。它是真正的菩提心。而胜义菩提心虽名为菩提心,本质上却并非菩提心,因为拥有胜义菩提心的人不一定成佛。胜义菩提心是指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无我慧,这种无我慧能够断除轮回根,但它不能保证你证得佛果。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只能证得声闻阿罗汉的果或独觉阿罗汉的果。只有胜义菩提心加上世俗菩提心,才能证得佛陀果位。这就像印度的说法:“般若智为佛母,菩提心为佛父”。
为什么呢?父亲是婆罗门族,儿子一定是婆罗门族;父亲是刹帝利族,也就是王族,儿子也一定是刹帝利族。但是母亲则不然,她是什么族,并不等于儿子也是。比如说三个同母异父的孩子,其中一个的父亲是婆罗门族,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婆罗门族;第二个孩子的父亲是刹帝利族,那么这个孩子则是刹帝利族,虽然他和第一个孩子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第三个孩子的父亲是贱族,那么这个孩子也是贱族。是什么种姓不取决于母亲,而是取决于父亲。同样的道理,佛母既能够生佛,也能够生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但是菩提心唯生佛果,不生阿罗汉果。《金刚经》《八千颂》《十万颂》等被称为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原因就在于此。所以说菩提心尤其是世俗菩提心,非常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08: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显宗的经典《般若经》里面提到了三种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国王式的菩提心、船长式的菩提心。

牧童式的菩提心,先让众生成佛,而后让自己成佛。据说观音菩萨所发的就是类似于这样的牧童式的菩提心。虽然说观音菩萨的证悟早已达到了佛的境界了,可是他仍然表现为菩萨的形象来度人,那是因为在众生没有成佛之前,他不愿意把自己表现为成佛的样子。
所谓的国王式的菩提心,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的理论是,连自己都没有度脱,怎么能够引路呢?自己还没去过,怎么有能力做引路人呢?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论,它主张如果想度人,首先必须自己先度脱。打个比方说,自己也掉在泥泽之中,想把别人从泥泽中解救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自己在岸上,再想把这些人解救出来就比较容易了。如此,先自己成佛,然后度化众生比较合宜,这就是国王式的菩提心的依据。
船长式的菩提心,就是共同成佛,大家一起干,最后就一起成佛,就是互相帮助。这就是坐在一条船上,船长到了彼岸,那肯定是船上的所有乘客也一起到了。
这三种菩提心都难能可贵,但是我们绝大多数的经典,还是国王式的菩提心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08: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依靠什么样的力量来常恒安住于世间、普度众生、利益众生的呢?这是由于佛在没有成佛之前,造集了两个福德,即:一、“是福等流”;二、“善根无尽”。
之所以说如来是福等流,是因为除了小乘和大乘都承认的九个功德之外,在没有成佛之前,做菩萨的时候,所造集的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等一切福德资粮,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功德、求转法轮、请住世间等一切功德,没有为了现世的长寿、发财而回向,也没有为了来世的人天享受而回向,而是回向于为利众生,而求证无上菩提果位、福德续流永不间断的菩提道当中。之所以得到了佛的果位,是因为回向的结果达到了。
因为造了什么样的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佛的功德是永远享不尽的。众生未尽,佛的事业不尽。因为佛成佛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只要一个众生还在轮回当中,佛就不会坐视不救。总而言之,佛在做菩萨的时候,造了三个无量劫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全部回向为了利益众生,没有回向今生的福报,因此,佛的福报是永远也享不尽的。
善根无尽是说佛的善根从来不会浪费。因为皆回向给众生离苦得乐当中,因此就没有浪费,故说善根无尽。
我们想成佛,就要清楚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随念佛的目的,不单单是心中认为佛是了不起的,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很重要——我们也想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223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5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09: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人间最胜之福田。”
《菩萨藏经》中也说:“百千灯明,忏悔罪”,因此在佛前点灯,是借着佛的智能之灯所放出的光明,照破我们的无明,使我们心生慧解,成就我们的智能波罗蜜。
《大集经》中就这么说过:“因为有许多众生心行无明愚痴,佛见了,乃教他们同修智能,令人人点燃智能之灯。”
《华严经》也说:“慧灯可以破诸暗。”《菩萨藏经》中说:“燃点十千灯明,以忏灭众罪。”
《佛说施灯功德经》中说:“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供灯人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唯有佛陀才能了知,天、龙、智者、班智达,甚至声闻、缘觉都没办法知道。“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若人奉施灯明,能有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天眼通;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者灭除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离暗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盘。”《佛说施灯功德经》云:“若有众生于佛塔庙,施灯明者,得于四种可乐之法。何等为四,一者色身,二者资财,三者大善,四者智慧。”如上所述,供灯之功德利益可称广大,然最为主要者是增长出世间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2:35 , Processed in 0.1310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