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慈无嗔

识有生灭,空性无迁移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23: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阿賴耶識,第一它成熟以後呢,它就變現果報。它這個業還沒有成熟呢,它就收集業力,等到業力一直到成熟又變現果報,所以它兩個功能。那麼阿賴耶識,它作為一個生命的大倉庫,它有兩個特質,它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這樣講好了,阿賴耶識的本體是不生滅的。諸位,你們知道阿賴耶識怎麼來嗎?我們上次講過,它是從真如一念不覺而來,它是本來面目以後,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所以它的本體是不生滅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滅的,因果嘛,因緣果報就是生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2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1-12 15:29
  • 签到天数: 8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17

    主题

    302

    帖子

    133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95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 23: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个大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8-3 1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9-2 00:18 编辑

    補充2-隨喜尊敬感恩-淨界法師說法 佛弟子文庫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http://m.fodizi.tw/qt/qita/26344_16.html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出大悲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步步蠕動著向往永不放棄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超級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果報明如鏡不昧因果、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除反制煩惱業因證無生忍<≒設法衝去證得初階的醫師證or消防員資格-第八地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佛母大孔雀明王.阿閦毘佛.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所說准提佛母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大寶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眞言.佛頂尊勝陀羅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迴向十方法界之法寶;佛寶;僧寶。



    ====================================================================================
    ====================================================================================

    淨界法師:八識規矩頌(第十七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八面,乙四、第八識頌。

    玄奘大師他解釋八識分成了四個部分,前五識是第一個部分,第六識是一個部分,第七識是一個部分,第八識又是一個部分,等於是把八識分成四個部分來說明。現在我們是講的最後一科,第八識頌。首先我們先把頌文念一遍。請大家打開這個頌文第三面的地方,第三面的地方第二行,我念一遍:

    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由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好,我們看講義加以說明。

    這個第八識也是有三個偈頌,我們分成兩大科來說明:初,有漏雜染識;二,無漏的清淨識。先說明第八識在凡位的時候,它這個有漏識的一種活動情況,先看第一段:

    性惟無覆五遍行,界地由他業力生。

    首先先把它消文一下。這一段是說明這個第八識的一個了別的性質,以及它的活動範圍。

    先看它的了別性質:性惟無覆五遍行,就著第八識的心王來說,它這了別的功能,它的性,它的體性,唯獨是無覆無記。換句話說,這個第八識它從無量劫到現在,它從來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惡念,它是不思善也不思惡,它經常保持在一種無記的狀態

    這種無記它是一種無覆,這個覆有兩層的意思:

    第一層這個覆當覆蓋,它覆蓋真如之理,不像第七意識。第七意識的無記是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所以雖然第七意識也不思善也不思惡,但是它那個恆審思量的功能捏造了一個我的相狀出來一切法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它捏造一個我的相貌,使令真如理不能顯現,所以叫作覆,覆蓋二空真如之理

    其次,這個覆當障礙講。就是說障礙你修學聖道,叫作障,也叫作覆。說這個第七意識它有一個我相,我們要佈施要持戒要忍辱,就有困難。就是我們這個我,愛著這個我,我怎麼能夠把錢佈施出去呢?我應該把這個錢留下來讓我去受用有我的執著,就是修學聖道就有障礙,所以也叫作覆,障礙聖道。但是第八識它不是,第八識你造善業它也沒有意見,你造惡業它也沒意見,它從來不阻止你造任何的業,所以它是無覆,它不障礙任何人。你要造善業它也不障礙你,你造惡業它也不障礙你,它就把你的業力保存下來,所以它無覆。

    這個是說明這個無覆的這兩層意思,第一它不覆蓋真如,它也不障礙聖道。這個是講這個第八識的心王。

    再看他的心所法,五遍行。這個五遍行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個五遍行它是要恆常依止心王而現起,與心王相應。所以既然第八識的心王是無覆無記,也使得它所相應的作意、觸、受、想、思也恆常保持在無覆無記的狀態。

    這個前面我們說過了,心所一定要跟心王相應。當然,如果五遍行表現在第七意識,那麼這個第七意識相應的五遍行就會有覆無記了。這個五遍行表現在第八識的時候,它的這樣的一種觸、作意、受、想、思就是無覆無記了。這個是說明第八識心王、心所了別的一個性質,這以下說明它的活動範圍。

    界地由他業力生。

    第八識的活動範圍能夠普遍在三界九地。說這個阿賴耶,這個是我們生命的一個果報體,阿賴耶能夠到天上去,現出天的這樣的宮殿樓閣天的果報;它也能夠到地獄去,變出刀山油鍋的苦惱的果報,都可以的。阿賴耶它在三界九地是沒有障礙的,它可以到天上去,也可以到地獄去,但是它到底去哪裡它自己不能作主。我要去天上,我要做人,不是阿賴耶自己能夠作主的。

    那麼阿賴耶識去哪裡受生誰作主呢

    由他業力生。這個他來簡別不是它自己。它雖然是一個生命的主體,但是去哪裡它自己不能作主,是由他,他就是簡別不是自體,是他體。這個他體指的是前六識所造的業力,叫作他。當然前六識所造的善惡業主要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造了善業造了惡業,來決定阿賴耶識去哪裡投胎的。所以說界地由他業力生,阿賴耶識在三界九地受生,它完全是由前六識所造的善業惡業來決定的。這說明這個阿賴耶識它活動的情況。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這個註解我們分成兩段,先解釋它的性質,再說明它的範圍:

    謂第八識非善非惡,亦非有覆,但是無覆無記,但與遍行五心所相應也。

    這個第八識的心王,它的了別性是非善非惡。說這個前六識造善業,第八識它也不參與;前六識去造惡業,造五逆十惡,第八識它也不參與,它是永遠保持在一種無記的狀態。亦非有覆,它也不去創造一個我的相貌,它也不會這樣做,所以它是無覆無記,這是說明它了別的情況。它的心所呢,但與遍行五心所,這個是一個很微細的心所了,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個是普遍在八識心王都相應的。

    這個八識,我們前面研究過了前七轉識,它的相貌跟第八識比起來都是比較粗顯的,但是第八識的流動是非常微細的

    蕅益大師在《楞嚴文句》他講一句話來形容這個第八識,他說:

    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說這個阿賴耶識它是無量劫來生死的根本,它含藏無量無邊有漏的善業惡業的種子,生死的根源就是阿賴耶,就是第八識

    但是癡人,這個癡人包括凡夫,包括外道,也包括二乘的阿羅漢,都認為他是本來人。所以阿羅漢入了滅盡定,他在那個高深的禪定當中,他能夠把第六意識的行相給停下來,這個時候第八識現前他就以為這個就是本來人,這個就是涅槃了。他還不知道這個阿賴耶識會剎那剎那生滅,他不知道。

    為什麼會不知道呢?看出來,這個第八識的行相實在是非常微細,乃至於阿羅漢這高深的禪定都不能覺察。所以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不過這當然也難怪,因為它的體性非善非惡,亦非有覆,但是無覆無記,跟真如本性是相當地類似了。這個是說明它的一個了別性是無覆無記的情況。

    再看它的活動範圍:

    三界九地,但隨夙世善惡引業所牽受生,分毫不能自作主張,豈可執為我哉。

    這個阿賴耶第八識在三界九地受生,它不是自己作主的但隨夙世,就是過去世前六識所造的善業惡業的一種強大的引業來牽引使令他前去受生,所以它自己是分毫不能作主,豈可執為實我哉。這個是破凡夫二乘的執著。因為,如果阿賴耶識是一個我,那麼這個我一定是能夠有主宰性,說我要到天上去就到天上去,我到地獄去就到地獄去。事實上阿賴耶識它的投胎自己不能作主,是由界地由他業力生,是由業力來作主的。

    這唯識學,它的觀念是說萬法唯識。萬法唯識要從勝義諦來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切法的自性是無生的,它也不能自己生起,也不能他生起,也不能共生起,一切法是無生的。那麼一切法無生,是怎麼有的呢?就是萬法唯識,就是心識的流動創造出來。

    這個心識流動創造出來,佛陀就講出了十二種因緣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緣無明而緣行,行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個地方,決定我們的生命的受生的因素,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就是無明緣行,就是這個業力。這個無明就是我執跟法執,當然包括俱生的也包括分別的

    就是我們凡夫的心情,只要我們不入我空觀法空觀,我們的內心的分別就是有一個我。有這種我的分別的人,有時候會深信因果,就是會造善業。我希望能夠快樂,所以我要修善,也造了善業有時候會起顛倒,隨煩惱而轉就造了惡業不管是造善造惡,都是有一個我,就是無明緣行。創造了一個業力以後,這個業力就會去熏習你的識,就是阿賴耶識,一個種子。當然這個識可能是一個諸天的阿賴耶識的種子,也可能是三惡道的阿賴耶識的種子,那麼就會有名色、觸、受等等,有各式各樣的受,苦受、樂受

    但是如果只有業力是不能得果報的,這個時候還是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這一個業種子。這個業種子還必須要有愛取的滋潤,要有愛取煩惱的滋潤。有愛取的滋潤你才能夠使令那個前面那個行,那個善業惡業的種子變成有,這個有就能夠得果報,它有得果報的力量,就會去受生。如果它滋潤的是一種善業,那麼就到可樂的果報去了;如果它滋潤的是一個惡業,就到不可樂果報去了。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得果報,有兩個主體:第一個是業力,第二個是愛取。

    在《淨土三要述義》裡面講出一個公案,說過去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實。這個居士從小就非常聰明,十六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而且還在朝廷做官,十六歲,那在古時候是不得了的智慧的。但是他做官沒多久就生了場重病,臨命終的時候就告訴他的家人說,我過去生是鏡山寺的一個修行人,他說我那個時候是童真入道,修習數十載,幾成大道,幾乎成就聖道。從這個故事看,這個老和尚過去有一點禪定的力量,知道這個宿命通

    但是我有一件事情,就是我有一天到街上去辦事,看到年輕人,少年登科的那些年輕人,年紀輕輕就登科,過去那個開榜,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少年登科以後,大家就抬著轎子,登科的那個狀元就坐在轎子上,大家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他那個內心生起了羨慕的心,哎呀這個人是不得了,這麼年輕就中了狀元,他起了這個愛取的心

    其次,他有時候在山中,老和尚有時候入定,有時候出定跟我們這樣在寺廟走一走,看到有些大富貴的信徒帶著他的眷屬來這個地方上供、修福,他看到這大富貴的境界,他也動了一念愛取的心。

    那個時候就是這兩個問題,所以他今生就在這個地方投胎,少年得志。他說他往後還有兩生受富貴的果報,他甚至於說出他受生的地方,是在城門外一個姓姚的人家。他說完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家屬就去找,哦,果然找到了,在城門外沒多遠的地方有一個大富人家姓姚,果然就在他死亡那一天生了一個兒子。那個兒子後來也繼承了家業,但是那個兒子就不再知道他過去生的事情了當然第二生的時候還知道,第三生就不知道了,那第四生更糊塗了,這個就是什麼呀?退轉了

    我們想,一個人在山中修行數十載,幾成大道,幾乎成就聖道結果就是受用了三生的功名跟富貴就結束掉了。就像印光大師說的,摩尼寶珠換成糖果,吃掉就算了。那麼這個,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他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他的心,那種追求無上菩提的願力沒有很堅強

    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講到這個信願持名,這個願就很重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說你一個淨土法門的修行人,你平常念了很多佛號,也做了很多的加行,修懺、修福,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那你臨命終的時候,這些資糧到哪裡得果報呢?是在三界得果報,還是到極樂世界去蓮華受生呢?這當中就是跟愛取有關。

    如果你臨命終起的是三界的愛取,那麼你今生所積集的資糧就漂到三界得果報了,就在那個雜染的污泥的境界得果報了。如果你臨命終的時候是生起極樂世界的愛取,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這個時候就在蓮華里面得果報

    就是愛、取、有,這個有是怎麼來的呢?這個有也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有也是無生無生怎麼有生呢因緣,就是愛取才變成有的。就是這個愛取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們經常說,我們念阿彌陀佛,不要老是只是讓內心寂靜住。我們只是讓內心修行,你就是內心寂靜住,這有什麼問題呢?那一念寂靜心的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愛取煩惱統統沒有調伏。統統沒有調伏,臨命終的時候就會有問題,就是界地由他業力生

    這個時候的愛取一活動,它就會帶動三界的業力去得果報。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要修四念處,要用這個不淨苦無常無我的智慧來對治我們的三界的愛取煩惱,這才能夠有把握的,這個時候才能夠所謂的深信切願。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緣起,我們在觀察十二因緣的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切法是無生,沒有生死,沒有涅槃。那麼這個生死怎麼有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緣取,取緣有,有緣生,有生就有老死

    所以這個地方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你要少造惡業,多修善業。但是這個善業還不保證一定到極樂世界,你還要信願。特別是這個厭離娑婆,思惟娑婆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思惟極樂世界是常樂我淨的,這樣子才能夠把你的善業轉成淨土的淨業。這是說明這個第八識它的一種活動的情況。

    再看下一段: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前面講到第八識的行相非常的微細,不要說是凡夫外道,乃至於二乘的聖人都不明瞭這個第八識的存在。為什麼他不明瞭呢?因迷執。因為這個二乘人的特性,這個迷執特別重,這個所知障。二乘人煩惱障很淡薄,他沒什麼煩惱,但是他的所知障很重,因迷執

    他不知道有第八識存在,對他這個智慧的開展,對緣起法的解釋就很多的地方就不圓滿。這個時候興起了大乘的論師,無著菩薩,天親菩薩,護法論師,以大悲心,就跟這些《阿毗達磨》的論師生起了辯論,在《成唯識論》裡面,廣泛地跟《阿毗達磨》的論師辯論第八識的有無——由此能興論主爭。這個主要的爭執就是在證明這個第八識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

    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第八識的行相,甚為微細,難可了知,佛恐愚法聲聞妄執為我,故於阿含諸經姑未顯說。

    這是說明,佛陀為什麼在小乘的經論不講這個第八識呢?這當中有一個理由,說這個第八識的行相,它的了別行相非常的微細,很難能夠了知它的存在和它的真實相貌。佛陀慈悲,恐怕這些愚法的聲聞妄執為實我。你跟他講阿賴耶識,他就認為這阿賴耶識就是我,那麼這樣不但對他沒有幫助,反而產生障道。所以佛陀在《阿含經》乃至於在般若經都沒有說明這個阿賴耶識的存在。

    這個是說明佛陀不講阿賴耶識的一個理由。

    而二乘迷於佛旨,執於權教,不了此識是有情總報之主,生死涅槃之依,妄撥為無。

    佛陀沒有講,只是就著一個顯露義,佛陀沒有明顯講。但是從秘密義來說,從《阿含經》裡面也看得出有第八識的存在

    比如說我們看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無明這個我執法執,一發動就是一個有漏的業力。這個業力一發動就會創造一個明瞭性,就是識。這個識是什麼識呢?當然不是前五識,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根,六根還沒長成。六根沒長成,前五識沒有根不能生了別,所以這個不是前五識。

    可也不是第六意識,怎麼知道呢?因為這個識後來又產生一個名色,這個名色那個名就是第六意識,這個色是一個四大的色法。那麼在前六識的生起之前有一個識,那個識是什麼識?佛陀在《阿含經》並沒有明顯講出來,說由這個有漏的業力去熏習,就會去熏習一個很微細的明瞭識出來,大乘佛法說那個就是第八識。就是在前六識沒有生起之前,那就是阿賴耶識

    所以說,當然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個在《阿含經》到處都看得到。這意思就是說,從顯露義佛陀並沒有明顯講出第八識,但是從秘密義佛陀是講出了第八識的。但是二乘迷於佛旨,執於權教,二乘人他對佛陀秘密的旨意不能夠明白,執著這個不了義的教法,不知道第八識是有情總報的主體,也是生死涅槃的依止處,而妄撥為無

    這個是說明,因為第八識太微細了,佛陀不明顯開顯,使令二乘人認為沒有。那麼這樣子,由此能興論主爭。

    是故大乘論主廣引聖教,備顯正理,以與之爭,蓋欲破彼妄執故也。

    那麼就興起了大乘的唯識的論師,當然要辯論就不能靠自己的分別心,廣引聖教,備顯正理,廣泛地引用聖教量、大乘的正理來跟小乘的學者辯論。當然這個辯論的目的並不是一種勝負心,主要的是希望能夠破除他心中的妄執

    這個第八識的存在,在《成唯識論》講出了十個理由,十大理由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我在這個地方講出三個理由,其中的三個:

    第一個是持種心。大乘論師他說,說我們這個生命的現像是有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的生命、現在的生命、未來的生命,就是三世的一個輪迴。這一點是小乘共許的,小乘同意生命是相續的。好,那麼生命之所以相續,一定要有業力相續。那麼這個業力要相續,一定要有一個人來執持這個業力,因為這個業力是剎那生剎那滅的

    比如說你拜佛,你的每一個動作在禮拜的時候也是剎那生滅,一下子就過去了。那麼這個業力,不管是善業惡業,造作過去以後它的功能要有人把它保存下來。那麼保存這個業力的這個功能不可以是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是生滅的,它有時候起現行,有時候不起現行。你在睡覺的時候不做夢,第六意識就不起現行。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它所保存的種子就斷滅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恆常現行的識,來執持這無量無邊的善業惡業的種子,才能夠建立三世的因果。而執持這個種子的正是第八識。這個是第一個理由,要有一個識來執持無量無邊的種子,這持種心,就著持種的功能來說必須有第八識。

    其次,趣生體。這個趣就是六趣,是一種果報,生就是一個生命的生,體是自體的體,趣生體。前面的持種心是約因地,這個趣生體是約果報

    說這個三界的果報要有一個依止的主體。怎麼知道這個果報有一個依止主體呢?比如說,你是一個人,但是你積集很大的資糧,你出家以後嚴持淨戒、廣修供養,佈施、持戒、懺悔,那麼你積集一個天的果報。或者,有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的業力,你積集一個地獄的果報。但是你還是一個人,你並沒有因為你造的善業惡業而馬上去得果報

    這表示說,我們這個果報,這一期生命有一個識來執持這一期的果報,使令它在勢力沒有結束之前不會失壞。而這個果報誰來執持呢?當然也不是第六意識,因為這第六意識有時候不起現行,不起現行這個果報就失掉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恆常現行的第八識來執持我們這一期的生命,才能夠建立所謂的異熟因果,異熟。你造因的時候不能馬上得果報,要等到這一期的果報受完以後,下一次再得果報。而這一期果報誰來執受呢?正是要第八識。所以從執持果報這個角度來說,也是要建立第八識。這個是從因的角度,從果的角度,這是第二個理由。

    第三個,壽暖識。大小乘都共許,在《阿含經》也講到,壽命、暖(就是溫度)、識(就是了別),壽暖識是互相的執持,只要有一個,其它兩個都在,壽暖識互相執持。

    我們睡覺的時候,不做夢,第六意識不活動了,但是溫度在,我們的身體的溫度還在,表示壽命也在,壽命沒有死亡。那麼壽也在,暖也在,識在其中,這個時候一定有一個識在裡面,因為壽暖識是互相執持的。你不做夢的時候第六意識不活動,那麼那個識是什麼識,那個明瞭性是什麼識?正是第八識阿羅漢入滅盡定的時候第六意識不起現行,而他的壽暖識都還在,而那個識是什麼識?正是第八識

    所以這當中可以看得出來,第八識是存在的。在《成唯識論》他講完十大理由,他講一個偈頌來總結。他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大乘論師就講一個偈頌來證明第八識的存在。

    他說,無始時來界,這個界就是種子,說我們每一個有情,每一個補特伽羅都創造了很多善業惡業的種子。乃至於一切法等依,一切的現行法,一切的色法、心法,前七識的心法,乃至於這一切的根身器界都要有一個第八識作依止。有第八識依止以後,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樣子才能夠建立六趣的雜染因果,也才能夠建立涅槃的清淨因果

    因為你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這個種子誰來執持?也是要第八識來執持假設這個種子不執持,他怎麼能夠成就涅槃呢?所以這個染淨的因果一定要有第八識才能建立。如果沒有第八識,就不能建立染淨因果,也就不能建立四聖諦,苦集滅道。不能建立四聖諦那跟阿含經論也正是自教相違。所以小乘的學者應該要同意有第八識,應該要同意的。因為沒有建立第八識,生命就不能相續了,生命不能相續也就沒有四聖諦法

    所以說大乘論主廣引聖教,備顯正義,以與之爭,蓋欲破彼妄執故也,這說明由此能興論主爭。大乘的論師廣泛地引用佛陀的聖教量,來跟小乘的學者辯論,來破除他們的妄執,來開闊他們的智慧,是這個意思。

    好,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問題?

    回答問題一

    真如法性跟阿賴耶識。我們看這個阿賴耶識它受熏,這表示阿賴耶識是會剎那剎那生滅的,叫受熏。你今天阿賴耶識跟昨天阿賴耶識不一樣。怎麼說呢?你今天又做了一堂五堂功課了,又拜懺又聽聞佛法,你阿賴耶識那個無漏的智慧的種子又增長了勢力

    阿賴耶識是一種生滅相的,我們慢慢慢慢修,你修我空觀法空觀,當然修行是第六意識修行了,阿賴耶識不能修行。第六意識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你這個時候那個我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思惟這個清淨的法語,用這樣的真理來照我們這一念心,這個時候你就能夠對治阿賴耶識的生滅相。這個時候阿賴耶識的勢力就慢慢慢慢被你對治掉了,它就能夠從生滅轉成不生滅,就跟二空真如理相應,就變成大圓鏡智了。

    其實這個阿賴耶識,第八識的生滅還跟第七識有關,我們待會會講到。因為第七意識執它為我,就使令它變成阿賴耶了,所以你第八識要轉成法性,要第七意識對它的執著要鬆脫一點,但是第七意識咬住第八識的時候,它自己又不能鬆脫,還非得要靠第六意識修觀,修我空觀法空觀,把這個第七意識的執著把它給解放掉第七意識一解放的時候,第八識它就轉變了,它們的相互關係是這樣子的。

    第八識本身是無覆無記,它本身是沒有錯的,它也不會起我執法執,但是,問題是它非常的冤枉,它交了一個壞朋友,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就老是盯著它看,恆審思量我相隨,這個時候就把第八識轉成阿賴耶了。要到八地以後第八識才解脫阿賴耶的束縛,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這個時候第七意識不轉變,第八識是不能轉變的。

    但第七意識,誰轉變第七意識呢?就是第六意識修我空法空觀來轉變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他這個人冷靜下來的時候,第八識就轉變了,就從這樣的一個生滅相轉成不生滅的法性相應了,是這樣子的。這個轉依我們待會馬上會講到的。

    回答問題二

    第七跟第八都經常在一起的。第七識跟第八識是這樣,唯識的經論,以《攝大乘論》來說,就沒有把第七跟第八分開,沒有分開。他們認為第七、第八就是一個識,叫作意。但這個意能夠恆審思量,也能夠保存無量的種子。到了玄奘大師這個法脈,才把這個第七、第八分開

    所以第七第八可以看得出來,在過去的傳承,有些唯識的學者認為第七、第八是一個東西,就是一個識。但這樣有什麼缺點呢

    問題在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我們剛剛一路學過來,知道阿賴耶識性惟無覆五遍行,他沒有我執法執的這樣的分別,所以把第七、第八分開有一個好處,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果報的本身,阿賴耶本身,它本身是沒有過錯的錯在那一念的無明,就是第七意識那個了別性

    那麼本體沒有過錯,本體沒有染污,給我們一個修行人一個很大的信心,你要返妄歸真變成可能。這懂嗎?所以從第七跟第八開展出第八識有它的好處,就是把這個界限劃分清楚

    這個無明,《宗鏡錄》說這個第七意識於諸識中獨得意名,在有漏中作無明主。無明主是誰?有漏中作無明主就是第七意識

    所以說這個生命體,這個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無明到底是誰?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一發動以後,當然它影響到第六意識了,它是第六意識的根。它以自我為中心發動業力,有業力再把第八識給創造出來,熏習阿賴耶識。所以第八識是不覆蓋真如的,它沒有錯,是這樣子的。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8-14 16: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9-3 16:45 编辑

    補充3-隨喜敬仰感恩-淨界法師說法 佛弟子文庫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http://m.fodizi.tw/qt/qita/27410_20.html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出大悲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步步蠕動著向往永不放棄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究竟幸福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絕對清楚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果報明如鏡不昧因果、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除反制煩惱業因證無生忍<≒設法衝去證得初階的醫師證or消防員資格-第八地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佛母大孔雀明王.阿閦毗佛.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所說准提佛母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大寶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眞言.佛頂尊勝陀羅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迴向十方法界之法寶;佛寶;僧寶。





    ====================================================================================
    ====================================================================================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
    淨界法師  2023/03/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二十一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從唯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我們知道唯識的整個生命的因緣,是建立在阿賴耶識的緣起。唯識認為說阿賴耶識它蘊藏著很強大的一種力量,那麼這個力量當它成熟的時候,它就會變現果報,讓我們來受用。那麼這種力量,在經論裡面解釋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它說這阿賴耶識的力量,它不是今生造成的,它是無始劫來,你每一生都會儲存一種力量。那麼這個力量它有兩種可能:第一個它是一種生死的力量,它可能會由此有諸趣,這種力量可能會推動你到六道輪迴去,這種力量也可能會把你推動到涅槃的因緣去。所以阿賴耶識,如果說把它比喻作一個機器的話,它有兩種開關:第一種開關,是打開來是通往生死的力量;另外一個開關,是通往涅槃的力量

    那麼現在的關鍵來了,我們怎麼樣能夠在臨終的時候,讓阿賴耶識現前的時候,它是一種往生的力量,它的關鍵在哪裡?

    《楞嚴經》裡面說,它說第八識本身,它沒有決定權。它雖然是一個強大的力量,但是它不能夠決定說:哦,我要到生死輪迴去、我要到涅槃去、我要到淨土去,第八識的力量,它本身沒有決定權,關鍵在你第六意識,也就是說: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你的人生的相狀。

    在《楞嚴經》裡面說,假設我們今天面對人生的時候,是一種背覺合塵,我們對人生的態度是一種攀緣性的、主宰性的,我們想要去受用人生的快樂,那麼這樣子當然你就把阿賴耶識的力量,就往生死輪迴那邊跑過去了。如果我們的心態是一種,我剛剛是講背覺合塵,現在我們相反就是背塵合覺假設你的心態是把人生的因緣放下而開始內觀,你遇到事情的時候,你是用道理來解釋這件事情,你開始起觀照了,而不是動感情了,那麼這個時候你是把第八識產生一種涅槃的力量。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阿賴耶識一定會現前,但是它會產生不同的力量,它可能會產生生死的力量,把你的佛號帶往娑婆世界得果報它也可能你在臨終念佛的時候,阿賴耶識現前,它把你的佛號力量把你帶到淨土去。所以諸位,你最好檢討一下,你阿賴耶識現在它到底是累積了一個什麼力量?

    原則上,如果你對今生看得很重要,你對娑婆世界的攀緣很重,你阿賴耶識的力量,一定是一個強大的生死業力,你臨終你很難挽轉的;如果你現在對娑婆世界的心態是完全放下,你遇到事情是用內觀的,用理智來觀照因緣法,那麼這個時候,阿賴耶識,你現在儲存的力量是往淨土的力量。所以佛法的角度,佛法對人生的價值它不再看待你生命是變現什麼相狀,你這個相狀是快樂的相狀、或者痛苦的相狀,在佛教裡面看這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它是生滅法,這個東西很快就過去了,就像你做一場夢,你今生活得快樂,也是一場夢;你今生很痛苦,也是一場夢,它很快會過去的。佛法很重視你將往哪裡而去!佛教不重視你的過去,但是它非常重視你的未來,它也不再重視現在,因為現在是一時的。所以你的心態就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了,到底我們就對娑婆世界,是用攀緣的心還是觀照的心,就決定你未來的來去了。

    那麼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去用這個智慧來觀察人生呢?我們這次的唯識學課程,講出了三種觀照:第一個是空性的觀照;第二個是菩提的觀照;第三個是淨土的觀照。這三種觀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賴耶識的業力,轉成往生的力量了。

    好,我們今天先來談一談空性的觀照。那麼這裡面有幾個問題,我們空性的研討,我們先談一種通途的問題,再來談個別的問題。我們先來談通途的問題,很多人對修空觀,還是有疑惑的,我們先解釋一下,就是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修空觀,這是很重要的。

    在唯識的角度,先否定自己,你不能馬上肯定自己說:哎,我要發菩提心,這不對的,你要先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提起。所以唯識它的態度,當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否定自己,先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不是真的。所以它空觀有三種觀法,大小乘有三種觀法

    第一個從無常切入。你觀察它是一時的、無常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所以空

    那麼無常觀,它的特點就是它這個藥力道很強,尤其是你對財色名食睡這一塊煩惱特別重的人,用無常觀它是藥到病除,它藥效很快。當然它也有缺點,這一帖藥不能常用,因為它這個在修空觀的時候,它夾帶了苦諦的思考,它不是運用一種中道的平常心來修空觀,它是夾帶苦諦的思惟來修空觀。因為它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它這種空觀,天台宗智者大師給它一句話叫做「滅色取空」,它是把相狀毀滅了,然後再進入空性。

    所以這個地方對整個大乘來說,你要修菩提心,你這個時候要借相。佛法認為相狀沒有好壞,它只是讓你假借的,你用相狀來修空觀,叫從假入空;你用相狀來修菩提心,叫從空出假。所以相狀是可以借的,但是無常觀把相狀給破壞了。你這個藥如果經常用的話,對你以後修菩提心會有困難。所以無常觀修的太厲害,古德說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忘失大悲;第二個不樂修善。你對積集資糧沒有興趣,反正它都是無常的嗎!所以無常觀的這個空觀,它的好就好在藥效猛利,但它的缺點就是說要適可而止,這個法門適可而止,操作適可而止就好,這是一個空觀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唯識學說的,從因緣來修空觀。觀察這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是自變自緣,你自己的阿賴耶識變現,第六意識去攀緣它,其實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所以因緣性空

    那麼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主要是破你心中的遍計執,就是你不能分別,人生只能受用,你不能夠去解讀它,最好的人生就是不解讀,你不解讀就是最好的解讀,就是人生毫無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

    所以人生只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就是「那樣就是那樣」,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是因果的顯現,如此而已。所以這個無分別智,佛陀的意思,他不讓你的心去住在這個外境,他要把你的心往菩提心、往淨土方向去引導,你不能把你的心力,往娑婆世界去分散。所以這無分別智就是說,它等於是把你對娑婆世界的整個攀緣的心,整個門關掉,把門關掉了。因為你沒有辦法分別,你就不能得到任何的資訊,你就沒有辦法去解讀人生,你沒辦法解讀,你能執著

    所以唯識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話,叫「唯識無義」。

    人生的概念,都是你自己編出來的,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的,人生的成敗得失,它只是因果的顯現,成敗得失這四個字,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概念是你捏造出來。所以它那個破名言,就是說要告訴你自己:人生所有的概念,都是你捏造出來的,而且是毫無意義,這個時候你對它的執著攀緣就斷了。我們不可能去攀緣一個沒有意義的東西吧,因為它不值得你攀緣,它毫無意義。

    所以這個唯識學的空觀,它不破壞相狀。諸位,它不壞相,就是相狀還是存在,但是你的心不迷、不取、不動,它是破壞你的名言,你不要去亂解釋人生,因為你解釋,你就想要去執著,你就想要去主宰,你就把生死業力給帶動起來了。所以人生只能夠輕輕地走過去,你不能夠動任何名言的,你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在來生,唯識的意思就是這樣,用在實踐你的理想。我們以後會講到菩提心,人生只有一個意義,就是實踐你的願望而已,歷事練心,積集資糧所以唯識學就是說,它從無分別智裡面切斷了你任何的攀緣心跟執著的心,因為我們不可能去執著一個毫無意義的東西。這個唯識學厲害,它不壞外在的相狀,它把你的分別心停下來,這個是唯識的空觀,比無常觀更高明,而且力道也不差,這是從因緣切入空性。

    第三個是從真如,本來清淨。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嘛,本來什麼就沒有,你今生來這裡,你也沒有得到什麼,你也沒有失去什麼,人生本來就不增不減嘛,沒有得也沒有失,也沒有好也沒有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嘛。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也是什麼都沒有,只有過程,就是本來清淨當然這個觀法是比較微細了。

    這三種空觀都可以,但是我們今天強調是第二種:修無分別智。破壞你對人生的概念,因為這種概念是生死的根本。好,我們先把無分別智解釋完了,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你至少要知道怎麼操作,可能你還很生疏,至少這個操作方法你要懂。

    無分別智就是唯識的空觀,就是斷除你的分別心,消除你的名言分別,把人生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你不要對人生加油添醋,就是還它個本來面目,它該是怎麼樣就怎麼樣,不要把你的概念,加到因緣的假相上去。

    [學員問]:請問師父,那個淨土本身也是緣起的,那我們怎麼把它跟這個空觀統一起來,跟這個無分別智……按說它也是一種名言。

    [師父答]:淨土的緣起是清淨的緣起,我們今天要破壞的是雜染緣起。就是說雜染緣起你不能碰它,你一碰它就惡性循環。因為雜染緣起你一碰它,你就會產生攀緣。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我們去接觸它的時候,我們不會動攀緣心,它是怎麼樣呢?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個是清淨的法界緣起,這段話我們再說明一下:

    這緣起不同,這是彌陀本願變現出來的,它不是業力所召感的,因為業力所召感的東西你太熟悉了,你不能碰,因為你自己業力變現的東西,你太熟了,你一碰你就沒完沒了了,那生死大夢你就一直做下去了。

    娑婆世界的業,為什麼不能碰呢?因為它是業力所變現,就很容易牽動你的煩惱。比方說你在走馬路的時候,你看到黃金,你很想把它撿回去,對不對?到極樂世界你看到黃金,你不會想把它撿回去,因為它不是業感緣起,你會欣賞它、讚美它,但是你不會有一種攀緣想要取著的心,這兩個緣起不一樣。因為娑婆世界的緣起有雜毒,它有過失的緣起。它這個是一個蘋果很漂亮、很甜,但是裡面有毒藥,所以你碰不得娑婆世界的快樂,每一種快樂你都要付出代價,沒有例外。任何的一個蘋果你吃了,你就準備生死輪迴了。娑婆世界的水果通通能摘,全部只能夠走過去,不能摘,因為這個水果你吃的越多,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

    [學員問]:所以說空觀並不是破一切名言,而是只是針對娑婆世界的名言?

    [師父答]:娑婆世界名言。對對對。好的名言,我們讚美極樂世界、讚美菩提心,這種名言還是要保留。等到後面會講到,後來又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名言,但是這個名言是佛菩薩的教授,就是所謂的法的教授好,請坐。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想問,就是說我們不要對外境起分別嘛,那我們就是說,不要在外境分別的時候,那我們是看我們自己的內心,那我們內心起的那個念頭,也不一定是對,對嗎?

    [師父答]:我沒叫你看內心的念頭!我要你看你安住內心的道理呀。念頭,當然你不能觀你的念頭,念頭也是情緒化的要安住你的空性的道理、菩提心的道理,你要安住那種道理的那種正思惟,安住在道上,一種真理。

    [學員問]:那我們平時歷緣對境的時候,我們要如何來做事情?應該是有一個……就是有一個軌道,來依止來做嗎?

    [師父答]:做事情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不要去分別它就好了,你不要在結果上去分別它

    [學員問]:那是自己內心的道理去做

    [師父答]:對,因為你聽聞佛法一定總結一些道理,比方說無常、因緣觀、本來真如,對不對?你要憶念這個道理:哦,這是無常的、這是緣起性空的,你要去從這個道理上來調伏自己的分別。

    [學員問]:上堂課師父說過,就是差即無差無差成差,那可以請師父再解釋多一點,怎麼樣來操作?

    [師父答]:因為你向外攀緣呢,就是無差成差了,人生就很複雜了,你要是向外攀緣就是這樣。本來人生是一個如的境界,它是一個一真法界,你就把它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這是我喜歡、這是我不喜歡的、這是成功、這是失敗……你就產生對立的思考了。對立了以後,你一定會產生執著,你不可以說:欸,我先去分別,我最後再來不執著,不可能!你分別後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訴你不能分別你一分別以後,後面就完了。執著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現在唯一能夠下手的就是無分別。你一分別完你就完了,你控制不了自己了,你一定會執著了。所以很多人講說看破放下,你要放下,你一定要無分別,一直分別,你不可能放下的,關鍵在這裡。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有個問題問一下,因為我看網路上提到說無分別智,它有分根本無分別智跟那個唯識心觀無分別智,跟後得無分別智,也就是說你如果入禪定以後,你的根塵識都不產生分別,那個才真的是無分別智,那因為我們是修淨土也沒有禪定力,對不對?那是不是其實……

    [師父答]:不要把標準講的那麼高了,我們現在叫做聞思,就是隨順無分別智,隨順嘛,對不對?哦,我們至少也是在調伏狀態嘛。那你講說完全遇境都一念不生,不可能。我們第一念一定會生,就修第二念,第二念的無分別智。

    [學員問]:那我的意思就是說用我們的那種般若的那個觀照來近似於那個無分別智?其實我們沒辦法達到,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我們是凡夫,就算我走路,我看到馬路綠燈,我停下等綠燈,我不能說我無分別,紅燈就闖過去,所以說我這個時候就說近似找我名言上我可以用的,比如說計度分別,應該是近似這樣子操作就可以是不是?

    [師父答]:對對對,你說對了,計度分別,正常的分別是可以的,但是有些分別是計度分別,然後多事

    [學員問]:然後再將有執著部分盡量把它,就是師父提到的,我喝咖啡……

    [師父答]:你不要管執著,你不分別它就不會執著了。

    [學員問]:好,謝謝師父。

    [學員問]:師父剛剛提到那個滅色取空……

    [師父答]:滅色取空,毀滅的滅,滅色取空。

    [學員問]:我想請教師父一下,那個如果說我們的相狀是有遍計所執產生……

    [師父答]:遍計所執性

    [學員問]:那如果說這個事情過了,或者是說這個所攀緣的已經消失了,這個相狀它也就不會再存在了,但是如果這個相狀是依他起,它產生了的相狀,如果說要把它是不是很難甩掉?

    [師父答]:你講大聲一點,你把麥克風靠近一點。

    [學員問]:就像是說我們身邊有那個眼耳鼻舌都是我自己的,天天看著它,天天用著它,怎麼樣去把它觀空呢?就像《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

    [師父答]:就是你少去分別它呢,你一定要面對它嘛!但是你少去分別它嘛,你要減少分別你一分別你就一定會執著,一執著就產生對立:不是就是……所以你少分別,就這樣子,就是少去分別它,否則你會惹很多塵埃。就是說它到底是不是一個業力,它不一定,你也可能安全閃過去,但是你一分別它,你就糟了,它就是一個業力了。

    [學員問]:因為照依他起之說……

    [師父答]:依他起它只是現出一個相狀,它又沒叫你去分別,對不對?是你自己要去分別的了依他起身為第八識,它只是把你的業力變現出來是你第六意識要去分別,最後驚動了第七意識去執著,是吧?第八識沒錯嘛,關鍵就在第六意識,管好第六意識這很關鍵

    要臨終無障礙,你一定要把第六意識管好,它一定要在你的管控當中第六意識一旦不聽招呼你就完了,你不可能往生了。如果第六意識不歸你管,你就完了,你佛號念得再怎麼樣都沒有用了。因為你第六意識失控,你亂分別,你就召感了無量的業力,你就跑不掉了。所以管好第六意識很關鍵,第八識它不歸你管的,因緣果報這是一個天然的軌則,它該出現就會出現,不該出現就不會出現,是吧?你看釋迦牟尼佛他的家族被滅,佛陀也知道,佛陀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採取行動也沒有用,是吧?所以第八識是你不能管它你要管好第六意識。

    [學員問]:是,我會往這個方向……

    [師父答]:對對對,這很重要。你第六意識你一旦失控,你第六意識只要不歸你管,你就完了,你今生就完了,你全部都毀了。你管不住第六意識,你就不可能有臨終正念,不可能!就是說,我們不可能一念不生,但是至少你有本事斷相續心,就是念頭起來的時候,你馬上覺察,斷相續。我再講一次,我們不可能一念不生,你不可能連第一念的分別都不起,不可能,但是就算你不是先知先覺至少後知後覺吧,是吧?至少你覺照的功夫要生起來,然後你什麼時候生起,把相續心給斷了,這個就有辦法了,就是第六意識在調伏狀態,你開始在調伏它了,它本來是一個猴子到處攀緣,慢慢慢慢……它慢慢慢慢,這個攀緣心靜下來了,這個是好現象,它調順了,調柔善順了,這個時候你生死業力就轉了

    [學員問]:師父慈悲,我想問一下就是說,就比如說我們人生下來之後,就要有成人的教導,就是說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那麼就是從小我們就要有分辨心?

    [師父答]:分辨智慧,對對對。

    [學員問]:再比方說孩子們長到一定的程度,他學習的好上大學,你會恭喜,有這個歡喜心這個孩子假設要是走了偏路,吸毒、參加幫派,那你會一路跟著他,就是阻止他說這個是錯的,那這個也是分別?

    [師父答]:這個是分別,但這個是正確的分別,這個是可以保留下來的

    [學員問]:這個可以保留。

    [師父答]:這個是可以保留下來的。就像剛剛你說的,看到綠燈再走過去,對不對?你不能看紅燈走過去,我不分別,不能這樣講對不對?正確的分別是要保留下來的,這種分別是屬於正確的、如理的。但是有些分別是虛妄的,尤其是會創造對立的,我相、人相對立的,好壞對立的。

    [學員問]:謝謝師父。

    好,我們這裡有幾個有關空觀的問題,我們解釋一下:

    [網絡學員]:師父在課堂中說明圓成實性的真如是後修所得,與《楞嚴經》的真如有異,又提到凡夫對依他起的時候,或起遍計執、或起依他起觀,而成圓成實,是否代表圓成實性為生滅法,要修才有?那麼講義中又說,圓成實性即二空所顯圓滿的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到底是生滅法還是不生滅法?

    [師父答]:這個無分別智,它在成就圓成實性,無分別智是生滅法,因為你修的時候你會慢慢進步吧,但是它成就以後變成不生滅法,它是開顯不生滅的空性。因為真如的空本來就是空的,一切法本來就是「如」的境界,它的存在不需要假名的,不需要名言的,是我們自己把它安立下去的:哦,這個是叫做成功、這叫失敗。那麼真如的空性,一切法離言說相,本來是一種實相,所以我們恢復了它原來的相貌。

    所以無分別智在修的時候是生滅法,但是它成就以後是不生滅法。這樣講好了,月亮本來就存在嘛,對不對?但是我們陰天的時候我們看不到月亮,看到的是烏雲嘛,對不對?那怎麼辦呢?我現在用風把烏雲給吹走了,這個風在吹的時候是不是有動作?是生滅法吧。但是烏雲吹走以後,月亮出來,你不能說月亮是生滅法,它本來就存在嘛!它以前是被烏雲遮蓋住嘛。月亮是什麼樣?它是不生滅法,它也沒有生也沒有滅,所以你把遍計執破了,你只是恢復它本來面目,不是說,哦,這個面目是你創造出來的,不是這樣子,你只是恢復它本來的樣子。所以過程是生滅,結果是不生滅。因為一切法本來就離言說相嘛,是我們人太聰明瞭,就是自作聰明,安立很多名言,創造很多的對立,就產生愛憎取捨,然後就啟動了生死業力了

    好,第二個問題:

    [網絡學員]:在第六意識分別當中是否也有輕重的不同?對有些事情我們的分別是特別的重、也特別的快,弟子請問師父,面對這種粗重的分別,已非單純的自我說服就能夠解決,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師父答]:一般我們修無分別智的空觀,要兼修事修。所以你無分別智以後,後續要提起佛號,趕緊提佛號。空觀的智慧,它相應的快,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它很難相續,相續也太難,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提佛號,不是哦!你要先修無分別智,再提佛號,為什麼?

    有些人他完全不修空觀,他就提佛號,他有什麼問題呢?

    就是你的執著是用佛號把它壓下去的,凡是壓下去的東西它一定會反彈,總有一天你壓不住它的。但是你用空觀來照它呢,是一種對治,會破壞它的結構。所以如果你一輩子都不修空觀,你遇到事情,你的不分別只是轉移目標,把對這件事情的執著轉到佛號去,那麼換句話說你的遍計所執性、你的攀緣性一點都沒有破壞,你只是轉移而已,或者說壓抑而已,這種壓抑式的念佛,總有一天你會壓不住的,總有一天,因為它是無始劫的習氣,你念佛是短時間的幾年的時間。所以你不用佛法的空觀的藥,你只是一路的用事修來跟它壓著,你總有一天壓不住的。但是你只是修空觀,你把它暫時調伏了,你不提起佛號,也不行。所以無分別智修完以後,趕緊提佛號,這個合乎大乘的中道——無住生心!這個是合乎中道思想的。我們把問題都回答完再來看看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看第三個問題:

    [網絡學員]:師父在課堂中提到面對業力,今生能夠改變有限,應該放棄而寄託於來生。然則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念念在行為上的選擇,也能夠引發後續不同因緣的發生,比方說我們會產生對阿賴耶識變現的果報可以掌控的錯覺,那麼弟子請師父在道理上應該如何去理解?

    [師父答]:其實我們今生的一些修行,你比方你今生起了菩提心,斷惡修善,你今生也會有一些美好快樂的因緣出現,這個是花報。但是為什麼佛法要我們今生要全盤的放下呢?它要你不要把精神放在今生,你把精神體力放在今生,你今生已經是有漏了,它的本質是有漏,就算上面多一朵花、多一個水果,又怎麼樣呢它的本質是輪迴的果報,就是說雖然我們今生好好念佛、好好持戒,你今生人生也會產生命運的改變,但是你都不能去執著今生要徹底的放下

    所以佛法叫你放下今生的意思就是:你的精神體力要完全放在創造來生上。也就是說你今生只有一個意義,你人生只有一個意義:為了創造來生而活!這是佛法的思考。當然這個是針對一定要往生的人來說了。諸位,為什麼它要你放下今生?是這樣子,韓信的軍隊只有三萬的軍隊,項羽有十萬大軍,憑什麼韓信能夠打敗項羽?最後那個時候,在垓下的時候,最後一戰,韓信能夠用三萬的軍隊,打敗項羽的十萬軍隊,憑什麼?

    因為他背水一戰!他過河以後把都燒掉了。

    諸位,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去了生死,憑什麼?你憑什麼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去解決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憑什麼?憑的就是你放下今生的那個決心——我一定要成功嘛。

    所以你如果又分心在對今生的果報的一種攀緣,你的精神體力就分散了本來你的精神體力就有限了,你面對又是一個強大的敵人你要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你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佛陀很多的規劃,他是有道理的。今生跟來生你只能夠選擇一個,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不可能「腰纏十萬貫」,又要「騎鶴上揚州」。你要選擇,你又要享受今生榮華富貴,你來生又想求生淨土?不可能,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足夠的決心

    一個會往生的人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水一戰!因為你面對的敵人是一個無始劫的業力。往生與否只有一個字,就是你的決心夠不夠而已了。其實不是佛號念多少,諸位,你沒有決心你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也沒有得生之理」,你要是決心夠,一句佛號乃至十念就夠了。所以一個人,如果你現在是我很想要往生,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你只是很想要往生嘛,是吧?可有可無。

    所以我們在學唯識,你會發覺,你不能對今生有任何的縫隙,它無分別智就是所有的縫隙,把全部攀緣娑婆世界的門全部關住,把所有的精神體力放到來生去,你才可能成功的。

    [網絡學員]:師父慈悲,請問師父,打坐兩個小時後覺得腿疼痛難忍,這能不能用空觀來對治呢?

    [師父答]:你疼痛難忍應該把腳放下來了,不是修空觀,它是依他起性,佛陀要你去對治遍計所執性。這個疼痛的感覺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不是你分不分別,你不分別它也是會痛,是吧?所以你無分別智不要隨便操作,它是對治你心中的執取,不對治外境的。

    好,我們再看

    第二個,空觀的第二個主題。前面是講如何修空觀,第二個是講空觀的智慧跟淨土的結合。為什麼無分別智要跟淨土宗結合?

    [師父答]:其實我剛剛也講過了,因為無分別智就是關住生死業力的大門諸位,如果你平常就放縱第六意識到處攀緣,你招惹了很多生死業力,你到臨終的時候你這個門關不起來了,問題在這裡。你平常都不收心,你臨終的時候心就收不回來。所以一個人,正常修行人越晚年的心,越要慢慢的往內收,慢慢收,真的要收心。因為你攀緣的越廣,你的生死業力就越重,這個道理就這麼回事。

    所以淨土宗跟無分別智,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當然有些人說:欸,我不要修無分別智,我人生的經驗……有些人人生經驗當中吃了很多痛苦,對不對?他就用這種痛苦的感受,來激發自己往生。這樣子可不可以?

    這樣子會有問題,因為你人生的痛苦是局面的,你不可能在所有因緣裡面都痛苦,你可能是某一方面有痛苦,某一方面沒有痛苦。所以你不能從事相的體會,來激發你的往生,不可以。一定要從道理上的理解,因為道理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而且你的體會也僅限於欲界的娑婆世界如果你是用人生的經驗的痛苦來激發你的往生,那對不起,諸天的感受你沒有感受過,至少你今生沒有感受過,你這個就是一個空隙了,就是一個漏洞了,你厭離的娑婆就不全面了。你厭離的是痛苦的這一塊,娑婆世界快樂的這一塊,你就沒辦法厭離了。

    所以不能用人生經驗來厭離娑婆,諸位,因為它不全面,一定要用道理的理解才可以,因為道理是涵蓋整個三界的。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我們的空觀的智慧怎麼修?如何跟淨土宗結合,到這裡有沒有問題?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弟子請教一下,剛才師父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說禪坐的時候腿疼那個問題,就是說臨終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可能也會遭遇一些身體不如意的狀況,可能這邊疼痛,那邊疼痛,那平常如果腿疼的話馬上就放下,然後佛號就念不起來,這個是不是……

    [師父答]:其實臨終的時候痛苦……請坐,唯識的意思它是這樣,臨終的時候,他諸根會先敗壞的,在死亡之前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壞,他的阿賴耶識才會離開。它這個離開是前六識先破壞,當然六識要破壞他六根一定要先破壞,六識破壞以後他第八識才能離開。那麼你的六識一旦破壞了,你的感覺、疼痛的感覺,就幾乎沒有感覺了,所以臨終的痛苦是心苦多於身苦。我們常常用生龜脫殼來比喻臨終,其實臨終的痛苦,因為他的根已經敗壞了,他那個感官功能幾乎都破壞了,你外面看,你看他很痛苦,其實他沒什麼感覺了。他那個識,因為你真正了別的是那個識,他那個明瞭的識已經都喪失了,所以他就是一個血肉的那個器官在而已了。他耳根也聽不到聲音了、身體也感覺不出疼痛的感覺了,但這個時候最大的痛苦是什麼呢

    心的痛苦。他茫茫然,尤其有些人對死亡完全沒有規劃的,沒有宗教信仰的,這糟了。他把死亡當做毀滅,人死如燈滅,所以他恐懼,而且他不甘心哪。你看哪一個人死的時候是心甘情願走的?說:欸,我真的該走了,很多人說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怎麼可以走呢?對不對?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對不對?所以他臨終的時候痛苦,都是心苦多於身苦,是心裡的罣礙,這種痛苦最多了。

    我們一個人很奇怪,我們看到別人在死都沒有想到自己,所以到自己死亡的時候:哦,原來我也會死!那麼他本身沒有做好來生規劃的人,他就會恐懼,這個痛苦就在這裡,他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因為我們一般人的規劃,都規劃到今生嘛,是吧?小時候讀書,立志讀書、慢慢長大、找個好工作、然後退休,你大概就規劃到這樣子。但是你的生活規劃只到今生,到死亡後半段是一片黑暗,這個就是你的問題點。你的規劃沒有規劃到來生去,所以死亡會給你很大的恐怖、不安,這種痛苦在這裡。當然淨土宗的人他臨終的時候,他是充滿期待,因為我早就做這樣的佈局了,對不對?淨土宗的人本來就是:「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他把娑婆世界當客人,你想一個人一天到晚在外面流浪,他要回家,他什麼心情?你想,是吧?

    [學員問]:師父慈悲,師父剛剛說求生淨土不能用人生的經驗來發願求生淨土,可是弟子經常都覺得周圍的朋友,很多都是因為人生的經驗太痛苦了,令到他們慢慢就放下了,可以一心念佛,都是這樣子就可以……

    [師父答]:他可能只能夠放下一部分。你的痛苦的資訊來自於人生的體會,你能夠放下一部分,你不可能放下全部。因為諸天你放不下,因為你沒有體驗過嘛!沒有體驗過你怎麼放下呢?

    [學員問]:那對諸天放不下的理解,是不是說如果他臨終的時候有天人……

    [師父答]:因為你不能靠事修來建立你的知見,你要用道理來建立你的知見,用道!不能用人生體會,人生體會只能夠當做一時的激勵

    [學員問]:這兩個是不是有互相的……

    [師父答]:當然不一樣,你道理是全面的,你說無常那是全盤性的,放諸四海皆準的,你道理的理解是全盤性的,是不是?什麼都是無常,什麼都是無分別,對不對?但是你人生的體會只是其中你的一個小黑點,一個局部,你不能用人生經驗來當做你厭離娑婆的一個全部,它只能夠當做你一時的激勵你沒有看透,你不可能放下,我不相信一個人沒有把道理參透,他能夠放得下,我不相信,我絕對不相信。為什麼來娑婆世界呢?他就是生生世世攀緣,他有這種習慣嘛!那麼你有這個病你也不吃藥,你怎麼會好呢?

    [學員問]:我的意思就是說他人生的經驗令他看透了,放下了,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師父答]:那他一定要結合道理,他一定有聽到什麼無常的道理。他可能一開始是人生的經歷,但是他後來聽到無常的道理,他的人生的痛苦跟無常道理結合,這樣子可以,他一定要跟道理結合。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有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我們淨土宗的有一個十六觀,觀境嘛,我想請問師父我們淨土宗那個概念,觀這個十六觀,跟那個唯識有沒有關係?不是唯識所變的……

    [師父答]:你說十六觀也是唯識所變?

    [學員問]:我問的意思是是還不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觀,觀這十六觀。

    [師父答]:那觀他是用第六意識來修觀嘛,他是熏習一個……比方說蓮花觀,熏習一個蓮花的種子,是不是?那蓮花的種子這個是跟淨土有關係,他臨終就容易感應道交,對往生有幫助吧。

    [學員問]:那是唯識跟這個我們的淨土宗,有點關係對不對?

    [師父答]:有關係,有關係。

    [學員問]:阿彌陀佛。

    [師父答]:當然我們主要是持名,持名。總而言之它這個無分別智,其實它不能夠說是修行的全部,但是是修行的一半。就是說,大乘佛法是這樣子,它是先把娑婆世界的攀緣,這個門先關掉。但是你也不能把第六意識毀滅掉,不像二乘人是灰身泯智嘛,所以把第六意識的能量,把它引導到就剛剛你說的修觀,觀照菩提心、觀照淨土的功德,它是這樣子。它是背水一戰,把攀緣的這方面的門關掉,它要你這塊無住,但是後面還有生心,生起菩提心、生起往生的心。你必須把你的分別的功能,用在這一塊它是這個意思,並沒有要你毀滅它的分別功能。就是說該你分別的,你好好分別不該你分別的你就不能分別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8-14 00:48
  • 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1

    主题

    865

    帖子

    48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琉璃光彌陀地藏彌勒.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962
    发表于 2024-8-16 14: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9-3 16:43 编辑

    補充4-隨喜敬仰感恩-淨界法師說法 佛弟子文庫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http://m.fodizi.tw/qt/qita/26329_15.html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出大悲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步步蠕動著向往永不放棄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究竟幸福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絕對清楚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果報明如鏡不昧因果、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除反制煩惱業因證無生忍<≒設法衝去證得初階的醫師證or消防員資格-第八地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佛母大孔雀明王.阿閦毗佛.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所說准提佛母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大寶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眞言.佛頂尊勝陀羅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迴向十方法界之法寶;佛寶;僧寶。





    ====================================================================================
    ====================================================================================

    以下內容隻有複製文字並未複製圖片: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淨界法師  2021/11/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六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十三面,整個唯識的修行位次有五位:第一個資糧位、第二個加行位,加行位的相貌就是: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加行位的特色是帶相觀空,這個觀念我們已經解釋清楚了,看第三十四面,加行位的相貌在第三十四面的第二段講得很清楚,加行位有四位——就是煖、頂、忍、世第一,叫四加行

    然諸菩薩於此四位,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也。

    所以這個地方說「現前立少物」,簡單的講就是帶相觀空,他能夠遵循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的這些法語的引導,他的心開始不隨順妄想而轉,開始遵循佛法的文字去思惟,思惟久了以後,因為有禪定的攝持,他的心安定下來,安定下來但是他還不能夠放棄佛法的名相,因為他一放棄的話他的真理就會消失。他的真理的出現要依止聞思,這叫帶相,帶著文字相來觀察內心的真理,所以還是有所得。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大乘的修行從本論來說也是兩個重點:

    一個是信心,一個是智慧。


    當然這個信心也包括願力,信心和願力是分不開的。就是說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叫資糧位,資糧位就是仰仗大乘的信心,依止菩提的願力、依止菩提心每天懺悔業障、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每天靠做功課,聽聞佛法來加強自己的信、願不過這個地方就是說,因為資糧位的菩薩「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心中有很多的煩惱、障礙,所以他的心跟正念相應的時間少,跟妄想時間多;所以他有時候功課做完的時候,到處走一走放鬆一下。

    但加行位的菩薩沒有這回事情,加行位的菩薩經過一大阿僧衹劫不斷地用功,心中禪定現前,他已經從佛法的正見,而轉成內心的正念,所以叫內凡位,心游理內。資糧位要經過一大阿僧衹劫。加行位時間很短,可能一生——如果精進的話,一生就經過煖、頂、忍、世第一;也可能三生、五生;總之一個人成就禪定以後,他成就聖道的時間已經不遠了,所以叫做內凡,雖然是凡夫,但是他內心當中已經跟真理相應的時間長,叫加行位

    經論上說加行位的菩薩一般來說不容易墮惡道,就算他沒有成就聖道就死亡了,一般不容易墮惡道;即使墮惡道,唯識學上說「雖墮惡趣,終不久留。」因為他善根特別強,跟資糧位不同,資糧位菩薩是退轉的太厲害,不可思議,資糧位菩薩今生是一個出家人,好樂佛法,你來生可能是做大國王,那是非常的放逸,甚至於誹謗三寶都有可能

    就是資糧位的菩薩,你有無量的可能性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什麼事都可能做得出來的。但加行位的菩薩不是,他雖然還沒有成就聖道,但他善根的體性決定不可能造惡業,也不太可能墮惡趣,就算墮惡趣——「雖墮惡趣,終不久留」馬上彈出來,因為他善根太強。他等於是已經經過了凡夫位的尾端,但是還沒有成就聖道,在過渡時期叫做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這個階位的時間應該非常的短。看第三通達位,這個地方從大乘佛法的角度正式的成就聖道。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如實通達唯識相性,其相云何?

    這個地方見道,見到圓滿的真理,見到什麼道?包括見到了唯識性跟唯識相——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這個菩薩內心是什麼相貌?我們看偈頌:

    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一個菩薩,當然所有的菩薩都是從凡夫開始修行的,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做菩薩,這個菩薩經過凡位的資糧,搖搖晃晃的修行,也經過加行位的用功,他突然間有一天打坐的時候,在一個禪定的明瞭寂靜的心中,突然間一念的相應慧,這個時候內心的太陽出現了,那麼他的相貌「若此」,這個此就是很短暫的時間,突然間,就是一時的、一剎那的時間,這個地方一般來說成就聖道都是在禪定,不可能在散亂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在拜佛的時候都是在禪定的時候。那麼他對於所觀察的境界,當然加行位所觀察都是觀察真理,這個時候連能觀的智慧也不可得,能觀所觀唯是一心。這個時候能所雙亡,他的內心真實的契入到唯識的真實性,「離二取相故」對於能取、所取的分別全部破壞

    就是加行位的菩薩還有能、所,有能觀的智、所觀的真理,帶相觀心,假借語言文字的相貌慢慢的趨向真理;但是通達位他是能觀的心跟所觀的真理兩個…「智都無所得」,能所雙亡,他的心完全跟真理打成一片。當然那個是一個很短暫的一剎那的時間,這個時候階位叫通達位,通達位只有一剎那,下一剎那就叫修習位,通達位的時間是非常短,要比加行位更短,只有一剎那的時間,所以「若此」,一剎那的時間,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真理,亦名「見道」。

    這個名相大家清楚了,

    謂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

    這個地方解釋偈頌的前半段,說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這個時候他內心無所得的智慧,不取種種戲論相故。這個戲論就是我們心中的名言,名言為什麼叫戲論——但有言說都無實意。我們剛開始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這個空還是沒有出現沒有出現但是已經有隨順於空義。雖然說隨順空義,在一個比較高的標準來說還是戲論,因為你還帶相觀空,那麼突然間你連心中的名相都消失了,所有的戲論都消失,這個時候能觀的智跟所觀的真理,是平等不二,能所雙亡,諸相叵得。你已經是一個聖人,不必再假借文字去了解真理,你的心就是真理。

    過去有一個禪師,參禪很久以後,他去參訪法眼文益禪師,當然禪師強調是以心印心,把自己修學的心得,請善知識來印證。見到法眼文益禪師以後,他說我這段時間的修行有一個意境,請老人家您幫我印證一下,說我最近的修行「萬里晴空,一輪明月,如何?」我長時間的修行,內心當中,在萬里晴空當中月亮出現了,烏雲慢慢淡薄了,他心中的妄想淡薄了,妄想雖然有,他心中的法寶一現前妄想就消失了。我這樣子的修行,請老人家幫我指證、指證

    法眼禪師說:「猶是階下漢!」,你還沒有完全相應。這個時候當然真正修行人他很謙卑,馬上跪下去頂禮說:「請師接上階!」請師長再引導我一把,把我推一把。法眼文益禪師說:「月落後再來相見!」就是說萬里晴空一輪明月,這個表示你還是在對治。當然對治很重要,但是這個還是過程。你要能夠「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任運的;就是那個月亮消失了以後,月落後再來相見。當然相見不是跟法眼文益禪師相見,是跟真理相見。

    我們剛開始在了解真理是帶相觀空,但是真實的契入真理是離言說相。就是說你從這個地方到達彼岸要坐船,這個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引導你到彼岸,到彼岸的時候,你的船要捨掉。當然剛開始沒有船你也不可能到彼岸,這個船本身也不是彼岸,它是一個過渡時期,大家體會體會。

    然「真見道」,是根本智,親證真如,不變相故,名為「挾帶」。若「相見道」,是後得智,變相觀空,仍名「變帶」。

    說是見道位,見到什麼道?見到兩個道,第一個叫真見道,第二個叫相見道真見道是根本智,親證二空真如理,不變相故,名為挾帶。我們剛開始所見的道見到是圓成實性、見到二空真如,這個時候是不變相,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一般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觸是有能所,有見分,有所謂的相分。但是在聖人的無分別智契入二空真如的時候,他沒有相分,只有見分,只有見分沒有相分,他沒有能所。為什麼這樣講?佛法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是說你修唯識觀他修天台觀,在資糧位、加行位的時候,天台跟唯識安立的名言不同,所以他契入真理的方便會有差異。但是當唯識觀跟天台宗一剎那跟真理相應的時候,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真理是完全一樣,因為都不帶相。如果帶相那就有差別了。要是講相分:你心中的相分跟他心的相分不同。

    你看這個佛像,你心中有相分,你心中的影相跟他心中的影相不同;但是你跟真理相應的時候沒有相。所以為什麼十方的聖人證入真理的時候,大家都是,你的心是如,他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心中沒有相分,過程會有相,但是到結果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這個是根本智契入真如時候的相貌是無相。但是根本智以後第二剎那引生的後得智,所謂的證得依他起性,這個時候變相觀空,仍名變帶。

    所以我們在通達位的時候通達兩個真理——第一個見到了真見道,第二個相見道,相見道是屬於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方便,它還是有相。

    你看龜山靈祐禪師,他有一天組織結夏安居,九旬的用功,最後一天臨走的時候大家跟他告假,他跟大家講一段開示說:「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說你們告假,你是東去回到自己的場所,東去西去,但是最重要的安住處你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這是你真實的歸依處、大安樂處。我們翻遍佛陀的清淨的話語,佛陀沒有講這句話:不如到無萬里無寸草處去;但是它的義理跟佛的義理相符合龜山靈祐禪師怎麼能夠講出這樣的相出來呢?這就是他的後得智。

    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只有慾望,沒有所謂的道,那麼剛開始我們是怎麼辦?帶相觀空,文以載道,從文字的思惟觀察,去慢慢慢慢地趨向道。但是當我們跟道相應的時候,也可以從道裡面創造文字出來,你也可以創造文字出來廣攝方便。德山「棒」、臨濟「喝」;你問德山祖師什麼是佛法的真實義?打你一棒,他用打的方式來開導佛法;你問臨濟祖師說什麼是佛法的真實義?訶責你?那麼不管打不管訶責,他就有辦法把你的妄想消滅,讓你悟入真理,這個都叫相見道。既然是相,每一個祖師的方便都有所不同

    通達位的相狀,他自己受用的真見道是離相,那個不能跟別人分享,但是他從真見道出來的時候,他所應用的依他起性,所謂的後得智。觀察眾生的根機,安立不同的方便,那就是變相了,他會顯現各式各樣的相,或者是攝受的相,或者折服的相,各式各樣的相,這叫通達位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其相云何?

    通達位我們講過,通達位只有在初地的初心。就是你剛剛證得初地的那一剎那叫初心,之後到初地的後心都叫修習位。他能夠隨順於他的二空真理,他的真見道、相見道不斷的在進步,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看偈頌: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

    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

    這個地方分兩段,先看他內心的體性再說明他內心的妙用修習位總共有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於十地,十地位的菩薩,他的內心有三種功德

    第一個、無得:他心中不管是斷惡修善度眾生,他心中是沒有這個能所的對立,完全跟無所得相應,跟空性相應。

    第二個、不思議:妙用難測,叫不思議。

    第三個、是出世間智:這種智慧是無漏的,他沒有煩惱,沒有跟罪業相應

    所以他以無得、不思議跟出世間智來讚歎十地菩薩的內心,前面是講利他的功德,這個地方講自利,這種內心有什麼作用呢?「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他能夠調伏兩種粗重的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所知障。他捨掉煩惱障,就成就了大涅槃的轉依果,捨掉了所知障就證得大菩提果,這叫二轉依果。菩提、涅槃兩種轉依果

    十地菩薩他的意境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凡夫很難理解,什麼叫不可思議?佛法講不可思議就是,你很難用我們這種有所得的心去思考去表達,心思口議,我們沒辦法表達。

    我舉一個例子,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在郊外為諸比丘說法,講四聖諦的法門,這個時候就剛好有一群天人從空中飛過去,聽到佛陀法音以後,就飛到法座上來聽佛法講四聖諦,聽了以後起歡喜心,有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佛陀頂禮以後就離開了。阿難尊者說:佛陀,這些天人看到你老人家說法就起歡喜心,是什麼因緣?一切法因緣生怎麼回事呢?

    佛陀說:過去我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做一個國王,這個國家本來是非常的富足,但是突然間旱災,沒有下雨,沒有下雨就歉收了,所以大家就饑荒,很多人餓死了。這個時候國王就把倉庫打開,用國家的倉庫來養這些饑民,但是天上還是不下雨,國家倉庫裡全部吃光了。這個時候國王就說:現在我非常慚愧,我認為一個國王沒辦法教導你們,沒有辦法給你們飲食,我現在不能再做國王了,他就要離開這個國家去帶領其他的人,到另外一個地方去找食物,他說願意跟我走的,那麼就跟我走,你不願意就留在這個地方

    這個時候有八萬多人願意跟著國王到其他地方去找食物,正好找到大海,有海就有食物了,就抓魚、抓動物。但是七弄八弄把大海邊緣的東西都吃光了,還是沒辦法,大家又瀕臨死亡的邊緣。國王就感到非常的慚愧,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跑到海邊就發願說:我身為他們的國王不能提供他們飲食,我非常慚愧。就發願:「我現在死掉以後,依我的願力跟多生多劫所修的善業力,我要變現成一條大魚,用血肉之軀來滋養他們的色身。以後我要用佛法來滋養他們的法身」。

    當然我們凡夫沒有什麼資糧力,發願就沒有什麼效果這個菩薩有資糧力有福德智慧資糧,他發願以後,跳到大海去死掉了,死掉以後就變成一個五百由旬大的大魚。一早起來,有這麼大的魚,大家你砍一刀我砍一刀,大家就靠這個魚度過了旱災的饑荒,得到了生命的相續。這八萬多人過去就是因為這樣跟釋迦牟尼佛結的因緣,所以今生做天人的時候,看到佛陀說法起歡喜心而得度。

    就是說我們凡夫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凡夫的六度是不殊勝的。其實我們在修六度是假借眾生的因緣,來成就自己的福德智慧,是成就自己。真正六度的殊勝是從初地開始,因為他的心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他是不可思議的,他能夠用自己的色身去佈施,不要說外在的金錢,他們連生命都能夠佈施。當然這樣子的思想對我們凡夫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凡夫是愛著自己,保護自己——我愛執。當然這個聖人把我愛執破壞以後,他心中只看到功德沒有看到自我,他該做的事情他就去做,這可思議的。有關十地菩薩,我們看: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薩斷感證真表

    十地菩薩——修習位,當然我們現在應該說是資糧位的菩薩,所以十地菩薩對我們來說非常的遙遠。但是從成佛之道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遲早要成佛,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也遲早要經過這十個階位,現在我們也無妨用一種嚮往、隨喜的心情來學習十地菩薩的功德首先我們把這個」地「做一個解釋,為什麼這十個菩薩用「大地」來形容呢

    第一個、不動義:這個地方讚歎菩薩涅槃的功德,他的明瞭的心跟順境逆境接觸的時候,內心能夠如如不動,就像大地一樣不動,讚歎他的涅槃的攝持,這個也是讚歎他我空的智慧

    第二個、能生義:一切的草木都從大地引生,這個是讚歎他菩提的功德,他的大悲心,能夠引生種種的妙用來度化眾生所以他有不動義跟能生義,所以叫做大地。這十地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燄慧地,

    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一、歡喜地。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

    第一個歡喜地,「初入聖性,生大歡喜。」這個菩薩經過資糧位、加行位以後,經過了一大阿僧衹劫,節省飲食、節省睡眠,調伏自己非常辛苦,這個時候跟真理相應起大歡喜。他整個前面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所以這個地方歡喜地是形容菩薩內心的心情。他所斷的是異生障,所證得是遍行真如。那麼這異生當然是差別,他以前的生命是差別的,活在我法二執各式各樣的差別,這個時候跟真理相應,內心開始平等,遍行就是平等,他證得的平等真如,內心跟平等相應,把以前差別的思想都消滅了

    二、離垢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

    離垢地就是:「具足尸羅,遠離污垢。」尸羅就是戒,他的戒波羅蜜圓滿,他這個邪行——就是一些犯戒的過失乃至於誤犯都不會犯了。他內心當中的真如是最勝真如,這個真如裡面已經遠離身口意的過失,他永永遠遠不會損惱眾生,這叫離垢地——持戒的圓滿

    三、發光地。斷暗鈍障。證勝流真如。

    這個地方是禪定的圓滿,「成就勝定,大。法。總持。」暗鈍障就是前面的初地二地的禪定還沒有得到四禪,可能只有初禪二禪三禪發光地他有四禪的攝受,他對無量的法義已經不再忘失了,所以他沒有暗鈍的情況,證得勝流真如,這個我空法空的真如能夠攝受無量無邊的法義,叫做勝流,能夠來自利、利他

    四、燄慧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

    燄慧地是智慧的圓滿特別指的是我空智慧圓滿,所以他沒有微細的煩惱,前面的三地有時候還有一些微細的貪瞋癡煩惱的現行,這個地方連俱生的煩惱都不活動,那麼他真如不再攝受煩惱的現行叫做無攝受真如。前面的四地偏重在斷煩惱障——從假入空;五地以後,是斷所知障——從空出假,能夠他受用。

    五、極難勝地。斷於下乘般涅槃障。證類無別真如。

    什麼叫極難勝呢?就是「真俗雙照,極難超越。」他內心當中能夠觀察真俗雙照、即空即假即中,內心當中所斷的障是下乘般涅槃障,這個下乘是二乘,二乘涅槃的障礙

    這個地方是說:前面的四地他內心明瞭的心性,當然跟二空真如理相應,但是他有時候在佛堂靜坐的時候,會出現寂靜的相貌,這個寂靜跟躁動,都是有相行,都是所謂的唯識相。他在佛堂靜坐的時候,會出現寂靜的相貌,他到外面去弘法的時候會有躁動的相貌。前面的四地他還對這種寂靜相有點歡喜、有點羨慕。但是五地菩薩他對涅槃寂靜不再羨慕,他知道這兩個是沒有分別——生死涅槃等空花,這是證得類無別真如,他已經證得不生不滅了,生滅法跟不生滅法是沒有差別的,這個是不容易超越的,這個都是微細的法執

    六、現前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

    現前地。「染淨平等,妙慧現前。」就是說菩薩斷的是粗相的現行,這個地方相,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相?相就是雜染相跟清淨相,雜染的當然是貪瞋癡,清淨的是戒定慧。他對這個雜染相跟清淨相的分別消滅了——無染淨真如。

    七、遠行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

    前面的相是粗的,這個地方是微細的染淨相的障礙、分別也消失了。我們解釋一下,這個相,菩薩剛開始度化眾生的時候,在前面的五地,他只能夠現清淨相,就是用戒定慧來攝受眾生,因為他染淨相的執取還有得到七地的時候,他如果觀察這個眾生要現染污相能夠得度,你對他起貪瞋癡的慾望來攝受他,他就能夠聽佛法的教化而因為這樣栽培善根,菩薩會採取染污相。他已經跨越了染淨的分別,現染污相對他的心沒有影響,只有增上、沒有影響,這個都不容易跨過去的,所以前面的極難勝地是證得不生不滅,這個地方的菩薩證得不垢不淨,他的垢淨相的分別消滅了。

    八、不動地。斷無相中作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

    這個地方不動:「妙智相續,心不擾動。」這地方當然是證得不增不減,前面是不垢不淨。這個地方是說菩薩在無相中做加行,這個無相是空性的真理。那麼前面的七地有時候閉關的時候,他的空性會加強,那麼要出關的時候,他的空性會減少,所以他的空觀因為他的入關跟出關有所增減。八地菩薩他不管閉關、出關,他的空觀是沒有差別,所以八地菩薩他做早晚課跟不做早晚課對他是沒有差別。他不必要假借外面的加行來增長他的空觀,他的空觀是任運的現前,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動靜一如。所以在他的心裡已經是真正的證得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最容易證得的,生滅相的執取、染淨相的執取、增減相的執取,這個都是從五、六、七地、八地,慢慢的破壞

    九、善慧地。斷利他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這個善慧地,「具無礙智,說法自在。」他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法義,演說佛法自在,而且他能夠斷除利他中的一種懈怠八地菩薩他有時候對說法會有所懈怠,那麼這個地方他是樂說無礙,他能夠白天到晚上一直說法,內心當中不生疲厭,在利他當中沒有疲厭之心,這個是非常不容易。證得智自在,他的智慧辯才都不可思議

    十、法雲地。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法雲地是:「大。法。智雲,含眾德水。」他的心含攝無量無邊的十波羅蜜的功德,所以他在利他的事業當中完全得大自在。不管是觀察眾生的根機,不管是攝受無量的法義,不管是上求下化,都得大自在。所以他得到業自在,他的身口意不管上求下化,都能夠大自在,他已經即將要成佛了法雲地下面就是佛地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初地:當然初地是轉成聖

    第二個、五地:一至四其實這個菩薩還是偏重在自利的成分多,成就戒定慧,成就自利的功德五地以上就是在修利他的功德。從利他當中去調伏自己的生滅相、染淨相、增減相的執取。

    第三個、八地:到八地又是一個關鍵,八地以後,他的功德就任運的成就了。菩薩不管他是精進、懈怠,他的功德是一直一直在進步,沒有所謂的用功不用功的差別,他是無功用行現前。所以初地、五地、八地這三個是重點

    我們回到講義來,這個地方講到十地的菩薩,簡單的說這十地的菩薩,他在自利方面跟利他方面,「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

    好,我們看第五的究竟位: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其相云何?

    究竟位就是成佛。我們在學佛的時候總是想:學佛,那麼什麼是佛的境界?佛的內心跟我們有什麼差別?我們看天親菩薩怎麼說: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佛的體性跟作用,先看他的體性,佛的體性有兩個:第一個是無漏,他內心當中有大涅槃的功德,所以他沒有這種煩惱障、業障、報障的漏;其次他是不思議善常,不思議善常是講到他菩提的功德——大菩提,他的善法是常,常就是相續不斷的生起,不過這個地方的善是偏重在智慧,後面講到四智菩提。就是佛的內心當中依止的功德有兩個:一個是涅槃,一個菩提。

    這樣子功德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有安樂的功德,他能夠自己安樂,也能夠安樂有情;第二個解脫,他能夠解脫兩種生死,簡單的說就叫做「法」,這個法就是清淨法身,大牟尼名法。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後面的註解,大家可以自己看,很容易清楚。我們提出兩點來說明就夠了:

    一、無漏

    這個漏,我們把佛的心,從一個有漏無漏的差別做一個說明。

    大乘小乘講到八相成道的時候,對佛的心有漏無漏有點爭議。小乘的學者是認為佛陀他一出生的時候是有漏的,怎麼知道呢?他還會娶妻生子,所以他當然有煩惱,要不然他怎麼能夠娶妻生子呢?他什麼時候開始無漏呢?他要到出家成道以後,才正式的無漏——小乘的學者是這個看法。

    大乘的佛法是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佛陀是示現,說佛陀是早就成佛了,他怎麼可能有漏?久遠劫成佛,他是依止他的願力而做的一個示現。就是說佛陀不管做什麼事都是無所以小乘的學者他比較用行為本身來判斷漏不漏,那麼大乘本身是依止內心,佛陀即使示現取妻生子,他的心還是無漏,他不管是做什麼事「此即無漏界」,他不可能再有煩惱,不管是粗的煩惱,微細的煩惱,任何的煩惱一點都可能有這第一個。

    二、常

    第二個佛陀所生的自利、利他的功德是常,這個常字很重要。小乘的學者一直認為佛陀滅度了,所以他認為拜佛有意義,你憶念佛陀也沒有用,你念阿彌陀佛也沒有用,因為佛陀滅度了,你呼喚他的名字他根本聽。大乘佛法不同意,大乘佛法是認為佛的心是常住的,深信諸佛皆充滿,法身是常住的。所以你現在去呼喚阿彌陀佛的聖號,他是聽得到的,佛陀是從來沒有滅度的

    第一個是無漏,第二個是常。

    佛陀的明瞭心識是恆久住世,所以我們在大乘佛法,頂禮常住十方三寶,常住怎麼說?就是佛陀沒有滅度,當然我們眼睛看不到,但是我們眼睛看不到能表示說不存在你也沒看到美國,但是美國還是存在。

    就是說我們對佛的心有兩個地方要知道,第一個他是無漏,第二個他是法身常住。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拜佛才能夠得到感應道交。這兩個觀念你懂,後面的論文你就看得懂

    看甲三的結示勸修,我們《唯識三十頌》學完了,用一個偈頌跟大家互相勉勵:

    甲三、結示勸修

    諸法不牢固,常在於念中;

    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

    ——《般舟三昧經》——

    ──釋《唯識三十頌》直解竟——

    整個唯識學的內涵我們是分成兩個:一個是甚深見,一個廣大行

    一、甚深見:你要修唯識觀一定要有正見,什麼叫正見?就是「諸法不牢固,常在於念中」,你內心當中跟外在的境界接觸,這個境界可能是一個安樂的,隨順於你心意的果報,也可能是一個痛苦不隨順你心意的果報。但是不管你歡喜的境界,你不歡喜的境界,你都要觀察這個境界是不牢固的,他是剎那剎那的生滅,那麼這個境界是怎麼有的?他不是上帝送給你的,是常在於念中,是我們一念心中所顯現出來。

    「常在於念中」我們解釋一下,第一個就是因緣變——初能變,它由業力所顯現出來,假設你是有善業的因緣,它就會出現你如意的果報;如果是罪業的因緣,它就會出現不如意的果報,這個是由異熟能變所顯現出來的。這個我們不能排斥,只有逆來順受。

    第二個叫分別變,就是由第二能變、第三能變這個思量了境,它產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執著,又變現了一次,把這個果報又變現了一次,那麼這一部分叫遍計所執性,是我們要破壞的。但不管是怎麼樣,不管因緣變還是分別變,都是我們一念心我們內心的業力的顯現,再由我們心中的分別,把這個果報複雜化。我們對於生命應該有這樣的看法,簡單講就是萬法唯識;唯識所現、唯識所變,這叫甚深見。

    二、廣大行:我們對這樣的一個生命的內涵應該怎麼辦?「已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我們剛開始就修無分別智,破除遍計執——破除心中的名言,破除心中的戲論。那麼慢慢慢慢的到達一切無想念,我們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不再起任何的名言,只有面對它,沒有妄想

    這個地方的無想念,我們說明一下:

    破除的是顛倒的想念

    但是你還要建立佛法正確的想念

    這個地方是破除我們過去的顛倒的想念;或者我們這樣講好了,你剛開始的修學重點就是從假入空觀,剛開始的修學是用否定的方法修學,你想什麼要否定,否定,否定——大死一番。剛開始是這樣子的,一切無想念。但是你慢慢慢慢到了五年、十年以後,你內心當中會覺得,對這個世間的得失比較平淡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從空出假,開始又有想念,但是你這個想念是跟真理相應,就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你個人的私慾,比較淡薄。

    當然你要永遠在一切無想念,那就是二乘人,你這個菩薩的善巧方便,菩提心就不能發揮作用了。所以這個地方一切無想念是說:

    你沒有這種雜染的想念,轉成智;把雜染的想念轉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清淨的想念

    但這個轉變的過程,你一定要有一個從假入空的過程。如果一個菩薩學者一出家,馬上去度化眾生除非你是菩薩乘願再來如果你是一個資糧位菩薩,你所有的善法一定會夾雜很多的罪業跟煩惱;你的善法,因為你沒有經過淨化的過程所以在本論裡面你看天親菩薩,很強調修無分別智,你剛開始先用否定。

    修行——否定門入,肯定門出!

    你一開始不要肯定自己,所以說基督教,我們有時候去外面看到電線杆上:一切眾生都是有罪,這句話是講對了。我們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帶著很多的煩惱障、業障,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你不要太相信你的思想,你說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都是你的妄想

    所以剛開始就是少管閑事。好好的找一個地方安住,先做一個自調的工作,慢慢慢慢你會覺得:大死一番——這句話有道理。

    就是說你出家的十年二十年以後,你發覺,現在的你跟你以前在家的那個思想,完全不一樣——覓之了不可得。你的思想是完全脫胎換骨,這個時候你就能夠隨緣隨份去做你該做的事情,你要到一個地方去成立一個念佛堂,你要帶行門共修、講經都好,但是這時候你的心是依止你的菩提心,這個時候你所修的善業都是莊嚴無上菩提。這個地方道理就是這樣,本論就是告訴你:

    你剛開始先成就甚深見,依止止觀調伏你心中的妄想,然後依止清淨的心,再從空出假廣度眾生!就這個意思。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06:38 , Processed in 0.1205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