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34|回复: 1

密教戒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主题

68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913
发表于 2019-3-19 13: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密教的戒律。又称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三昧耶佛戒,略称为三戒。乃立于三三平等一致之理,以众生本有之清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之万德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为真言行者为止恶修善所修,戒法通显密诸戒,即含摄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归于‘众生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

《大日经》卷二〈具缘品〉以此戒为三世无碍智戒,并说其戒相为四重禁∶‘常不应舍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大日经疏》卷九释云(大正39·671a)∶‘今此四戒如受具竟,已略示戒相,当知即是秘密藏中四波罗夷也。’而《无畏三藏禅要》称此戒为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或称真法戒,且以十重戒为其戒相,即(1)不退菩提心,(2)不舍三宝,(3)不谤三宝,(4)不生疑惑,(5)不令退菩提心,(6)不令发二乘心,(7)不辄说深妙大乘,(8)不发邪见,(9)不说我具无上道戒,(10)舍一切无利益事。此十重戒亦是波罗夷罪。

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

(1)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此即平等义,为三昧耶戒的根本义,故或称此戒为生佛不二戒。
(2)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即本誓义。
(3)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即是除障义。
(4)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即是惊觉义。

授传法灌顶时,须另设道场先授此三昧耶戒,其道场称为三昧耶戒场、三昧耶戒坛。授戒的作法称为三昧耶戒仪,或称三昧耶戒作法。戒仪的顺序如下∶先礼三宝,其次运心供养、忏悔罪障、请师、羯磨(四重戒、十无尽戒等)、授真言等。

在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称为退三昧耶;或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称为破三昧耶;或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称为越三昧耶。此三类行,为真言宗之三大重罪,谓为三种重罪。此中,关於越三昧耶罪之义,《大日经疏》卷九尝作如下之广说,而谓(大正39·675a)

总摄上说,三昧耶之十戒条文归纳如下∶
(1)不退菩提,不离菩提心。
(2)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3)不毁谤三宝,不谤三乘法。
(4)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5)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6)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7)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8)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9)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10)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藏密修学,亦首依持三昧耶戒,但其所出经典与唐密、东密略有不同。藏密三昧耶戒取自德光《律经》、慧贤《律经注》与宗喀巴《秘密戒颂》。藏密以原始乘所守为别解脱律仪,大乘所守为菩萨律仪,金刚乘所守则为密咒律仪。藏密戒中亦按修学次第等级不同而有不同之戒。未受何级灌顶修持何级密法者,即不得与闻其三昧耶戒。但菩萨戒亦为密宗戒之基础,故学密在受‘十四根本堕’三昧耶戒前,必须先受菩提戒。此为东密、台密、藏密所同,盖非大乘菩萨行人,不得入密也。

〔参考资料〕《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五;《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施诸饿鬼饭食及水法》;《大日经疏》卷五、卷十一、卷十六、卷十七;《菩提心论》;空海《三昧耶戒序》;《■尾祥云全集》第二卷;高井观海《密教事相大系》第三编;上田天瑞《戒律の思想と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0

主题

1664

帖子

53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412
发表于 2019-3-21 11: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不应 舍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12:40 , Processed in 0.1077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