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33|回复: 5

若人能修如是悲心,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4

主题

2656

帖子

2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于我闻名见身者,悉愿严持佛禁戒

积分
41455
QQ
发表于 2011-4-10 10: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2-19 13:06 编辑

若人能修如是悲心,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施舍,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转动,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优婆塞戒经悲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9-21 20:55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767

    主题

    5617

    帖子

    190 小时

    在线时间

    禁止访问

    无心之心方为真心;无相之相方为

    积分
    52435
    发表于 2011-4-10 10: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主题

    165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善护念

    积分
    195
    发表于 2011-4-10 2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吉祥果师兄能尽量解释一下悲心或者“悲”的意思

    我愿去最深的阿鼻地狱,盛开那美丽的莲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4

    主题

    2656

    帖子

    2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于我闻名见身者,悉愿严持佛禁戒

    积分
    414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23: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2-19 13:18 编辑
    引用第2楼莫扎扎于2011-04-10 22:53发表的  :
    希望吉祥果师兄能尽量解释一下悲心或者“悲”的意思

    全面说一下吧
    慈心:愿意给予一切众生得到快乐利益幸福的心,是为慈心
    悲心,愿意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的心,是为悲心
    喜心。见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到利益,则替他们欢喜,是为喜心。我体悟喜心的根本事实上就是“随喜心”。
    舍心,愿一切众生舍弃分别心,安住于平等空性智慧的心,是为舍心。舍心的根本,我个人体悟其根本是打破我执,放下自我。
    以上前二者是依照其他大德所讲,后二者是我自己所体悟其含义,故而对于后二者有不同看法的,可以提出异议。
    当然,个人体悟或者未必正确:
    《大般涅盘经典》卷十五佛解释说: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   
    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   
    于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名大喜;   
    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名大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4

    主题

    2656

    帖子

    2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于我闻名见身者,悉愿严持佛禁戒

    积分
    414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23: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2-19 13:12 编辑

    事实上,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能够灭无量罪业,增长无量福慧。
    比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四种彻底净除罪业法,就要求具备慈心,复说于十方一切凡圣善功起“随喜心”,这些都是对治罪业的。
    至于舍心主要教众生彻底放下自我,突破我执,而我执能生贪嗔痴,贪嗔痴生无量罪业,由此可知,修习舍心,本身就是消灭罪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4

    主题

    2656

    帖子

    2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于我闻名见身者,悉愿严持佛禁戒

    积分
    4145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23: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2-19 13:08 编辑

    很多师兄频频拜忏,甚至有的师兄一天据说能拜八十八佛忏90多次,如此高强度的拜忏,首先应当随喜。
    但是我看大多数师兄虽然拜忏精进,由于不对治断灭贪嗔痴故,不能生起慈悲喜舍故,一切罪根深植,如此不知道根本对治之法,这样拜忏的结果,最后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忏悔罪业,一定要从心地根本,为什么忏悔偈说“一切罪根皆忏悔”呢?
    生慈悲喜舍,灭贪嗔痴慢,尤其是要突破我执,从这个根本处着手,修行才会高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3 02:41 , Processed in 0.1006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