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42|回复: 5

修行人必读:海法师真知炙见的言教(修行岐途和误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512

帖子

1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慈悲惠施 利乐众生

积分
7641
发表于 2011-3-18 02: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一次与海和尚闲谈,海和尚说,每当我听说某某居士特别精进,如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比出家人还早,磕多少个大头,诵多少部经、念多少声佛号,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连基本的社交时间都没有,总之,精进得有些过关、甚至不正常时,我就不由自主地为捏一把汗。我当时只是一笑,后来反省周边一些朋友的实际状况,才发现海和尚的担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初入佛门的人,刚开始修行,一般都会凭着初发心时那股罕有的虔诚和冲劲,特别精进,功课安排得非常紧凑,心里很急切,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见成效、得受用。但是,大多数人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松解下来,甚至连最基本的功课也不要了,更不用说在心地上做功夫,最后变成“老油条”,再也找不到初发心时的感动和兴奋。这一部分虽称不上是合格的修行人,但还算是正常人,更糟的是另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因缘,不肯中途放弃,继续咬紧牙关,照着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孤独地拼命地盲修瞎练,结果走入误区,不仅自己陷入烦恼和痛苦,同时也给他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这一部分人,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是“有问题的人”,是“边缘人”。
修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是在某一人较短的时间段内就可以完成的工程,它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对旧有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全方位转换。它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福德资粮作基础,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和长远心作支持,需要有圆顿的知见作指导,需要有大善知识的帮助。
仔细观察身边一些学佛朋友“拼命三郞”式的过度精进,我们发现,他们的精进中潜藏着四个方面的漏洞:一是发心不纯正(想出人头地,显示自己比别人更有德能);二是见地不到位(心外求法,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两截);三是缺乏平常心和长远心(求神通、求感应,急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开悟或者见成效、得受用,心里急躁,不平和);四是不知道正确的用功方法,落在二边中(以石圧草,与念头和境界作斗争)。
其中尤以发心不纯正的危害最为要命。我们得承认,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受过痛苦和烦恼,或者受到了挫折和打击才进入佛门的。佛陀讲“四谛”法门,首先就讲苦谛,可见觉悟人生的苦谛,正是人们入道的前提,这没有什么好避讳的。王维有一句诗,叫“平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外消”,正是这个意思。问题是有些人因为在社会上过得不如意,受人轻贱,入佛门之后,这个“我执”之心并没有放下,特别希望能通过自己出色的修行和成就,在世人面前重新找回自信和尊严。如果是带着这种发心来修行,可以肯定,他迟早会误入歧途。修行本来就是要破除我执的,如果发心不纯正,心里面还隐藏着人我高下等比较的念头,“我执”不仅不能破,反而会披着修行的外衣,不断地得到浇灌。
这四方面的漏洞,如果不能及时堵住,可以预见,越用功精进,危害性越大。一般来说,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形:
一是以修行为名,将世间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抛在一边,不肯正视现实,孤注一掷,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想象的虚幻世界中,不与他人交往,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甚至连生计都成了问题,最后完全陷入焦虑、彷徨和苦闷中无法自拔,成了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
二是不知道正确的用功方法,一味怀着强烈的有所求、有所得的取舍斗争心去做功夫,远离了无住无相无念之般若正见,神经绷得紧紧的,其结果必然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障碍,此时如果还不肯回头,继续沿着错误的方向作徒劳挣扎,最后必然会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乃至精神上出毛病,成为精神病患者。
三是在强烈的我执心和偷心的驱使下,急于出人头地,求神通、求感应,饥不择食,渐渐偏离了佛法的根本方向,心外求法,乃至学习外道法门,落入魔道,甚至以宗师自居,诓徒领众,用神异蛊惑大众,到处招摇撞骗,陷入声色和名闻利养之中,自毁、毁他,其最后结果必然是“师及弟子,俱陷王难”。
上述三种情形,无论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可怜悯的,既给自己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负担,同时还会贻人口实,成为一些人诽谤佛法的实据:看看他!好端端的一个人,学佛学疯了,着魔了,变成废人、狂人,学佛有什么好处!
所以,初入佛门、特别想精进用功的人,一定要好好反省自己,先问问自己:1、我的发心是否纯正?2、我的见地是否到位了? 3、我的心是否平常了、是否有长远心?4、我是否超越了二边取舍、与般若相应 ?如果这四个方面还不稳定,那最好还是悠着点,不要盲目精进才好。学道贵在持之以恒,细水长流。一曝十寒式的非正常精进,终究是不能持久的。
后记:1、时下很多学佛者,或多或少都有类似问题,一些人身在其中不知其事,心里自然地觉得学佛多年、或稍精进用功点就胜人一酬而好为人师,皆是凡夫、到底是哪里高明了?!本文叙述的内容,对不少人应有俾益,当引以戒,深切反省。
2、本文摘自2010年第4期《禅》杂志--编者小语;本无文题,为本人自行添加,如有过失,自当承担。   2010.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4

主题

2656

帖子

2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于我闻名见身者,悉愿严持佛禁戒

积分
41455
QQ
发表于 2011-3-18 10: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如弹琴,太紧弦易断,太松哑无音。古有明训如此,可参考。
其实,文中所言精进过度之事,关键还是在于“我执”一旦打破“我执”,便不存在这个问题,打不破我执,越是用功,距道越远。

如果无心用事,即便精进打上108天的般舟,日夜经行不作休息,也不会有事
如果有心用事,哪怕是每天什么都不做,他的心也不能解脱。

大体修行不可以有一蹴而就之心,应当每日功课多少适当,松紧适度,能够持久为善。
灭欲效果极为迅速猛利之《文殊一字咒聚合咒力灭欲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0o85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4

主题

2656

帖子

2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于我闻名见身者,悉愿严持佛禁戒

积分
41455
QQ
发表于 2011-3-18 10: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发心不纯正,也要看标准如何。最不纯正的发心,无外乎就是求一点世间法上面的福报,除此之外,似乎佛教徒没有比这更坏的发心。但是这种发心似乎也不宜称之为不正发心------自利利他的,都是应当的。


大体上讲,初学佛人,能够发心诸恶莫做,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进而发心众善奉行,自利利他,这就很不错了。很多教导要发起大乘的菩提心,这不是大多数初学佛人能做到的,不必强求一致。

灭欲效果极为迅速猛利之《文殊一字咒聚合咒力灭欲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0o85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主题

295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795
发表于 2011-3-18 23: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果师兄说的好,要有个过程,尤其是现在这样的社会,上来就要求他发菩提心恐怕不一定有效,说不定有反作用,我店里的小工就这样的,让我慢慢的用佛教小故事给改变的比以前好很了,呵呵不能太急.要慢慢的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44

主题

2656

帖子

2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于我闻名见身者,悉愿严持佛禁戒

积分
41455
QQ
发表于 2011-3-18 23: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总要有个过程。
至于“见地不到位”的问题,其实大和尚很清楚,既然说了是初学,你让他初学就到位,那也不现实,别说是初学,很多老修行尚且见地不到位,这和宿世的慧根也有关系,和学习经教理论有关系,也和实际修行证悟的层次有关系,总要一步一步来。
如果真要将见地这个问题论清楚,那可以说没成佛的人见地都不到位,这是绝对的。所以,逐步渐进吧


理解大和尚悲心,但是每位大德回忆一下自己初学佛时,也是大体是一样的,都要经历这个过程,除非少数极其利根的

灭欲效果极为迅速猛利之《文殊一字咒聚合咒力灭欲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0o85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512

帖子

1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慈悲惠施 利乐众生

积分
764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18: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初学者来说,所谓不到位,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来不会系统学习佛法的基本教理,有什么问题状况,没法分辨和处理;对佛法的理解常停留在自己的心理经验上来理解和分辨,没法纵向深入,导致见地上的偏差。
修行的过程中,特别是精进的时候,与生倶来的五毒在现量上翻涌起伏,没法了知和分辨,这样就容易出问题走岐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3 00:46 , Processed in 0.12886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