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74|回复: 0

慈童女的故事——于父母所 少作不善 获大苦报 少作供养 得福无量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0-11-23 2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慈童女的故事——于父母所 少作不善 获大苦报 少作供养 得福无量
摘自:《杂宝藏经》卷第一  慈童女缘
译 文:
过去释迦牟尼世尊曾在王舍大城,告诉他的比丘弟子们说:“对于父母,即使作很少的供养,都能够获得无量的福报,但如果稍微对父母不孝顺,同样也会获得无量的罪业。
诸比丘对佛说:”世尊啊,这孝和不孝罪福报应的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世尊说:“回忆我过去在很久远以前,那时在波罗奈国有一位长者子,名字叫慈童女。他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钱财也花费尽了。于是他靠出卖劳力打柴为生,每天能够得到两个钱,他把这两个钱全部都奉养给他的母亲。后来日子慢慢好过了一些,每天能够赚到四个钱,同样也全部供养母亲。这样又渐渐增长,每天能得到八个钱,也供养母亲。他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后,大家都很信任他,远近都来买他的柴,他所赚的钱就更多了,每天能得到十六个钱,也全部都供养给他的母亲。
大家见他聪明而且又有福德,就劝他说:你父亲在的时候常常到大海采集宝藏,你现在为什么不也入大海寻宝呢?慈童女听后就问母亲说:“我父亲在的时候常做什么行业呢?”母亲告诉他:“你父亲在的时候,经常入海寻宝。”慈童女向母亲说;“我的父亲能够入海寻宝,那我为什么不能入海寻宝呢?”
母亲见孩子孝顺仁慈,认为他不会离去。就开玩笑说:“你也可以去。”
慈童女听到母亲这么一说,就认为得到了母亲的准许。便开始计划着寻找一些愿意一同去的伙伴,准备入海。当慈童女准备好一切,向母亲告辞要离去的时候。母亲对他说:“我只有你这么一个孩子,除非我死了,我不愿意你离开我而入海。”慈童女回答说:“如果当初母亲不准许,我不敢打定主意。母亲既然已经准许我了,为何又阻拦呢?我希望自己能够身行立信,已经许诺其他的同伴,所以不可以再留在这里。
母亲见到孩子意志坚决,于是抱住他的脚痛哭,说道:你除非等到我死了,怎么能现在离去呢?但是慈童女去意已决,掰开母亲的手和脚,扯断了母亲数十根头发。母亲害怕孩子得到不孝之罪报,于是放他离去了。慈童女便与他的那些商贾伙伴们,便入海寻宝了。寻到宝岛,取得了宝物,便与同伴们准备返回。
返回的时候,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走水道,二条是走陆地。众人都说从陆地走,因此一群人就从陆地走。当时国家法令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有盗贼来抢劫,抓住商主,那么商人的货物都归盗贼,如果没有抓住商主,那么商主索要时就要把财物归还。所以慈童女作为一名商主,总是和同伴分开宿营。其他商人起的早,会提醒叫他。一次夜间大风,商人仓卒早起,忘了叫他,这样慈童女作为商主就落在了后面,也就丢失了同伴,不认识路了。
见到前面有一座山,于是慈童女爬上了山顶,远远看到有一座很明净的琉璃色的城池。因为很饥渴困乏,于是慈童女快速向这座城走去。这时城中有四名玉女,手中持如意宝珠,歌舞弹唱,前来迎接。慈童女便在城中生活了四万岁,享受无尽的快乐。后来对这种生活自然生出厌离心,便想离开。诸名玉女都说道:阎浮提的人啊,真是反复无常,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四万岁,却突然舍弃我们说走就走。
慈童女不理会她们的言语,便继续向前走,见到有一座玻璃城,有八名手持如意珠的玉女前来迎接,与他在城中欢愉度日,过了八万岁。慈童女再次厌离舍去。
这一次又到了一座白银城,有十六名玉女,持如意珠,前来迎接。十六万岁,享受极大的快乐。之后慈童女又弃之离去。又到达一座黄金城,有三十二名玉女,持如意珠,前来迎接,慈童女又与这三十二名玉女快乐享受了三十二万岁,再次厌离而去。
这次诸玉女对他说:你从前所住都是很好的处所,但是从这里出去以后,便没有好的住处了,不如你再继续留下来好了。慈童女听了这话后,自认为是诸玉女舍不得他离开,想挽留他而找的借口。如果继续前行一定有更好的地方。于是离开了黄金城。
向前走着,远远的看到一座铁城,慈童女心中升起疑惑感觉很奇怪。于是想,外面虽然是铁,里面想必极好。便继续前进,接近铁城的时候也没有玉女来迎,便自己想:看来此城中一定十分快乐,所以都没有空来欢迎我。于是继续前行,便进入了铁城。
城门关闭之后,看到里面有一个头上戴着火轮的人,这人把这个火轮取下,放到了慈童女的头上,便自己出去了。慈童女问旁边的狱卒说:我头顶的火轮什么时候可以摘下来呢?狱卒回答他说:世间有人,造作同你一样的罪福。入海采宝,经历各城,时间也一样,然后才能代替你,否则这个铁轮始终不会坠落到地上。
慈童女问:我做了什么福又造了什么罪呢?狱卒回答说:你曾经在阎浮提每天以两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琉璃城,四个如意珠以及四名玉女,又在四万岁中享受快乐。因为你以四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玻璃城,八个如意珠以及八名玉女,又在八万岁中享受快乐。因为你以八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白银城,十六个如意珠以及十六名玉女,又在十六万岁中享受快乐。因为你以十六个钱供养母亲,所以感得黄金城,三十二个如意珠以及三十二名玉女,又在三十二万岁中享受快乐。如此类推,而得福增倍。但是因为你不顺母亲的意愿,扯断母亲的头发,所以今天感得头戴铁火轮的果报,而且这个铁火轮不会掉下来,必须要有同样罪福的人来代替你,才可以解脱这个苦报。
慈童女又问:这狱中还有和我同样受罪的人吗?狱卒回答:有啊,那是百千万数不清那么多。慈童女听了这话后,即便想到,我终究是难免这些苦报,但愿这一切受苦罪人的罪报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慈童女刚升起这个念头,头上的铁火轮就掉到地上了。慈童女问狱卒:你不是说此轮不会坠地,现在怎么落到地上了呢?狱卒十分生气,就用铁叉重击慈童女的头,一下就把慈童女打死了。命终后慈童女往生到了兜率陀天。
世尊告诉比丘们说:”你们知道吗?其实那时的慈童女就是我。你们一定要知道,如果对于父母做了少许不善,一定得很大苦报,能对父母即使少作供养,都会获福无量。我们应当常常的尽力尽力的奉养父母。
///////////////////////////
佛经原文:
昔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罪福之报。其事云何。
佛言。我于过去久远世时。波罗奈国有长者子。名慈童女。其父早丧。钱财用尽。役力卖薪。日得两钱。奉养老母。方计转胜。日得四钱。以供于母。遂复渐差。日得八钱。供养于母。转为众人之所体信。远近投趣。获利转多。日十六钱。奉给于母。
众人见其聪明福德。而劝之言。汝父在时。常入海采宝。汝今何为不入海也。闻是语已。而白母言。我父在时。恒作何业。母言。汝父在时。入海取宝。便白母言。我父若当入海采宝。我今何故。不复入海。
母见其子慈仁孝顺。谓不能去。戏语之言。汝亦可去。
得母此语。谓呼已定。便计伴侣。欲入海去。庄严既竟。辞母欲去。母即语言。我唯一子。当待我死。何由放汝。儿答母言。先若不许。不敢正意。母已许我。那得复遮。望以此身立信而死。许他已定。不复得住。
母见子意正。前抱脚哭。而作是言。不待我死。何由得去。儿便决意。自掣手出脚。绝母数十根发。母畏儿得罪。即放使去。共诸商贾。遂入于海。达到宝渚。多取珍宝。与诸同伴。便还发引。
时有二道。一是水道。一是陆道。众人皆言从陆道去。即从陆道。时彼国法。贼来劫夺。若得商主。诸商人物。皆入于贼。不得商主。虽获财物。商主来还。尽归财物。以是之故。是慈童女。恒出营别宿。商人早起。来迎取之。一夜大风。商人卒起。忘不迎取。商主于后。即不得伴。不识途径。
见有一山。便往至上。遥见有城。绀琉璃色。饥渴困乏。疾走向之。尔时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宝珠。作倡伎乐。而共来迎。四万岁中。受大快乐。于是自然。厌离心生。便欲舍去。诸玉女言。阎浮提人。甚无反复。共我生活。经四万岁。云何一旦舍我而去。
不顾其言。便复前行。见颇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亦作伎乐。而来迎之。八万岁中。极大欢乐。生厌恶心。复舍远去。
至白银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如前来迎。十六万岁。受大快乐。亦复舍去。至黄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来迎。又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亦欲舍去。
诸玉女言。汝前后所住。常得好处。自此已去。更无好处。不如即住。闻是语已。而自念言。诸玉女等。恋慕我故。作是语耳。若当前进必有好处。即便舍去。
遥见铁城。心生疑怪。而作是念言。外虽是铁。内为极好。渐渐前进。并近于城。亦无玉女来迎之者。复作念言。城中甚似极大快乐。是故不及来迎于我。转转前进。遂入铁城。
门关已下中有一人头戴火轮。舍此火轮。着于童女头上。即便出去。慈童女。问狱卒言。我戴此轮。何时可脱。答言。世间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采宝。经历诸城。久近如。然后当来代汝受罪。此铁轮者。终不堕地。
慈童女问言。我作何福。复作何罪。答言。汝昔于阎浮提。日以二钱。供养于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万岁中。受其快乐。四钱供养母故。得颇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万岁中。受诸快乐。八钱供养母故。得白银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万岁。受于快乐。十六钱供养母故。得黄金城。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以绝母发故。今得戴铁火轮。不曾堕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脱。
又问言。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比不。答言。百千无量。不可称计。闻是语已。即自思惟。我终不免。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身。作是念已。铁轮即堕地。慈童女语狱卒言。汝道此轮。不曾有堕。今何以堕。狱卒嗔忿。即以铁叉。打童女头。寻便命终。生兜术陀天。
欲知尔时慈童女者。即我身是。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1 04:47 , Processed in 0.0974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