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95|回复: 0

大宝法王开示--- 什么是真正的修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发表于 2006-2-6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2 14:48 编辑

<DIV><FONT color=#0000ff>大宝法王开示--- 什么是真正的修持<BR>2005年6月15日 <BR>于印度达兰萨拉 西布哈利 上密院<BR>所有世界上不同的精神传统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对神的信仰,我们向神表达自己的崇拜和敬仰。这些神祗或者有着切实的物质形态,另一些则更像是一种抽象的能量形式。似乎大部分的精神传统都会有它们特别的一套神圣的、可供祷告的仪轨或者经文。藏传佛教中,也有着大量的经文、仪轨,经由诸多崇高的大师一直传承下来,他们为我们留下了经典和仪轨,让我们去学习和祈祷。<BR>假设在宗教倾向上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谨记在心的是,我们在精神上的修持应该对我们产生积极和美好的影响。虽然通常,我们的确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修行,但却只是在外相上看上去很神圣而已。更有甚者,历经多年这些修持都只是影响了我们的外相,却没有对我们的心灵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不应该被这些外表所蒙骗,事实上这些外相之下缺乏真正的智慧的增长。<BR>有时候,我们的外在修持的确是真实的。通常由于一些特别的外部环境或者外缘,我们会比其他时候更有宗教倾向。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一直在等待有利的环境来激发我们的神圣行为,我们又怎么能够期望会真的变得神圣呢?如果只是一天几个小时,还要视乎外缘如何,那些修持的利益又怎么能够深植于内呢?<BR>谈到修行吸引人的地方,是它在我们生命中的各个领域都提供了神圣的、有益的修持。我们的整个生命,每一天都变得殊胜起来,而我们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渐渐变得更健康。<BR>有一点很重要,应该谨记于心的是:如果只是等待着一些殊胜的情况发生,然后在这种魅惑之下,做一些所谓神圣的行为,这样就好比是沉迷于酒精的状态——当事情变得糟糕,一个人开始喝酒,在酒精的影响下忧虑和麻烦都止息了,但是当酒精的影响一旦消失,平常的真实状况又再一次地出现——这就像是等待殊胜的情况发生。因此最好能够保证连续的修行,这样才能够在心灵的觉悟和调伏上,带来持续性的进步。你们的修行应该是负责的且可信赖的,如此心灵才可以变得稳定,充满仁爱、慈悲和宁静。<BR>为了使生命变得全然殊胜,你需要把修行变成一个持续的习惯,每日都坚持,尤其是在面临诸多障难和干扰生起时。<BR>我们在修行道路上的主要障难就是:我们信赖着一种幻相,过于强调我们此生行为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受到这样的禁锢,因而看不到有其他的选择。任何与此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完全没有作用。<BR>过去所有伟大的上师都曾同出一辞地告诉我们,除非我们能完全地放弃这个幻相,认识到此生的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放弃幻相之前,我们无从看到佛法的真相。<BR>但是一开始,我们仍然需要变得非常务实,并尽我们的最大努力进入道。我们慢慢地开始,系统地通过增加越来越多的修行,而逐渐减少世俗的事务.<BR>同样的,考虑到我们对此生幻相执着的一贯模式,如果我们试图一次将所有东西通通抛弃,并不见得会为我们的未来带来很好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稍稍作出妥协,每次放弃一点世俗需求,慢慢逐渐地、持续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加入精神元素。<BR>为了在我们的生命中铺下真正的修行之路,我们必须在当下就非常明确:无论我们从事什么世俗的行为,它们都无法带来任何长久或者究竟的快乐。这就是修行背后显著的本质和意义。我们说真正无伪的修行,不应是随大流之所为,当一个人知道是什么促使他承担起修行的责任时,真正无伪的修行应该是一种全然的喜悦。修行的基础,就是破除对此生幻相的执着——所以,破除它吧! </FONT>
<>
<>大宝法王开示 -- 使生命具有意义<BR>2005年 6 月18日<BR>于印度 达兰萨拉 西布哈利 上密院<BR>本开示缘起尊贵的大宝法王噶玛巴在之前,授予了观音的口传。<BR>如各位所知,观音是一切诸佛及菩萨的化身,他的梵文名字是Avalokiteshvara(注:梵文直译为“观自在”),而他所修持的便是仁爱与慈悲。所有的宗教和一切众生,无论任何信仰或者传统都可以修持观音法门,因为这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法门。<BR>今天在此的各位,有一部分人是对佛教感兴趣的,同时也有不是佛教徒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使此生更具意义,要令此生幸福圆满。<BR>所有精神修持的初衷都是希望生命具有意义、快乐幸福。而对仁爱和慈悲的修持可以使我们实现这个愿望<BR>首先,要了解所有的宗教之所以存在,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消除痛苦,为了产生快乐以及令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成就具义人生及满载快乐对我们来说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所为是神圣的还是世俗,如果不能带来欢乐,那所有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的。既然我们作出的所有决定,都是基于要令生命更有益和有价值这个目的,那么任何不正确的决定都将完全有悖于我们的初衷。<BR>每个人对于如何生活并使生活更富有意义,都有他们自己不同的方法和观点。对于某些人来说,快乐意味着一己的成功,而无需关心他人的福祉。但另一些人则不只在乎自己的幸福,同时还考虑到他人的福祉。
<>那么,过一种自利的生活或者进入修道使生活对于他人更富意义,孰者更佳呢?这两者有着迥然的不同。<BR>有一些传统相信只有神是永恒的,但是如果我们选择这样一条自利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忘却或者忽视了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而宁愿选择孤独的话,我们将无法发现这个事实:人们必须相互依靠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BR>如果我们问自己一句:我们对他人的福祉是否有所影响?答案将会是肯定的。举例来说,看一下我们的家庭生活吧。如果有一名家庭成员不快乐,所有的成员都要受苦,我们都有责任去帮他(她)一把。因此,同样的道理,每一个众生都有机会为我们带来极大的利益。当有人遇到困难,我们都有责任施以援手。<BR>令他人的生命富有意义,才有可能同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欢乐。想想如今我们的世界里的纷纷扰扰,你又如何能够置身事外而不被其烦扰?你需要一个积极的态度去成就具义及喜悦人生,这就是令你的人生丰盛、有意义的基本要素。
<>
<><BR>大宝法王开示--去除嗔恨心的方法<BR>这些来自十七世大宝法王的教授已经过编辑了。通常此类教授都是由贡帕拉(Gompo-la)翻译,但是6月15日的教授(笔记II 正在翻译中)是由罗贡卓拉(Ngodrup-la)翻译的。我已经对他们的话作出了结构上的调整,并稍加润饰使其语法更通顺,更具可读性。这些教授并不可用作复制或出售,仅为那些英语不流利者,希望能够再一次阅读这些文字,从而更深入了解法王的教法而提供参考。<BR>感谢文曲洛与却吉提供前两段教授的笔记,同时感谢索维将她珍贵的电脑借给我来使用。如果出现任何错漏,都是愚痴的比丘尼强帕的过失,敬请原谅!<BR>愿来自尊贵法王的每一字一句都将启发与指引我们!<BR>噶玛巴千诺!<BR>尼强帕 合十 <BR>2005年5月21日星期六<BR>于印度达兰萨拉上密院<BR>了解接受与传授修持观音法门口传的原因和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明显地,人类与其它众生相比,被赐予了更多的才能,因此人身是非常弥足珍贵的。我们都拥有为我们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潜质,当然我们也能够继而为其他众生带来快乐,但这需要具备一切的善缘。总的来说,我们总是忙于处理一切事务。无论如何,一个众生都不太可能为了他人的生命而设定目标。每一个众生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责任与任务。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找寻快乐,每一个生命皆是如此。我们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很明显是根据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欲求的方式。与每个众生的不同本性无关,每一个人都有着共同的态度与渴望,那就是寻找快乐,去除痛苦。得到快乐、去除痛苦其实是每一个众生共同的愿望,但人类却有着特殊的离苦得乐的潜能,而且与其它众生相比,人类对离苦得乐有着经久不衰的决心。假如我们能够了解生命的本质就是寻获快乐,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更好的角度去了知我们的生命是否具有意义。生命可能会因为你的上师或善知识的指引而变得有意义,或者仅仅因为你改变了你的思想,你就可以使生命具有意义。<BR>首先,生命中的内在渴望就是寻找快乐,了解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态度与寻求快乐相违背,那么生命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为了使生命有意义,最重要的就是造作那些能够带来快乐的善业。为了得到快乐,我们要寻找正面的,积极的善因,例如非暴力或是能为心灵带来平安喜乐的善因。相反地,如果造作了不善因,则将会使我们寻找快乐、成就具义人生的希望落空。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所指的潜质就是:仁爱、慈悲和非暴力。为了在我们内心种下仁爱与慈悲的种子,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到:仁爱与慈悲的反面即是烦恼染污。这些烦恼染污会阻止我们发展仁爱与慈悲。与仁爱和慈悲相反的情绪就是贪、嗔、痴。说到嗔恨心,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知道的一些事情,我觉得如果想增加我这个教授的效果的话,讲故事会是比较有用的,也许这样能够使重点更加清晰。
<>
<><BR>大宝法王开示---- 审视嫉妒<BR>2005年5月28日星期六<BR>于印度达兰萨拉 上密院<BR>在此次开示之前)首先尊贵的法王传授了观音修持法门的仪轨。<BR>应该在对那些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或者亲人的众生长存关爱的同时,常怀一种慈悲的态度和利他的心愿,这是我们需要去强化的修持,如此会有助于我们克服生命中很多的障碍。<BR>当前,我们的世界里有着各种状况和障碍,这些都使得众生的痛苦、烦恼频繁地生起,痛苦和烦恼限制了我们帮助他人的意愿。特别是贪婪和嫉妒,它们是最具破坏性的。嫉妒,就好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种下了不和谐的种子,所以你不能在别人的快乐中得到享受。你总是希望别人不如你,依赖你,不是你的对手,这就是嫉妒之种带来的结果。<BR>现代人都普遍认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挑战或者相竞争,这种观点深植在人们的头脑中。<BR>至于自由,有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自由,另一种就要取决于生活状况。我们可能会更习惯于天生的自由,但是当遭遇到环境的限制,这种天生的自由就要有所制约,你才可以在自身和社会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对一位出家僧人来讲,虽然他生来自由,但作为出家人必须严守他誓言中的戒律,否则就会成为被批评的对象。<BR>在这个世界里,身为人类,我们都在寻觅快乐,尽最大的努力利用我们的自由去追逐快乐,所有人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试图阻止别人的这种努力,那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阻止自己去寻觅快乐,也不应阻止别人这样做。因此,发展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我们要发展自身,同时也要重视他人的感受。<BR>检视我们为自己寻觅快乐过程的另一个方法,那就是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需要依赖生活中的其他人?答案是我们的确需要依赖他人才能获得快乐。我们自身的努力是有限的,还要依仗与他人相互之间的合作。<BR>这里的重点是,因为我们总在彼此嫉妒和相互比较,因此我们需要停下来,不再用我们的眼和心去在别人身上找错误,不再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好。因为如果你发现事实上他人比你更好的话,你只会嫉妒不已。所以好好的审视一下自己吧。<BR>这里有一个小故事:<BR>过去,在毗舍离(注:佛陀八大圣地之一,佛陀多次在此说法,也是佛陀入灭后七百圣贤重结集处)有一位富人,他经常供养世尊以及世尊的僧团。在那个时候僧侣们会时常生病,因此其他的僧侣就要比平时走得更远去乞求布施。<BR>这位富人有一位老女仆,她负责处理这位富人的大部份家务事。这位老女仆渐渐滋生了一种想法:这些和尚们通过某种魔法,蛊惑人们不断地提供更多的布施,从而获得食物,而他们从来就不知道满足。女仆一直这样想着。<BR>她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她的贪婪和吝啬,她开始在僧侣们的身上寻找错误。她对僧侣们愤愤地抱怨着,甚至祈求将来能够投生到一个完全没有僧人的地方!<BR>老女仆邪恶的想法在整个毗舍离城中扩散,甚至传到了女皇的耳朵里。<BR>女皇召见了富人的妻子。女皇问道:“我了解到在你们的仆人中有一位老女仆,她经常找僧伽们的麻烦,你打算怎么处理呢?”<BR>富人的妻子回答道:“世尊到过很多地方,不断地行善,所到之处,为所有人的心灵带来慈爱与平和,甚至包括了安古林马拉(注:安古林马拉,又译:指蔓,注一)。所以我不会把这个老妇人放在眼里的。”<BR>女皇说到:“明天僧伽们会来此,请邀请那位老女仆也一道过来。”<BR>当老女仆进入皇宫,她似乎看到世尊正向她走来。女仆感到很不舒服,试图躲开世尊,但所有的门都关上了,她无路可逃。最后她被逼到了讲经堂,在那里世尊正在向所有的僧伽传法。<BR>世尊正在教授菩萨们如何为了寻找解脱之道而舍弃他们的身、语、意,由此众生方可跟循此道获得究竟大乐。菩萨为了利益他人而舍弃一切。<BR>“我以及我的僧侣们四出乞食,就是为了和每个我们所遇到的人结一个善缘,我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每一个人。”<BR>老女仆这才明白到,布施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饮食,僧伽们是在为别人带来利益,而她能够籍此净除贪婪和悭吝。<BR>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发展出广大的心量——如虚空般广大——心中充满利他的正念,这样即使我们有诸多障碍,我们都可以克服。如果我们有的只是自利的狭隘观念,这将会为我们的未来带来麻烦。<BR>注一:“指蔓”(Angulimala),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甚至还想杀死亲母,但被佛陀阻止了他。在佛陀教化他后,他努力地以四力忏罪,最终证得了罗汉之境界。
<><BR>大宝法王开示 --- 修持仁爱与慈悲<BR>2005年6月4日<BR>于印度达阑萨拉 上密院<BR>首先尊贵的法王传授了观音法门的口传仪轨。观音法门就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修持仁爱与慈悲。<BR>对仁爱与慈悲的修持,主要与内心的精神态度有关。那些无益于他人的行为,并不是爱与慈悲的修持。<BR>对于一个初学者,一个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往往很难理解爱与慈悲的修持真谛。同时,要依赖其他人我们才能够修持爱与慈悲,这是必经之路。<BR>因此,假如我们说出的是充满爱与慈悲的言语,我们就可以从这些言语中得到爱与慈悲的力量。<BR>根据人们的经验,我们知道言语有着可以影响我们的力量。例如一些批评性或是无礼的言语就会对我们产生冲击,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和负面的情绪。因此,言语是有力量的,假如我们深知那些正面言语的意义并使用它,这会是给我们带来力量和美好体验的特别之道。<BR>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宗教,某一些宗教的神祉有着实体的形象,但总的来说所有的宗教在他们的教授里都会提到某类形式或外相。<BR>学习佛法有三种方法——闻、思、修。为了学习佛法,我们可以投入全部的时间去学习所有的知识,但是挑选出什么是最重要的,并通过这些要点使我们的生命更清晰,或许是一个更实际的方法,这一点很关键。<BR>通常,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有着独特的需求,与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当今的世界需要创造一个正面的、平和的、非暴力的社会,这样才能够利益有情,我们需要依靠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个理想。<BR>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我们需要发展一颗愿意利他的心,而且有很多方法能够帮助生起此愿心。在各种指引和方法中,观音法门中大悲心的修持,所带来的加持力就是其中之一,就像今天各位所领受到的。<BR>我所说的并不是新的内容,对于那些经常来这里的人也许已经了解,但对于第一次来的人,若能够发展出仁爱慈悲的殊胜思想,那是很好的。<BR>为了生起菩提心以利他,我们必须跟循七个步骤。第一步是要认知到我们母亲的极大慈爱所具有的功德。在我自己的生命里,我很明白对我的母亲应该抱有的正确态度。不过当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那些人们也许就不能够了解我的意思<BR>如何知道所有众生都曾经为人之母呢?所有的众生都会拥有慈悲的感觉,那是母亲才会有的感觉。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在此时或彼时做过我们的母亲,当然他们也同样曾经做过我们的父亲,所以每一个人都曾经影响过你,也影响过其他人。一个人要了解和接受这样的信念,他需要相信在此生之前,曾经有过很多过去生。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此生以及过去的每一生,都是因为有父亲和母亲的缘故。然而即使是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他们都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构成。<BR>也有过一些人们的真实例子,他们可以像看到影印本一样地认出他们的前世,或是可以想起曾经在母亲的子宫中的情形。所以我们对于前世的存在不用感到怀疑。<BR>总的来说,去记住我们的前生或者回忆起每一生是很难的,因为轮回是无始的,只要想象一下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另一个众生的母亲就知道了。<BR>如果你观照一下当前的情形,很明显不是每一个众生都是我们目前的父母,只有两个人是我们的父母。但是,对于父母的分类有很多种。例如,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一个身体,所以就有了生父母,接着我们会有指引的父母——例如我们的上师。<BR>所以,由于相互的依赖,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众生都曾经身为我们的父母。我们依赖每一个人,需要和所有人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宏观又相互关联的观念。<BR>既然曾大大受益于众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众生,我们应该在他们的利益和仁慈中得到启发。而对于我们的父母,光是受其启发是不足够的,这就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认取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的事实,我们还必须感恩于他们在抚养我们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现在的小孩子们对这一点认识得并不足够。<BR>为了加强对父母应有的感恩之情,有很多不同的办法。例如,我们应该照顾好我们珍贵的身体,因为那是父母送给我们的无价之宝,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作出的承诺。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快乐,因此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朋友。有时候父母因为养育了太多的小孩而发现很难付起这样的责任,当代的很多父母都会走家庭计划的捷径。当我们被带到这个世上,如果父母只是丢下我们独自一人,我们可能根本不能生存,我们的父母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而牺牲,所以我们应该深爱我们的父母。<BR>让我们稍微转换一下话题,如果我们真的是在讨论如何利益他人,那么当我们经常受到他人的伤害和困扰时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憎恨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吗?如果我们需要依赖他们而得到利益,就像他们也依赖我们一样,当我们受到伤害时,是否应该希望反过来伤害他们呢?什么样的态度能带来最大的利益?是愤恨还是仁爱?如果我们爱他人,其结果就是我们将会快乐。所以最好是能够发展出对他人的爱与慈悲。<BR>我们讨论的是对我们所有的父母的仁爱的总集,和如何自觉地生起这样的思想。虽然有时候,父母对子女不是十分的好,或者子女对父母不是十分好,这给父母或子女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随后,父母们发现很难再去爱他们的子女。如果这样的情形一代一代地继续下去,那么很可能,爱将会在即将到来的世代里消耗殆尽。爱是需要彼此交互作用的。<BR></P></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7 13:03 , Processed in 0.1220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