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02|回复: 0

人烦恼重 乃因觉得 别人都比自己有福  证严法师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发表于 2009-8-6 14: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7-2 16:19 编辑

平时心念都是在妄想中,所以因为这样,我们常常都是自我障碍,所以:“因妄生恶障善法,停止烦恼自妄念,晓了明白自性德,人自本具不增减。”
妄心要如何来对治呢,我们在《静思晨语。法譬如水。五停心观》说过了,有五停心观,用五种的方法,停止我们内心的杂念妄想。
那这五种的方法,在《静思晨语。法譬如水。五停心观》当中就已经告诉大家了--
我们若是起贪念,那就以不净观来对治;
我们若是起瞋恨心,我们就赶紧以慈悲心来对治;
我们的心若有散乱了,我们赶紧以数息关来对治;
我们若是愚痴的心,道理不明白,那我们赶紧以因缘观对治;
假使我们事事多障碍,我们赶紧以念佛观来对治。
因为我们有很多的障碍,我们要赶快从凡夫观自己的身,世间的法一切都是不净无常;所以我们若能够向佛的模范看齐,我们就能够一步一步向法接近。所以这五种的法,就是要让我们停止五种的妄心。
我们若是这五种的妄心不除,那这样所要学习的一切我们全都会受它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要停止烦恼诸妄念,方法就是用以上这五项来对治。我们若能够如此,才能够“晓了明白自性德”。
在先前说过的《静思晨语。法譬如水。接近如来身 远离颠倒业》不是对大家说过“性德本具”吗?我们在观佛身,佛身是法身,这种的法身是自性德;我们大家人人都是本具,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大家应该明白,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不会常常因为一念妄心起,就让恶念生起。
若是恶念一生,那么善法就灭掉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晓了明白自性德,人自本具不增减”。
各位,说起来也是很简单,但是每一天在生活中,却是很容易生妄念,所以自障碍就很多。
所以,我们再接下来说这段文字:“障学煖、顶、忍、世第一法,七方便等诸烦恼;障学慈悲喜舍,闻思修等诸烦恼。”
这全都是妄心来把我们障碍,所以障碍了这个“学”。我们要学,我们大家都仍在 凡夫地,我们有四善要学,这个四善就是“煖、顶、忍、世第一法”,这些过去应该我们也曾说过。然而,可能时间较久,大家比较会忘记了,所以再继续说明…
什么是叫做“煖法”?
“煖法”就像是,譬如--
从前的人要生火煮饭,还没发明那个火柴,到底他要如何才能够生火?钻木取火,在钻树枝,就很用力一直钻一直钻,那样钻到那个树枝它发出火花。那个火未生起前它就会有烟,会发热;热了烟就会先产生,烟起了要继续钻下去;要再继续,这样那个火才会燃起。所以火要燃起之前就是烟会生起,烟若生起就是证明已经发热了,那个热度够了。
就像似我们在修行,修行开始时,就是我们什么都还不知道,什么都没有感觉;但我们若开始用功,按步就班好好受持,就如同昨天对大家说--
我们数息,安那般那就是数息,教我们如何将我们的心,摄心起来,让我们的心念一致。不可以一坐下来,心就一直跑,心猿意马,那一坐下来心都不专。所以佛陀就教我们方法调心,教我们的方法就是用“数息观”。
这也是要调心的一种方法,时间要如何持久在一念中,这就是要好好来锻炼。我们若能够锻炼出,慢慢的从一到三,心跑掉了,又继续从一到五,这之间心没跑掉,我们又继续从一到七,跑掉了,要赶快又继续从一到十。在这样一直一直反反覆覆,好好来训练这念心,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我们的一心一志,心专念在这个呼吸出入之间,都没有杂念进来。
这样就是表示我们的功夫,开始有感觉了,已经有煖的这个感觉,这就差不多是煖法。已经训练到从冷冷的,到已经有热度了,这叫做煖法。
再来是“顶法”,顶法就是再更进一步。我们修炼的功夫已经好像似从山脚,到了山腰去了。山脚下,在看东西的境界,容易被前面的东西把我们遮蔽。
就像似我们在看待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等等的境界,我们对它的分析理解,我们到底理解多少呢?说不定我们过去的凡夫心,那就是闻声起舞,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是跟着怎么听。这些人我是非的杂音,占满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生出很多的怀疑,或者是让我们生出很多忘念无明。这就是凡夫,我们所看的境界,都会受到很多的障碍。
我们由煖法开始已经慢慢成就,有所感觉,那这样就又再更上一层楼。我们的思想看法,我们的心和法已经有会遇了,已经体会到了,所以我们现在听人说话,是非我们开始能分别了。
我们看外面的境界,慢慢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叫做因缘观?什么是叫做因果观?慢慢我们能够体会因缘、因果,那这就是更上一层楼,叫做顶法。
可能从半山腰开始,我们还能够再向上进步能够到山顶,所以到时候所看到的境界更加开阔,这样叫做顶法,就是我们的心灵开阔了。
再来叫做忍--“忍法”。
尽管你能够看到很多的境界,我们已经清楚了,但是回归在人群中时,无论是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或者是出世间法,既然在人群中,我们还要又再进一步的功 夫,要忍;要不然你发了一念的心,我们若是缺了忍力,欠缺忍的力量,那这样即使你在山上,也很快就堕落了,容易被这个境界来把我们所转。
要不然我们人人,都有与佛同等的性德,为什么我们离佛那么远?所以我们要从头开始,所以就像似在钻木,不能半途而废,起烟了还要继续钻,才会生出火来。
所以既然有感觉了,我们和人世间一切的法,开始产生一些体会,我们就要再更进一层。我们已经能够了解,那既然能够了解,万法看的清楚了,我们若是缺了一念忍力,可能到半山腰就无法又再向上前去了。这个力量不够,所以可能走到一半,没有忍的力量,就无法到达最顶的境界去了,所以还是要忍。
有一句话说:“天上有天,人上有人。”所以,不要以为“我已经到顶法”,这样是不是就对的呢?要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法上有法”,所以我们要身体力行。我们要身体力行,我们若没有这个忍字,我们就无法真正到达佛的境界。
所以六度,布施、持戒这些都很好,但是这个忍字若没有,他连持戒也很容易失去。所以我们要六度具足,万行才能够圆满,所以其中的忍字是很重要。
所以我们若能够在煖法、顶法、忍法那样持得住,再进一步就“世第一法”。
我们处世,在处世中间如何来学佛法?这是很重要的,这世间纷纷扰扰真的很复杂,你要真正了解世间事,甚至不受世间一切来污染我们,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又再进一步。在这个忍法里中我们若能够坚持下去,才有办法能够得到世第一法。这就是从凡夫要进阶到菩萨,就是到圣地的一个过程。这叫做四善法。
我们的心若有妄念,想要得到这个四善法,还是会受障碍。何况说是“障七方便等诸烦恼”,烦恼也是会障碍了这个七方便--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
三贤:   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
四善根: 煖、顶、忍、世第一法。
这七方便法我们若是得不到,那很多的烦恼还是在我们心中,无法断除。
我们即使要学,慈悲喜舍闻思修,也不是那么容易,这全都是被障碍住了。因为被它障碍住了,那样子才开始有感觉而已,很快这个热气就没了。所以人云:“发心容易,恒心难。”那发一念的热心,就如人云--热心不必三天就冷却了--,和这个意思相同。
所以我才会常常对大家说:“要恒心把握当下。”这个刹那要持于永恒,我们刹那一念心生起这就是我们永恒,也就是我们每天在说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这就是我们世间的善法的第一步。
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所以就是要好好坚持;若没有从第一步开始,我们即使慈悲喜舍,我们要背得滚瓜烂熟,已经很熟了,你要能坚持这个“大慈无悔、大悲无怨、大喜无忧、大舍无求”,要能够到达这样也不是那么容易。
何况是听闻法的时后,若是欠缺坚定的心去听法,可能在听法当中,也都会起那种烦恼的心,也有可能。
过去的人在闻法,都要先“千里求师、万里求法”。现在的法在我们的眼前,是不是人人很用心在听法呢?闻啊!闻法,听了之后是不是整天的时间都沐浴在法流当中?之后我们是不是行在法中?我们真的得到了那分慧?我们是否能有办法依法这样再修行?智慧开启了吗?
好像还有一段的距离,所以修行如何难,难在这里。热心易起,但是恒心难持。所以我们用方便,七方便就是要用来帮助你修三贤法。
要修三贤位,要先经过前面说的这个五停心观。因为它的位置还在贤位,贤位还没入圣,这个贤的地位就是入圣之前的过程。我们若能够修那四法--“煖、顶、 忍、世第一法”,这样,才能够到达好似将要入圣的那个境界。
还未入圣以前称作贤。那这个三贤不太好走,不过说起来,还是在一念心。
其实我们的性德本具,性德本来就是人人本具,只是我们已经妄念,去障碍了很多的善法。所以我们若能够停止烦恼,很多的妄念,我们若能将它停止,自然我们就能“晓了明白自性德,人本自具不增减”。
其实,我们的自性德相与佛相同,佛没比我们多,我们没有比佛少,这个性德平等。只是一念妄念,所以我们就还要绕到那么远的名相上去了解;透过名相一一分 析,分析种种烦恼,以及灭除烦恼的方法,才能够去了解到真如的道理。
所以请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03:08 , Processed in 0.1131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