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257|回复: 0

證嚴法師:以慈悲為首,以忍辱為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2-17 20:05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9

    主题

    277

    帖子

    85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446
    发表于 2017-11-22 10: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ya5168 于 2017-11-22 10:40 编辑



    利物以慈悲為首,
    涉有以忍辱為基,
    說法以忘我為本,
    庶可自利而利他。


    用心啊!因為我們前面一直說,佛陀他來人間,就是希望人人聽法能夠理解,有信、有解,將這法聽入心,道理化為我們能夠受用,這是佛陀最期待的,也是來人間的目的。佛法在道理中,我們如何走這條路,與所有的法合而為一?但是,我們眾生總是受人間一切人、事、物,有形的形態所迷惑,所以我門走在什麼樣的路,自己很渺茫而不知,何況說道理呢?這就是無明煩惱障礙了我們前面的道路。所以佛陀不斷用心,看眾生的根機,你是什麼根機,我就用適合你根機的方法、道理,來向我們開示,用很長的時間,時間這樣長,隨著時間的法則,在年輕而年壯,而進入老年了,數十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看看弟子,到底法又是理解多少呢?雖然發心,依教奉行,這樣教、這樣修,知道人間苦難,知道世事無常,也是都都知道這些道理,所以,越聽越覺得人間的苦,所以才要越想越獨善其身,不敢,不敢和人事物會合,怕人事物再來污染我們的心,所以越怕,就越想要顧自己,不敢和眾生攀緣。佛陀開始說「方等」,「方等時」,就告訴大家,要開闊心胸,(菩薩所)緣,要去救度眾生,開闊的道理。開始要慢慢引度人人將自己的心門打開,但是這八年間,聽了是知道了,總是從小乘法開始瞭解,看到外面的世界,雖然是這樣瞭解,人與人之間因緣果報,事物到頭來是一場空,雖然知道,但是要啟發這念心,說「我願意投入,進人群中」,雖然境界很廣闊,卻是沒辦法踏出去,還是擔心,擔心有因果,所以就這樣踏不出去。佛陀就再以「般若」,空啊,一切皆空。雖然瞭解了,是啊!既然是一切皆空,我們還在猶豫因果嗎?我們還要再去修,要再入人群中嗎?佛陀說將智慧開闊,要入人群度眾生,這不是對我說的,我們大家都是去除一切世俗事了,我們已經與俗人無染,沒有瓜葛,現在佛陀應該說菩薩法是人間事,應該是在教導人間的人,走入人群去救度眾生。菩薩法雖然很好,但不是向我說的佛陀看到這些弟子還是一樣,大乘心尚未啟動,年齡又大了,這一世化緣將盡,也就要示滅了,時間也剩沒多久了。芸芸眾生這麼多,發心修行人也不少,但是入滅之後,是誰能將法再傳下去呢?必定要出家修行者來傳這法脈,要傳這法脈,若沒有發大心、立大願,沒有以身作則,要如何入人群去啟動人間菩薩?所以,在法華會上佛陀開始不斷讚歎,<方便品>中,也不斷讚歎佛的智慧,「甚深,甚深,無量甚深」,你們常常在讀《無量義經》,這段文我們也很清楚了。佛的智慧,這法是很深、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理解佛的智慧,所以佛他就一直在讚歎,希望讓大家從佛陀不斷不斷讚歎佛的智慧宏大,廣大無比,佛心心靈的境界有多麼開闊,一直這樣說到讓大家,包括舍利弗,一直覺得,從佛的智慧甚深無量,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等等,一切種智、道種智等等的分別,因這樣,舍利弗他開始起歡喜心,不斷請求佛陀再詳細點,一一來解釋、分析佛的智慧、佛心的境界,是到什麼樣的境界?佛開始分析了,舍利弗瞭解了,體會佛心了,佛陀趕緊為舍利弗授記,因為舍利弗他要發心,發大心立大願,願意傳佛的法脈,佛陀為他授記,開始啟動很多人對自己的信心。所以信解,已經信了,瞭解了,我應該也有成佛的機會,舍利弗能在未來成佛了,我們應該是一樣。所以再自己思考懺悔,懺悔啊!懺悔過去從在阿含時代,大家就一直知道人間的苦集滅,所以執著於「道」,要如何去除「苦」,要如何瞭解苦的來源是從「集」,知道集,我們趕緊滅,要滅苦,就不要再攀緣,就在這條道路上,只是原地踏步,所以就是在苦集滅道。儘管瞭解了「方等」的道理,越是瞭解因緣越是害怕,不敢去做怕再染著,雖然「般若」(時)開啟智慧,一切皆空,不要執著,但是也感覺菩薩道對我有何好處?還有這種菩薩道對我有什麼利益,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我獨善其身,起碼我不會再墮落在六道四生中,我自己能保持(保護)自己,但是行菩薩道,對我有什麼好處呢?因為這樣,還無法打開心門,應該我也要瞭解,更瞭解要如何我才能真正能體會佛心,與佛的境界同等,這到要如何做?所以他們四個人開始就表達出自己過去已經在佛法中,佛法如一座寶藏,我本來就在寶藏的周遭,我自己脫離了寶藏,就如這位貧窮子,這樣流離失所,經過這樣長久的時間,還是會再經過五道四生,這樣一直下來,好不容易,佛陀現現人間,成佛了,有這個因緣隨佛出家,聽聞佛法,慢慢能夠瞭解了。佛在僧團中,和我們一起生活,佛陀有無量數微妙的道理,就如那座寶藏,佛陀一直將他內心的境界與大家分享,慢慢來度化每一個人,這個法不只是佛獨有,是人人本具。瞭解了,人人本具,人人本具,但是佛陀他修行,他是累生累世修行的心不曾變過。而自己呢?凡夫修行,起了道心,認真修行,中途退失道心,所以會再墮落。但是,這麼長的時間,釋迦佛總是經過了累生曠劫,就是無法計算的時間,這樣連連接接,沒有空過,就是每生每世為度眾生而來。佛陀就是這樣所修而成,他無漏,沒有離開道,這種法,一直長久以來,累生世不間斷,這樣上求下化,這是佛他所以能成佛,是具足這樣多的德,修的功,行的德,所以他的心態完全與天體共同。我們也是一樣,原來這些法,我也有,這些道理,心理、天理是共通一致,是這樣微妙,只是自己還有這樣多的習氣還未去除,這種習氣,就還在變異(生死)中。分段(生死)瞭解了,去除了,但是微細的塵沙無明,變異煩惱還有,所以這就是還沒有完全去除,習氣難改啊!因為如此才一直不敢發大心。現在現瞭解了,自利後還要利物,還要再利他,所有人事物,我們全都應該….。修行不只是為自己,我們都為天下人,我們要關懷天下事,我們要疼惜天下物,這種利物要從慈悲開始,就像佛陀也在無始劫以前,在受苦的地獄中發那念心,一直以來就沒有間斷過,那個沒有間斷的,就是慈悲心,利物以慈悲為首「涉有以忍辱為基」。慈悲是願意布施,不忍眾生苦,只要眾生得安樂,不求自己能享受什麼。只要眾生不受苦,自己不想要安樂。這種慈悲,但是在救度眾生,入人群中,絕對要經過,「涉」就是要經過,要經歷,經歷、干涉很多人間事物。堪忍事多啊!人事物中很複雜,要入人群中,要去承擔一件事,堪忍的事佷多。既然發心要入人群,干涉很多的人事物,實在是很辛苦,所以必定要忍辱為基,忍辱就是基礎。慈悲為前提,忍辱是基礎,所以要有開闊的心,要能夠耐得苦,這種忍,忍辱為基。「說法以忘我為本」。這個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不要光是執著我,我是能說法的人,我是多麼的了不起!佛陀他也這樣說,說法者無法可說,因為法本來就是天然(自然)的道理。法,到底放在哪裡呢?哪裡都無處放,它原來自然的道理,它原來就是法,只是這個法在我們的心,若是開闊,沒有雜念、沒有煩惱,沒有自私、沒有自利,開闊大我的心,就沒有小我的執著。這個大我與天體,宇宙天體會合在一起,道理都是滿天空,滿宇宙間,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它的道理存在,不必(問)說放在哪裡?若要問「你的法放在哪裡?」沒有啊!因為天地萬物無不皆是法,虛空法界無不都是真諦道理,只要我們的智慧開,我們的心若沒有煩惱,去除我執,去除習氣,這樣哪還有什麼法可說呢?所以「說法以忘我為本」,就是心胸要很開闊、開闊,才能見天地萬物自然法則的道理,這就是要忘掉小我,(隨手)拿來無不都是理。這是我們要學的,真正的,我們的心要開闊。所以「庶可自利而利他」,如果能夠這樣,才能自利而利他。修行,透徹了解道理,我們的心自靜,不會受外面的境界污染我們的心。到底我們的心是長什麼樣子?心無形,不是肉團心,佛法所說的心,只不過是一種形容,是在我們的思想,在我們的見解,所以就用「心」這個名詞。大慈悲心、大忍辱行等等,這都是一種形容詞。到底慈悲也是從我們的觀念、思想,認為眾生應該要讓他幸福的這個觀念,觀念長什麼樣子?就是觀念。不如就說「慈悲心」。我們的見解,心開闊,見解長什麼樣子呢?無法說,是不是心臟好和心臟不好呢?這和心臟,有形的心根本就是最無常的,但是我們所說的心是永恆的,所以這是形容詞。無體、無相,這才是永久的。所以我們自利的心就是我們要好好地,觀念、見解要自愛,自愛就是我們不要受外面人事物,稍微的煩惱,就動搖了我們的見解,這叫做無明,這叫做愚癡。道理不透徹,就很容易被影響,這就是人生的苦,苦在無明、不了解。有一就還要得二,有二要得四,不斷地,數字一直增加,永遠,心還是不夠,就在人事物中打滾,惹來了很多的禍端,這都是叫做自利,這就不對了。我們修行者,佛法聽了、聽了,考慮那麼多,怕我如果和人接觸,我就會受他把我污染了。你想,醫生、護士如果怕病人傳染,他就無法當醫生、護士,所以要當醫生、護士,他也要有那分勇氣,他對病理全都能了解,自己要如何預防,然後他要盡心去救病人。同樣的道理,修行者,我們更要了解很多道理之後,這就是預防我們自己,道理就是要用在人群,不只是用在自己。所以因為這樣,我們若能「說法以忘我為本」,這樣就可以自利利他,可以再利他人。以慈悲為首,以忍辱為基,慈悲在前,忍辱為基礎,若能夠這樣,我們就自利利他了。我們要如何報佛恩呢?其實,報佛恩就是要自利利他,這就是佛陀他要教育眾生的目的,他來人間最重要的事,我們若要報佛恩,就是讓他完成他的心願,完成他的任務,這就是真報佛恩。
    (摘自 證嚴上人"靜思妙蓮華"開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9-12 04:57 , Processed in 0.1057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